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智勇
長沙彈詞是湖南東北部地區(qū)的主要曲種之一,流行于長沙、湘潭、益陽等地。對其進行的搜集、整理以及研究工作起步較晚,成果主要集中在改革開放以后。現(xiàn)通過梳理其現(xiàn)有研究,回顧長沙彈詞的研究史,了解其中的遺漏和不足。隨著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進程與文化生態(tài)的變遷,長沙彈詞目前處于瀕危狀態(tài),因此,對其保護與傳承的路徑進行思考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長沙彈詞俗稱“唱講”“評講”,也有人稱其為“道情”,是湖南東北部地區(qū)的主要曲種之一,流行于長沙、湘潭、益陽等地。用長沙方言演唱,主要伴奏樂器為月琴。演奏形式常為一人自彈自唱,有時兩人同臺。除演奏月琴外還配有漁鼓,原統(tǒng)稱彈詞。1953年2月,當時湖南省極具代表性的彈詞藝人舒三和、李青云等人共商,將這一曲種正式定名為“長沙彈詞”。后經多方共同努力,長沙彈詞于2008年被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沙彈詞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古”“廣”
“情”“諧”。“古”是指長沙彈詞歷史悠久,其腳本可追溯至唐代的變文,其唱詞結構由說白與韻文組成,與現(xiàn)代長沙彈詞的文學腳本基本相同,其形成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1662—1722),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長沙彈詞的演唱腳本眾多,題材范圍較廣,因此具有“廣”的特征?!扒椤弊煮w現(xiàn)在其主要內容都是以“情”為主線,圍繞君臣情、親情、愛情等進行講述。長沙彈詞以長沙方言為基礎,大量運用本土俚語,使其演唱文本更加幽默詼諧,因此也具有“諧”的特征。
長沙彈詞來源于民間,通常其表演者與創(chuàng)作者為同一個人。其輝煌的歷史同長沙的茶樓文化密切相關,酒館茶樓作為長沙彈詞的主要演出場所之一,對其在長沙地區(qū)的流行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此之前,彈詞表演藝人大多在市井街頭以流動賣藝為生,且社會地位不高。從20世紀30年代進入酒館茶樓表演開始,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是長沙彈詞發(fā)展的一個高潮,在這一時期誕生了舒派、周派、廖派等流派。20世紀90年代之后,受多方面影響,長沙彈詞逐漸衰落。
對于長沙彈詞的搜集、整理以及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改革開放以后。回顧新時期長沙彈詞的研究史,梳理其現(xiàn)有研究成果,并了解其遺漏和不足,思考其出路,是研究長沙彈詞的必經之路。因此,本文擬對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沙彈詞研究做一綜述。
長沙彈詞曲本的搜集、整理和出版
對民間音樂曲譜資料進行搜集、整理是開展研究工作的前提,其成果可以為后續(xù)科學研究提供較為可靠的文本資料,其信度和效度也會直接影響科學研究的質量。長沙彈詞的曲譜搜集、整理工作同其他姊妹藝術一樣,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與全國性的民間音樂普查工作一同開展,出版了兩部重要著作,分別是1987年出版的《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湖南卷(上、下)》,與1986年開始編撰,于1992年出版的《中國曲藝志·湖南卷》。這兩部著作詳細介紹了長沙彈詞這一曲種,并記錄了一定數(shù)量的唱腔、選段以及代表人物,這兩部集全省文藝工作者之力的著作,就民間音樂集成的歷史文獻價值而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繼兩部文藝集成志書之后,也有一些對于開展研究來說較為重要的文本資料出版,如夏建平的《長沙彈詞優(yōu)秀作品選》,該選集搜集整理了長沙彈詞近當代的35首優(yōu)秀作品,為研究長沙彈詞的唱詞文學提供了基礎。何寄華的《長沙彈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書籍,對長沙彈詞的源流和發(fā)展、藝術特色、音樂特征、曲目、藝人、危機與保護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長沙彈詞研究現(xiàn)狀
目前,有關長沙彈詞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有對長沙彈詞的概括、代表藝人以及音樂形態(tài)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從總體上對長沙彈詞的現(xiàn)狀及其傳承與發(fā)展進行思考的研究。筆者在此擬參考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對長沙彈詞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定量分析,試圖回答長沙彈詞在不同領域研究的總體影響,以及分析對長沙彈詞的研究還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材料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筆者以“長沙彈詞”為主題進行索引,共索引出27篇文獻,通過篩選,發(fā)現(xiàn)共有24篇文獻符合條件,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其研究成果近年來逐步增多,整體呈上升趨勢,這側面說明學界逐漸開始關注這個瀕危的曲種。在24篇研究成果中,其總被引數(shù)共41次,總下載數(shù)達3937次。對于一個地方性曲種來說,關注度相對較高,這也說明這些文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筆者將24篇文獻分為“傳承與發(fā)展研究”“相關藝人研究”“綜合研究”和“其他研究”4類進行闡述。
從成果數(shù)量來看,關于長沙彈詞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數(shù)量最多,共有七篇,各位學者針對長沙彈詞這一曲種的保護與傳承問題各抒己見,獻計獻策。以宋爽等人的《非遺長沙彈詞傳承現(xiàn)狀、困境及對策的實證研究》最具代表性,該文章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切實闡述了長沙彈詞的現(xiàn)狀,并思考了長沙彈詞面臨的困境,提出在保護方面長沙彈詞存在“保存方式單一,傳統(tǒng)資料記載有限”“宣傳保護范圍小,推廣方式落后”以及“演出平臺稀缺,演出機會少”等問題;在傳承方面,存在“教學難度大,傳承現(xiàn)狀堪憂”“彈詞內容缺乏時代特色,缺少吸引力”以及“以藝術價值為主,難以直接轉換成商業(yè)價值”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數(shù)字化采集信息的方式,借助互聯(lián)網、新媒體平臺為傳承助力;結合時代特色進行再創(chuàng)造;挖掘其經濟價值等發(fā)展對策及建議。這篇文章有理有據地介紹了長沙彈詞所面臨的困境,并且提出的建議也比較中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相關藝人研究”共有5篇,主要是圍繞長沙彈詞傳承人——彭延昆的口述史、藝術表演的記錄和報道。從被引數(shù)來看,以唐湘岳、譚鑫的《人生路上“道情”來——記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沙彈詞代表性傳承人彭延昆》最具代表性。彭延昆老先生作為長沙彈詞唯一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為長沙彈詞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曾整理出多部書籍和音像資料,先后收徒10余人,其中包括著名相聲演員大兵。但可惜的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徒弟們大都沒有從事長沙彈詞這門藝術,2016年彭老先生去世后,僅剩其關門弟子張明星及其徒孫王志敏兩人在堅持從事相關工作,同時這兩人也是目前僅有的長沙彈詞代表性傳承人,由此可見,長沙彈詞傳承現(xiàn)狀不容樂觀。
筆者所指的“綜合研究”,是指那些蘊含較廣的文獻,大多具有一定的概述性。從引用數(shù)來看,以湖南師范大學雷濟菁的碩士論文《長沙彈詞唱腔研究》最具代表性,作者從長沙人文地理環(huán)境的基本概貌、長沙彈詞的基本概貌、長沙彈詞的唱腔研究、長沙彈詞的文化內涵以及長沙彈詞的可傳承性與歷史局限性等五個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述。不僅說明了長沙文化環(huán)境對長沙彈詞的影響,還對長沙彈詞的音樂形態(tài)與文化內涵作了深入的分析,對長沙彈詞的傳承問題也有考量,提出長沙彈詞應“立足創(chuàng)新”進行發(fā)展,一方面豐富長沙彈詞自身的內容,另一方面加強對長沙彈詞的理論創(chuàng)新,同時要重視審美功能和非審美功能的協(xié)調發(fā)展??梢哉f,這篇學位論文對于研究長沙彈詞極具參考價值,既有整體觀,又對其唱腔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點面俱全。
第四類“其他研究”,該部分文獻大多研究視角較為獨到,既有比較研究,又有從社會學、表演藝術、音樂教育等方面開展的研究。例如華東師范大學許潔的《長沙彈詞發(fā)展的音樂社會學簡析》,該文基于社會音樂學的角度從茶樓文化、審美需求以及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分析了長沙彈詞盛衰的原因,其對長沙彈詞的研究極具新意。
通過統(tǒng)計長沙彈詞研究成果的筆者單位,可以看出長沙彈詞的研究已形成以湖南師范大學為龍頭,長沙市內各高校共同參與的研究氛圍,這些高校為長沙彈詞的研究貢獻了學術力量。
長沙彈詞研究的反思與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長沙彈詞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對其的搜集、整理工作從未停止,通過結合現(xiàn)代媒體技術,一大批長沙彈詞曲譜資料與音視頻得到保存,這對搶救與保護長沙彈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學者深入研究長沙彈詞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F(xiàn)有的對長沙彈詞進行研究的文章既有對音樂本體的研究,也有對其藝人及傳承方面的研究。這些文章有助于人們更進一步地認識長沙彈詞及其相關內涵。而在梳理長沙彈詞當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時,發(fā)現(xiàn)長沙彈詞很大一部分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描述羅列層面,對其的分析還不夠深入,多是泛泛而談。針對長沙彈詞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數(shù)量有限的文獻文本,筆者發(fā)現(xiàn)其尚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研究空間,研究方法也亟待更新,因此,后續(xù)研究應該多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重視田野調查。對于民間音樂的研究,前期田野工作必不可少,只有積累大量的一手資料,才能推動研究的深入開展,但通過梳理長沙彈詞研究的相關文獻文本,發(fā)現(xiàn)在研究方法上仍是以文獻為主導,較少深入田野進行考察,導致內容大同小異。長沙彈詞屬于口頭文學,是由唱詞、音樂形態(tài)、表演者、聽眾以及社會文化語境共同形成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相互影響,其所生成的文本具有不同的文化屬性,其功能、意義和價值多有不同,對此,我們在進行研究時應重視田野考調查。
第二,注重歷時性和共時性研究的結合。當前,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大融合的環(huán)境下,社會結構和文化價值也在不斷變化,在這種背景下,長沙彈詞原有的生存土壤和展演空間也發(fā)生了改變,那么彈詞本身又將發(fā)生什么變化?文化部門與傳承人又需要為長沙彈詞的保護與傳承做出怎樣的努力?對于長沙彈詞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我們梳理長沙彈詞發(fā)展演變的歷史,尋找其變化的規(guī)律,唯有這樣,才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第三,關注跨學科研究。長沙彈詞作為一門說唱藝術,是由說、唱、演、評、噱、學組成的,最后通過行為主體“人”表演出來,各部分相互連接,共同構成了彈詞這一實踐活動。單從某一個學科出發(fā)很難整體把握這一實踐活動,其需要結合音樂學、文化人類學、美學等學科,多角度進行綜合性研究。
保護與傳承之思
學界對長沙彈詞的研究需建立在“非遺”保護與活態(tài)傳承的基礎上。目前,長沙彈詞在傳承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表演人才缺失?,F(xiàn)仍活躍于文藝舞臺的彈詞藝人僅剩張明星及王志敏兩位市級非遺傳承人。筆者認為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從文化市場與“非遺”教學兩個方面進行疏導。
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fā)展 煥發(fā)長沙彈詞音樂文化活力
長沙作為新一代網紅旅游城市,近年來游客絡繹不絕,節(jié)假日期間更是人山人海,部分景區(qū)甚至需要出臺限流政策以保證游客安全。游客的增多進一步帶動了長沙經濟的發(fā)展,如果利用好客流量,這將帶動長沙地方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雖然長沙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也一直秉承著“文旅”融合的觀念,但其主要是以“飲食文化”“網紅文化”作為城市旅游招牌進行引流,如超級文和友、茶顏悅色等,較少利用“傳統(tǒng)文化”進行引流,然而,恰恰是各地的“傳統(tǒng)文化”才是最具特色的,因此相關文旅部門應重視起來,通過發(fā)展旅游業(yè)帶動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促使二者互惠互利。
長沙彈詞作為長沙市甚至湖南省的代表性曲種,極具地方特色,但目前其演出相對較少,僅活躍于“笑工廠”的舞臺,與相聲表演同臺獻技,且相對來說演出時長較短?!靶S”的觀眾多為湖南本地人,外省游客較少,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其在全國的影響力不夠,這一點可以借鑒“德云社”的成功經驗,利用互聯(lián)網在全國范圍內打造自己的品牌,豐富其表演形式,從而吸引更多受眾。受眾增多之后,對表演人才的需求自然就也會增加,繼而將進一步拓寬長沙彈詞或曲藝的市場前景。從現(xiàn)狀來看,長沙“笑工廠”在大兵的帶領下,正在不斷發(fā)展。
開展“非遺”進專業(yè)院校 培養(yǎng)后繼表演人才
除企業(yè)自發(fā)培養(yǎng)優(yōu)秀青年演員外,與高校開展合作也有利于培養(yǎng)長沙彈詞表演人才。目前,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成立了“長沙彈詞”非遺研究中心,由大兵擔任中心主任,雖也有表演實踐的課程,但還是以研究為主。筆者認為,長沙彈詞表演人才的培養(yǎng),可以以湖南藝術職業(yè)學院為重點單位。該校戲曲表演專業(yè)為湖南花鼓戲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人才,而長沙彈詞在發(fā)展中也融入了湘劇、花鼓戲的一些唱腔,兩者有共通之處。將長沙彈詞作為湖南省藝術職業(yè)學院戲曲表演專業(yè)學生的一門選修課程,是為長沙彈詞培養(yǎng)后繼表演人才的一個不錯選擇,而這也能吸引更多的青年演員加入長沙彈詞的保護與傳承行列中。
在傳承中,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潮流,開拓市場,長沙彈詞在表演形式上也做出了相應的改變,如加入即興表演的形式等,獲得了良好的反響,吸引了一批年輕的觀眾。長沙“笑工廠”作為長沙彈詞演出的主要陣地,通過其自身發(fā)展或許能帶領長沙彈詞邁向更高的臺階。從學術研究來看,通過梳理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可知對長沙彈詞的研究還有待進行更深入的挖掘。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