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守峰
(安徽省當涂縣農技中心,安徽 當涂 243100)
近年來,當涂縣水稻種植面積日愈擴大,應用好水稻栽培技術,落實好病蟲害防治措施成為當務之急,就現下而言,水稻栽培管理中顯露出的問題依然不少,必須立足于這些問題,做好相應引導。相關部門平時還要重視選派專業(yè)技術人員前往生產一線給農戶講解相應的栽培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控要點等,以強化農戶的農業(yè)素養(yǎng),讓他們更好地把握水稻栽培管理技巧,了解病蟲害的暴發(fā)特征。
首先要選好種。選種是保證水稻豐產的先決條件,亦是栽培管理的重點,在實際生產中,應基于當涂縣氣候環(huán)境特征、地理位置條件等要素,秉持“綠色、高產”原則做好選擇。水稻雜交種栽培優(yōu)勢明顯,不但抗倒伏性好、長勢性能高,而且具備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可以適應多變的氣候環(huán)境,栽培價值較高。就當涂縣而言,Y兩優(yōu)6號、兩優(yōu)2469、Y兩優(yōu)8號、新兩優(yōu)1號等品種皆是不錯的選擇。其次要曬好種。曬種是正式播種前的必要準備,可以確保稻種具備較好的抗病性,一般借助于自然條件來曬種,挑選晴朗的天氣曬種,能大大提升水稻種的酶活性以及稻種的成熟性和健康性。需強調的是,稻種必須歷經多次反復暴曬,方能保證表皮的通透度,產生足夠數量的游離氧,晾曬期間一定要適時翻動稻種,確保稻種可以得到更為充分、均勻的晾曬。最后要浸好種。將稻種浸泡好后,其本身攜帶的病菌數量將大大降低,稻種的成活率得以大大提升,浸種過程中可以使用咪鮮胺、三環(huán)唑等藥劑浸種,對于條紋葉枯病等多種病害有較好的防治效果[1]。
苗床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提高育苗成效,便要將同苗床相關的諸項條件(如溫濕度、光照量等)控制好,苗床一般為東西走向,在育苗過程中需確保苗木間距的合理性,方能為幼苗提供寬裕的栽培空間[2]。為避免氣候條件對幼苗生長的干擾,可以于苗床之間設置專門的排水溝,以此更好地調控水量,保證苗床有最佳含水量,助力育苗成效的切實提升,也為水稻提供更適宜的栽培環(huán)境。收獲之后的稻田需要全面深翻,以將其中潛在的菌核消滅掉,確保稻草可以充分腐爛,為水稻栽培供應更多的養(yǎng)分。播種前,農戶還需將稻田中的雜物加以處理,此舉同樣是防范細菌的有效手段。為提高后續(xù)栽培的有效性,必要的土地管理措施不能落下,以規(guī)避土壤養(yǎng)分太過飽和抑或不足導致的諸多風險,為后續(xù)栽培事宜的推進打好基礎。平整好地塊之后,可以進行翻耕,翻耕深度要保持在20 cm左右。一般而言,廂寬為1.2 m、廂高為0.2 m便可,可借助于拋秧盤做好育秧工作,提高土壤的松軟性,將地塊內的雜草、雜物、灌木等一一清理干凈。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應當秉持“少而精”的基本原則,立足于所在區(qū)域的環(huán)境特征,有針對性地落實好放水、放苗事宜,做好翻耕處理后,注意觀察稻田的持水情況,并以此為基礎,判斷其能不能達到水稻栽培的相應標準。插秧過程中,農戶還應整體考量空氣濕度、氣候環(huán)境、自然條件等諸多要素,確定一應要素同水稻栽培訴求相適應后方可繼續(xù)插秧;在密度方面也要控制好,過大過小皆不可取,具體來看,可以依循行距26.7 cm、株距16.7 cm的標準進行。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對水稻根系的保護,以防因為不必要的失誤導致水稻根系受損,水稻根系本身便很脆弱,一旦根系受損,水稻的生長將大受影響,對后續(xù)栽培也很不利。在水稻的生長分化時期,植株對于各類有機物的需求大增,這一時期也正是水稻根系長勢最好的時期,農戶在栽培管理中需格外注意,及時為水稻補充其所需要的有機物。
1.4.1 灌溉技術
灌溉的主要目的在于適應水稻生長的用水需求,栽培階段不同,與之相應的灌溉方案也要適時調整,水稻各生長階段需水量各有差異,在實際栽培中必須基于栽培實際做好灌溉管理,控制好不同栽培階段的灌溉量。一般而言,除去施肥期等較為關鍵的節(jié)點外,過了分蘗期以后便應秉持“勤澆、淺灌”的原則進行灌溉,如果天氣干燥,則應適時加大灌溉量,保證水分供應的充足性。實際灌溉時,水層深度通??刂圃?~10 cm便可,那些處于低洼區(qū)域的稻田,排水能力本身便有限,因而在水層管理中必須提高警惕,切記不可灌水太深,在總莖數達到了合理數量時,還應適時曬田。除此之外,還需保證土壤的通透性,讓空氣可以順利流通,方能讓秧苗更好地生根、生長,步入灌漿后期階段,可以采用淺、濕輪替的方式加以灌溉,一直到水稻成熟為止。
1.4.2 施肥技術
縱觀水稻栽培的整個過程,肥料的施加是關鍵所在,施好肥方能為水稻供應足量養(yǎng)分,繼而保證產量和質量,底肥主要施加有機復合肥和農家肥,同時搭配使用適量殺蟲劑,在施肥之余強化病蟲害防控效果。底肥需要將化肥同有機肥混合使用,施加方式主要分為穴施、撒施、分條施三種不同類型,其中分條施、穴施是現下應用較普遍的方式,亦是最為見效的方式,如此施肥水稻更易于汲取養(yǎng)分。詳細做法如下:在施肥前先將肥料充分混勻,然后施加于水稻根系周圍,或者在耕地過程中將肥料一同加入,需強調的是,在以有機肥充當底肥時,事先便要將有機肥與磷肥一同做堆漚處理,純磷的施加量控制在70~110 kg/hm2便可,后續(xù)再施加氮肥。在土壤逐漸固結之后需適時降低肥料的施加量,此時肥料的利用效率反而會有所提升,為確保水稻的正常生長,必須確保養(yǎng)分的足量補給,特別是氮、磷、鉀等元素的補給。總之,唯有做好科學有效的施肥管理,方能適應水稻栽培的養(yǎng)分需求,唯有基于對水稻的需肥特征以及土壤肥料的利用效能進行分析,方能擬定更具針對性且有效的肥料施加規(guī)劃,做到高效施肥。通常狀況下,土壤應保持大于25 cm的深松深度,如此方能保證土壤對于肥力及水分的保持效果。在進行整地操作時,也應適量添加有機肥,同時還應確保這些肥料可以滲透至土壤的10~15 cm深的位置。
1.4.3 收獲和貯藏
及時收獲、適時貯藏是水稻栽培過程中很關鍵的一步,在發(fā)現水稻開始顯露黃熟特征之后,也就是穗軸、潁殼皆變?yōu)辄S色,谷粒變得緊硬時,農戶便可開始進行收獲。在收獲后注意不要將水稻隨便成堆放置,而要經過一定時間的通風、干燥處理,然后再著手開展脫粒,將脫好粒的稻谷均勻晾曬,在晾曬時間方面,以稻谷含水量降低至13%~14%時為基準,以手觸碰稻谷,覺得比較干燥,便需馬上將稻谷歸倉、存儲好。在后續(xù)的存儲管理中,還需按時對稻谷加以檢查,以防存在捂腐問題,檢查到問題之后及時加以妥善應對。
要想切實強化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控成效,必須深入剖析病蟲害的發(fā)生原因、特征及規(guī)律,秉持積極預防與多元防治的綜合防控原則,以期助力水稻病蟲害的有效防控。除了傳統(tǒng)的化學手段之外,還要響應農產品綠色栽培的相關要求,綜合運用物理、生物、農業(yè)等防治手段,以期在保證基本的防治效果的同時,還能兼顧生態(tài)效益的提高。
在物理防治方面,考慮到大部分害蟲皆有明顯的趨光性,可以在田間懸掛滅蟲燈,吸引害蟲向此處聚集,然后可通過水盆、電網等將其滅殺,這一方法安全性較高,且可持續(xù)較長時間,對二化螟、小菜蛾等害蟲有較好的滅殺效果[4]。但這一方式也有其弊端所在,容易誤傷到害蟲天敵便是其中之一,對此,可以根據不同生物的趨光性在光線波長上的差異來研制專門誘殺害蟲的殺蟲燈,以期避免對田間有益生物造成傷害。在生物防治方面,可以利用天敵滅殺害蟲,水稻害蟲天敵類型多種、數量龐雜,借助于這些天敵滅殺害蟲,不但針對性強,而且不破壞生態(tài),可以在稻田內釋放一些天敵,達到滅殺害蟲的目的。也可以使用性誘劑,在水稻害蟲的發(fā)情期在田內釋放性誘劑,對稻田內的成蟲加以干擾,令其無法正常交配繁衍,可起到較好的干擾效果,繼而降低稻田內的害蟲數量,抑制蟲害的發(fā)生。在農業(yè)防治方面,日常管理的不到位是病蟲害多發(fā)的主因所在,比如說除草不夠及時,使得田間野草叢生,除了會爭搶水稻生存空間及養(yǎng)分外,也給各種病蟲害創(chuàng)設了繁衍環(huán)境,對此,必須強化管理,應按部就班落實好水稻的日常管理事宜,將施肥、除草等工作一一抓好,將水稻植株上已經枯死的老葉、壞葉及時清理掉,將攜帶病原菌的水稻及時拔出等。
現階段,化學防治依舊是效果最好、應用最廣泛的防治手段,然而,在使用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不少農戶對于藥物的使用有失嚴謹,有時會自行增加使用量或者施用濃度不合適,濃度太高容易破壞生態(tài),并導致害蟲抗藥水平大大提升,濃度太低,則起不到應有的防治成效。應在綜合考量當涂縣氣候狀況、季節(jié)特征等要素,在不違背相關要求的條件下,選用防治成效最好的農藥,盡可能地減少化學藥劑尤其是高毒性化學藥劑的使用,轉而使用毒副影響小、更為環(huán)保安全的綠色藥劑。
2.2.1 常見病害的防治
(1)立枯?。核疽话阍诿缙诎l(fā)生立枯病,發(fā)病以后,稻苗根系是受損最嚴重的部位,稻苗往往在日間萎縮,夜間又會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病程推進至后期,稻苗日益枯黃乃至死亡,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很大。對于該病,可以使用戊唑醇咪鮮胺乳油、噁霉嘧菌酯可濕性粉劑來防治,用藥濃度分別為20%、50%,倍數分別為1200倍、800倍,噴施于稻田中,需用藥2~3次,每隔7~10日用藥1次便可。
(2)紋枯?。涸摬≈饕霈F在水稻分蘗期、拔節(jié)期、抽穗期和孕穗期,高溫、高濕狀態(tài)下,該病的發(fā)病率將大幅度提升。發(fā)病后稻葉中間部位會變?yōu)榛揖G色,該色塊區(qū)域后續(xù)不斷擴展,致使整個葉片、葉鞘部位完全枯萎。有些病稻還會存在抽穗不實或者直接不再抽穗等狀況,防治時可以濃度為50%、倍數為1500倍的己唑醇,25%戊唑醇乳油,10%噻呋酰胺乳油稀釋后進行噴施,也可以取井岡霉素和清水,依循1∶100的比例配制為藥液,潑灑于田間[5]。
2.2.2 常見蟲害的防治
(1)稻飛虱:這一蟲害一般出現在水稻移栽早期和后期,不利于稻苗的正常生長。稻飛虱本身屬于群聚類害蟲,水稻汁液是其主要的食物來源,在發(fā)病早期,稻苗的葉片、秸稈等處會出現若干斑點[6]。病程繼續(xù)推進后,稻苗逐漸枯萎,在防治中常見的藥物為吡蟲啉、吡蚜酮等可濕性粉劑,將藥物制成藥液之后噴施于田間便可,皆能發(fā)揮顯著的防治效果,且性價比較高。
(2)稻薊馬:這一害蟲亦是水稻移栽前后較為常見的蟲害類型,該害蟲往往在稻葉上產卵,害蟲孵化出來后便會大肆啃食稻葉,導致稻葉變?yōu)榘咨?,不僅擾亂水稻的正常生長,也給后續(xù)栽培帶來諸多不便。在防治方面,一般會用到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異丙威乳油、啶蟲脒可濕性粉劑,用藥濃度依次為10%、50%、10%,倍數依次為1000倍、1000倍、2000倍,進行混合使用即可,7日用藥1次,持續(xù)用藥2次[7]。
(3)二化螟:這一害蟲常蛀食水稻的根部和葉片,導致水稻出現枯萎、變黃、爛根等狀況,受此影響,水稻植株往往比較矮小,除了妨礙到水稻的正常栽培之外,還會影響到水稻最終的質量與產量。在實際防治中,農戶可以在幼蟲孵化高峰的初期,參照3 kg/100 m2的施加劑量,于水稻的根區(qū)土層均勻施撒茶子餅粉,也可以使用辛硫磷乳油,或者每畝使用20 g 5%氯蟲苯甲酰胺乳油,加水稀釋為藥液之后,噴施于田間,間隔20天再使用一次。
總而言之,當涂縣作為重要的水稻種植地,應采用更為先進、有效的栽培技術,立足于水稻種植現狀,應用最具針對性且有效的栽培技術,自整體層面、全周期視角加以控制;還要立足于水稻病蟲害暴發(fā)特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依托于全面細致的種植管理與維護,在助力水稻高產種植的同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