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軍
文化常識
先秦散文是中國散文的發(fā)軔,包括《左傳》《國語》等先秦敘事散文和《孟子》《莊子》等先秦說理散文。先秦時期,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還不分明,因此這些散文基本上是哲學、政治、倫理、歷史方面的論說文和記敘文。但由于它們具有較強的文學性,且在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歷程中產(chǎn)生過很大的影響,因而被視為先秦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先秦散文分為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其中,諸子散文指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闡述各自對自然、社會的不同觀點和主張的哲理性著作。其中,《論語》《墨子》《孟子》是孔子、墨子、孟子的弟子對其師言行的記錄,《莊子》《荀子》《韓非子》為莊子、荀子、韓非子本人的著作。
先秦諸子散文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春秋末、戰(zhàn)國初期為第一階段,代表作是《論語》《墨子》,文章多為語錄體或簡明的議論短章;戰(zhàn)國中期為第二階段,代表作是《孟子》《莊子》,文章逐漸由語錄體發(fā)展為對話式論辯文與專題論文;戰(zhàn)國后期為第三個階段,代表作是《荀子》《韓非子》,其文章基本上都是鴻篇巨制的專題論文,奠定了論說文的基礎(chǔ)。
作品介紹
《老子》采用韻文與散文結(jié)合的文體,以詩一般的語言來表達深邃的哲學思想,是哲理與詩意的結(jié)合。同時,善于運用具體的形象來表現(xiàn)抽象的哲理。語言獨具一格,凝練精辟,啟人深思。
《論語》的語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可以說是言近旨遠,辭約義豐。其次,善于運用各種語氣表達思想感情。一些富于形象性、啟發(fā)性和哲理性的語句,成為了現(xiàn)在的警句、格言、成語等?!墩撜Z》在記言的同時,也表述了人物的神情語態(tài),描寫了精彩的場面和人物行為,展示了人物形象特點。
《莊子》大量運用寓言故事說理?!霸⒄嬗谡Q,寓實于玄”,語言如行云流水般汪洋恣肆,跌宕跳躍,節(jié)奏鮮明,音調(diào)和諧,具有詩歌語言的特點。
《墨子》注重實用性,不重文采,這是其文章最突出的特點。同時,有語錄體、對話體的形式向?qū)n}性論文過渡的趨勢。文章質(zhì)樸無華,明白曉暢,觀點鮮明,條理清晰,善于論辯,常采用類比推理的論證方法,邏輯嚴密。
《荀子》體系完備,構(gòu)思嚴謹,中心突出,論述周詳,說理透辟。善用鋪陳手法和排比句式,善用形象的事物和繁復的比喻。語言風格質(zhì)樸縝密,明白曉暢,而又醇正渾厚。
《韓非子》主體風格鋒芒畢露,直言不諱。文章的論說形式多樣,善于運用寓言故事說理,論證精密周詳、條理分明,說理深刻透徹,語義鮮明準確,有很強的分析和綜合能力。
《呂氏春秋》體制宏大,包羅廣博,組織嚴密,體例新穎,全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多由短篇組成,此書可以說是先秦學術(shù)思想的一次總結(jié)。文章經(jīng)常運用譬喻、寓言、歷史史實或故事來說明道理,具有較強的文學意味。
共同特點
在思想內(nèi)容上,諸子散文內(nèi)容活躍,密切關(guān)注社會與人生,思考著社會的存在發(fā)展和人的生存進步的道路,表現(xiàn)出強烈的理性精神,對現(xiàn)實的認識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在文風上,《論語》和《老子》都簡練含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睹献印泛汀肚f子》都恢弘開闊,瀟灑自由,形象生動,富于氣勢?!赌印贰盾髯印贰俄n非子》都擅長說理,邏輯嚴謹,組織嚴密。
在語言上,諸子散文大都注意語言的表達技巧,體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對形式美的追求。同時,在行文中,大都注意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以及生動形象的寓言故事來說理,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在文體上,諸子散文從最初的語錄體散文,到對話論辯體散文,再到專題性論文,逐漸發(fā)展為成熟的論說文,奠定了中國古代論說文的基礎(chǔ)。
地位影響
先秦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源泉。如以《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為代表的先秦敘事散文,和以《孟子》《莊子》為代表的先秦說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內(nèi)涵和文化意蘊,闡釋了作者的人格理想,體現(xiàn)了作品的審美風范,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基石,后世散文寫作的楷模。
名篇賞析
司馬錯論伐蜀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蓖踉唬骸罢埪勂湔f?!?/p>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yè)遠矣?!?/p>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wù)廣其地;欲強兵者,務(wù)富其民;欲王者,務(wù)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愿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p>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選自劉向《戰(zhàn)國策》)
●賞析
這是記敘戰(zhàn)國時期秦國關(guān)于外交軍事的一場論爭,是對秦惠王進行軍事擴張、推進王業(yè)的軍事論辯。秦相張儀主張伐韓,秦將司馬錯主張伐蜀,二人針鋒相對,各陳己見。
文章先列出張儀的觀點。首先,張儀認為伐韓可分為三步:第一,親善魏、楚,出兵三川,扼住轘山和緱氏山的出口,擋住屯留的通道;第二,由“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牽制韓軍,秦軍乘機直逼二周郊外,聲討周天子之罪,迫使其交出象征王權(quán)的九鼎寶器;第三,擁有九鼎后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就王業(yè)。其次,張儀駁司馬錯伐蜀之論。認為蜀地偏遠,勞師乏眾,不足以成威名,也不足以得厚利。最后,創(chuàng)建王業(yè)的關(guān)鍵之地在三川、周室,伐蜀離成功之業(yè)太遠,不宜采用。
針對張儀的觀點,司馬錯斬釘截鐵地用“不然”二字進行反駁,也分三步論證伐蜀的理由:第一,從宏觀上提出建立王業(yè)的三個條件,即地廣物豐、兵強民富、博德廣施,而秦地小民貧,尚不具備成就王業(yè)的條件,宜從易處著手,增強國力;第二,蜀有桀、紂之亂,易攻易伐,用兵不傷及民眾,取其地可廣域富民,道義上還可獲得禁暴平亂之名,一舉數(shù)得,既有利又有名,不會引起諸侯國的反對;第三,伐韓不可行。伐韓未必有利,又有挾天子的惡名,勢必會使各諸侯國聯(lián)合抗秦,使秦處于危險的境地,所以伐蜀是為上策。
從論辯中可看出:張儀的主張多為主觀唯心的空想,對于魏、韓是否同秦國友善,是否愿出兵牽制韓軍等問題沒有進一步思考。而司馬錯是從實際出發(fā),知己知彼,提出積極穩(wěn)妥的辦法,既能發(fā)展壯大自己,又能在輿論上站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