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海霞
歷史的微光
——寫在歷史建筑保護十周年
穿越歷史的微光,如何照進未來?人們總是匆匆趕路,將行囊丟棄在路口,或者深巷的盡頭,樂于做一個過客,輕快自如,以便在到達終點的時候,用浮夸的裝潢,美化空虛的軀殼。
蒙塵的小獸站在屋脊上,搖搖晃晃地打量腳下滑落的殘磚敗瓦和那些倏忽易逝的新異光景。所謂時間的沉淀,對于深秋里的柿樹來說,是一種安慰;對于冬日下的雪人來說,是一種隱喻。
大地有太多的憂傷,而星河浩瀚。浮沉了太久,總想抓住點什么,哪怕是撿起一塊結(jié)滿青苔的石頭,你不能說存在之于未來都是虛構(gòu)。如果前方,注定是未知的旅程,有什么理由不為明天,留一條歸路?是的,我們需要安慰,需要為漂泊的靈魂,尋一處暫避的港灣。踩著堅實的青石板路面,我們能更勇敢地出發(fā)。
在古街老宅里待久了,以至于對陳舊的氣息產(chǎn)生獨特的偏好,以至于對帶我們深入田野調(diào)查的捷達生出保護的錯覺。我們貪婪到想把一切舊日的時光裝箱打包,再加上保險,郵寄給明天和遠方,滿懷希望地期待,某日被一個陌生人開啟。
楠木溪水漲水落,老磨坊在歲月的風(fēng)霜里結(jié)繭,木橋已朽,而小河永遠年輕。
邱家祠
依于繁華,隱于市井,是邱家祠的宿命。在城市的宏大敘事中,祠堂只夠承載一個家族的命運。
150年前,翻越南嶺的風(fēng)雨,落在龍王廟正街,落人緩緩流淌的金河水。洗去了滿身塵泥,南來的客家人,將淳樸的愿望鐫刻在大廳的橫梁上,“子孫千億”的鎏金大字和祠堂供奉的祖先牌位,庇佑著家族的百年榮光。
穿過春熙路和太古里,與祠堂邂逅,是在多雨的夏日午后。淋著雨的川西老院,殘缺的屋瓦如老者稀疏的頭發(fā),最后的尊嚴,沿著瓦當墜下。
故人已去,雜草占領(lǐng)了天井,院中的清池幾經(jīng)榮枯,雕花窗格作了蜘蛛的腳手架,楠木梁柱粗壯如昔,以頑強的支撐,宣示著不愿俯身就戮的高傲和對這片屋宇的忠誠。
工匠拾起地上的花磚,敲敲打打的聲音取代了祭祀的鼓樂,消散、變遷和重歸,生活的漣漪,蕩漾開人們的小小日常,借由一口早已干涸的老井,遠歸的旅人,能否完成一次對于故園的回望。
觀音閣老茶館
拌在泥土里的日子,容易長出皺巴巴的衣角,將平原的風(fēng)卷進褲管,將皎皎星月架在犁頭上,舀一瓢楊柳河的水,在老虎灶上烹調(diào)農(nóng)人的四季。圍著燃燒的爐膛,擰干濕漉漉的往事,結(jié)垢的銅壺,收留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秋雨春潮。輕輕地推刮杯蓋,氤氳四散的茶香,熨平了從田地到老茶館的坑洼路。
來到彭鎮(zhèn)的人,拋了武器和盔甲,此刻,從祖先的庫房里,拾掇起古舊的木條凳,讓身體舒展柔軟成一株麥穗,虔誠地,在千足印里,種下南來北往的鞋履,期待安詳?shù)亻_出一朵蓮花。將喧囂和倦怠交付一碗翠綠的茶湯,在無聲的贊頌中默默完成一次圣洗。
對于倒映在茶碗中的光影,游客有最獨特的興致,而叼著煙斗的老人,有最獨到的見解,煙霧升騰起來的時候,他們用咔咔的快門聲,催生藝術(shù)的觸角,爬滿老人溝壑縱橫的臉龐。身著漢服的姑娘,坐在雞公車上,吱吱呀呀的聲音,回應(yīng)著咿咿呀呀的戲腔。金發(fā)碧眼的游人,斜倚在竹靠椅里,細細摩挲,探究老木桌油光發(fā)亮的斑駁里埋藏的秘密,伴隨著掏耳鉗的敲擊聲,一場中西合璧的考古發(fā)掘大功告成。
老板,來一杯三花。托起茶船,托起蓋碗里的溫潤人生,轉(zhuǎn)過春波樓和柳江東,消失的川江號子,又能滿載老成都的余韻,重新起航。
同治龍窯
丹土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安靜得像睡在月球背面的火山口。長長的田埂路,連著長長的明清街,順著長長的紅土坡,抵達同治龍窯。從窯頭到窯尾,隔著一縷青煙的距離,土筑的窯室住著傳習(xí)古老技藝的琴師,金石之樂曾經(jīng)奏響春雷。潛藏于石磬的蟄蟲,踩著節(jié)拍,渡過堅硬的生命河床,擁抱化蝶的夢想。
選料、研磨、陳腐、練泥……將泥巴捏成壇、罐、碗、缸,拉坯、上釉、裝窯、溫火……將柴薪投進涌著熱浪的泉海,從渾濁到清亮,風(fēng)與火起舞,在明天的妝鏡前,緩緩揭開新娘的頭紗,從暗沉到清脆,在歷史的耳畔,傾聽火與泥的秘語,有古驛馬蹄響起的告慰。
窯工的火鐮,劃過世紀前的夜空,尋找歸宿的隕石,是流星浴火的涅槃。古窯流光,回照在陶藝坊,隨同輪盤飛轉(zhuǎn)。窯工用汗巾系在腰間的生計,變成游客用泥刀紋在壺身的雅趣。
一口瓦罐的身世,是透過火眼的洞見,看看蝶翼上振動的黑眼吧,難道不是黑夜穿越火眼的窯變?以獅為友,我們能馴服一頭野獸,以火為師,我們能馴服一窯烈焰。謙卑地將火把舉過頭頂,窯成門開的時候,星火將流淌成河,澆灌夢中的田畝,在兩岸開出五彩斑斕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