王業(yè)芬
張碩,1966年生于安徽歙縣,國家一級高級技師,中國美協(xié)敦煌創(chuàng)作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歙硯雕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自幼深受徽派文化的熏陶,酷愛繪畫,16歲師從硯雕大師方見塵。治硯40余年,張碩雕刻技法細膩深沉,揮灑自如,融工筆、寫意于一爐,集詩書畫于一體;硯雕作品構圖磅礴大氣,去繁瑣求雅潔,去陳俗求清新,去浮華求渾樸,形成既含蓄沉蘊,又瀟灑奔放的獨有風格。
《萬佛朝宗》賦傳奇
對張碩和他的硯雕,歙縣文聯(lián)主席汪祖明有股子說不盡道不完的勁兒。尤其是談到張碩獲“山花獎”的巨型硯雕《萬佛朝宗》時,汪主席的話頭就像剎車失靈一般,呼啦啦直往外沖。他說:“這件作品參評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時,可讓我們傷透了腦筋?!?/p>
《萬佛朝宗》長2.3米,寬1.8米,厚0.3米,重達6000斤,體量之大在硯雕作品中實屬罕見,堪稱當代歙硯雕刻之最。這樣一個“巨無霸”,且圓咕隆咚的,如何才能安全運到展評現(xiàn)場呢?思考再三,他們還是專門給這個寶貝做了個托座,讓它穩(wěn)穩(wěn)地端坐在上面。托座用精選大紅酸枝木做成,既結實牢固,又典雅大氣,與“巨無霸”的格調很搭。把這一整套珍品放到卡車上,頗費一番周折。先用大吊車把托座吊到卡車上,然后為“巨無霸”裹上厚厚的毛氈,綁上粗繩,慢慢吊到大卡車上與托座嵌合,還得專門派人全程護送,謹防運輸途中出現(xiàn)任何損傷。一路長途奔波來到山東煙臺參加初評,和來時一樣首先一番吊車操作,“巨無霸”被安放到托座上之后,還需鏟車來幫忙,連著托座鏟起運進展廳。初評首亮相,《萬佛朝宗》便艷驚四座,獲得評委們的一致贊賞:“難得啊,至今沒見過這么巨大且雕工這么精細的硯雕!”此后不久,《萬佛朝宗》開啟了在杭州的終評之旅。
有了初評的運輸經(jīng)驗,《萬佛朝宗》順利抵達杭州,可是因為體型太大,無法運進展館。進不了展館,評委怎么能看到呢?這不是白來了嗎?送展的一行人愁眉緊鎖。汪祖明一拍大腿說:“進不去,咱就放門口,在展廳外面展覽,獨一份!”說著他請工作人員向評審組匯報這一特殊情況,以免漏評。盡管一切安排妥當,張碩心里還是七上八下?!蔼氁患髌贩旁谡箯d門外,萬一評委忘了呢?就算沒忘,孤零零一件展品跟誰比?。吭u展評展,不就是各種民間藝術精品在一起比較嗎!”越尋思,張碩心里越犯嘀咕,臉上漸漸愁云密布。
上午10時許,評委們信步來到展廳門外,觀看這件特殊的展品。《萬佛朝宗》硯面原本是淺銅色,此時在陽光的照射下透出一層淡黃的光暈,金燦奪目。評委們繞著巨硯轉了一圈又一圈,不停地嘖嘖稱贊!巨硯頂端,佛祖盤坐蓮花寶座之上,面容慈祥,神情專注,雙目微垂,似乎在俯觀蕓蕓眾生,禪悟世間因果。佛祖兩側往下,大小眾佛一百三十余尊,烘云托日盤結于硯池四圍,菩薩、羅漢、金剛等佛三五成群,形態(tài)各異,或立或臥,或昂首,或俯瞰,或打坐靜修,或弘法布道……另有飛天懸舞,祥云漫卷,神獸凜然,其場景祥和、達觀、豐盈,實乃佛事之洋洋大觀也!此外,張碩用爨寶子書體題寫的硯名和用楷體撰寫的銘文,端方厚重,古樸雄渾,與硯雕主題相呼應,實乃絕妙至極!
硯面之上,紛繁的人和物,豐富龐雜的情與境,宏觀場面與細微神情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精細之處,甚至每一位人物的眉眼口鼻都無一雷同。如此宏石巨制,如此精細入微,令人嘆為觀止。
巨硯誕生之初
多年來,張碩渴望尋得一方可心如意的大硯坯,進行一次雕刻制作的創(chuàng)新突破。2017年10月,婺源朱子藝苑邀請他制作一方大硯。在眾多硯石中,一方巨大硯坯如磁石吸鐵般牢牢鎖住了張碩的目光。這方出自濟源坑的魚子石,造型自然,飽滿渾厚,氣勢磅礴。硯面為罕見的鱔魚黃,硯底為青色,色彩對比強烈。更難得的是,硯石紋理清晰多變、純凈均勻,肌理平整,鋒棱起伏。
面對這樣一方巨石,張碩心動之余,更多的是山一般的壓力。第一次駕馭如此巨大的硯坯,刻什么題材、什么內(nèi)容好呢?苦思冥想半個月無果。忽有一晚,輾轉反側之間,張碩思緒大開,一幅宏大的萬佛朝宗的情景現(xiàn)于眼前。對,自己擅長佛教題材,何不以“萬佛朝宗”為題進行創(chuàng)作!硯名一定,張碩立即投入到硯稿構思設計之中。他夜以繼日地翻閱大量有關佛教書籍,參照宋元筆法勾畫人物,先將主要人物釋迦牟尼和文殊、普賢三佛像定于硯稿頂端,后循序漸進勾畫眾羅漢、尊者,每天埋頭造像。兩個月后,耗費其巨大心血的《萬佛朝宗》圖稿終于設計完成。
圖稿設計只是第一步,接著,還要照著設計圖稿在硯坯上打樣。為了將設計圖稿精準地對應到硯坯上,張碩幾乎天天和硯坯黏在一起,有時半蹲,有時跪趴,有時俯臥,反復在硯坯上思考、描摹、刻畫。每次一研究就是數(shù)小時,癡迷程度,堪比當年米芾抱石。此時恰逢秋冬交際,巨石的寒氣肆意侵襲他的身體,腰腿受寒,疼痛難耐,張碩只得暫停創(chuàng)作,住院治療。由于心中放不下硯坯,一周后,他匆匆出院,又開始在巨石上打樣。
2018年3月,一切準備就緒,終于可以動手雕刻了!張碩帶領兩位愛徒張明和江翔在朱子藝苑的院子里擼起袖子干起來!師徒三人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與這方巨石“肌膚相親”。此番雕刻不得不以“宏大工程”謂之,工作時間須以月或年計算。光陰在他們一刀、一錘、一鑿的雕與刻中悄悄溜走,不知不覺已進入夏季。夏日的室外,有時烈日蒸騰,有時大雨滂沱,嚴重影響了雕刻進程。經(jīng)商榷,他們決定將尚未完成粗坯的硯臺運回歙縣制作。
回到歙縣后,張碩專門租下一棟房子作為工作室。幸得保定老藝術家劉巖擔任藝術顧問,師弟汪海濱來做后勤服務,后來考慮到工時緊迫,張碩又邀同門師弟姜和平助力,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這支緊密配合的制作團隊,夜以繼日地大干了11個月,終于在2019年6月5日,完成《萬佛朝宗》最后一道工序。
期間,張碩請來恩師方見塵親臨指點。方大師看到如此驚人巨制,不禁為愛徒點贊。他評價這方硯臺“有氣宇、有氣場、有氣象——萬千氣象!確實讓人眼前一亮,為之一振,確實是我們歙硯界一場幸事”。
當“山花獎”終評評委們看到《萬佛朝宗》時,驚嘆連連,幾乎全票通過。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電視臺《國家檔案》攝制組,還對這樣一方稀世瑰寶從選料到設計到制作全程進行詳細記錄,保存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套硯八方刻忠誠
2021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兩年前張碩就開始琢磨雕刻一組套硯獻給黨的百年華誕。經(jīng)過再三思量,套硯最終定名為《共和國之路》。
一方小硯臺要呈現(xiàn)一個重大歷史時期,實非易事。每方硯臺6個面,一套8方,共48個面。也就是說,要用48幅圖案展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100年波瀾壯闊的奮斗史,選圖自然成了重中之重。從石庫門到瑞金到遵義到延安到北京天安門,從社會主義改造到改革開放到進入新時代,一樁樁重大事件、一個個重要人物,在張碩腦海里頻閃、回放、鎖定。經(jīng)過反復醞釀,精挑細選,他最終敲定48幅雕刻圖案。以第一方硯臺《中共誕生》為例,硯面為“一大召開”,硯背為“黨旗飄揚”,硯首為“紅船領航”,硯尾為“五卅運動”,硯左側是“五四運動”,硯右側為“武昌起義”,6幅圖案相互呼應,巧妙地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應時而生,因勢利導,領導工農(nóng)革命的生動場景與時代風貌。
在張碩藝術館欣賞《共和國之路》時,我們無意中發(fā)現(xiàn)其中四方硯臺邊角有不同程度的缺損,遂問何故。這一問打開了藝術家的話匣子,說起那年夏季的罕見洪水,張碩依然心有余悸。
2020年夏季,套硯完成過半時,歙縣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7月7日凌晨3點多鐘,張碩藝術館的門被擂得震天響:“快撤離,快撤離,洪水來了!”張碩一骨碌爬起來,抓起手電筒直奔負一層創(chuàng)作室,他必須第一時間把《共和國之路》的設計底稿和雕刻成形的四方硯臺搶救出來。拉開工作室電燈,水已經(jīng)漫進門檻,沒有袋子裝,四方硯臺無法帶出去,怎么辦?情急之下,張碩把硯臺搬到桌子上。就在此時,水位呼呼往上漲,眼看已經(jīng)沒過小腿肚,夫人催他趕快出來,他隨手抓起桌上的底稿往外沖。沖到通往地面的臺階時,他聽到轟隆一聲,桌子被洪水掀翻了。硯臺!桌子上的硯臺毀了!張碩心里一緊,像挨了狠狠一鞭子,他想返回,可是水已齊胸,完全看不見路。他退回高處,坐在水泥臺階上呆呆地望著浸泡在洪水中的工作室。直到上午10點洪水慢慢退去,他又沖進工作室,摸索著把四方硯臺抱出來,每一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他的心揪成一團,仿佛能聽到咔咔的碎裂聲。這硯料是千里挑一挑出來的,如果損毀,很難找到紋理、色澤、寬高、長短一模一樣的。他細細端詳,發(fā)現(xiàn)只是邊角有破損,如果將破損處雕刻上與整方硯臺內(nèi)容相吻合的圖案,還是可以挽回的。
硯臺可以挽回,手稿卻損失了兩張,也不知被大水沖往何方。硯雕的最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構圖設計,有了好的設計,硯雕作品就成功了一半。套硯雕刻之前,張碩準備了1000張設計底圖,每一方硯臺的每一幅圖案都經(jīng)過反復揣摩、修改,最終從數(shù)百幅手稿中篩選出64幅作為樣稿。如今,大水沖走了兩幅樣稿,盡管他能慢慢回憶再創(chuàng)作一幅,但細節(jié)上的還原還是相當困難的,畢竟設計階段的靈感不是隨時隨地都能找到的。
為了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張碩常常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只要他提出來,夫人就立即行動。夫人吳小女是張碩背后了不起的女性。張碩毫不吝嗇對夫人的夸贊:“她的硯雕手藝也特別好,當年我們在同一家硯雕廠工作,經(jīng)常相互切磋技藝?!眳切∨粌H是賢內(nèi)助,還是張碩業(yè)務上的好幫手,《萬佛朝宗》《共和國之路》等重大題材硯雕作品的打磨、上蠟等工序,她都是主要參與者。畫作有“三分畫七分裱”之說,硯雕亦如此,硯雕打磨分粗磨和細磨,是耗工費時的細致活兒,對專業(yè)水準要求極高。這樣的細致活兒,有吳小女在,張碩很放心。
傳道授業(yè)身垂范
白天雕刻,晚上書畫,幾乎是張碩生活中的一條鐵律。他的工作、生活節(jié)奏緊湊有規(guī)律,早晚散步是每天必不可少的。我很好奇,問他為什么這么喜歡散步,而且每次散步時間都要一個小時以上。他說,他喜歡行走在古徽州(歙縣為古徽州州府治所在地)山水田園間,尤其是走在練江兩岸,水網(wǎng)縱橫,河流交錯,大腦便進入思考狀態(tài),思考這一方硯臺的構圖設計、人物造像,思考哪些地方需要突出,哪些地需要收隱,哪些地方平雕,哪些地方浮雕,哪些地方陽雕,哪些地方陰雕,抑或是圓雕、透雕,等等。整個散步的過程其實就是大腦創(chuàng)作思考的過程,也是大腦排空的過程。排空是排除其他一切與藝術創(chuàng)作無關的東西,此時,猶如在佛堂參禪打坐,心無雜念。思考中,若有人迎面和他打招呼,他便條件反射地應一聲,卻往往不記得來者是誰,有時候竟然對熟人“視而不見”。他說這種“毛病”很討厭,會得罪人,他想改,但每次一進入思考狀態(tài)就忘了前車之鑒。
說起師傅的執(zhí)著鉆研精神,張碩的兩位徒弟都萬分欽佩。徒弟張明說:“師傅對自己嚴格要求,每晚要么作畫,要么寫書法,雷打不動,讓我欽佩不已??梢哉f硯雕界像我?guī)煾颠@么有毅力的,幾乎沒有?!蓖降芙枵f:“師傅數(shù)十年如一日,對硯雕及書畫藝術的熱愛和鉆研,深深影響著我,使我不敢有一絲懈怠。師傅這么努力,作為徒弟,不學習我都覺得愧疚?!?/p>
張碩就是這樣,以自己的鉆研和敬業(yè)精神,對兩位徒弟潛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使他們?nèi)烁駶u漸成熟,技藝日趨精練。正如古羅馬哲學家塞內(nèi)加所云:“教誨是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條捷徑?!睆埓T凡事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很少批評、指責。問到師傅嚴不嚴,兩位徒弟都不約而同地說:“師傅對我們?nèi)缧值?、似朋友?!逼鋵?,對徒弟的要求,張碩不可謂不嚴。只不過,這種嚴不是言辭上的犀利,也不是行動上的桎梏,而是質量上的高標準。用大徒弟張明的話說:“師傅授業(yè)時嚴格要求,但又極耐心。特別是我有時制硯沒注意,做錯了,他不怒不罵,總是想辦法力挽狂瀾?!?/p>
張碩很賞識兩位徒弟,針對不同硯坯的制作選題,常與他們商量,博采他們的意見。他說:“年輕人頭腦活,思想現(xiàn)代,往往有獨到的見解?!睆埓T沒有看錯,兩位徒弟的確很出眾,如今二人都已成為安徽歙硯雕刻界小有名氣的青年新秀。他們的作品都曾獲得歙縣文學藝術獎、工藝美術類一等獎,并在安徽省以及國家相關賽事中獲獎。
汪祖明說,張碩大師最難得之處是,除了自己的徒弟以外,別人來請教,他也會毫無保留,耐心講解,甚至別人請他指點畫制硯稿,只要有時間,他都欣然出手。我想,這種對藝術開明開放的心態(tài),對年輕人關心培育的大愛與情懷,恐怕只有大師級別的人才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