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香坊石窟年代及題材考

2023-07-23 15:48:29朱有儀
收藏家 2023年5期

朱有儀

關鍵詞:香坊石窟 交腳彌勒 鄜縣樣式 長安模式

一、香坊石窟1 號窟現(xiàn)狀

香坊石窟,位于陜西省黃陵縣雙龍鄉(xiāng)香坊村,現(xiàn)存有三窟和一處摩崖造像,保護范圍以石窟及摩崖造像為中心,東至油房溝,西至大平山坡,南至黃畛公路,北至陳家崖崖壁。

1 號窟位于沮河之上3 米處,因河面寬闊,難以靠近,故只能從河岸遠觀。此窟為方形平頂窟,屬無中心塔柱的佛殿窟,后壁為佛壇。高、寬、深皆為1.2 米。正壁為一尊坐佛(圖1),高0.9 米。高肉髻,束發(fā),并刻有渦卷狀發(fā)紋。著通肩式大衣,衣紋平行細密,線條隆起,呈現(xiàn)一種明顯的概念化裝飾性處理模式。衣領處有三角形折帶紋。腹部露出內(nèi)著的U 形僧祇支,延伸至手部。右手搭在左手之上,合于腹部丹田處。1 交腳坐于雙獅座,僅露出右足。足下地神呈托舉態(tài)。身后為橢圓形背光。

左右二脅侍菩薩(圖2、圖3),高0.7 米。圓形頭光,面部皆損。著天衣,衣紋與主尊一致,呈平行細密狀。帔帛呈U 形,垂于腹部。右側(cè)菩薩雙手捧有蓮蕾。左側(cè)菩薩右手持蓮蕾,左手漫漶,似提著帔帛。

龕外左右壁皆淺浮雕男女供養(yǎng)人像。左壁為十身男供養(yǎng)人像,高約0.15 米,均著圓領胡服,袖手直立。人像中間為姓名題記。大致可辨認出:“蓋阿默一心, 父蓋里德一心, 息林徑一心,息道奴一心, 息石生一心, 息何回一心”,可知該石窟為一蓋姓家族所開鑿。第一排供養(yǎng)人像旁還雕鑿有一小坐佛。高肉髻,刻劃發(fā)紋。著通肩式大衣,結(jié)跏趺坐于覆蓮瓣四方形臺座上。衣紋也是呈現(xiàn)一種概念化裝飾性的平行密集衣紋。

右壁有十二身女供養(yǎng)人像,高約0.15 米,均著胡服,雙髻扎巾右垂,幼女則雙髻無巾。上著短衫系帶,下著長裙,足蹬翹尖靴。像側(cè)為姓名題記:“息蓋機女, 息蓋阿香……”窟外右壁有一騎馬供養(yǎng)人像, 高0.2 米。

二、1 號窟題材及時代分析

下面以造型、衣紋、發(fā)愿文等為著眼點,嘗試對此窟雕鑿題材及時代分別進行分析:

(一)造型:交腳彌勒

1 號窟主尊交腳而坐,雙腿自然外張,右腿前,左腿后。“從全國的石窟造像來看,這種蓮花跏趺坐像,多是正覺菩薩――彌勒所經(jīng)常采用的姿勢?!? 云岡一期(460 ~ 465)曇曜五窟中17 窟主像即是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圖4),高15.6 米,頭戴寶冠,胸佩蛇飾及短瓔珞,臂著釧,斜披絡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腸長裙,坐于獅子座。云岡7 窟、8 窟是云岡二期(465 ~ 494)中最早的一組,大約完成在北魏孝文帝(467 ~ 499)初期,佛裝的交腳彌勒、維摩和文殊、護法諸天等都最早出現(xiàn)在這組雙窟中。

交腳彌勒題材還可見敦煌莫高窟275 窟,作為莫高窟早期最大的彩塑,彌勒菩薩高3.34 米,坐雙獅座,頭戴化佛寶冠,項飾瓔珞,腰束羊腸裙(圖5)。4 此外,又見于大約開鑿于北魏太和年間(477 ~ 499)259 窟,洞窟南北兩壁分作上下兩層。上層的闕形龕內(nèi)塑造的是交腳彌勒像和思惟菩薩像(圖6)。

而單尊造像上的交腳彌勒題材更不乏見。包括:現(xiàn)藏于陜西藍田水陸庵北魏交腳彌勒像、5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北魏皇興五年(471)彌勒像(圖7)。先后發(fā)現(xiàn)于河北易縣與甘肅合水縣的兩尊交腳像,尤為值得注意。易縣交腳菩薩像(圖8),僅存腹部及雙腿,殘高48 厘米,寬38 厘米,坐在覆蓮座上。座左側(cè)尚存一臥獅。造像的雙腿凸顯,裙緊裹腿部,衣紋呈雙棱的凸起狀,從腿側(cè)龕紋線分二叉如燕尾。腹部有裙腰外翻如垂幕形,且正中有下垂的裙帶,呈放射狀,邊緣折疊如折帶形。6 合水的北魏交腳菩薩像(圖9)7,寶繒如三角巾狀飄垂于雙耳側(cè)。瓔珞交叉于腹前,前后帔帛纏于臂部,下著紋褶密集的大裙,交腳而坐。從殘存的臺座上,可見左側(cè)有一條獸尾,可知當年左右為二蹲獅。背后為大蓮瓣形光背,光背尖端部又有一塊蝙蝠狀光云。8 這兩尊交腳像上都可以見到衣紋線條呈S 形,分叉如燕尾形。與同為云岡一期的20 窟佛像(圖10)、莫高窟275 窟(北涼,宿白先生提出時代當在北魏)衣紋相一致,被認為同屬犍陀羅――涼州系統(tǒng)。且易縣像上發(fā)現(xiàn)有北魏和平六年(465)曹尚書施刻的發(fā)愿文,是河北地區(qū)至今發(fā)現(xiàn)有銘文可證的最早單尊交腳菩薩像。因而有理由相信,云岡石窟開鑿的熱潮,直接影響了當時全國各地的造像風習。

(二)衣紋:平行密集衣紋

如此,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浮出――為什么香坊1號窟里諸像的衣紋特點卻為一種迥異的平行密集衣紋呢?

陜西地區(qū)出土的北朝佛像,有不少流散于國外,尤以日本為多,但相關研究開展較晚,比較重要的是日本松原三郎《北魏の鄜県様式に就て》9 一文。松原三郎考察了陜西出土5 世紀~ 6 世紀造像,以東京永青文庫所藏北魏永平年(508 ~ 511)銘道教三尊像(傳購自陜北鄜縣石泓寺,圖11)為切入點,將與該像特征近似的造像群命名為“鄜縣樣式”,認為鄜縣樣式的顯著特征是其雕刻技法原始、衣紋用細密的繩狀突起線條來表現(xiàn),并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典型的鄜縣樣式、與其近似的造像、其他相似造像?!班~縣樣式”,是佛教造像和道教造像在這個邊遠之地相結(jié)合而產(chǎn)生的新樣式。他認為該造像樣式出現(xiàn)的原因是太武帝在430 年前后征服了陜西腹地,并在不足20 年后發(fā)動了著名的滅佛運動。

但從現(xiàn)存的實物看,鄜縣樣式的佛造像絕大部分是出自西安及其近郊縣市,而非鄜縣(今富縣)所在的陜北地區(qū),而且這種圖像在北魏500 年以后才明顯出現(xiàn)(陜西西部和甘肅東部的平行線紋造像年代略早于西安及近郊地區(qū)的。目前已知最早的是寧縣博物館藏成氏造像,雕鑿于太和十二年,488),到西魏535 年已基本結(jié)束。10

西安距香坊石窟所在地黃陵縣僅200 公里。1 號窟側(cè)壁脅侍菩薩所著的U 形天衣,正是這種樸素的平行線紋。與之手法如出一轍或相似的造像,還可以見藥王山博物館藏景明元年(500)楊阿紹造像、西安博物院藏禮泉寺三尊像、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劉保生夫婦造彌勒像(圖12)11等。雖然陜北地區(qū)北朝石窟數(shù)量較少,又鮮見鄜縣樣式的石窟,但是與香坊石窟均位于陜北地區(qū)南部的福地石窟(現(xiàn)已被整體切割,搬遷至宜君縣文化館內(nèi)),12 開鑿于西魏大統(tǒng)元年(535),小龕的佛坐像、供養(yǎng)人等衣紋也均是滿鑿細密的平行線。

至于這種密集平行衣紋出現(xiàn)的原因,頗費思量。筆者大膽猜測,這或正是宿白先生曾提出的“龍頭”“龍尾”問題例證。13 在石窟研究上,“龍頭”應是關注的重點,因為“龍頭”影響“龍尾”。云岡石窟位于北魏首都,躋身于當時政治、文化中心,屬“龍頭”;而遠在陜北黃土高原的香坊石窟,則只能算是“龍尾”。作為皇家工程,可召集全國各路能工巧匠為之,圖像的選擇也有曇曜等高僧可供建議,而偏遠地區(qū)樣所見圖有限,選擇時往往會捉襟見肘。最好的辦法,就是從熟悉和擅長的圖樣入手。陜北綏德地區(qū)是馳名的石雕之鄉(xiāng),歷代石匠以技藝精湛聞名,至今發(fā)現(xiàn)的大量漢代畫像石上都能看到用減地手法鑿出的相似線條。這或許是“概念性平行密集線條”的重要源頭。

(三)發(fā)愿文:蓋吳與太武帝滅佛

該窟發(fā)愿文是斷代的重要鎖匙之一。發(fā)愿文中的蓋氏一族,是匈奴盧水胡的族姓,北魏時定居于陜西沮河流域,源自沮渠蒙遜所在的張掖臨松山一帶,15 信仰佛教。尤其是族中蓋吳,引發(fā)過佛教歷史上的一次大地震。太武帝始光(424 ~ 428)初年,大臣崔浩上書勸諫太武帝信奉道教。太武帝又在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自稱“太平真君”,改年號亦為“太平真君”,成為真正的道教徒。當時僧侶人數(shù)太多,不符合太武帝全民為伍的理念;外加戰(zhàn)事不斷,沒有多余的錢糧供養(yǎng)僧侶,而寺廟資產(chǎn)過多。因此,太武帝開始了廢佛行動,太平真君五年(444)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yǎng)沙門,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在法令頒行后第二年,遠在杏城( 今陜西黃陵西南) 的蓋吳便因諸多不滿而舉兵,建立百官,自號天臺王,擁部眾十余萬。16 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采用東平王陸俟的計策,成功誘殺蓋吳,叛亂終被平息。也就在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zhèn)壓蓋吳叛亂之際,于長安一所寺院內(nèi)意外發(fā)現(xiàn)藏有大量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趁機勸帝滅佛,太武帝于是進一步推行苛虐的滅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jīng)像……17 北魏太武帝滅佛是史上是最嚴苛的一次。作為風暴中心之地,又是蓋氏家族發(fā)愿雕鑿的石窟,想必在滅佛運動中,定不能幸免遇難。1 號窟的開鑿應該是法難后的事了。

此外,與此窟的供養(yǎng)人和其旁那尊曾經(jīng)未被重視的小坐佛相似的圖像亦都能在有紀年的北魏晚期造像中找出(圖13、圖14)。

結(jié)合上述諸點,1 號窟基本可以確定是生活在香坊石窟附近的蓋氏一族,開鑿于北魏晚期的石窟,主尊題材是彌勒佛。

因1 號窟內(nèi)含有的早期元素十分豐富,值得深入挖掘的點還頗多。如彌勒所坐的雙獅臺座,其特征是雙獅在臺座的兩側(cè),高浮雕,獅頭相背。雙獅身形較大,類似坐騎。這與漢代畫像石上的西王母的龍虎座很相似(圖15)。在中國早期的佛造像中,十六國時期金銅佛像幾乎臺座都已為雙獅造型(圖16),但多為正面樣。19 這個易被忽視的細節(jié),恰恰反映了圖像來源于不同系統(tǒng)。因本文側(cè)重不同,故不展開詳述。

三、摩崖大佛

1 號窟右側(cè)5 米處有一個“人”字形龕楣,龕高5 米,寬2 米。龕內(nèi)雕鑿一尊大佛(圖17),像高4 米,這是延安地區(qū)現(xiàn)存的第二大佛。大佛肉髻低平,面龐方正。著褒衣博帶式大衣,身材健碩,姿態(tài)端正、挺直。腹部突起。左右手皆殘損,從殘存的形態(tài)看似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握住大衣的一角。主佛的身側(cè)有兩尊脅侍菩薩,高1.4 米。寶繒垂肩,披帛于腹下呈U 形相交。這尊大佛的時代特征比較明顯,是北周時期開鑿的。

北周時期的佛像與北魏時期明顯不同,往往頭部偏大,面相豐滿。頭部在整個身體中占比過大,因而有頭大身短、失去協(xié)調(diào)之感。多著褒衣博帶式或通肩式大衣,腹部刻意突出,體態(tài)顯笨重。衣紋緊貼身體。尤其一手施無畏印、另一手持衣角,成為其獨樹一幟的特征,有學者將之稱為“長安樣式”。西安碑林博物館佛造像展廳陳列的五尊巨大的石佛像(2004 年西安市灞橋區(qū)灣子村磚廠發(fā)現(xiàn)),時代特征與摩崖大佛相仿。五尊石佛高都在2 米以上,加上底座總高度超過3 米,均為站姿,左手挽衣襟,右手施無畏印。肉髻低平,腹部突出。著褒衣博帶大衣或通肩式大衣,衣飾各有不同(圖18)。其中一尊佛的底座上有北周大象二年(580)造釋迦牟尼佛的發(fā)愿文題記(圖19)。20由此判斷,同類像題材應是釋迦牟尼佛。

值得一提的是,麥洛安石窟雕鑿于北魏至西魏時期,香坊石窟在沮河上游,麥洛安石窟在靠近縣城的下游。這條河道是當時連接甘陜的重要古道。若是深入挖掘沿線石窟,當對探討“涼州模式”“平城模式”與“長安模式”間的發(fā)展、影響關系以及少數(shù)民族的遷徙史等都將大有裨益。

后記:本文緣起于2016 年10 月陪同佛教文物鑒定專家金申研究員實地考察香坊石窟。金先生仔細觀察洞窟一龕(1 號窟)、摩崖大佛一尊后提出開鑿時代當分別北魏、北周,并含有諸多早期佛造像元素,囑筆者深入研究,并在此文撰寫過程中多次予以指導。另,本文圖1 ~ 3、圖17 系侯楠山先生拍攝。在此一并致以感謝!

白河县| 沁水县| 无锡市| 高雄县| 科技| 怀来县| 文登市| 迁西县| 茂名市| 甘德县| 汨罗市| 威信县| 西贡区| 镇赉县| 苏尼特右旗| 河间市| 临城县| 河北省| 山阴县| 冀州市| 阿合奇县| 正宁县| 伽师县| 廉江市| 永定县| 鄂温| 镇远县| 广昌县| 华池县| 姜堰市| 广汉市| 平泉县| 镇江市| 齐河县| 大足县| 甘洛县| 南雄市| 花垣县| 利津县| 呼玛县| 刚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