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代朝鮮漂流民與琉球知識情報的收集*
——以朝鮮漂流民的琉球之旅與相關(guān)見聞記錄為中心

2023-07-24 08:34:38崔英花
海交史研究 2023年1期
關(guān)鍵詞:濟州見聞琉球

崔英花

引言

朝鮮歷來重視與琉球的關(guān)系。從高麗時期開始到17世紀初,朝鮮和琉球一直保持著友好關(guān)系,但隨著1609年薩摩侵占琉球之后,朝鮮和琉球的關(guān)系迎來了新局面。此后,琉球使節(jié)無法直接訪問朝鮮,朝鮮和琉球的交流僅限于兩國使節(jié)在北京的接觸。

因此,到了清代時期,漂流成了維系朝鮮和琉球交往的主要通道,漂流民的琉球見聞成了朝鮮獲取琉球情報的主要來源。此時,作為對外交流的窗口,漂流的重要性尤其凸顯。由漂流民帶回朝鮮的琉球資訊,是基于漂流民在琉球較長時間的體驗和觀察,其時效性較強、準確度較高,具有較高的價值。隨著朝鮮后期對于風土及琉球的關(guān)注日益增加,此類認識成為相關(guān)學者的共識。

朝鮮通過漂流民獲取的琉球資訊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琉球的風俗、文物、文化、語言,還涉及琉球的對外關(guān)系等琉球社會的方方面面。有關(guān)琉球的資訊,主要由漂流到琉球后返回朝鮮的朝鮮籍漂流民帶回本國,少量的情報則通過漂流到朝鮮周邊國家的漂流民帶回朝鮮。

因此,本文將圍繞著8種清代時期朝鮮文人的個人專著與記錄,跟蹤朝鮮文人通過漂流民獲取琉球資訊的過程和朝鮮收集的琉球資訊的主要內(nèi)容,以及這些琉球情報在當時朝鮮社會上引起的反響和作用。

一、18—19世紀朝鮮漂流民的琉球見聞記錄概況

關(guān)于清代時期朝鮮人撰寫的漂流琉球見聞記錄,以往的研究較少涉及,本章節(jié)就著重介紹這些記錄。為了有助于讀者直觀的理解,首先將目前收集的琉球見聞記錄整理如表1:

表1 朝鮮人撰寫的非官方琉球漂流記錄

細讀以上8種琉球漂流見聞記錄,可知道以下事實:

第一,以上8種記錄均作于18世紀至19世紀之間,即朝鮮王朝后期。除張漢哲《漂海錄》以外,其余7種都是文人學者面談漂流民之后而作,并非漂流親歷者做的記錄。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到了這一時期,朝鮮學界對琉球的關(guān)注度大幅提高,想獲取琉球資訊的文人學者逐漸增加。

第二,這些琉球見聞記錄的作者都非常重視和漂流民接觸,聽取海外見聞的機會。因身份和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文人學者和漂流民接觸的機會并不多。首先,朝鮮文人學者在使行途中能遇到漂流民。根據(jù)清代以后逐漸形成的漂流民救助制度,朝鮮人漂流到中國江南地區(qū)、臺灣、福建、琉球、安南等地后,會經(jīng)由中國境內(nèi)送回朝鮮。漂流民抵達北京先接受禮部的調(diào)查,后被移交給朝鮮燕行使一同前往本國。漂流民抵達北京后的返國路線與朝鮮使者的燕行路線一致,漂流民和燕行使節(jié)經(jīng)常能遇到。因此,從不少燕行錄中可以尋找有關(guān)漂流的記錄。其次,在漂流頻發(fā)的沿海地區(qū)遇見漂流民。在朝鮮,濟州和全羅道海域以及慶尚道等地屬于漂流頻發(fā)地區(qū)。有些學者偶然的機會訪問這些沿海地區(qū),有幸遇見漂流民,留下相關(guān)記錄。(6)例如鄭運經(jīng)在1732年跟隨被任命為濟州牧師的父親鄭必寧抵達濟州,在濟州當?shù)夭稍L漂流民,撰寫了《耽羅見聞錄》;丁若銓被流放全羅道的黑山島,與去過琉球、呂宋等地的文淳得相遇,撰寫了《漂海始末》。又如1818年李綱會在牛耳島,依據(jù)漂流民文淳德的口述撰寫了關(guān)于海外船舶制度的《云谷船說》等。此外,漂流民在朝鮮境內(nèi)移送過程中也偶有機會遇到獲取“有價值”的海外情報。

第三,因作者個人學識和關(guān)注點的不同,琉球見聞記錄所關(guān)注領(lǐng)域略有所不同,但大部分見聞記錄都對琉球社會的社會制度、政治、文化等多重領(lǐng)域進行了論述。這些見聞記錄對琉球的敘述是相當友好的,幾乎感受不到對琉球文化的貶低(7)《朝鮮王朝實錄》收有5篇較詳細的漂流民的琉球見聞記錄;分別是《端宗實錄》記載1453年萬年漂流琉球事件;《世祖實錄》記載1456年梁成漂流琉球事件;《世祖實錄》記載1462年肖得誠漂流琉球事件;《成宗實錄》記載1477年金非衣漂流琉球事件;《明宗實錄》記載1546年樸孫漂流琉球事件。以上朝鮮前期的官方記錄中能看出明顯的對琉球的“優(yōu)越意識”,然而到18—19世紀,發(fā)現(xiàn)這種文化偏見逐漸減少,朝鮮學者更加客觀地理解本國和周邊國家的實際情況。。琉球時常被描述為“物產(chǎn)豐富,氣候適宜,宜居,身份等級不嚴,自由,民心淳樸”的國度,并描述朝鮮漂流民在琉球得到的盛情招待。

二、朝鮮學者對漂流民之琉球見聞的認識

17世紀初,朝鮮和琉球兩國之間的直接交往中斷后,漂流民的見聞成為朝鮮社會了解琉球的重要窗口。由漂流民帶回朝鮮的琉球見聞,基于漂流民較長時間的當?shù)厣铙w驗和觀察,具有較高的情報價值。隨著朝鮮社會對周邊國家的關(guān)注日益增加,不少朝鮮文人重視由漂流民帶回朝鮮的琉球情報。

海中諸國,惟琉球國最近于我。自高麗以來,信使相續(xù),今不復(fù)通。只漂人或相往還,錄其見聞?wù)?,今具載之。(8)[朝鮮]成海應(yīng)著,[韓]尹世旬譯:《研經(jīng)齋全集》卷59,《蘭室譚叢》卷4,“琉球國”,首爾:學者苑,2017年,第580頁。

這是朝鮮后期著名文人成海應(yīng)(1760—1839)所著《蘭室譚叢》中《琉球國》的緒論部分。成海應(yīng)意識到,朝鮮和琉球的國交斷絕后,兩國使節(jié)往來受限,漂流維系著朝鮮和琉球,漂流民的見聞具有重要價值。

上述文字來自李萬維(1674—1736)所寫《耽羅聞見錄》序言部分。此書著于1732年,是作者鄭運經(jīng)(1699—1753)跟隨被任命為濟州牧使的父親鄭必寧抵達濟州,在當?shù)夭稍L有海外漂流經(jīng)歷的漂流民之后撰寫而成,收錄15篇朝鮮人漂流到日本、安南、琉球、臺灣等地的事跡。李萬維認為,漂流民帶回朝鮮的外國情況是其親眼所見,相較于馬端臨《文獻通考》、利瑪竇《職方外紀》所傳內(nèi)容更加可信。

對外部世界好奇的朝鮮文人和學者來說,聽取漂流民的海外見聞是開闊眼界的機會。因此,一有機會,他們就會主動聽取漂流民的海外體驗。

我國黑山島民漂流南海,轉(zhuǎn)到于此,留館中者四人,是夜,招問其顛末?!源苏撝?,可謂壯觀天下,而惜乎其無文,不得記其萬一也。(10)[朝鮮]李海應(yīng):《薊山紀程》卷3,《留館錄》上,《漂流舟子歌》,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dataId=ITKC_BT_1425A_0030_020_0050。

以上文字出于李海應(yīng)的《薊山紀程》,李海應(yīng)1803年10月以子弟軍官的身份踏上了燕行之路,留下燕行錄《薊山紀程》。李海應(yīng)在燕京滯留一個月時遇見漂流民文好謙等人,進行面談并留下記錄。李海應(yīng)面談漂流民屬于對外界好奇而自發(fā)的行為,他對漂流民觀盡天下壯觀,卻因無知而未能記起分毫而感到遺憾。有時,文人學者這樣的關(guān)心會給漂流民帶來困擾:

每高城新倅任蒞任,則必招問漂海消息,或鄰邑官及一時過去客亦必招問,故官家出入頻數(shù),以是頗難堪云。(11)《青邱野談》卷19,《識丹邱劉郎漂?!?。

出于《青丘野談》的以上文字在漂流民的立場上表達了頻繁被官員和士人“問情”的煩惱。在朝鮮社會上,漂流民大都屬于社會底層階級,他們無法拒絕官員和士人的召喚。漂流民頻繁被官府和士人召喚,講述同樣的漂流經(jīng)歷,對他們來說是麻煩的事情。從另一個角度上表明,不易取得琉球情報的朝鮮社會里,想聽取漂流見聞的官員和學者不在少數(shù)。

文人學者和官員采納漂流民的見聞時,主要依賴漂流民的口述和記憶,因為漂流民大多不識文字。但是漂流民留有相關(guān)文字記錄的話,哪怕是韓文記錄,也會受到重視。

夜招濟州漂人等問其始末。則其所經(jīng)歷,多可聞?wù)摺S旨{一小冊子,蓋其日記也,雜以真諺,語無端緒。使圣申因其所錄又以所答而補之,遂成一通文字。別有濟州漂人問答記?(12)[朝鮮]金景善:《燕轅直指》卷3,《留館錄》上,《濟州漂人問答記》,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dataId=ITKC_BT_1428A_0040_010_00700。

九人中一人能解諺文,有日記云,故欲采入于日錄中,使之持來以見,則不能成字,別無所錄,只記到處呼天叫苦之辭而已,無可觀矣。(13)[朝鮮]姜浩溥著,[韓]樸在淵、[韓]李在弘、[韓]李相德校注:《桑蓬錄(附影印)》,第451頁。

以上兩段文字表明,朝鮮文人學者通過漂流民獲取琉球情報時,不單單重視漂流民的口述,還會把他們的文字記錄作為參考。因為人的記憶比起文字記錄,具有不穩(wěn)定和不確定性。上述引文中值得注意的是,姜浩溥對漂流民文字記錄的評價,即“不能成字,別無所錄,只記到處呼天叫苦之辭而已,無可觀矣”。漂流民遭遇海難,漂泊在茫茫大海之上,或身處異國他鄉(xiāng),此時他們處于極度恐懼、身心疲憊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心境往往是絕望和希望相互交替的,這種心理也體現(xiàn)在他們的文字記錄。然而,這種心理書寫,假如不涵蓋文人學者所關(guān)心的海外情況的話,難以被采納,不會被作為文字記錄留下來,也不會被傳播和共享。另一方面,可以推測文人學者想要從漂流民處獲得有價值的海外情報實屬不易。

余居在南海上,海中人漂泊日本、安南、琉球而生還者,既能言海上異國風物、旅泊辛楚之狀,只可為破寂之記而已,奇之則無也。(14)[朝鮮]魏伯珪著,[韓]李柱炯、[韓]蔡賢耕譯:《存齋集》卷6,《鄭公希得海上錄跋》,全州:heweum出版社,2013年,第92頁。

沿海地區(qū)漂海者居多,他們的海外經(jīng)歷會在民間流傳,但并不是所有的海外見聞都可信的,或者有價值的。上段文字并不是在否定海外見聞的價值,而是批判有些海外見聞無新意或不成體系。

蓋其所經(jīng)路由閩、廣、吳、楚則信矣。而海外漂民之附行外藩使行者,未必許其極意縱觀,且其所言,多與史牒所記差爽,必是得于傳聞?wù)叨?,而未免浮夸而然耳?15)[朝鮮]金景善:《燕轅直指》卷3,《留館錄》上,《濟州漂人問答記》,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dataId=ITKC_BT_1428A_0040_010_00700。

上段文字出于金景善的《燕轅直指》。1832年金景善作為燕行使前往北京,途中遇見一批漂流到琉球之后被遣送回國的濟州漂流民,對其進行了“問情”。他首先判斷漂流民的口述是否屬實,再把他們提供的外國情況進行篩選,把有價值的部分記錄下來。因為漂流民口述內(nèi)容由于他們自身的立場和記憶偏差等原因,可能會出現(xiàn)歪曲、夸張、偽造的可能性。

發(fā)表以上言論的學者都對海外見聞和琉球社會具有濃厚的興趣,他們聽取漂流民的海外見聞并留下相關(guān)記錄。這充分說明,在跨國往來嚴重受限制的情況下,朝鮮文人和學者對其他國家十分好奇,但他們關(guān)注點卻盡不相同。如上所述,對海外情報感興趣的知識分子們雖然重視漂流民提供的琉球情報,但并未盲目相信漂流民的口述。朝鮮學者撰寫漂海錄時,會較為注意獲取真實的海外資訊,并用辯證的方式進行考證,從漂流民的口述中辨別事實和謊言。

三、由漂流民帶回朝鮮的琉球知識情報

把漂流民看作琉球情況的傳遞者,試圖從漂流民處獲取琉球資訊時,朝鮮文人學者比較關(guān)心的是琉球社會體制,還關(guān)注琉球文化,并試圖通過漂流民掌握中國和琉球、日本和琉球的關(guān)系。此外他們還關(guān)心南方海路的情況,對先進的造船技術(shù)感興趣。這些琉球知識情報屬于隨著社會變化、時間推移需要更新的資訊。

(一)琉球風俗和社會體制

朝鮮文人撰寫的琉球見聞記錄普遍關(guān)心琉球的社會體制和風俗。如,宋廷奎、金景善、鄭運經(jīng)、丁若銓等學者撰寫的記錄中,都表現(xiàn)出對琉球的身份制度、官吏選拔制度、刑罰制度、貨幣制度等社會體制的關(guān)注。

以上文字出自《耽羅聞見錄》第九話。這文字明確指出當時琉球并用世襲王族制度和科舉入官制度:在琉球守護邊疆的臣子沿用世襲制,朝中官員的選拔則通過科舉考試。再看一段《耽羅聞見錄》關(guān)于琉球刑罰制度的介紹:

上文指出,琉球的法律不判重刑,處罰犯人,是為了喚起犯人的羞恥之心,而不是傷害其身體。假如犯人不知悔改而再犯,得名于罪人名冊,即便官府不施刑,也會遭社會冷落,所以大家都不輕易犯罪。然后,文章再通過朝鮮漂流民親眼所見的事例,驗證出琉球刑罰制度應(yīng)之有效。下面再看一段關(guān)于琉球刑罰制度和社會治安的文字:

九人皆能琉球言,招問其風俗地形,皆不知之。但云人心仁厚,法令寬弘,民無盜竊,國無刑杖。(18)[朝鮮]姜浩溥著,[韓]樸在淵、[韓]李在弘、[韓]李相德校注:《桑蓬錄(附影印)》,第454頁。

以上文字出于姜浩溥《桑蓬錄》。因漂流民學識不高,對琉球社會的觀察不夠詳盡。依他們觀察,琉球刑罰制度概括為“法令寬弘,民無盜竊,國無刑杖”。但是所描述的內(nèi)容與《耽羅聞見錄》如出一轍,以證明漂流民的觀察是準確的。下面再看一段文章,內(nèi)容涉及琉球社會的多方面:

以上內(nèi)容出自宋廷奎(1656—1710)《海外聞見錄》的《記琉球漂還人語》(20)在《記琉球漂還人語》的開頭部分,作者宋廷奎指出“麗輝有日錄,記其始末,其略曰”,表示這篇文章是縮減金麗輝的漂海日錄而成,金麗輝本人的記錄則失傳。,記錄的是1663年海南縣士人金麗輝等人漂至琉球后被送還的事件。因金麗輝等人是經(jīng)由日本返回朝鮮的,故除琉球見聞之外還有日本見聞收錄其中。引文對琉球的喪葬習俗、琉球人的衣冠服飾、歌舞樂器、房屋形態(tài)、書籍、刑罰制度進行了介紹。作者還對琉球的婚俗和祭祀感興趣,但是無從觀察、不得而知,表示遺憾??梢哉f,文章對琉球的社會運營體制進行了詳細的報告。再看一段關(guān)于琉球社會的描述:

琉球人見尊丈或平交不起身,跪而合掌俯伏,坐必跪,或于堂下謁堂上人則拜,男女同坐談燕,雖貴人之妻分別(但不同坐)。一日譯人引至一處,有一堂垂簾待以茶及煙,男女盛觀,問之即大上官(尊官)之處欲官我輩云。與人會食以箸拈饌置諸掌以口吸之(嫌箸入口污,日本亦然)。人死坐尸而殮殯輀車翣扇(拜金飾),銘旌及眾人隨喪之禮槩如我國,婦人隨喪則外以布帳圍之,前有一僧持鈴導之,人各一石函設(shè)于地中上封以石灰,有石門葬則安棺于函中以閉其門,函大三四閑或五六閑為族葬之所。讀書者,貼腹于地伏而讀之。常服茶,身中常帯藥餌時時咽之,煙臺煙筒極小常傭于身邊,有木噐長六七寸,一頭藏火,一頭安唾壺,行則隨身(日本亦然)。去髭(口上須)而存須,頭發(fā)削頂而存外傳,以蠟膏作上作句環(huán),下以余發(fā)纏繞,賤人臂上必有墨黥隨業(yè)異,漁者作三條鐵線狀,婦人手背有黥。胸間常抱紙,遺屎拭以紙(亦日本俗)。貴人方有姓,賤人無姓,善御馬能跨行于崖壁,藍輿以竹織成如筐子,以木縱貫而輿垂下兩人人肩擔(日本亦然)。坐市買賣皆女人為之(呂宋亦然)。耕旱田皆大鏄,水田始用犁,錢文曰寬永通寶,大如中國之錢,通用于中國。(21)[朝鮮]丁若銓、[朝鮮]李綱會著:《枊庵叢書》,《漂海始末》,“風俗”,木浦:新安文化院,2005年,第17—19頁。

這段文字出于丁若銓的《漂海始末》。這段引用文對琉球的禮儀、飲食、喪葬方式、讀書方式、茶煙文化、鬢須發(fā)型、常用農(nóng)具、姓氏等方面進行了介紹。還將琉球風俗文化和朝鮮、日本、中國、呂宋等國家進行比較說明,易于讀者理解?!镀J寄匪枋龅牧鹎蝻L俗,內(nèi)容具體、細節(jié)豐富,說明漂流民文淳得對琉球社會的觀察較為細致。還表明,到這時期朝鮮的海外知識逐漸變得豐富。在此之前,朝鮮對琉球的基本知識不足,對琉球的認識較為抽象。然而通過漂流民的傳遞,朝鮮對于琉球社會風俗的認識變得更為豐滿、具體。

(二)琉球和周邊國家的關(guān)系

對于朝鮮來說,琉球和中國的關(guān)系、琉球和日本的關(guān)系對于朝鮮對外活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朝鮮非常積極地收集此類情報。17世紀以后,漂流到琉球的朝鮮人主要與琉球使節(jié)團一同前往北京,在北京接受禮部調(diào)查后被送回朝鮮。部分漂流民則通過水路,經(jīng)由日本,返回朝鮮。在這過程中,漂流民可以獲取有關(guān)琉球?qū)ν饣顒拥馁Y訊。此外,朝鮮還可以通過調(diào)查漂流到朝鮮的日本人和琉球人,獲悉此類情報。首先,朝鮮通過漂流民證實了琉球隸屬于日本這一事實:

從上可以得知,漂流民金麗輝滯留長崎時,通過和日本的朝鮮通事攀談,獲取了日本擊降琉球,受琉球朝貢的情報。金景善的《濟州漂人問答記》中則提到了琉球和日本的貿(mào)易關(guān)系:

其人性皆柔順,國小而力弱,與日本不遠,日本人常來交易,而甚畏之,不許入見王城。去年五月,安南過去船,來泊近處,請入見王城,則其人大懼,至于發(fā)兵守之云。(25)[朝鮮]金景善:《燕轅直指》卷3,《留館錄》上,《濟州漂人問答記》,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dataId=ITKC_BT_1428A_0040_010_00700。

《濟州漂人問答記》里還提到了琉球和中國的關(guān)系:

其國三年一貢于中國,中國以琉球人不解漢語,昔送數(shù)人于琉球,以教漢語。其人世居九尾村,以譯學為業(yè)。每當進貢之年,三使之外,又以九尾村人隨之,蓋如我國譯官也。使行不過數(shù)十人,載歲幣硫磺銅鐵黃金等物于一船。又有交易船一只,百八十余人,裝載金銀象犀官桂等屬。(26)[朝鮮]金景善:《燕轅直指》卷3,《留館錄》上,《濟州漂人問答記》,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dataId=ITKC_BT_1428A_0040_010_00700。

以上文字提供諸多信息:如琉球三年一次朝貢中國,貢品包含硫磺、銅、鐵、黃金等;被派到琉球的中國譯官情況;琉球和福建的貿(mào)易關(guān)系;琉球?qū)Υ鈬髅竦姆绞?。金景善在北京遇到的濟州漂流民跟隨琉球朝貢使者被移送至北京,他們與琉球使節(jié)近距離接觸較長時間,因此他們獲得的資訊也較豐富。丁若銓《漂海始末》也有關(guān)于琉球朝貢中國和送還外籍漂流民的內(nèi)容:

十月初七日,發(fā)舶向大國,三舶同發(fā)(其二載琉球朝京之人,其一載我國六人,褔建川津府同安縣遭風難人三十二人琉球六十人)到馬齒山島,(自白村四百里)留十日。蓋琉球人,至此禱山故久留不進。(27)[朝鮮]丁若銓等:《漂海始末》,第5頁。

綜上可知,琉球和周邊國家交往的一些重要資訊通過漂流民傳入了朝鮮。朝鮮通過漂流民,獲取了通過其他渠道難以收集的重要情報:如琉球附庸于日本,琉球和中國的朝貢貿(mào)易的細節(jié),琉球送還外籍漂流民的方式,琉球和安南、呂宋、福建等地區(qū)的貿(mào)易關(guān)系等。

(三)琉球地理和南方海訊

17世紀以來,朝鮮從漂流民處除了獲得琉球社會風俗民情和對外往來的資訊外,還獲取了與琉球的人文地理和南方航線相關(guān)的資訊。在這一過程中漂流民為東南亞地區(qū)地理情報的累積和更新做出了貢獻。

朝鮮前期,朝鮮人漂流至琉球,琉球使節(jié)則通過海路直接將漂流民引渡回朝鮮。之后的一段時間里,琉球?qū)⒊r漂流民移交給日本,使漂流民經(jīng)由長崎,返回本國。清朝的統(tǒng)治穩(wěn)固之后,漂流民跟隨琉球使節(jié)乘船至福建,此后穿越中國內(nèi)陸到達北京接受調(diào)查,再回到朝鮮。漂流民一般會在琉球滯留數(shù)月以上,再加上漂流民遣返路徑或多或少與南方航線相重疊,漂流民相對容易獲得琉球周邊地區(qū)的地理資訊。因此,金景善、丁若銓、姜浩溥等學者撰寫的漂海記錄中收錄了相當多的地理資訊。

琉球雖然善待漂流民,但也警惕漂流民,試圖防止琉球情報的泄漏:

漂人之留住磚總時,有時出外,閑走觀玩,而其城內(nèi)則終不許入。故其宮室、城闕之制,廟社、朝市之位,不知何如?(29)[朝鮮]金景善:《燕轅直指》卷3,《留館錄》上,《濟州漂人問答記》,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dataId=ITKC_BT_1428A_0040_010_00700。

以上兩段文字表明,琉球一直非常小心,想防止漂流民帶出本國情報,尤其重視關(guān)乎本國幅員、宮室、城闕、廟社、朝市等地理情報的外泄。但由于漂流民滯留時間和移動路線較長,琉球很難杜絕本國地理情報的泄露,地理情報逐漸通過漂流民傳至朝鮮。

蓋伊江島,長七里,廣五里,土皆沃衍,民戶櫛比,有官守之,似我國之一縣。又過數(shù)日,至十二月二十四日,通事始押往國城,歷清江島、北江島、東北島,未至城三里許,有磚總驛,驛中有草屋十三間,蓋接濟他國人,如我國弘濟院也?!?其王畿,四方各不滿三百里,其外如伊江清江等諸島皆環(huán)在海中,王城周不過十里,而在于中山之下,故或稱中山王,地近南極冬煗如春,臘月移秧,明年五六月收獲,二月食麥與瓜。(30)[朝鮮]金景善:《燕轅直指》卷3,《留館錄》上,《濟州漂人問答記》,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itkc.or.kr/dir/item?itemId=BT#/dir/node?dataId=ITKC_BT_1428A_0040_010_00700。

蓋聞琉球國在福建正東,水路二千七百里,國內(nèi)有三十六島,而遠島則語言疏異,置譯以通,并諸島地方計南北三千里,東西六百里,王城所在處距諸地,南北三日半程,東西一日半程。(31)[朝鮮]姜浩溥著,[韓]樸在淵、[韓]李在弘、[韓]李相德校注:《桑蓬錄(附影印)》,第458頁。

以上兩段文字提供的地理情報一部分是漂流民計算自己路線得出的數(shù)據(jù),一部分是觀察和聽聞所得數(shù)據(jù)。通過漂流民,朝鮮獲得了琉球的幅員地理、琉球諸島的大體情況、琉球到福建的距離等情報。此外,丁若銓《漂海始末》中還收錄琉球?qū)m室、物產(chǎn)、農(nóng)耕方式、農(nóng)耕作物等人文地理情報,記錄琉球的船舶制。篇幅有限,本文就不一一引述。

四、結(jié)語

猜你喜歡
濟州見聞琉球
來濟州,體驗獨一無二的主題游
金橋(2022年9期)2022-09-20 05:51:12
騎鵝見聞
琉球的領(lǐng)土地位與自決權(quán)
西游見聞
中韓“濟州”的“濟”發(fā)音研究
假期見聞
雜文月刊(2017年19期)2017-11-11 07:57:43
悲憤琉球
全國新書目(2015年4期)2015-05-11 13:35:05
破譯《琉球國書》碑
大眾考古(2014年7期)2014-06-26 08:00:58
清朝賞賜琉球國王及其來華使節(jié)制度初探
海外見聞
玩具(2009年9期)2009-09-22 08:29:16
兴义市| 当阳市| 平安县| 伊春市| 肇源县| 津南区| 封开县| 肥西县| 中宁县| 抚松县| 柳林县| 洪湖市| 榆林市| 黄冈市| 德昌县| 昆山市| 河南省| 六盘水市| 沂南县| 资阳市| 禄劝| 肃南| 安西县| 井陉县| 潞城市| 抚顺市| 佳木斯市| 绥中县| 游戏| 澄江县| 布尔津县| 五寨县| 岳普湖县| 忻城县| 曲周县| 辰溪县| 潞城市| 扎鲁特旗| 三明市| 张家界市|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