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銅
在一些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地區(qū),走路也是一種危險的活動,因為有地雷。只有先把雷一個個排掉,才能確保行進的安全。對讀書來說,書中那些不甚了解的字、詞、句就是潛在的“雷”。如果帶著“雷”閱讀,一方面會影響你對整篇文章或全書的理解,另一方面這些誤解可能會一直存在你的腦子里,后來你又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使用這些誤解,所以是很危險的。這就需要你去“掃雷”。
但是,“掃雷”這種操作會占用認知資源,從而影響我們的閱讀效果。因為閱讀是講究沉浸的,而“掃雷”是把字詞句拎出來去查清、弄懂,顯然會破壞這種沉浸性。那怎么辦呢?可以把兩種活動分開來,先讀一遍,目的是“掃雷”,再讀第二遍時,就可以沉浸式地閱讀。
舉個例子,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里有這樣一段話:
沒有了糧,北平也失去它負有世界美譽的手工業(yè)。餓著肚子的人不會再買翡翠的戒指與耳環(huán),鍍金包金或真金的玲瓏細巧的首飾,大雅優(yōu)美的地毯,雕花的紅木桌椅,彩色像鮮花一般的景泰藍,灌漿的蟋蟀瓦罐子……北平人沒有閑心閑錢買這些東西,而又沒有法子把它們運出去,于是那些手巧心靈的工人們,便隨著大家一同挨起餓來。
請看上面這段話,里面有沒有你不太了解的詞,也就是“雷”呢?
乍一看是沒有的。這段話里沒有生僻詞,也沒有學術(shù)概念,但是有一個詞引起了我的一點疑問——景泰藍。我想沒有哪個中國人不知道景泰藍的,可是景泰藍到底是啥,好像在我腦海里又是模糊的,印象中是一種色彩多樣且艷麗的瓷器。
于是我上網(wǎng)查了查,得到了景泰藍的介紹。原來景泰藍正名為“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在銅質(zhì)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后把琺瑯質(zhì)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nèi),再燒制而成的器物”。換句話說,景泰藍的主體是銅,它是一種金屬器,而非瓷器,原來我印象中的理解是錯誤的!
然后我就起了好奇心,我想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存在這種錯誤的印象。于是我編了一道題目,發(fā)在朋友圈和幾個微信群里來考考大家,這道題是這樣的:
“一不小心,這件珍貴的景泰藍花瓶被我砸到地上,摔得粉碎?!薄@句話是錯的,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門,有些人認為是主語有問題,有些人認為是動詞用得不對,而大概只有兩成的人指出:景泰藍是銅坯的,不可能“摔得粉碎”,頂多是“摔扁了”。這個結(jié)果在我的意料之中。大家都聽說過景泰藍,中學語文課本里也講到過景泰藍,可是竟然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景泰藍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同樣出于好奇,我想知道那些久負盛名的作家,有沒有用錯“景泰藍”。結(jié)果我搜到著名作家殘雪的小說《迷惘》中的一段:
女老板是做瓷器買賣的,生意比較清淡。她并不想拉生意,就只是平靜地坐在店里,如有顧客來了,就起身招呼幾句,不在乎他們買不買東西。她出賣的瓷器有碗、碟、杯子、茶壺、茶盤等,甚至有一只景泰藍花瓶。
顯然,殘雪把景泰藍當作瓷器寫進了小說里。你看,連名家都會犯錯,更何況我們普通人?我們每天談論的話題里面,有多少是自己真正了解的?我們每天看這么多網(wǎng)絡上的文章、視頻,創(chuàng)作這些內(nèi)容的人,有多少真正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天哪,我們頭腦里有多少似是而非的知識和概念啊,我們竟然全無察覺。為什么?因為我們的學習多數(shù)時候都是囫圇吞棗式的,我們沒有“掃雷”??!
我們都知道閱讀可以分為泛讀和精讀,可是通常我們只是在泛讀。泛讀當然也是需要的,能拓寬我們的知識面,可是如果不加上精讀的話,那么我們就永遠只是浮在面上,甚至沒有體驗過那種真正的、透徹的理解是什么樣子的。而要做到精讀,搞清楚字詞或概念的準確含義是基本前提。
我這里說的“閱讀”是廣義的。現(xiàn)在這個時代,通過視頻、音頻來學習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一種廣義的“閱讀”,同樣需要注意泛讀和精讀的搭配。不能只泛讀不精讀,我們在精讀有價值的視頻、音頻時,也要采用“掃雷法”,先把各個詞匯、概念、知識點搞透,才可能獲得真正的進步。
(陳亮摘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精進3:找到你的潛在生態(tài)位》,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