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民國是個非常特殊的年代,一方面,彼時戰(zhàn)火紛飛、民不聊生,另一方面,那個時代的文人學士又在時代的夾縫中盡顯其性情:胡適的寬容、傅斯年的認真、葉企孫的高尚、陳寅恪的耿介等構成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高度,一大批中華民族的先覺者在苦苦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與道路。這套叢書中提到的民國文人,既是民族精神的引領者,也是民族救贖的力行者。
本系列叢書帶我們走進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以小見大,借古喻今,砥礪風骨于當下?;赝斈?,繁華已被雨打風吹散,唯有那些身影屹立百年不倒。亂世民國日漸走進歷史深處,但它傳遞過來的暖意與光亮理應得到新時代的尊重和吸收。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文學需要讀者,作為一個寫作者,我從不抱取媚誰之心,但我始終在關注人間煙火,放眼這個世界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以何種姿態(tài)立于世間,便是這個世界須解決的大問題。
家國情懷
1937年 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fā)動盧溝橋事變,中華民族開始全面抗戰(zhàn)。1938年2月20日,長沙臨時大學200多名師生組成湘黔滇旅行團,聞一多、許駿齋、李嘉言等11名教師組成輔導團,徒步向1600多公里外的云南省昆明市進發(fā)。那是一次怎樣悲壯的文人長征??!飯只有稀粥,宿營的地方五花八門——教室、馬店、榨油房、倉庫、茶館、戲園子等都被用來攤鋪蓋。而行走的任務又非常艱巨,少則一天走60里路,多則要走100里。然而,再苦再難也嚇不倒這些意志如鐵的知識分子,經過68天的風雨兼程,他們終于順利抵達昆明。
彼時,日軍經??找u昆明??找u警報一來,師生們必須丟下手頭的一切趕快離開。林徽因曾在一封信中描述了金岳霖先生跑警報的情況:“可憐的老金,每天早晨在城中有課,常常要在早上五點半就從這個村子出發(fā),而還沒來得及上課空襲就開始了,然后,就得跟著一群人奔向另一個方向的一座城門、另一座小山,直到下午五點半,再繞許多路走回這個村子,一天沒吃、沒喝、沒工作、沒休息,什么都沒有!”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中,金岳霖寫出了力作《論道》和一生的代表作《知識論》。當時像金岳霖這樣的學者還很多,比如機械工程學家劉仙洲跑警報之余寫出了著名的《熱工學》;社會學家陶云逵則冒著被敵人炸死的危險跑遍云南全省,調查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經濟、語言分布、宗教信仰,創(chuàng)辦邊疆人文研究室和《邊疆人文》雜志;更有甚者,陶行知放下國立東南大學的教務主任不當,于1927年在南京市郊創(chuàng)辦曉莊學校,服務于窮人。他打赤腳住牛棚,跟學生一起蓋校舍,帶著自己編寫的《平民千字課》《老少通千字課》奔走于各地鄉(xiāng)村,教人識字,希望提高下層人士的生存能力和政治地位。
微點評:
愛國,從不是口號,而是一步一步的腳印、一寸一寸的決心。戰(zhàn)時師生們長途跋涉的遷徙,跑警報期間教授們利用時間的邊角余料開展學術研究,歷史之所以會留下這樣的壯觀景象,最根本的還在于那一代知識分子內心有一種心性支撐著——國難當頭,每一個人都要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把國家從危難中盡快地拯救出來,不能再讓這個民族遭受別人的欺凌。如果僅僅是因為個人的謀生問題,淪陷區(qū)大學教師的待遇普遍比西南聯(lián)大要好,他們大可不必為了一個普通的教職工作吃那么多苦頭。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心性,永遠是我們的民族記憶中最溫熱的一部分。
【適用話題】迎難而上;青春要有一顆滾燙的心;行走中的______……
文人骨氣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平淪陷,劉文典一時未能離開淪陷區(qū)。隨著華北日偽政權的建立,一批沒有骨氣的中國人賣身求榮,劉文典的四弟劉蘊六(字管廷)也在冀東日偽政權謀到了一個肥差。劉蘊六興沖沖地跟家里人說到這事,劉文典大怒,當即摔筷子說:“我有病,不與管廷同餐?!闭f完這個還覺得不解恨,接著補充說:“新貴往來雜沓不利于著書,管廷自今日始另擇新居。”毫不客氣地將自己的兄弟逐出家門。后來周作人勸劉文典赴偽教育機構任職,劉文典正色道:“你有你的道理,但國家民族是大義,氣節(jié)不可污。唐代附逆于安祿山的詩人是可悲的,讀書人要愛惜自己的羽毛??!”最后周作人只好尷尬地離開。
徐悲鴻是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畫家之一,因為看不慣國民黨的一些做法,他對當局一直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1929年,國民黨政府舉辦第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他拒絕參加。與他一向保持友好關系的戴季陶、朱家驊想聯(lián)名介紹他加入國民黨,他不愿意。1935年,朋友張道藩請他給蔣介石畫像,他一口回絕,說自己對蔣介石不感興趣。1943年,他在重慶展示了一幅國畫《靈鷲》,此畫筆力雄健,意境深遠,一位美國將軍特別喜歡。抗戰(zhàn)勝利之后,美國將軍即將回國,蔣介石要送他禮物,此人什么都不要,就想要徐悲鴻那幅《靈鷲》,然而,無論國民黨官員開價多少,徐悲鴻就是不賣。
微點評:
每一個人都有一副父母賜予的骨頭,有的人骨頭很輕很軟,一頓飯、一包煙、一瓶酒、一個榮譽就可以將其收買;有的人骨頭很重很硬,金錢、權勢、安逸的生活、曠世的名聲都無法使之改變自己的堅守。原因很簡單,前者的骨頭只是一般的骨頭,而后者的骨頭卻加入了一種精神養(yǎng)分,這種精神養(yǎng)分我們稱之為骨氣。正是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擁有了這些可歌可泣的杰出先輩,我們的今天才會滿目陽光雨露,人間靜好。
【適用話題】氣節(jié);我家的家風;我心中的英雄……
為師之道
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曾經在西南聯(lián)大做過教授。他批改學生作業(yè)時,會在作業(yè)后面寫很長的讀后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除此之外,還會介紹學生去看一些與他們所寫作品相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每次上課,都能看見他夾著一大摞書,這些書都是沈先生親自找來帶給學生的。學生習作寫得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發(fā)表,郵費他自己承擔,經他的手介紹出去的稿子不計其數(shù)。沈先生講中國小說史時,有些資料不容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奪金標毛筆、筷子頭大的小行書抄在云南竹紙上。這種竹紙高一尺,長四尺,并不裁斷,抄完了卷成一卷,上課時分發(fā)給學生。
物理學家葉企孫非常關心自己的學生。李政道剛入西南聯(lián)大時,葉企孫發(fā)現(xiàn)其理論水平高過別的同學,便建議他不用聽物理方面的理論課,但要認真學習實驗課。李政道當年有一張理論課試卷,卷面只扣了2分,總分卻只有83分。原因是李政道當年實驗成績不好,葉企孫把他的兩門功課加起來算分,以此提醒他,理論必須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
1945年,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吳大猷教授接到國民政府通知,讓其挑送兩個學生去美國留學。知道此事后,葉企孫主動找到吳大猷,勸其破格錄用大二學生李政道。葉企孫去世后,人們從他的遺物中發(fā)現(xiàn)了一張保存了60多年的李政道的考卷。李政道這才知道,離開祖國后,老師一直在牽掛他。
動蕩歲月中,錢三強在路上碰到老師葉企孫,立即跑上去打招呼,對老師噓寒問暖。葉企孫說:“你趕快離開我,以后你見到我,再也不要理我了?!卞X三強當時身居要職,負責原子彈工程,葉企孫生怕自己的“政治問題”牽連了錢三強。
微點評:
大學之道,在于大師。大師之道,在于敬業(yè)。民國的先生們?yōu)榱藢W生更好地成長,為了祖國的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而鞠躬盡瘁、嘔心瀝血。這樣的老師,不只為了獨樂樂,而是為了天下大同的眾樂樂。因此他們并不高高在上處于神壇之中,更像勤勉的老農,只管一心播種。老子曰:“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真正的大師,都是這樣專注、低調、一心為學生的謙謙君子。他們攜愛前行,專注做事,最終成為讓我們高山仰止的人。
【適用話題】因為有你,我遇見更好的自己;難忘的一堂課;留在心底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