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瑜
悲秋意象包含秋季常見的物、景、聲、色,常表現(xiàn)出凄涼、衰敗、悲切之感。悲秋題材的創(chuàng)作與時代背景、詩人的經(jīng)歷緊密相連,尤其在晚唐時期,從對時局的憂思沉痛,再到對自身命運的自憐自傷,這種轉變體現(xiàn)了亂世文學的特點。
以宋玉的《九辯》為始,至杜甫《秋興八首》,“悲秋”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常見的審美體驗。秋季,氣候漸涼,草木搖落,萬物凋零,鴻雁南飛,這種荒涼的景色作為抒情的意象,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含義,如時光易逝的感傷、羈旅他鄉(xiāng)的思歸之情、家國動亂的悲戚不安等情緒。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中特定的社會活動賦予了自然之秋節(jié)氣特征以外的社會文化內(nèi)涵。趙振波在《“悲秋”新探》一文中提到秋季多戰(zhàn)事。統(tǒng)治者為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和利益,多在秋季農(nóng)事結束后發(fā)動戰(zhàn)爭,“豐收”竟成禍患;戰(zhàn)事導致社會動蕩飄搖的同時,也帶來了沉重的徭役,征兵征糧的賦稅現(xiàn)象給人民增添了沉重的負擔。如此,悲秋題材的作品大多集中出現(xiàn)于局勢動蕩黑暗的時期,正如風雨如晦的晚唐,身處其中的詩人對“悲秋”情結就有著更加深刻的體驗。
綜觀現(xiàn)存的著作和論文,其研究大多從悲秋成因、悲秋情感、悲秋意象、藝術特征等方面出發(fā),但對某一時段的悲秋文學整體狀況研究較為缺乏。因此,本文從晚唐的社會背景出發(fā),提取晚唐時期的詩歌中的悲秋題材與其相關意象,探究晚唐時期詩人的情感特征。由于篇幅所限,此處僅以晚唐代表詩人李商隱、杜牧的詩歌為例進行分析。
一、風雨飄搖的晚唐和身如浮萍的詩人
學界將唐詩分為初、盛、中、晚四期,一般認為827年到859年為晚唐時期。這個時候的大唐已經(jīng)逐漸衰落,將傾未傾,文人的仕途也已經(jīng)無路可走?!顿Y治通鑒·唐紀六十》中這樣描述晚唐時局:“于斯之時,閽寺專權,脅君于內(nèi),弗能遠也;藩鎮(zhèn)阻兵,陵慢于內(nèi),弗能制也;士卒殺逐主帥,拒命自立,弗能詰也;軍旅歲興,賦斂日急,骨血縱橫于原野,杼軸空竭于里閭?!庇纱丝梢?,晚唐皇權式微,宦官專權;藩鎮(zhèn)割據(jù),自立軍權,這些矛盾也就造成了朝中腐敗的現(xiàn)象。
朝廷中重要的職位為朋黨派系爭奪占據(jù),一般士人晉升無望;科舉考試的風氣敗壞,出身貧寒者無依無靠,很難能夠通過科考入仕。因此,許多滿腹才學又無權無勢的文人長期在考場上失意,甚至終身不第。而一心想通過科舉改變命運、進入仕途的文人,他們面對屢敗屢戰(zhàn)的無奈現(xiàn)實,不免會產(chǎn)生生不逢時的失落,陷入自我懷疑的痛苦之中;于國家,面對黑暗混亂、窮途末路的王朝,自己卻只能眼睜睜地旁觀,無法實現(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遠理想。因此,他們便將這種情感傾注在詩文之中,使晚唐的詩歌逐漸呈現(xiàn)出一種深秋的蕭瑟之感。
李商隱、杜牧作為晚唐的代表詩人,兩人的詩歌中尤其展現(xiàn)了這種特點。杜牧出身于高門士族,本能夠在官場平步青云,但是朝廷中黨爭的互相傾軋,影響了他的政治命運。杜牧不僅無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還受到了排擠遠棄,因此心中不免消極頹喪,怏怏不平,半生都陷入壯志難酬的落魄悲憤中。李商隱同樣一生仕途坎坷,在宦海中起起伏伏,在黨爭的夾縫中處境艱難,因此也一生抑郁寡歡。在這種人生色彩的籠罩下,他們在詩歌意象的攫取中,也帶有這樣的情感傾向。而秋天和秋景,成了他們情感抒發(fā)的基點。
二、悲秋意象的統(tǒng)計與分析
意象即為表意之象,意包括情、志、事、理等方面,象包括景、物、聲、色等方面。趙昌平在《意興、意象、意脈—兼論唐詩研究中現(xiàn)代語言學批評的得失》一文中認為,“唐詩中的意象,不是指單個名詞或名詞詞組,而是指一種整體性的,經(jīng)過詩人取舍整合的內(nèi)蘊情志的境象……是在意興支配下的內(nèi)在的統(tǒng)一”?!耙馀d”就“表層而言,它是一時一地的心態(tài)與外物的泊然湊合;就深層而言,則是詩人長期以來積郁的情感意志,或說潛在意識的被突然引動……”(《意興、意象、意脈—兼論唐詩研究中現(xiàn)代語言學批評的得失》)由此可見,從詩人目見的秋景出發(fā),延伸發(fā)散到自己的情感中去,再攫取其中的特定外物作為抒情的依托,這是詩人提煉詞句的基本邏輯,也是筆者統(tǒng)計晚唐詩歌悲秋意象的出發(fā)點。
下面,筆者將把悲秋意象劃分成不同的類型,進行詳細分析。
(一)秋景秋色
1.秋風(西風)和秋葉(紅葉/黃葉/殘葉/落葉)
秋風一起,便是天氣轉涼的征兆。此時,草木已經(jīng)枯黃,黃葉被秋風搖落枝頭,有一種蕭瑟、衰敗之感,這也寓意著生命的凋零和終結。宋玉的《九辯》首開“悲秋”之先河,開篇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就已奠定悲秋的情感。因此,秋風和落葉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意象組。
在李商隱、杜牧兩人的詩歌中,這個意象組多出現(xiàn)于懷古、悼亡、送別等題材中?!兜菢酚卧贰豆事尻柍怯懈小穬稍姺謩e寫了樂游原和洛陽城的秋景,在蕭瑟的秋風中,詩人憑吊古跡,傷感時事:晚唐動蕩的時局引發(fā)了詩人的感慨和憂思,故國應猶在,歷史的功勛早已淡去,一種物是人非的無奈、無力感便油然而生。兩人的身世注定了他們一生滿懷志士之憂,而戰(zhàn)亂和破碎的山河則讓他們心中永存家國之痛?!吨型炯挠讶恕贰都男值堋贰蛾懓l(fā)荊南始至商洛》則是兩位詩人在羈旅途中,借秋景表達對親人朋友的思念。“旅思倍凄涼”(杜牧《寄兄弟》),自己孤身一人在外漂泊,就像秋風中的落葉一樣孤寂、凄楚。同時,凋零的秋葉也意味著衰老和生命的結束,因此這個意象也常出現(xiàn)在悼亡詩中,如杜牧的“故人墳樹立秋風,伯道無兒跡更空”(《重到襄陽,哭亡友韋壽朋》)就寫出了詩人對友人逝世的悲痛。
2.秋露、秋霜
露、霜都是在氣溫下降的夜里,在地面或物體上冷凝而成的水珠或白色冰晶。兩者都給人清冷凜冽甚至肅殺凄厲的感受,在情感表達上顯得尤其深重。在杜牧的詩歌中,這兩個意象多出現(xiàn)于懷古傷今之作或表達對友人的思念中;而李商隱多為抒發(fā)自身情感。盡管兩人身世相似,但是李商隱對社會現(xiàn)實的觀照比較弱,注重個體的描寫,更多的是自我感嘆的格調(diào),他的詩歌中常常充滿了“命不由己”的消極心態(tài);而杜牧更聚焦于傷感亂離的社會現(xiàn)狀,就算是寫細微的個人情感,也離不開時局的影響。但是,兩位詩人都時常將露、霜與梧桐、月亮搭配成意象組使用,如“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李商隱《霜月》)寫盡了深秋月色的冷艷之美;“邊鴻怨處迷霜久,庭樹空來見月多”(杜牧《郡齋秋夜即事,寄斛斯處士許秀才》),“蒼桐應露下,白閣自云深”(李商隱《念遠》)幾句,融合了梧桐、霜、露、殘月,寥寥數(shù)景描繪出了秋色的凄清。
3.秋雨
雨如絲線,連綿不絕,因此也時常代表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尤其是在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雨滴梧桐、雨打殘花,孤枕難眠,這都給秋雨蒙上了一種凄清之感。秋雨多始于夜里,而夜里有閑情聽雨的只有心事纏綿的未眠人。在晚唐的詩歌中,秋雨、夜雨、寒雨是詩人在訴說思念、自憐自傷時常用的意象,其中最為人知的就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在秋雨連綿的夜里,不眠的詩人伴著雨聲給妻子寫回信,雨襯心跡,更顯孤寂。一字不言情思,而思念之情如雨水漲滿秋池一般把心都填滿,融進了反復吟詠的、纏綿悱惻的巴山夜雨中。
(二)秋季動植物
1.秋菊
秋菊作為悲秋意象,往往被詩人借用。菊花在秋天凌霜傲放、不易摧折的品質常被用來類比詩人自己的高尚品格。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中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闭宫F(xiàn)了詩人曠達的一面?!疤站帐肿苑N,楚蘭心有期”(杜牧《將赴湖州留題亭菊》),表明了詩人追蹤前賢的志趣和高雅貞潔、不與世俗同流的情懷。李商隱曾專為菊花作詩,如“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菊花》),“已悲節(jié)物同寒雁,忍委芳心與暮蟬”(《野菊》),詩人隱借詠菊表達對自身命運的感喟。詩人欣賞菊花的高潔,以菊自比,但也隱藏著孤芳自賞的寂寞。
2.秋桂
桂花本是富貴、吉祥、收獲的象征。因為桂花大多盛開于秋季,尤其在秋夜里香氣更甚,且吳剛伐桂的傳說又將桂花與月亮聯(lián)系了起來,所以這番“樂景”就被籠罩上了一種淡淡的感傷,成了“哀情”的襯托?!肮鸹ā薄肮鹑~”在晚唐詩歌中出現(xiàn)較為頻繁,但大多以悲情的形象出現(xiàn),成為一種反襯。李商隱的《昨夜》是寫給妻子的悼亡詩,其中的“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正是描寫西風勁吹,吹斷了月中桂花的幽香,這也暗含妻子早逝之意,表達了他對亡妻深深的思念?!霸律习阻甸T,桂影涼參差”(杜牧《杜秋娘詩》)則寫出了華貴的深宮中婦人的孤獨與寂寞。
3.梧桐
“梧桐落一葉,天下盡知秋”,因為古代掌管時令的官員會專門栽種梧桐,將梧桐葉落的第一天定位秋季的起始,所以梧桐常作為秋的象征?!拔嗤┠迓叮满Q從來不得眠?!保ɡ钌屉[《西亭》)這同樣是寫給妻子的悼亡詩,“孤鶴”一詞,寫出了詩人的孤單和寂寞。杜牧的“梧桐葉落雁初歸,迢遞無因寄遠衣”(《閨情代作》)也表達秋風漸起,閨中人擔心丈夫無衣可添,但又因為距離無法傳遞的思念。
4.雁、蟬、鴉
大雁是悲秋題材中的常見意象,大雁南飛北歸常常被視為思鄉(xiāng)之意;而秋蟬除了烘托秋之意境,還成了高潔的象征,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虞世南的《蟬》都是以蟬為書寫對象的經(jīng)典詩作,贊美了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潔身自好品格,同樣也是為自己的不平身世的自鳴。在李商隱的詩作中,這一點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他時常將雁、蟬組合在一起,形成對偶,如“江風吹雁急,山木帶蟬曛”(《哭劉司戶二首》其一),“雁下秦云黑,蟬休隴葉黃”(《贈送前劉五經(jīng)映三十四韻》)。兩首詩都通過描寫凄傷蕭索的秋景,揭露了朝廷的黑暗和昏庸,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對朝廷的失望與痛心和對國家前途的擔憂?!跋s吟秋色樹,鴉噪夕陽沙”(杜牧《秋晚江上遣懷》),詩人將蟬鳴和鴉啼置于一句之中,更顯深秋傍晚江上氛圍的冷清和凄涼。
三、晚唐悲秋情感的階段特點
錢鍾書在《管錐編》中認為“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茍衷腸無悶,高秋爽氣豈遽敗興喪氣哉”,是為對悲秋成因的解讀;并由于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舍身處世,如遠行、送歸、失職、羈旅等情況,造成“以人當秋則感其事更渾,亦人當其事而悲秋逾甚”,從秋、人、事共同作用、相互影響的角度對悲秋現(xiàn)象做了鞭辟入里的解讀。在晚唐時期,書寫悲秋題材的詩人除了描寫對韶華易老、時光易逝的悲嘆之外,更多的是對自身命運所遭受磨難和挫折的深刻隱憂。無法實現(xiàn)的致仕、治世之夢,一貶再貶、寄人籬下的荒唐境地,這種困頓和失意成了“自我需求和生命沖動受到社會政治無情阻遏的產(chǎn)物”(尚永亮《悲秋意識初探》),而這種包含著沉重的社會現(xiàn)實的人生命運在蕭瑟的秋天相遇,這種悲嘆無疑是更深刻的。
晚唐是唐朝的一抹余暉,身處這個節(jié)點的詩人,必定對這個巨浪傾覆的未來更加敏感,這在杜牧的詩歌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他所憑吊的每一處古跡,都有懷古傷今、感懷時事的意味。生命和現(xiàn)實的局限讓詩人的目光轉向了過去。而歷史是殘酷的,時間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事實就是英雄易老、美人遲暮,江山必定會易主?!耙怀⑿郯蝿ζ?,又是蒼生十年劫”(燕壘生《天行健》),連綿的烽火是由人點燃的,這種由“人為力量引起的社會突變較之純歷史時間造成的人事變遷”(尚永亮《悲秋意識初探》),顯然對詩人的刺激更加強烈:流離失所的百姓、西風殘照的陵闕,這些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正是他們想要改變卻又無力改變的,其中的憂國憂民之情顯得尤為沉痛。
在晚唐這個階段,悲秋文學體現(xiàn)出的主要是羈旅思歸、官場失意、懷古傷今和故國之悲這幾種情感;但由于時代的局限性,詩人的“悲秋”未能上升到對生命的把握和思考階段,僅停留在“外部之悲”中,尚未形成對自身的反省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