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子彥
文題亮相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我一再對自己說時間是一條由過去現(xiàn)在將來、永恒和永不組成的無窮無盡的經(jīng)線,沒有什么東西比時間更難以捉摸的了。
——赫爾博斯
結(jié)合上述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
要求:確定立意,明確文體;真情實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思路導(dǎo)引
材料選用了赫爾博斯在《事猶未了》中的一段文字,闡述了他對時間的理解,重中之重在于時間的難以捉摸。
整句話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去理解。第一部分是“過去現(xiàn)在將來”,這是時間的三個階段,既有對過去的回憶、對現(xiàn)在的記錄,也有對未來的暢想。同學(xué)們可落筆于這三個階段之間的聯(lián)系,思考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關(guān)系,既可以有成長,也可以有反思。
第二部分是“永恒和永不”,時間的矛盾在于它既可能永恒不變,又包含著瞬息萬變,它可能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也可能是“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可能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也可能是“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個人的生命是短暫渺小的,但世界和時間卻是漫長永恒的,消失的是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呢?無論是滄海桑田、物是人非,還是時移世易、白云蒼狗,都是時間“永恒與永不”的力量。
整篇材料看似簡短,實際上透露著強烈的哲思。無論選擇哪個角度,作文都能很精彩。難點在于要以記敘文的方式呈現(xiàn)對虛幻、復(fù)雜的時間的理解。那么怎樣寫好這類記敘文?
1.確定立意,找準(zhǔn)一個點,寫好、寫透一個角度即可,突出中心,切勿貪心。
2.落筆在實實在在的事或物上,切忌泛泛而談、言之無物。
3.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切入點要“小”,借助生活中的小事呈現(xiàn)對時間的理解。
4.細節(jié)處理,最易打動人的往往是細節(jié)的呈現(xiàn),比如托爾斯泰在《復(fù)活》中對瑪絲洛娃的描寫,“兩只眼影又黑又亮,雖然浮腫,卻依舊放光,跟她那蒼白的臉兒恰好形成了有力的對照”。
原文在線
在時間里釋懷
我們走在時間里,總是懷念過去,迷茫現(xiàn)在,張望未來。(開篇闡述“我們”在時間里的三種狀態(tài):回憶、迷茫、期待。)
黑妞是那只我四歲照片里雙手緊抱著的小土狗,它最終倒在不知名的冬天,距家不遠的草堆邊。這是我第一次經(jīng)歷死亡,印象里我用迷茫的眼神平靜地掃過家中的長輩,什么都不懂,只是站在家門口遠遠地望了它一眼。后面的事也沒什么印象,記不得大人們將它埋葬在何處。(“緊抱”意味著珍視、重要。一個四歲的孩子,面對死亡時,真的能那么平靜嗎?)
迪迪走在我思緒模糊的時代。(模糊是怎樣的時代?虛化了時間節(jié)點。)
迪迪是一只黃毛泰迪。它陪我狂奔、追逐晚霞。有一天它突然消失在小路轉(zhuǎn)角……第二次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我學(xué)會了憤怒、咒罵。
隨后的很長一段年月里,我無數(shù)次回想起它們。夜幕是回憶的熒幕,過往的一幕幕浮現(xiàn),流不盡的淚是我作為孩童對死亡最真摯的感觸。(時間帶來了成長,從不懂死亡到明白死亡意味著失去。但此文段在敘述上淡化了時間的存在,弱化了作文中心。)
而后,爺爺離開于我成長的路途。他病得骨瘦如柴,力氣難以施展。我們的最后一面,以他點點頭告終。守夜的幾天里,我只有過一次號啕大哭,親人的離開給家里蒙上了一層灰蒙的霧靄。當(dāng)時我不理解,明明是親近的家人離世,為什么爸爸不哭,平靜得就像一片湖泊。(有細節(jié),但不夠,對于爺爺?shù)娜ナ?,爸爸是平靜的,作者的表現(xiàn)應(yīng)與他不同,沒有刻畫出來,無法凸顯對時間內(nèi)涵的解讀。)
再后來,外公也悄無聲息地走了。一個阿婆微笑著問我:“怕不怕?”我心里咯噔一下,好像有什么突然釋懷,想起爺爺了。“不怕”,是我的答案。(想到了爺爺?shù)氖裁??是什么帶來了成長,忽視了關(guān)鍵詞“時間”。)
以前,時間是時鐘,提醒到點做事。后來,時間是生命,有些事和人的突然消逝,見證者才恍然醒悟時間不多。(對時間不多的醒悟,點明了中心,但是于前文缺少細節(jié)上的鋪墊,顯得有些散亂。)我們在時間的催促下慌慌張張地長大,我也曾祈禱時間停留,可它既不聽我的,也不聽任何人的。我怪它無情,非得讓那么多人承受它帶來的痛楚,可越長大,越能理解那些消逝在時間里的純粹熱愛、珍貴情意,時間會從過去走向未來,但時間里的那些美好將會永存。(失去了很多人,改變了很多事,這是時間帶來的成長,不變的是什么?后續(xù)的思考要發(fā)源于前面所寫內(nèi)容。要想突出中心,就要始終圍繞時間展開。)
時間像經(jīng)線,一圈圈一年年,我們在日復(fù)一日里往返,情愛交織,遇見又離別,一步步長大,一步步釋懷,在難以捉摸的時間里,認識自己,而后坦然向前。(呼應(yīng)開頭,突出了作文中心。)
◆升格建議
作文簡潔凝練,但敘事上缺少一些情緒的張力,即細節(jié)處的打磨。文中選擇的事件是人生中面對的幾次“死亡”,用對“死亡”態(tài)度的變化來體現(xiàn)自己的成長。但在素材的處理上,不能呈現(xiàn)出自己在不同時期對“死亡”的態(tài)度與認知,不利于凸顯作文中心。除此以外,材料中要求著筆于時間的難以捉摸,本文涉及時間的內(nèi)容集中于開頭與結(jié)尾的議論,中間部分忽視了關(guān)于時間的敘述,因而顯得轉(zhuǎn)折突兀、中心不明確。
化蝶之作
在時間里釋懷
◎錢雯琦
我們走在時間里,懷念過去,迷?,F(xiàn)在,張望未來。
黑妞是那只我四歲照片里雙手緊抱著的小土狗,它倒在了一個冬天,一個距家不遠的草堆邊。這是我第一次面對死亡。印象里我用迷茫的眼神平靜地掃過家中的長輩,然后牽著爺爺?shù)囊陆?,站在家門口遠遠地望了它一眼。后來的事我就沒什么印象了。只是偶爾會哭鬧著要黑妞,我不知道它為什么不回來了。
迪迪是一只黃毛泰迪,經(jīng)常陪我狂奔、追逐晚霞。有一天它突然消失在了小路轉(zhuǎn)角。第二次面對的死亡,我學(xué)會了憤怒、咒罵。之后的日子里,我時常會不自覺地盯著轉(zhuǎn)角發(fā)呆,好多次,我仿佛看到了迪迪的身影。
哭鬧,是我作為孩童對死亡最真實的感觸。
而后的某一年,爺爺從我的生命里離開了。他病得骨瘦如柴,看似沒有一點兒力氣。我們的最后一面,以他點點頭告終。守夜的那幾天里,我不止一次號啕大哭,模糊的淚眼里滿是和爺爺相處的點點滴滴。他的離開給家里蒙上了一層霧靄,我們睜開紅腫的眼,看著彼此臉上的悲傷。我望向爸爸,不理解明明是父親離世,為什么爸爸不哭,面容平靜得像一片湖泊。
再后來,外公也走了。一個阿婆笑著問我:“怕不怕?”我心里咯噔一下,突然想到了那年爺爺去世時爸爸的平靜,好像有許多東西突然釋懷了。我搖搖頭,低聲應(yīng)了句:“不怕”。當(dāng)年的不解和困惑,我找到了答案。
我當(dāng)然也曾祈禱時間能停留,可它既不聽我的,也不聽任何人的,而是永不停息地向前走。我怪它無情,非得讓那么多人承受它帶來的痛楚。
可越長大,越能理解那些消逝在時間里的東西,那些純粹的熱愛、珍貴的情意,都會在時間里永恒。
時間是線,一圈圈一年年,我們?nèi)諒?fù)一日地往返,情愛交織,遇見又離別,一步步長大,一步步釋懷,在難以捉摸的時間里,認識自己,坦然向前。
【江蘇蘇州市張家港高級中學(xué)】
◆升格點評
升格后的作文中增添了不少細節(jié),強化了“我”在不同年齡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的變化,由不懂到傷感到釋然,過渡和議論的展開顯得很自然,同時在內(nèi)容上也對題目的“時間”和“釋懷”有所照應(yīng),更好地突出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