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動物吃植物,司空見慣,而植物吃動物,則不多見。但實(shí)際上全世界有很多植物,從被捕食的身份,搖身一變,成為了“捕食者”。
錦地羅
錦地羅(茅膏菜科植物)常常生長在草地上或者潮濕的巖面、沙土上。它的葉呈蓮座狀平鋪地面,寬匙狀的葉,邊緣長滿腺毛,這是它最好的捕食工具。待昆蟲落入,腺毛將蟲體包圍,帶黏性的腺體將昆蟲黏住,分泌的液體可分解蟲體蛋白質(zhì)等營養(yǎng)物質(zhì),然后由葉面吸收。
豬籠草
豬籠草為豬籠草科半木質(zhì)的蔓生植物,又名豬籠仔,高可達(dá)1.5 米,原產(chǎn)亞洲、非洲和澳洲的熱帶地區(qū)。
豬籠草在自然界常常平臥生長,葉的構(gòu)造復(fù)雜,分葉柄、葉身和卷須,卷須尾部擴(kuò)大并反卷形成瓶狀,可捕食昆蟲。
豬籠草具有總狀花序(花軸不分枝,較長,自下而上依次著生許多有柄小花),開綠色或紫色小花。它葉頂?shù)钠繝铙w是捕食昆蟲的工具。瓶狀體開口邊緣和瓶蓋復(fù)面能分泌蜜汁,用香甜的氣味引誘昆蟲。昆蟲一靠近,就落入它的下一層“圈套”——光滑的瓶口。待昆蟲滑落瓶內(nèi),被瓶底分泌的液體淹死,并分解蟲體營養(yǎng)物質(zhì),逐漸消化吸收。
黃花貍藻
水中的食蟲植物當(dāng)屬貍藻科了。屬于貍藻科的黃花貍藻除花序外都沉于水中,夏秋季花序伸出水面開出黃色唇形花。黃花貍藻看起來生得嬌嫩,但其葉器上有卵球狀捕蟲囊,可捕捉水中微小的蟲體或浮游動物。
挖耳草
挖耳草是貍藻科的另一個成員,它是一種生于沼澤濕地的食蟲植物。挖耳草是一年生的矮小草本,莖直立,有匍匐枝,捕蟲囊生于匍匐枝上。因?yàn)樗诚x的特點(diǎn),不具有葉綠素的大型葉片。挖耳草枝頂開數(shù)朵小黃花,果期萼增大并下垂。它倒鉤的樣子就像小小的挖耳匙,便得名“挖耳草”。
大自然的“逆襲者”
明明都是植物,這些食蟲植物是怎么“翻身”的?
以豬籠草為例,因?yàn)樨i籠草一般生長在比較貧瘠的土壤中,而且根系很不發(fā)達(dá),所以很難獲得足夠的養(yǎng)料。但為了適應(yīng)環(huán)境生存下去,在長期的自然選擇和遺傳變異中,它的葉子逐漸變化,演繹成奇妙的“捕蟲器”,即一個能引誘并裝住昆蟲的小兜子,植物學(xué)上叫作食蟲囊,有漏斗形、圓筒形、卵形等多種形狀。而葉子的上端則變異成小兜子的蓋子,圓形或?qū)捖研巍?/p>
為了“填飽肚子”,食蟲囊的外表有美麗的色彩和斑紋,內(nèi)壁和邊緣則有飽滿的蜜腺,能分泌又香又甜的蜜汁,這對昆蟲有著極強(qiáng)的誘惑力,而且邊緣十分光滑,因此昆蟲很容易上當(dāng)受騙,自投羅網(wǎng)。
平時,為了防止雨水滴入,豬籠草總是把小兜子的蓋子半開著,但一旦有獵物掉進(jìn)小兜子,它便自動合上小兜子的蓋子,然后迅速分泌出含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消化液,利用這樣的“化學(xué)武器”殺死昆蟲。僅僅只需要幾個小時,食蟲囊里的小昆蟲就會變成一堆殘骸。被這樣分解的昆蟲是豬籠草生長所需的氮素的主要來源。
這些大自然的“逆襲者們”為了生存,還有很長的演化道路要走。
據(jù)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