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陜西西安長安區(qū)大原村西周墓發(fā)掘簡報

2023-07-19 09:50:54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考古與文物 2023年3期
關鍵詞:腹徑墓葬器物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大原村位于西安市長安區(qū)西部,地處西周豐鎬遺址腹地。長安區(qū)第十二中學位于大原村東側,緊鄰大原村,南鄰馮村,東鄰新旺村和曹家寨,東北與豐鎬遺址車馬坑相距約1.6千米(圖一)。2008年4月,西安市豐鎬遺址保護管理所對位于學校東南角已開挖的宿舍樓基坑作了勘探,發(fā)現(xiàn)西周時期墓葬4座。隨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對其做了發(fā)掘清理。4座墓葬均位于基坑西部,為長方形豎穴土壙墓,3座南北向,1座東西向(圖二)。因基坑已下挖,墓葬上方地層遭到破壞,依據(jù)基坑斷面地層堆積可知,第①層為建筑垃圾層,厚約0.4米;第②層為近現(xiàn)代堆積層,內含磚瓦碎塊及白灰渣,厚約0.5米;第②層下為生土,4座墓葬均應開口于近現(xiàn)代堆積層之下?,F(xiàn)將發(fā)掘清理情況簡報如下。

圖一 長安區(qū)大原村西周墓地理位置示意圖

圖三 M1 平、剖面圖

一、M1

1.墓葬形制

M1北鄰M3,西鄰M2,長方形豎穴土壙墓,方向75°。墓道平面呈長方形,豎井式,四壁不甚平整。墓道開口東西長3.9、南北寬2.1、距二層臺1.66米。墓道內回填土稍經夯打,夯層厚度不詳。墓道西端有一盜洞,打22、蚶子殼9件;槨室中部蓋板之上有陶簋1、陶鬲1件,出土時高于墓室底0.3米;棺內西端有骨器1件。另外,盜洞內還發(fā)現(xiàn)陶器蓋1、海貝2、蚌魚5、蚶子殼6件。

陶簋 2件(套)。均泥質灰陶,有蓋,形制大小相同。仿青銅簋。器蓋呈覆缽形,頂部有圈足形捉手,內側周壁邊緣有極短的子口。器身呈圓形,斂口,扁鼓腹,圈足,腹壁為瓦楞紋。標本M1:2,器蓋徑18.2、捉手徑6.2、高7.2厘米,器身口徑17.8、腹徑22.8、足徑16、高13厘米,通高19.8厘米(圖四,1;圖五)。標本M1:8和M1:3為同一件陶簋的器蓋和器身,器蓋徑18、捉手徑5.4、高7.2厘米(圖四,2),器身口徑17.8、腹徑22.8、足徑15.8、高12.8厘米,通高19.6厘米。

圖四 M1 出土陶器

圖五 陶簋(M1:2)

陶鬲 1件。標本M1:1,夾砂灰陶。仿青銅鬲,體寬矮,斂口,寬斜平沿,圓唇,束頸,扁腹稍外鼓,低平襠,三短柱足,足上方破墓道填土進入槨室,盜洞平面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直徑0.8~1米(圖三)。

槨室為木槨,位于墓壙中部,平面呈長方形,四周為熟土二層臺。槨室東西長2.5、南北寬1.1、殘高0.36米,槨板很薄,已朽,僅在二層臺內壁留有木板印跡和灰跡。熟土二層臺高約0.36米,寬窄不一,東端寬0.6、西端寬0.7、北側寬0.4、南側寬0.6米。木棺置于槨室中部,棺木已朽成灰跡,且因盜擾嚴重十分凌亂,可辨木棺長1.9、寬0.7米,高度及棺板厚度皆不詳。棺內人骨多朽,僅于棺內中部北側發(fā)現(xiàn)一殘缺的頭骨,顯是盜擾所致移位,葬式不詳。

2.出土器物

隨葬器物主要位于棺室東部和棺槨之間,槨室東端及兩側有陶簋1、陶豆4、器蓋4、蚌魚腹部貼附扉棱??谘貎扔袃芍馨枷壹y,腹部飾豎向細繩紋,中間有一周旋紋。口徑18、腹徑17.8、高12.3厘米(圖四,7;圖六)。

圖六 陶鬲(M1:1)

陶豆 4件。均為泥質灰陶,輪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斂口,圓唇,淺折腹,圜底,粗短空心柄,喇叭形底座。標本M1:4,口徑17、腹徑18.5、足徑9、高8.7厘米(圖四,5;圖七)。標本M1:5,口徑15.2、腹徑16.8、足徑9、高9厘米(圖四,6)。標本M1:6,上腹有兩周凹弦紋,內外壁可見輪旋紋??趶?4.6、腹徑16.3、足徑8.4、高8.8厘米(圖四,8)。標本M1:7,口徑14、腹徑16.3、足徑8.5、高8.4厘米(圖四,9)。

圖七 陶豆(M1:4)

陶器蓋 5件。3件大,2件小。大器蓋的大小形制與陶簋蓋相同。覆缽形,頂部有圈足形捉手,內側周壁邊緣有極短的子口。標本M1:9,直徑17.4、捉手徑5.6、高7.2厘米(圖四,4)。標本M1:10,直徑18.2、捉手徑5.6、高7.2厘米(圖四,3)。小器蓋呈覆豆形,頂有圓鈕形捉手,下有短子口。蓋面兩周凹弦紋之間刻劃雙線波折紋,波折紋內外為刻劃豎線紋。標本M1:11,蓋徑10.9、捉手徑2.9、高4.4厘米(圖八,1;圖九)。標本M1:12,蓋徑10.5、捉手徑2.7、高4.4厘米(圖八,2;圖一〇)。

圖八 M1 出土陶小器蓋

圖九 陶小器蓋(M1:11)

圖一〇 陶小器蓋(M1:12)

骨器 1件。標本M1:15,白色,表面磨光,殘。不規(guī)則管狀,兩端切口均呈斜折形,管孔偏于一側,孔邊有四小孔斜穿至管外壁。長5.1、寬3、厚0.9~1.7、孔徑2厘米(圖一一,10;圖一二)。

圖一一 M1 出土器物

圖一二 骨器(M1:15)

蚌魚 27個。13件保存稍好,其余皆為殘片。均由蚌殼制成,多殘缺嚴重,大小不一。體多短而粗,呈彎弧形,首端磨成圓形,近頭端或單面或雙面琢一小圓孔,尾端大而斜直,腹、背、尾中部刻三角形缺口示意出背鰭、腹鰭、尾谷等所在。部分腹部鉆有小孔。標本M1:13-1,頭部單面琢一小圓孔,腹一側略厚。長10.7厘米(圖一一,5;圖一三,4)。標本M1:13-2,體略長,頭部殘缺,近緣處單面鉆一小圓孔,腹一側略厚。殘長11.4厘米(圖一一,9;圖一三,2)。標本M1:13-3,體略長,頭部殘缺,腹一側略厚。殘長11厘米(圖一一,4)。標本M1:13-4,頭部殘缺,自頭上部至尾末端有一道縱向凹槽貫穿腹部,腹一側略厚。殘長10.4厘米(圖一一,3;圖一三,1)。標本M1:13-5,體較長,頭、尾、腹均殘缺。殘長11.4厘米(圖一一,2)。標本M1:13-6,殘缺較嚴重,背一側略厚。殘長10.2厘米(圖一一,1)。標本M1:13-7,魚頭琢一小圓孔,腹一側略厚。長10.5厘米(圖一一,6;圖一三,3)。標本M1:13-8,體略長,魚頭單(圖一一,12;圖一五,4)。標本M1:14-2,長2.5、寬2.2厘米(圖一一,13;圖一五,3)。標本M1:14-1,長2.6、寬2.3厘米(圖一一,14;圖一五,1)。

圖一三 蚌魚(1 ~4.M1:13-4、2、7、1)

圖一四 海貝(M1:19)

圖一五 蚶子殼(1 ~4.M1:14-1、17、14-2、14-3)

二、M2

1.墓葬形制

M2北鄰M4,東鄰M1,長方形豎穴土壙墓,方向340°。墓道平面呈長方形,豎井式,四壁豎直,壁面粗糙不平整。開口南北長3.9、東西寬2.25米,開口距二層臺2米。墓道內回填土經夯打,土質較硬(圖一六)。

圖一六 M2 平、剖面圖

槨室位于墓壙中部略偏東北,平面呈長方形,底部南部略高,北部略低。槨室南北長2.9、東西寬1.6、高0.65米。槨板已朽為灰,可見灰跡。槨室四周為熟土二層臺,五花土夯筑而成,二層臺寬窄不一,東側寬0.18、西側寬0.47、北端寬0.3、南端寬0.7米,二層臺高面琢一小圓孔,腹一側略厚。長11.4厘米(圖一一,7)。標本M1:18-1,頭部殘缺,可見半個穿孔,中間厚,兩側薄。殘長10厘米(圖一一,8)。

海貝 2枚。出土于盜洞中。大小不一,一側有不規(guī)則穿孔。標本M1:19-1,長2、寬1.5、穿孔0.54~0.6厘米(圖一一,16;圖一四,1)。標本M1:19-2,長2.5、寬1.6、穿孔徑0.78厘米(圖一一,15;圖一四,2)。

蚶子殼 15個。大小不一。扇形,外表有縱向放射狀紋理,內角均有一穿孔。長2.2~2.6、寬1.9~2.3厘米不等。標本M1:17,出土于盜洞中,長2.4、寬2.2厘米(圖一一,11;圖一五,2)。標本M1:14-3,長2.2、寬1.9厘米約0.5~0.68米,其中北端二層臺上有黃牛骨骼三四節(jié);槨室西北角有一盜洞,打破墓道填土直接進入槨室,盜洞平面呈橢圓形,直徑0.8~1.05米。槨室內有木棺,置于槨室內略偏南位置,長方形,棺木已朽成灰?;役E范圍南北長2.15、寬0.74米,木棺高度、棺板厚度不詳。棺外原有棺飾(棺罩類),側板痕跡上可見黑色及紅色印跡,并有粘附在土壤上的穿孔蚌魚。棺內人骨因盜擾皆置于槨室西北角盜洞內,葬式不詳。

腰坑位于槨室中間略偏西南的槨板底下,平面呈不規(guī)則圓形,圜底。直徑0.46~0.5、深0.15米。腰坑內出土有狗骨骼。

2.出土器物

隨葬器物絕大多數(shù)位于槨室內北端棺槨之間,有銅鼎5、銅盆2件,銅器之間有黃牛和綿羊骨骼;棺內外散布蚌魚21件;北端二層臺上置陶鬲1件,盜洞內有殘?zhí)掌ㄕ砗鬄樘阵?件)、殘玉片1、蚌圭6、蚌泡3、海貝7件。

銅鼎 5件。形制大小均不同。

標本M2:2,基本完整。圓形,口微敞,折沿,沿上有對稱半環(huán)形立耳,耳內側有一道凹槽,淺腹,腹壁較直,圜底近平,三足略呈蹄形,內側平直,橫截面呈半環(huán)形,內空。上腹兩周凸棱內飾六個S形變體簡化夔龍紋,每個之間以縱向凸棱間隔,中腹一周凸棱。底部可見三角形鑄縫,三足外側可見范鑄扉棱。外底有使用煙炱痕??趶?2、沿寬1.4、腹深10.8、通高22.6厘米,重2.303千克(封二,1;圖一七,2)。

圖一七 M2 出土銅、陶器

標本M2:3,一足根部斷裂。圓形,口微敞,折沿,沿上有對稱半環(huán)形立耳,淺腹,腹壁較直,圜底近平,三足略呈蹄形,內側平直,橫截面呈半環(huán)形,內空。上腹兩周凸棱內飾六個S形變體簡化夔龍紋(或稱云紋),兩兩一組,每個之間以縱向凸棱間隔,中腹一周凸棱。底部可見三角形鑄縫,鑄縫內側有弧三角形加強筋。外底有使用煙炱痕??趶?4.4、沿寬1、腹深9.4、通高23厘米(圖一七,8;圖一八)。

圖一八 銅鼎(M2:3)

圖一九 銅鼎(M2:5)

標本M2:4,基本完整。圓形,口微斂,沿外卷,沿上有對稱半環(huán)形立耳,腹略深,腹壁較直,圜底,三足略呈蹄形,內側平直,橫截面呈半環(huán)形,內空。上腹兩周凸棱內飾六個S形雙首變體簡化夔龍紋,兩兩一組,每個之間以縱向凸棱間隔,下腹飾一周凸棱。底部可見三角形鑄縫,三角形鑄縫內為弧線三角形加強筋,三足外側可見范鑄扉棱。口徑21.4、沿寬1.2、腹徑17、腹深10、通高18.2厘米(封二,3;圖一七,10)。

銅盆 2件。標本M2:7,完整。斂口,斜折沿,方唇,口沿下腹壁內束,斜肩,肩附對稱橋形耳,耳面較寬,呈三道瓦楞形,深折腹,平底內凹。肩飾兩周凸棱??趶?1、沿寬2.2、腹徑25、底徑13.5、高16.5厘米,重2.143千克(封二,4;圖一七,7)。標本M2:8,斂口,卷沿,方唇,束頸,斜肩,肩附對稱銜環(huán)耳,耳面較寬,呈五道瓦楞形,深折腹,平底。肩飾四個S形顧首卷尾夔鳳紋,之下飾一周凸棱??趶?5、沿寬1.9、底徑13.9、高15.6厘米(圖一七,5;圖二〇)。

圖二〇 銅盆(M2:8)

陶簋 2件(套)。均為泥質灰陶,有蓋,形制相同。仿青銅簋。器蓋呈覆豆形,頂部有圈足形捉手,內側周壁邊緣有極短的子口,頂面飾四周凹弦紋。器身呈圓形,斂口,1.2、腹徑22.6、腹深10、通高21.2厘米,重1.847千克(封二,2;圖一七,1)。

標本M2:5,二足殘斷,器身變形。圓形,口微敞,口沿向外下折,沿上有對稱半環(huán)形立耳,淺腹,腹壁較直,圜底近平,三足略呈蹄形,內側平直,橫截面呈半環(huán)形,內空。上腹兩周凸棱內飾一周S形變體簡化夔龍紋,兩兩一組,每個之間以縱向凸棱間隔,中腹一周凸棱。底部可見三角形鑄縫??趶?4.4、沿寬1、腹深9.4、通高23厘米(圖一七,3;圖一九)。

標本M2:6,殘缺。斂口,外折沿,沿上有對稱雙立耳,深腹,耳外側面有三道凹槽,下腹外垂,圜底近平,三柱足,足根微鼓,橫截面呈半環(huán)形,內空??谘叵聝芍芡估鈨蕊椧恢躍形夔龍紋,兩兩一組,中間夾一獸面紋,每組以縱向凸棱間隔,中腹和下腹飾比較細密的垂鱗紋,底部有三角形鑄縫??趶?4.8、沿寬方唇,扁鼓腹,喇叭形高圈足外撇,腹壁飾瓦楞紋。標本M2:9,器蓋徑22.6、捉手徑5.8、高8.6厘米,器身口徑23.4、腹徑27.4、足徑20.8、高15、通高23.6厘米(圖一七,4)。標本M2:13,器蓋徑21.5、捉手徑5.5、高8.5厘米,器身口徑21.7、腹徑25.7、足徑20、高6.1、通高23.4厘米(圖一七,6)

陶鬲 1件??蓮驮吮綧2:1,夾砂灰陶。仿青銅鬲,體寬矮,斂口,寬斜平沿,口沿內外邊緣稍凸起,尖唇,束頸,扁腹稍外鼓,低平襠,三短錐足,足上方貼附雞冠形扉棱。腹部飾豎向繩紋,中腹有一周凹弦紋??趶?6.8、沿寬3、腹徑15.8、高12厘米(圖一七,9)。

殘玉片 1件。標本M2:10,墨綠色,內含較多白絮狀雜質,不透明。殘存一小塊,呈不規(guī)則平行四邊形,一側呈齒狀,另一側磨光。長3、寬1.9、厚0.45厘米(圖二一,15)。

圖二一 M2 出土器物

海貝 7件。標本M2:11,大小不一,中部均有一不規(guī)則的孔。長2.15~2.5、寬1.6~2厘米不等。標本M2:11-1,長2.05、寬1.9、穿孔徑0.35~0.5厘米(圖二一,8)。標本M2:11-2,長2.02、寬1.5、穿孔徑0.7厘米(圖二一,12)。標本M2:11-4,長2.3、寬1.7、穿孔徑0.4~0.5厘米(圖二一,11)。標本M2:11-5,長2.2、寬1.76、穿孔徑0.55~0.78厘米(圖二一,9)。標本M2:11-6,長2.41、寬1.8、穿孔徑0.5~0.6厘米(圖二一,10)。標本M2:11-7,長2.35、寬1.78、穿孔徑0.6~0.68厘米(圖二一,13)。

蚌圭 6件。4件較完整,2件殘碎。天然蚌殼制成。切口整齊,長條形片狀,一端窄,呈弧形,鉆有一小孔,一端寬,呈尖角形。標本M2:15-1,長8.1、寬1.4~1.85、厚2.25厘米(圖二一,14;圖二二)。

圖二二 蚌圭(M2:15-1)

蚌魚 21件。5件較完整,16件殘碎。天然蚌殼制成,大小不一。體多呈彎弧形,首端磨成圓形或尖圓形,近首端或單面或雙面鉆一圓孔,尾端多大而斜直,腹、背部、尾部刻有三角形缺口示意背鰭、胸鰭、腹鰭、尾谷的分隔所在。標本M2:12-1,體較瘦長,尖嘴,頭部單面鉆出圓孔,背、尾中部各有一三角形缺口,背一側較厚。長11.3厘米(圖二一,7)。標本M2:12-2,造型逼真,體較長,尖嘴,圓眼,背部有尖突的背鰭,尾鰭末端略外卷,自眼至尾谷有一條縱向凹槽貫穿全身,頭部刻畫出鰓口,背部偏后有一個三角形缺口,腹一側較厚。長12.7厘米(圖二一,6)。標本M2:12-4,體較長,尖嘴上翹,圓眼,背部有尖突的背鰭,腹部有兩個三角形缺口,尾部有三角形尾谷,自鰓下至尾谷上方有一條縱向凹槽貫穿全身,頭部刻畫出鰓口,背一側較厚。長13.4厘米(圖二一,2)。標本M2:12-5,體大而長,尖嘴,圓眼,背、尾各有一三角形缺口,上尾鰭較尖長,自鰓下至尾谷有一條縱向凹槽貫穿全身,背一側較厚。長15厘米(圖二一,1)。

蚌泡 3件。蚌殼制成。兩枚呈圓片形,上小下大,剖面近梯形。標本M2:14-2,直徑1.5~2.1厘米(圖二一,3)。標本M2:14-3,直徑1.7~2.2厘米(圖二一,5)。另外一枚呈圓泡形,底面平直,上面隆起。標本M2:14-1,直徑3.3厘米(圖二一,4)。

三、M3

1.墓葬形制

M3南鄰M1,西鄰M4,長方形豎穴土壙墓,方向160°。墓道平面呈長方形,豎井式,四壁豎直,壁面粗糙不平整。南北長3、東西寬1.85米,開口距二層臺1.7米。墓道內回填土經夯打,但因槨室下塌和盜擾,夯層厚度不詳。該墓東南角有一盜洞,打破墓道填土直接進入槨室,盜洞平面呈不規(guī)則圓形,直徑0.8~1.05米(圖二三)。

槨室位于墓壙中部略偏東北,平面呈長方形,底部平整。槨室南北長2.52、東西寬1.26、高0.7米。槨室和墓室之間填土夯實,形成熟土二層臺。二層臺寬窄不一,東側寬0.3、西側寬0.29、北端寬0.2、南端寬0.26、高0.7米。槨板已朽為灰,因其四周緊挨二層臺,因此二層臺內側壁面可見黑色朽灰及木板痕跡,但槨板厚度不詳。木棺置于槨室內略偏北位置,長方形,棺木已朽成灰?;役E范圍南北長1.98、東西寬0.82米,棺的高度及棺板厚度不詳。棺內人骨因盜擾已被堆放于槨室南端的二層臺上。

腰坑位于槨室中略偏南的槨板底下,平面略呈菱形,口大底小,平底,南北長0.65,東西寬0.5、深0.15米。內有動物骨骼。

2.出土器物

隨葬器物較少,槨室南端有陶盆2件;棺內南端有條形玉器1、海貝3、蚌觿1、蚌泡6、石泡2件。

陶盆 2件。泥質灰陶,輪制。殘缺修復。斂口,寬折沿,方唇,口沿下腹壁內束,深腹,平底。上腹飾兩周凹弦紋。標本M3:1,口徑23、沿寬2.8、腹徑21.4、底徑10.8、高15厘米(圖二四,2)。標本M3:2,口徑23、沿寬2.6、腹徑21.4、底徑11.2、高14.8厘米(圖二四,3)。

圖二四 M3 出土器物

玉器 1 件。標本M 3:3,白玉,微殘。長條片狀,一端略窄,另一端略寬。表面較粗糙,可見切割痕。長11.7、寬1.9~2.4、厚0.2厘米(圖二四,7)。

海貝 3枚。天然齒貝,大小不一,一側有不規(guī)則穿孔。標本M3:4-1,長2.5、寬1.9、穿孔徑0.7厘米(圖二四,5)。標本M3:4-2,長2.1、寬1.4、穿孔徑0.3~0.5厘米(圖二四,4)。標本M3:4-3,長2.1、寬1.4、穿孔徑0.6~0.7厘米(圖二四,6)。

蚌觿 1件。標本M3:7,蚌殼制成,殘。三棱形,一棱為自然凸起,兩側棱角為人工打磨而成,形制彎曲似觿,末端尖銳。長9.8厘米(圖二四,1;圖二五)。

圖二五 蚌觿(M3:7)

蚌泡 6個。蚌殼制成。標本M3:5-2~6,呈圓形,大小不一,底面平整,上面凸起。直徑2.5~2.8、厚0.3~0.5厘米不等(圖二四,9~13;圖二六)。標本M3:5-1,呈圓角方形,邊緣可見打磨痕跡。長1.8、寬1.4、厚0.3厘米(圖二四,15)。

圖二六 蚌泡(M3:5-2、3、4、5)

石泡 2個。白石質,殘缺,大小相同。圓形,底面平整,上面凸起,上面中心有紅彩圓圈紋。標本M3:6,直徑2.9、厚0.5厘米(圖二四,8、14;圖二七)。

圖二七 石泡(M3:6)

四、M4

1.墓葬形制

M4南鄰M2,東鄰M3,長方形豎穴土壙墓,方向170°(圖二八)。墓道平面呈長方形,豎穴土壙,四壁豎直,壁面不甚平整。墓道南北長4.3、東西寬2.35米,開口距二層臺0.95米。墓道內回填土經夯打,土質較堅硬,因槨室下塌,夯層厚度不詳。該墓西南部有一盜洞,打破墓道填土進入槨室,盜洞平面呈橢圓形,直徑0.84~1.2米。槨室位于墓壙內略偏南,平面呈長方形,底部平整,南北長3.45、寬1.9、高1.2米。槨室四周為熟土二層臺,五花土夯筑而成。二層臺寬窄不一,南端寬0.2、北端寬0.65、東側寬0.2、西側寬0.3米,二層臺高1.2米。四周槨板緊挨二層臺,已朽成灰,二層臺內側壁上殘留有木板印跡。木棺置于槨室內中部略偏西北,長方形,棺木已朽成灰,僅殘留朽灰及朱紅色印跡。木棺南北長2.5、東西寬1.25米,高度及棺板厚度皆不詳。人骨因盜擾四散于棺內,頭骨位于棺內中部西側。腰坑位于槨室中部槨板底下,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平底,口大底小。腰坑南北長0.9、東西寬0.45、深0.26米,底部鋪一層小蝸牛。

圖二八 M4 平、剖面圖

2.出土器物

因盜擾僅余小件器物,散見于槨室內。棺內北端出土銅箭鏃1、石器1件,中部偏西出土玉璜1、圓形玉飾1、玉飾2件,南端棺槨之間出土玉鏟1、玉斧1、玉環(huán)殘飾1件,棺內及周圍散見海貝8、蚌魚45、蚶子殼73件。

銅箭鏃 1件。標本M4:3,表面布滿綠銹,微殘。雙翼,凸脊,鋌較細長。長5.8厘米(圖二九,11)。

圖二九 M4 出土器物

圖三〇 M4 出土器物

玉斧 1件。標本M4:9,玉質較差,不透亮,殘斷。平面呈長條梯形,表面光滑,中間厚,兩側緣略薄,上端略窄而平齊,未打磨,下端略寬,呈斜向斷裂,稍加打磨。長13、寬3.1~3.6、厚0.15~0.2厘米(圖二九,3)。

玉鏟 1件。標本M4:10,青色。平面呈長條梯形,上窄下寬,緣面呈弧形,未經打磨,表面磨光,頂端不平齊。長7.6、寬2.7~4.1、厚0.22厘米(圖二九,7;圖三一)。

圖三一 玉鏟(M4:10)

玉環(huán)殘飾 1件。標本M4:6,青玉,應為利用殘斷玉環(huán)改制。長條片狀,微向一側弧曲,表面光滑,素面。長1.9、寬0.6、厚0.25厘米(圖二九,10)。

玉璜 1件。標本M4:5,青色。應為利用殘斷玉環(huán)制成。扇形,表面光滑,兩端不平齊,內穿單面琢成。長2.9、寬1.2、厚0.2厘米(圖二九,9)。

圓形玉飾 1件。標本M4:4-1,白玉,微殘。不規(guī)則圓片形,表面光滑,素面。直徑1~1.1、厚0.15~0.3厘米(圖二九,8)。

玉飾 2件。標本M4:4-2,乳黃色。長條片狀,上端向內折曲,一面光滑,另一面下端凸起,凸起面中間刻一道凹槽。長1.5、寬0.4厘米(圖二九,6;圖三二,2)。標本M4:4-3,青色。片狀,不規(guī)則折曲形。長2.1、寬1、厚0.2厘米(圖二九,5;圖三二,1)。

圖三二 玉飾(M4:4-3、M4:4-2)

石器 1件。標本M4:2,自然石塊,表面光滑。體呈三棱錐狀。長4.4厘米(圖二九,4;圖三三)。

圖三三 石器(M4:2)

海貝 8枚。6枚保存較好,2枚殘缺嚴重。大小不一,琢有不規(guī)則圓孔。標本M4:7-2,長2.47、寬1.9、穿孔徑0.6~0.8厘米(圖二九,2)。標本M4:7-3,長2.8、寬2、穿孔徑0.47厘米(圖二九,1)。

蚌魚 45件。9件保存較好,36件殘為碎片。蚌殼制成,大多殘缺嚴重。體短粗,呈彎弧形,背外側厚,腹內側薄,首端磨成圓形,近頭端或單面或雙面鉆一圓孔,尾端大而斜直,腹、背、尾部多刻有三角形缺口示意出背鰭、腹鰭、尾谷等所在。部分腹部鉆有小孔。標本M4:1-1,長9.5厘米(圖三〇,1)。標本M4:1-2,體較長,腹、尾中部各有一三角形缺口,腹部有一道縱向凹槽。長11.8厘米(圖三〇,4)。標本M4:1-3,體粗短,腹部三角形凹槽尖端斜鉆一孔。長9厘米(圖三〇,5)。標本M4:1-4,體較長,從頭至尾貫穿首部穿孔和尾部三角缺口有一道縱向凹槽。長12.1厘米(圖三〇,3)。標本M4:1-5,背、尾中部各有一三角形缺口,腹中部邊緣有一圓孔形缺口。長10.1厘米(圖三〇,7)。標本M4:1-6,體粗短,背、腹、尾中部各有一三角形缺口。長8厘米(圖三〇,6)。標本M4:1-7,體較長,頭殘缺,背、尾中部各有一三角形缺口,腹部有兩個三角形缺口,自頭部穿孔至尾部三角缺口有一道縱向凹槽。殘長11厘米(圖三〇,13)。標本M4:1-8,腹、尾中部各有一三角形缺口,背部有兩個三角形缺口,腹邊緣近尾端有一直徑0.6厘米的圓形穿孔。頭部圓形穿孔上方至尾部三角缺口之間有一道縱向凹槽。長11.1厘米(圖三〇,14)。標本M4:1-9,殘缺較嚴重,體較長,尾部較細,背、腹分別有一個和兩個三角形缺口。殘長12厘米(圖三〇,2)。

蚶子殼 1組73件(M4:8)。64件較完整,9件殘缺嚴重。扇形,大小不一,表面有縱向放射狀紋理,內角均鉆有一不規(guī)則形圓孔。長2.3~3.8、寬2.1~3.2厘米不等(圖三〇,8~12)。

五、結語

1.墓葬時代

大原村長安十二中這四座墓葬均被盜擾,隨葬器物尚有保留,為墓葬年代推斷提供了依據(jù)。

M1的陶器組合為陶簋、陶鬲、陶豆。其中陶簋為仿青銅簋,覆豆形器蓋,上有圈足形捉手,蓋面裝飾四道凹弦紋,器身斂口,扁鼓腹,喇叭形圈足,器腹飾仿青銅器瓦楞紋,與1983年張家坡M158出土的DⅡ式陶簋[1]形制接近,但圈足要高一些,幾乎接近器身總高的五分之二,從該報告中陶簋的演變來看,圈足有逐漸增高的趨勢,因此M1的陶簋形制相較M158陶簋應當要晚一些。陶鬲為仿青銅鬲,特征是器身十分寬矮,寬斜沿、束頸、低平襠、三短錐足,足之間距離很大,足上方貼附雞冠形扉棱,腹部飾豎向細繩紋,腹中部在細繩紋上壓一周凹弦紋,與1967年張家坡M160[2]、1983年張家坡M165、M253、M304出土的CⅤ式陶鬲[3]相近。該墓出土的陶豆斂口,淺腹盤,豆柄與底座無明顯分界,連為一體,呈外撇喇叭形,柄中部無凸棱裝飾,與1983年張家坡M304出土的V式陶豆[4]完全相同。

M2出土銅鼎5件,形制大小不一。其中四件銅鼎形制基本相同,圜底盆形腹較淺,半環(huán)形立耳,三足內空,橫截面呈半環(huán)形,足根微鼓,外底有三角形鑄縫,有的鑄縫內側又有三道弧線形加強筋,口沿下、上腹處裝飾一周簡化S形顧首夔龍紋帶,中腹有一周凸棱,其形制和紋飾都與1983年張家坡AⅣ式銅鼎M253:4相近[5]。另一件銅鼎(M2:6)立耳,深腹,下腹外垂,口沿下飾一周S形顧首卷尾夔龍紋帶,中、下腹飾垂鱗紋,與十五年趞曹鼎(恭王時器)[6]相近,但足為半管狀,足跟較之外鼓,應比其要晚一些。M2出土陶器組合為陶簋、陶鬲,形制與M1同類器物相近,陶簋也為仿青銅瓦楞紋簋,陶鬲器體較M1陶鬲略微瘦高一點,襠也略高一點。

M3除小件器物外,僅出土兩件陶盂。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均斂口,寬斜沿,束頸、深折腹,折曲點位于上腹三分之一處,腹徑小于口徑,平底,折腹上方有兩周凹弦紋,與1983年張家坡M92出土的Ⅰb式盂較相似[7]。

M4因盜擾僅出土玉器、蚌器等小件器物,其蚌器種類形制與M3相同。

據(jù)《張家坡西周墓地》報告研究,CⅤ式陶鬲的“流行年代當在西周晚期,即夷厲宣幽時期”,Ⅴ式陶豆“流行年代當在西周晚期,是西周晚期的典型器物”。同時,報告認為“盂是西周晚期流行的典型器物,……就張家坡墓地而言,最早的盂是西周中期偏晚階段才出現(xiàn)的。從隨葬陶器組合情況來看,陶盂的出現(xiàn)代替了陶簋”,但由于資料有限,關于Ⅰb式陶盂的具體時段,報告沒有明確結論。對于墓葬年代的推定,報告將M165、M253定在報告分期的第四期,相當于夷厲共和時期,M158定在第三期,相當于共懿孝時期,M304為第五期,相當于宣幽時期,M92為第三期,相當于共懿孝時期。從紋飾來看,青銅器上的S形顧首夔龍紋、瓦楞紋主要流行于恭懿孝及以后,垂鱗紋出現(xiàn)于西周中期,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而斜角簡化夔龍紋則多見于夷厲時期的銅鐘之上[8]。參考上述比對結果,綜合陶器和青銅器形制與紋飾,我們推斷大原村長安十二中這四座墓葬時代如下:M1、M2出土器物組合相近,同類器物形制也十分相似,因此兩墓年代基本為同一時期,相當于張家坡墓地的第四期,為西周晚期墓葬,可具體到夷厲共和時期。M3、M4的年代與M1、M2相近,也在西周晚期前段。

2.墓主身份地位

此次發(fā)掘的四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壙墓,規(guī)模都比較小。就墓葬現(xiàn)存開口面積、槨室面積來看,M4開口長4.3、寬2.35米,面積最大,為10.11平方米,槨室面積6.56平方米;M2開口長3.9、寬2.25米,面積次之,為8.78平方米,槨室面積4.64平方米;M1開口長3.9、寬2.1米,面積為8.19平方米,槨室面積2.75平方米;M3開口長3、寬1.85米,面積最小,為5.55平方米,槨室面積3.18平方米。四座墓葬被盜嚴重,除M2外,其他墓葬的隨葬品組合應當并不完整。面積最大的M4因盜擾未出土銅器或陶器,但是出土有玉斧、玉鏟、玉環(huán)、玉璜等玉器,是四座墓中出土玉器最多的墓葬。面積第二的M2保存較好,出土銅器組合有鼎5、盂2件,陶器組合有簋2、鬲1;面積次小的M1未出土銅器,陶器組合有簋2、鬲1、豆4件;面積最小的M3也無銅器出土,陶器有盂2件。從以上墓葬規(guī)模和出土器物來看,隨葬器物多寡與墓葬規(guī)模基本是成正比的。

M2出土的5件銅鼎中4件形制、紋飾風格基本相同,大小相次,另1件形制則與這4件有很大差異,無論何種原因造成這種形制差異,墓主下葬時隨葬五鼎是肯定的?!豆騻鳌せ腹辍泛涡葑ⅲ骸岸Y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盵9]據(jù)此列鼎制度,M2的墓主當為周王室之大夫或較高級別的貴族。M4墓葬形制較M2大,出土玉器也多,其墓主應相當或略高于M2墓主級別。M1墓葬規(guī)模與M2接近,但出土器物不如M2和M4,從陶器組合來看,出土有仿銅陶禮器簋2件、鬲1件、豆4件,該墓雖被盜擾,但墓主頭端棺槨之間的器物保存較為完好,可能原本未隨葬青銅禮器,如此則墓主身份應當?shù)陀贛2墓主,可能為士一級的下層貴族。M3墓葬面積最小,既無銅器、玉器等隨葬品,陶器也僅隨葬陶盂2件,沒有體現(xiàn)禮制的仿銅陶禮器鼎、簋等,墓主級別則更低,可能為一般平民。

3.墓葬關系及墓葬與灃鎬遺址的關系

此次發(fā)掘的四座墓葬排列在一起,方向并不一致,三座有偏角的南北向,一座有偏角的東西向。從隨葬器物特別是陶器和棺飾墜物蚌器來看,四座墓葬時代和隨葬器物種類相近,預示著四座墓葬之間可能有較為密切的關系,而M1與M2的關系則更為密切。

長安十二中西周墓地地處大原村東南,應屬于張家坡墓地大范圍,處于墓地南側邊緣地帶。張家坡墓地是西周豐京遺址的主要內涵之一,從以往發(fā)掘情況來看,墓地墓葬數(shù)量眾多,時間跨整個西周時期,這也與豐鎬遺址的始建與使用相始終,據(jù)《張家坡西周墓地》報告,西周早期前段和西周晚期后段墓葬數(shù)量相對較少,西周早期后段至西周晚期前段墓葬則相對較多,與豐鎬遺址的發(fā)展相符合。此次大原村發(fā)掘的這四座墓葬是西周晚期前段都城內較高級的貴族或中下層官吏墓葬,為西周豐鎬遺址的布局研究、西周晚期喪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發(fā)掘:王自力 閆松林 王志宏

修復:呼安林 劉小勇 劉聰娥 姚衛(wèi)群張紅倉

整理:張小麗 洪秀媛

繪圖:張蕊俠

照相:陜西十月文物保護有限公司

執(zhí)筆:王自力 張小麗 洪秀媛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張家坡西周墓地[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112-113.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fā)掘隊.1967 年長安張家坡西周墓葬的發(fā)掘[J].考古學報,1980(4).

[3]同[1]:108-109.

[4]同[1]:113-115.

[5]同[1]:139-140.

[6]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西周篇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31-234.

[7]同[1]:115-116.

[8]同[1]:342.

[9]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北京:北京文學出版社,1999:74.

猜你喜歡
腹徑墓葬器物
山西離石后石村再次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墓
重慶市萬州區(qū)瓦子坪遺址2004年發(fā)掘簡報
四川文物(2022年5期)2022-10-26 08:56:26
劉 欣藝術作品欣賞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變
2010年新鄭市郭店鎮(zhèn)工業(yè)園區(qū)墓葬出土器物
聽古器物講“孝文化”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0
恣意浪漫的楚國器物
藝術品鑒(2020年7期)2020-09-11 08:04:56
墓葬中的女人
藝術品鑒(2019年8期)2019-09-18 01:22:40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揚州胡場漢代墓葬
大眾考古(2015年11期)2015-06-26 08:45:32
呼玛县| 卢龙县| 潼南县| 贵州省| 通海县| 丘北县| 宜黄县| 浦东新区| 张家界市| 嘉兴市| 沾化县| 武功县| 盱眙县| 新野县| 潜江市| 洱源县| 曲水县| 盈江县| 房产| 浦东新区| 吉安县| 涡阳县| 朝阳县| 大同县| 庄浪县| 余庆县| 南城县| 庆阳市| 诸城市| 格尔木市| 察隅县| 福清市| 眉山市| 江源县| 中方县| 离岛区| 高淳县| 临沂市| 邵阳市| 西充县|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