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保
看過《西游記》的“可可豆”會發(fā)現(xiàn),每次妖怪要吃唐僧肉時,總是拖拖拉拉的,然后唐僧就被幾個徒弟救走了。這些妖怪可能都得了一種叫“拖延癥”的病吧。
事實上,拖延癥不是病,甚至算不上一種“癥”,而是對拖延行為的統(tǒng)稱。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的拖延行為無須治療,如果拖延行為對身心健康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因為拖延行為產(chǎn)生了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就需要及時尋求醫(yī)生的幫助。
拖延癥會不會遺傳呢
那么,為什么會產(chǎn)生拖延癥呢?如果是遺傳造成的,是不是就可以讓父母“背鍋”了?先說結論:拖延癥的遺傳度是22%~46%。這個算高還是低呢?比較一下就有答案了:抑郁癥的遺傳度是35%,焦慮癥是30%~ 50%,多動癥(注意力缺陷)是76%。
拖延癥的遺傳度適中,是一種由多種基因和生活環(huán)境因素共同決定的“行為模式”。
誰容易“患上”拖延癥
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物質,它們就像是大腦中的通信兵,負責傳遞興奮、開心一類的信息??茖W家研究表明,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增高,會讓人思維活躍、注意力發(fā)散,從而更有可能引發(fā)拖延癥。
另外,去甲腎上腺素也可以調控人的注意力。它的分泌水平越高,人的注意力越容易分散。去甲腎上腺素同多巴胺一樣,也是負責在身體中傳遞信息的“通信兵”。也就是說,多巴胺或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水平較高的人,更容易拖延。
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一個有意思的結果:拖延癥與沖動有很強的相關性,具有相同的遺傳機制,決定它們發(fā)生的基因基本上都一樣。造成這種相關性的原因可能是:沖動者傾向于關注即時獎勵,而忽略長期計劃和長期責任,不會按部就班有計劃地做事,因而沖動的人更有可能拖延。
拖延癥是生物演化的結果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由無數(shù)選擇組成:早上吃粥還是豆腐腦?出門坐地鐵還是公交?這些選擇是并列的,沒有好壞之分,但更多的時候,我們面臨的是有“競爭”關系的選擇:是先刷會兒手機,還是先寫作業(yè)?是先聽會兒音樂,還是先看書?是先打游戲,還是先學習?
這時候,一些人往往會選擇前者,因為這種選擇會帶來即時的滿足和快樂?;谶@種行為,科學家提出了“理性腦模型”:
“理性腦”位于大腦前額葉,它傾向于讓我們理性決策,做出有計劃的、長期的、有利于身心健康或事業(yè)發(fā)展的行為;同時,大腦還有一個邊緣系統(tǒng),即“情感腦”,它傾向于讓我們根據(jù)本能和直覺行動,做出“及時行樂”的短期行為。
為什么拖延癥會在人類種群中長期存在?這可能是生物演化的結果。
在遠古時代,那些“說干就干”的人在野外環(huán)境下,由于缺乏周全的考慮,正面遭遇猛獸的概率較高,就“犧牲”了。而那些有拖延癥的人存活的概率比較高,拖延癥相關的基因就這樣一代代傳下來了。雖然現(xiàn)代人不用再擔心猛獸,但繁復冗雜的學習和工作,往往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進而引發(fā)各種心理問題,如拖延、焦慮和抑郁等。也就是說,攜帶有拖延癥基因的人,在現(xiàn)代社會有了更多的“發(fā)病”機會。
辨別拖延癥的小方法
如果我們只是希望用足夠的時間做完一件事而不是急于求成,或者希望在做出決定前好好想一想,將事情延后處理,這些行為并不算是真正的拖延。但是,如果我們因為沒有完成這件事而煩惱不已,甚至產(chǎn)生憤怒、后悔,以及強烈的自我譴責和絕望情緒,而且在明知道后果的時候,還要這么做,那拖延就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問題。長此以往,拖延就會變成“拖延癥”!
拖延也有好處?
當我們非常忙碌的時候,往往會傾向于做一些有趣甚至有益的事情來避免長時間的學習和工作,比如做做手工、跑跑步,有時甚至還會去做一些平時不太樂意做的事情,比如收拾衣服、打掃房間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給自己找到喘息的時間,并獲得輕松的感覺,以便更好地完成后續(xù)的任務。
但不可否認的是,拖延的好處只是短暫的。所以我們應當避免長時間、習慣性的拖延,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改掉拖延的習慣,不要生活在拖延帶來的壓力和恐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