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選賢
謝士章,明代貴州著名詩人。他在三歲時,被過繼給陳時言,改名陳世章,隨養(yǎng)父返回貴州普安州生活。他的生父謝蒙恩,為江西寧都人。
謝士章的詩歌僅存565余首,集中收錄于《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81冊《謝石渠先生詩集》十三卷。陳田在《黔詩紀略補》里評價他“恬靜之意,清俊之篇,不亞君采詩”。謝士章的詩歌成就頗高,也含有濃厚的吏隱思想。
一、隱逸思想溯源
隱逸思想源遠流長??鬃优c老子都有關于隱逸思想的論述,還有漢代東方朔的“朝隱”,東晉王康琚的“大隱”“小隱”,晉孫綽的“吏隱”,到中唐白居易的“中隱”,可見隱逸思想在各朝各代文人士大夫中流行,并與時代結(jié)合,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征?!袄綦[”指亦官亦隱的思想情懷。這類人或可說其內(nèi)心執(zhí)著于廟堂,卻于現(xiàn)實社會無法實現(xiàn)理想或有大的作為,一面在朝為官,一面悠游山林。
前人對謝士章“隱”之思想的研究,有用“中隱”,有用“吏隱”,究竟用哪個詞,要根據(jù)他的詩歌內(nèi)容來定。本文用“吏隱”,一是“吏隱”與廟堂、山林都保持了合適的距離,既有對社會的責任,又有從個人心理上保持自我精神的自由,符合謝士章詩歌表現(xiàn)的精神實質(zhì);二是謝士章在“鶴徑鷦枝聊吏隱”(《夏月病起即事》),“吏隱三年拙”(《增城署如蝸廬,即事得詩八首,聊賦曠懷》),“吏隱未全迂”(《宦況》其二)等詩句中,明確指出自己之“隱”乃“吏隱”。那么,詩人是如何平衡“吏”與“隱”的呢?
“任何作家,作為一個階級社會中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的人,是不能不受那個歷史時代的各種社會條件所制約的?!保ǔ糖Х?,莫礪鋒編《程千帆全集》第八卷)謝士章生在硝煙四起的明末,雖未親身體驗戰(zhàn)爭帶來的顛沛流離,卻也飽嘗了外地為官的艱辛。作為儒士,他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響,積極承擔肩上責任;作為文人,他努力尋找一個能安放心靈之所,用“隱”來調(diào)和仕宦人生中的挫折和矛盾,寄情于山水田園,在“吏”與“隱”的矛盾中,找到了平衡。
二、“吏”:承擔儒士責任
謝士章長在寧都知縣陳時言膝下,從家庭氛圍與為官歷程來看,都深受儒家“兼濟天下”思想的熏陶,從“絳帳同衣缽,青齊奏治平”(《第后報田百原年兄》)這樣的詩句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兼濟情懷。儒士的自尊和人格精神,激勵著他前進。
(一)關心民瘼
謝士章關心民瘼,對底層百姓飽含深切同情,對他們所受的壓迫和苦難感到憂心忡忡。他的詩歌細致描繪了農(nóng)民背負課稅、生活艱辛的圖景。例如,他在《采綿曲》其三中寫道:“人謂采綿嬉,未悉采綿苦。試看鬻絲人,已負公家縷。”他人認為采綿如游戲,卻不知采綿人深受其苦,此苦只有身處其中飽受殘害的人才能體會到,故詩人用“人謂”“未悉”等詞,表明他人不能設身處地地同情底層百姓。詩人用“鬻絲人”背負“公家縷”這一例子,更加鮮明地表明了采綿人的不易和統(tǒng)治者對底層百姓的壓迫,表現(xiàn)了詩人對百姓的同情。又如,“橫江撒漁網(wǎng),那管礙官船”(《春江雜詠》其三),漁民橫江撒網(wǎng),哪怕妨礙官船也在所不惜。這從側(cè)面印證了漁民生活的艱難,揭示了漁民在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冒險得罪為官者的無奈心態(tài)。再如,“因防關吏索,未敢下魚梁”(《春江雜詠》其十九),將關吏欺壓漁民、漁民惶恐害怕不已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在人前。關吏代表統(tǒng)治者,關吏壓榨漁民,反映的是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迫害。漁民不敢“下魚梁”,反映了此時的社會現(xiàn)狀。百姓與關吏間的對立,也能讓人感受到詩人壓抑、難受的心情。
謝士章直接書寫現(xiàn)實的作品不多,但上述的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小人物和底層百姓命運的關心和對他們所處環(huán)境的同情。
(二)憂心國事
除了關心底層百姓,謝士章還對國家的前途命運給予了高度關注。明末西南地區(qū)曾有奢安之亂,滿目瘡痍的故鄉(xiāng)籠罩在戰(zhàn)火之下。遠在廣東增城為官的謝士章憂心忡忡,憂心家人,也憂慮國家和百姓?!皹吠燎к娛?,飄蓬萬里家”(《侍御徐孟麟年兄奉母移家白下,隨按西晉詩以送之》),表現(xiàn)了因為戰(zhàn)爭,百姓不能在故鄉(xiāng)安居樂業(yè),只得背井離鄉(xiāng)、旅食他鄉(xiāng)的無奈與悲苦?!胺闊煷烬X關情處,肯為黔州策倒戈”(《送陳元璞寅丈擢守云南》),其時正值奢安之亂,云南與貴州唇齒相依,詩人希望陳元璞能為云南和貴州的安寧,積極策動叛軍棄暗投明?!端忘S大年年兄擢守黃州二首》其二中的“黔蜀驕封豕,江黃未寢謀。云霓方協(xié)望,兵火自無憂”,表現(xiàn)黔蜀兩地的叛賊貪婪無度,長江黃河地區(qū)的民眾憂慮兵火會波及自己。黃大年的赴任,能穩(wěn)定人心。詩人囑咐他要為國為民,表現(xiàn)了詩人對和平的向往,對家國無兵火的期望?!吨鼐咆W∧赫踩鹬當y酒過訪》其二中的“自幸離兵火,令人憶長房”,詩人慶幸自己遠離兵火戰(zhàn)亂,實則內(nèi)心痛苦。家鄉(xiāng)處于戰(zhàn)亂之中,詩人恨不得有長房術(shù),回到故鄉(xiāng)。而當“捷羽紛傳解重圍,故鄉(xiāng)兵火漸生機”(《清明雨中漫酌時貴陽兵圍報解》)時,詩人內(nèi)心之歡欣,長期壓抑在他心上的情緒,得到了一絲慰藉。
除了表現(xiàn)對故園家鄉(xiāng)的關注,詩人也關注國家邊疆的戰(zhàn)事。例如,《送馬具巖寅丈擢守邵武》中的“海濱驚斥堠,時事苦輸將。莫負分符意,褰帷道正長”,面對危難,馬具巖為閩中的和平穩(wěn)定未雨綢繆,謹記自己的職責。此詩贊揚了馬具巖不畏艱辛、辛勤為民的優(yōu)秀品質(zhì),也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家社稷的關注和憂心。又如,《直指王存思監(jiān)臨東粵闈中,有中秋詩僭賡前韻》中的“有人犯斗尋機石,何處吹笳出塞樓。莫謂庾公偏遠興,安邊令已壯洪猷”,寫詩時東有倭警,面對邊疆烽火不斷,詩人不禁想到了安邊定國的庾亮,希望有個有才能的人為國家的和平安定深謀遠慮。
在謝士章的詩歌中,表達了他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渴望。他的《元日偶興似廖楚隆、何慶峰兩翁》其三寫道:“此地曾兵火,朝來沸管弦。太平初有象,薄宦且隨緣?!砺犻T外語,人說鳳皇年。”戰(zhàn)后初恢復些太平氣象,詩人用自己醉酒后聽到的門外語“人說鳳皇年”,表現(xiàn)了詩人對現(xiàn)有太平氣象的珍惜和對來年和平安定的祈盼。這是門外人和詩人的內(nèi)心所愿,對和平的向往和對戰(zhàn)爭的厭惡?!端椭灬逢晒娣钪七€滇》中的“淮上帆開動驪歌,黔山蜀道盡干戈。正愁故國殘?zhí)能?,況為先生廢蓼莪”,寫由于國家處于水深火熱中,詩人不能辭官歸隱,表現(xiàn)詩人對戰(zhàn)亂的厭煩,對和平安寧的向往。正如“眼前烽火甘泉急,誰起英靈凈北陲”(《賀羅氏民部太翁崇祀鄉(xiāng)賢》),詩人希望有一個能平息干戈的人,讓故園的山河恢復平靜安寧?!堕澲新d》寫道:“為憶邊城烽未熄,愿遴奇策代干旄。”詩人惦記著國家烽煙四起,希望選出優(yōu)秀的能人化解家國危機。
固然,僅僅在詩歌中表達憂慮國計民生,或許有人說謝士章不務實事,但他確實如《增城縣志》記載:“豁達明敏……革羨耗,簡訟獄,禁輕生,百姓賴焉?!薄秾幎贾彪`州志》也有“渠盜駱臣八等為民害,士章以計擒獲。新學修倉,置田贍會講暨城隍廟祀”的記載,可見謝士章為官期間,做了不少有益國計民生的事。不論是詩歌中,還是現(xiàn)實里,謝士章對百姓和國家的關注都落在實事上,是一個為國為民的清官。
三、“隱”:實現(xiàn)詩意人生
謝士章的詩歌中含有歸隱意義的詩歌至少90首,約占500余首詩的16%,隱逸詩數(shù)量之多。由此可以看出,謝士章在做官期間極力調(diào)和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他作出的努力和讓步有目共睹。因為謝士章做官均在邊省地區(qū),且官位較小,所以閑暇時間較多,“官閑即是仙”“琴聲一署閑”“閑殺增江令”便是寫照。官閑之余,他或趺跏打坐,或訪道求仙,或吟詠田園、悠游山水勝景,以此抒發(fā)無法排遣的苦悶。
(一)趺跏打坐,訪道求仙
謝士章生活于政治腐敗、民變多起的明末,地主豪強兼并農(nóng)民土地,宦官專權(quán)、民不聊生。許多仁人志士在禪宗與道家思想的影響下,紛紛轉(zhuǎn)向內(nèi)心尋求心靈解脫。在現(xiàn)實世界里,不敢言、不能言之事積壓于心中。禪宗和道家思想無疑就提供了一條減輕士大夫內(nèi)心煎熬的道路。像“僧意清如許,茶香一座芬”(《攜玄悟上人游三塔寺》),“常參繡佛生禪悅,靜檢曇花息世營”(《善果寺病起》),“避囂蓮社隱,夜靜鐘聲歇。一衲度松門,相攜看明月”(《逢僧》)這樣悠閑、寧靜、恬淡、舒適的生活,成了大多數(shù)士大夫的選擇。
謝士章游覽佛、道勝地景觀,常與好友往來于名山大川。佛道之地多名山秀水、奇峰秀景,無疑是他吟詠詩篇佳句,享受無拘無束人生的絕佳勝地。他常與僧人交游,或與之游寺,或聽其鼓琴,或與其唱和贈詩。“趺跏祇樹下,靜里識僧閑”(《攜玄悟上人游三塔寺》其一),坐在樹下的蒲團上打坐,體味僧人之清閑、內(nèi)心之平靜。安寧、悠遠的詩境里,藏著躲避世界的喧囂的詩人?!叭舻眠h公同結(jié)社,廬山雖僻亦追尋”(《雪中造西竺庵聽心觀上人鼓琴》),表達詩人愿與心觀高僧一同結(jié)社,隱居于偏僻遠離世俗之地?!跋鄥⒖丈旎ㄊ遥帛B跏趺細草叢”(《同史紅葵寅丈游海珠寺,小酌寺僧方丈》),表明詩人也“共疊跏趺細草叢”,親自進行僧人的趺跏打坐,直接印證了詩人受禪宗思想的影響之深刻。
除了與僧人游、趺跏打坐,謝士章還常出入道教名山勝地,寫道教景物筆致細膩,他筆下的羅浮山景色優(yōu)美、道教氣息濃厚,是隱居的好去處。謝士章的《游羅浮集》大多是寫他與好友、同僚游道教圣地羅浮山的詩歌,或?qū)憻挼ぎ嫹纭凹氉`符分竹葉,旋開爐火煉丹砂”(《將游羅浮……遂訂明日登飛云頂之約》);或?qū)懫评O成仙,如“成符看異竹,化蝶問仙衣”(《初入朱明洞》);或?qū)懮剿纭坝麍D山水勝,拈此入細縑”(《尋云母峰望水簾洞》)。仔細體味詩人的心境,不難看出詩人內(nèi)心看似平靜,實際帶有一股淡淡的憂傷,趺跏打坐、求仙訪道不過是在不得志的官場生活中,不能完全把自己從世俗中解脫出來,一邊為了百姓和心中道義努力做好該做之事,一邊又把自己的苦悶寄托于佛、道事物的游賞之中而排遣出來。
(二)吟詠田園,寄情山水
謝士章的詩歌中多次提到“田園”,如“田園終許共犁鋤”(《旅中得蔣長卿粵西書卻寄》),“何處田園可賦歸”(《丙寅九月念五自成都公謁回重慶,次日即其初度,舟中有作,時年已四十六矣》),“田園荒蕪未言歸”(《行年四十,碌碌何之;病懶侵尋,唯歸為是;漫成二律,聊以賦懷》)等,詩人對陶淵明的向往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一直長盛不衰。組詩《愧彼淵明四首》,不僅表達了詩人對陶淵明的贊賞,如“園葵有好滋,何以不沉醉”(《愧彼淵明四首》其一),“種秫以給酒,躊躕無躊躕”(《愧彼淵明四首》其三),還抒發(fā)了詩人對陶淵明躬耕田園的向往,他對田園自由生活的向往落腳于一個“歸”字上?!皻w去”主題在隱逸題材中占有重要地位。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高歌歸去,謝士章在他的詩歌里也多次吟詠“歸去”,如“歸來雖未賦,五斗不知貧”(《宦況》),“菊松荒未盡,歸去結(jié)衡茅”(《懷歸》),“淵明歸去來,秫田未荒蕪”(《愧彼淵明四首》其三),詩句里的“歸”就是“歸家”“歸隱”的意思?!都词碌迷姲耸祝馁x曠懷》其三中的“麥穗千郊熟,琴聲一署閑”,簡單明白,讀來有無限韻味,將麥穗順其自然的生長狀態(tài)與官署的清閑描摹出來。詩人仿佛置身閑適、安寧的世界,安然享受這份寧靜。詩人筆下的田園,不是以具體形象呈現(xiàn)的,而是詩人理想中的生活,表達了詩人想要在田園歸隱的期望。
謝士章寄情于游賞山水,在公事之余,常游覽于各地山水名勝,徜徉于寧靜、祥和的山水中,如“悠然山水攜孤鶴”(《夷陵舟泊次廖楚隆韻》),“并州山水心空招”(《次蘄水,熊心開方伯招飲有作》)。徜徉于山水,攜鶴度余生,這是他“隱”之歸宿。他筆下的名山勝水,瀟灑自在。他將山水的清曠、不爭付諸筆下,形成了一種悠遠、曠達的意境?!棒~癡啖花影,鳥閑濯晴潔。悠然耳目閑,活趣滿幽獨”(《池上》),魚與鳥悠閑自然的狀態(tài),如詩人悠閑自在的狀態(tài)一般。吟詠田園與山水游勝是他把自己的身心置于大自然,企求達到身心自由狀態(tài)的追求,而田園與山水則是他歸隱山林的最終歸宿。
謝士章在他的詩歌中高唱“歸去”,最終沒有如愿歸隱山林,原因在于他身上帶有濃厚的儒家“兼濟”思想。他的責任和擔當不允許他決然而去,所以只能一面悠游山水、解放自我心靈,一面竭力做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