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君
故鄉(xiāng)的毛栗一般長于海拔1500 米的拔毛崗這片崇山峻嶺,這方綿延幾十公里的大山,是越城嶺的余脈。
秋色一熟,鄉(xiāng)間栗事就忙起來。拾栗要準備三樣家伙什:毛煉刀、竹筐和一柄樹杈。當時,農(nóng)村的小學(xué)不到二點就放了學(xué),匆匆忙忙扒上幾口紅薯飯,咬幾個酸辣椒,就是風(fēng)味絕佳的饕餮大餐,然后,大伙兒你約我邀、成團拾栗。進得山來,大伙一窩蜂四散而去,各展本事。三妹緊跟著我,她知道我拾秋的能耐。我先是瞄一眼去年拾過的山嶺,看那些紅黃夾雜的葉片是否還在山頭眺望我們。如果在,說明毛栗也在,奔過去,它是不會讓你失望的。
栗為灌木,結(jié)伴叢生,一株多叉,每枝從腳底到枝頭均帶殼掛果。進得樹叢,不急著去撿。古語講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先用毛煉刀將栗樹四周的茅草與枯枝砍倒,用樹杈清理一下,蹚開一條路來,方便拾栗。再用樹杈使勁地敲打栗桿,讓那些還賴在樹枝上的栗一個個跳下來。然后,就是我們大展身手的時候。那些栗,一個個頑皮地鉆在枯葉與草叢中,一撥拉就是一片。有的躲在栗殼里,一個個咧開嘴、害羞地看著我們嬌笑,那份令人憐愛的模樣,惹得我們用雙手去將它們捧起,連同一些枯葉草片一起放入竹筐。那是秋的精靈,也是秋的饋贈。
撿回的毛栗,先是放在風(fēng)窗上曬幾天,這樣可以去掉山野毛氣與水分,使栗更甜潤一點。等到水分晾干一些,最簡便的吃法就是隨意拾一些丟在火膛里,用已經(jīng)燃盡卻依然保存很高溫度的火梗覆蓋在上面,用火焙二十分鐘,栗就從火堆里散發(fā)出一股股裊娜煙霧,那些香過千年的山野氣味,淡淡地從灶膛的火堆里片片升騰,間或吐出一滴滴的水氣泡。栗熟了,用火鉗往火堆里一撥拉,大片的栗一股腦兒地四散逃跑……你撿一顆,他拾一粒。因剛出灶膛的栗殼均帶較高的溫度,小燙是很正常的,小朋友們將撿起的栗放在雙手,不停地顛來倒去,還一個勁地對著手掌吹氣。吃完栗,一雙小手板上留下紅紅的血印,大家都不覺得痛。因為,這點小痛全部被那些栗的力量,以及幸福的味道抹去了……
鄉(xiāng)間的栗撿回來就很精貴。大人都要精挑細選,果殼老結(jié)、無蟲病眼、無黃黑斑、無癟秕印,較為干爽、果實飽滿、顆粒均勻、用手捏時感到堅實、沉甸甸的留了下來,放在干燥通風(fēng)的地方,有利于防霉變。如今,看著遠山的遼闊,秋光從歲月中醒來,我年少的情懷再度涌起……
山村在變,栗在心間,那份濃濃的鄉(xiāng)情,在秋光里不斷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