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火拉茲 紅色皇后
中文常用名:麒??麟
中文正名:麒??麟
學(xué)??名:Xuanyuantherium
異??名:麟、仁獸
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偶蹄目-長頸鹿科-麒麟屬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麒麟是作為“四靈”之首出現(xiàn)的,排位甚至在鳳、龜、龍之前。在另外一些說法里,麒麟還是對應(yīng)“中央之地”的神獸,是萬獸的首領(lǐng),地位超過蒼龍、朱雀、白虎、玄武,可見其尊貴。
麒麟備受尊崇的原因,一般認為源于其被賦予的“仁獸”道德觀,但更根本的原因,還是它獨一無二的奇特形象。
長頸鹿科是哺乳類動物中最奇特的科之一,一些物種的外形也的確極為獨特。除了長頸鹿這一廣為人知的陸地最高動物之外,還有神秘的長著斑馬紋的??狓(Okapia?johnstoni)、史前時代曾經(jīng)在西亞地區(qū)與蘇美爾人共同生活的長著四只角的西瓦獸(Sivatherium)等。但是和近親麒麟比起來,這些動物簡直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
在所有真實的神話動物中,麒麟可能是最不像地球生物的一種,這要歸功于其覆蓋全身的鱗片。在今天的地球上,并不存在全身生有鱗片的哺乳動物,即便是最著名的穿山甲,也只在身體背側(cè)長有鱗片。麒麟是唯一的例外。
長頸鹿和??狓生活在非洲,西瓦獸生活在非洲至南亞地區(qū),但中國生活著長頸鹿科動物并非虛構(gòu),化石證據(jù)表明,長頸鹿科動物發(fā)源于中國西北地區(qū)至中亞一帶。它們可以向西遷徙至非洲,自然也可以向東發(fā)展到中國的中原地區(qū)。
長頸鹿科外形差異巨大,證明了生物為了適應(yīng)環(huán)境可以做出多大的改變。麒麟的存在和滅絕,也確實都與它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guān)。
??狓
麒麟為大型哺乳動物,肩高120—150厘米,雄性體重可達六百千克,最大者肩高可達兩米,重達一噸。體型似麋鹿,但身體更粗壯,在近親中更接近西瓦獸而不是??狓,而且全身覆蓋著規(guī)則排列的暗黃色鱗片。麒麟的鱗片來自胚胎上皮細胞中相當(dāng)狹窄的一層,由一種扁平、堅硬、富含角蛋白的細胞組成,這種細胞會不斷分裂生長以補充鱗片的磨損,與穿山甲的鱗片以及靈長類的指甲同源。鱗片之間存在發(fā)達的褶皺,能使其肢體更加運動自如,不會因為鱗片的存在而影響靈活性。
麒麟的鱗片似蛇鱗,主要分為頭鱗、角鱗、體鱗、脊鱗、腹鱗。除鼻吻部和雙耳內(nèi)側(cè)外,麒麟頭部均覆蓋對稱排列的板狀鱗片,稱為頭鱗。其中,每側(cè)有三枚葉狀突出的眶上鱗。鼻后鱗則呈方形縱向排列,延伸至額鱗。額鱗是麒麟全身最大的一枚鱗片,直徑可超過二十厘米,近圓形。其后為兩枚稍小的頂鱗,成年雄性頂鱗會生長不規(guī)則圓釘狀突起。
雄性麒麟的額鱗與頂鱗之間則生有獨特的“y”形獨角,同樣覆蓋鱗片。和其他長頸鹿科動物一樣,麒麟角既不是牛角那樣中空的角質(zhì)鞘,也不是鹿角那樣實心的骨質(zhì)角和犀牛那樣的表皮角,而是由頭骨的突起和包裹其上的皮膚構(gòu)成。麒麟角同樣包覆鱗片,而且從角基部向上,鱗片逐漸變小變細,這種特化的細小鱗片被稱為角鱗,摸上去仿佛粗糙的砂紙。雌性麒麟不生角。
麒麟頸部和軀干背部、兩側(cè)以及四肢均分布有層狀排列的光滑盾狀體鱗,排列緊密厚實,能起到極佳的保護作用。其中背鱗正中的兩列又稱脊鱗,一直延續(xù)到尾端。脊鱗中間叢生長而硬的鬣毛,從頂鱗下緣生至肩后,極似長頸鹿。頸部前側(cè)至肛門則是一列淡黃色覆瓦狀的長方形腹鱗,并有一到兩列延伸到尾部。
可能是生有鱗片的緣故,覆蓋脊鱗、體鱗、腹鱗的延續(xù)鱗片的麒麟尾部較長頸鹿和??狓顯得粗短、強壯。和近親一樣,麒麟尾端生有發(fā)達簇毛。
麒麟鱗片似蛇鱗的另一個特點是顏色可以變化,形成花紋。這是由于鱗片表面的特殊結(jié)構(gòu)使陽光射入后產(chǎn)生折射,從而發(fā)出五顏六色的光彩。這些花紋主要集中在四肢上部,色彩多變,但一般呈紅色,因此在五行理論盛行之后,麒麟一般被認為五行屬火。
麒麟的蹄闊大,趾可以分開,趾間有松弛褶皺的皮膜。這一獨特結(jié)構(gòu)的形成顯然是為了擴大腳底面積、減小踩踏壓強,避免在多雨潮濕環(huán)境下陷入泥地,但更重要的作用是避免踩折草被,使其能快速恢復(fù)形態(tài),從而有利于隱匿行蹤。正因為這一特性,才產(chǎn)生了麒麟“不踐生草”的傳說。此外,這些富含血管的皮膜還能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
麒麟是一種雌雄兩態(tài)的動物。雄性成年后會在鼻吻兩側(cè)長出長而疏的胡須,頭枕部則長出獅子一樣發(fā)達的濃密長鬃,四肢肘部也會簇生暗紅色長髦。加上雌性無角、雄性有角,中國人又分別稱雌性為麒、雄性為麟。
麒麟有白化個體,稱為玉麒麟;也有黑化個體,稱為墨麒麟。
棲息地以茂密的平緩林地為主,獨居性,不遷徙。食物主要是嫩葉和高草。早晨和黃昏是覓食的高峰期,會反芻。反芻時總是趴伏在天然臥息地里,四肢縮于身下,頭部和尾巴則扭在巢穴內(nèi)側(cè),往往很快就打起瞌睡,待稍微清醒時,再次反芻。
以天然土坑、洞穴為臥息地,一般每頭麒麟有三至五個臥息地。由于身披光滑堅硬的鱗甲,因此可以在枝杈蔓生的密林中自由穿行,躲開競爭者,掠食動物。行動緩慢,但短時奔跑速度也可達到每小時四十千米以上,不過僅能維持一至三分鐘。常有牛背鷺等鳥類落在麒麟身上啄食蚊蟲和寄生蟲,并為麒麟“放哨”。
由于全身覆鱗且較少活動,麒麟對水的需求量比較少,一般只需通過食用新鮮草葉便能滿足。麒麟性不喜水,只在天氣極為炎熱或是為了淹死體表的寄生蟲時才會偶爾進入清澈的石溪,且絕不進渾水,以避免泥漿干燥后塞在鱗片之間。
麒麟的壽命可達五十歲。
五至六月為發(fā)情期,此時麒麟會從密林深處走出,在叢林邊緣覓偶。雄性以氣味標(biāo)記,并發(fā)出洪亮的、類似號角的叫聲。被雄性叫聲和信息素吸引來的雌性總是會以“送子、送子”(sons-sons)的輕柔聲音回應(yīng),中國民間因此有“麒麟送子”的傳說。
雄性麒麟的叫聲也會引來其他雄性競爭者,但即便是求偶期,麒麟之間也幾乎不會發(fā)生打斗。它們會盡力豎立起鱗片并通過肌肉抖動和搖頭擺尾來發(fā)出“嘩啦嘩啦”的聲響,這讓它們看起來像是在進行一種獨特的舞蹈,這就是民間舞麒麟傳統(tǒng)的由來,也是中國古代認為麒麟是仁獸的另一“證據(jù)”。
麒麟的這種行為并非只是儀式化的動作,而是具有實實在在的生存意義:麒麟的鱗片不但能令掠食者難以下口,而且當(dāng)這些掠食者試圖去咬它們時,它們會利用肌肉讓鱗片進行切割運動,割破天敵柔軟的口腔。無疑,能發(fā)出更大聲響的鱗片運動也能對天敵造成更大的傷害。
康熙時期 麒麟送子圖將軍罐
麒麟的孕期為十五個月,小麒麟一歲半時斷奶,跟隨母親生活三到四年。雌性六歲、雄性八歲性成熟。
一般獨居。有地盤性,雄性的領(lǐng)地面積大于雌性。以額部特化的皮脂腺分泌的氣味標(biāo)志地盤,由于經(jīng)常摩擦,額鱗比其他鱗片更為光潔。未建立領(lǐng)地的亞成年麒麟,有時兩到三頭共同活動。
生活在溫暖的亞熱帶地區(qū),夏商時期曾廣見于黃河中下游流域?,F(xiàn)已滅絕。
編訂了《楚辭》和《山海經(jīng)》的西漢大學(xué)者劉向曾奉命領(lǐng)校秘書,因此得以見到許多皇家秘藏。中國歷史上對麒麟的最具體描寫,就是他記錄在著作《說苑·辨物》中的:
麒麟麇身、牛尾,圓頂一角,合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guī),折旋中矩,擇土而踐,位平然后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有質(zhì)文也,幽閑則循循如也,動則有儀容。
很顯然,麒麟給劉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這才有了“幽閑則循循如也,動則有儀容”的描述。雖然劉向的記載同樣賦予了麒麟很多封建時代的道德觀,但相對于后世的神化而言,劉向的描述并不夸張:麒麟體型如麋鹿,尾端有簇毛似牛尾,“圓頂一角”是指大型額鱗和雄性獨角,“合仁懷義”是指不喜爭斗的習(xí)性,“音中律呂”是指雄性聲如號角,“行步中規(guī),折旋中矩”是因為身體鱗片對行動有一定限制,“擇土而踐,位平然后處”是因為不善攀緣而居于平緩林地,“不群居,不旅行”是說其獨居性和不遷徙,“紛兮其有質(zhì)文也”是指其鱗片有產(chǎn)生結(jié)構(gòu)色的花紋,“幽閑則循循如也,動則有儀容”則是長頸鹿科動物優(yōu)雅從容的儀態(tài)。
劉向很可能并沒有親眼見過麒麟,他所描述的應(yīng)該是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所獲白麟,“元狩”這個年號也是因此而得。這一重要事件被記錄在《漢書·武帝紀(jì)》中:
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作白麟之歌。
劉向出生在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此時已距漢武帝去世十年、距捕獲白麟四十五年之久,白麟當(dāng)已隨武帝登仙。不過《武帝紀(jì)》中說“獲白麟以饋宗廟”,劉向作為皇室成員并領(lǐng)校秘書,必然可以訪問曾經(jīng)親密接觸白麟的內(nèi)宮人員和詳盡記載,他的記錄如此翔實也就順理成章了。劉向?qū)Π作肴绱撕馁M筆墨大書特書,顯然是麒麟“仁”的德行與儒家思想完美契合的緣故,甚至可以猜測,并非親見但又近在咫尺的輾轉(zhuǎn)傳說會進一步美化白麟的一切行為,美化卻可信的白麟或許也對劉向儒家思想的進一步鞏固和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向?qū)Π作氲闹匾曔€源于麒麟和孔子之間極為親密的關(guān)系。晉代王嘉《拾遺記》中說孔子誕生之前曾經(jīng)有麒麟吐玉書于庭,而這也曾被長期認為是“麒麟送子”之說的來源:
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于闕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故二龍繞室,五星降庭,征在賢明,知為神異,乃以繡紱。
這顯然是漢代以來的附會,不過孔子的確與麒麟淵源頗深。據(jù)《左傳》記載,魯哀公時曾經(jīng)捕獲過一頭異獸,經(jīng)過孔子辨認,確認就是麒麟:
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比缓笕≈?。
讓人想不到的是,孔子見到這頭麒麟被獵,竟然哭泣起來。麒麟自古為瑞獸,“德盛則以為畜,治平則時氣至矣”,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麒麟此時出世不但不被人識,更為人傷,孔子所哭雖是為了麒麟,更是為了周道不行、德澤不洽??鬃诱淼摹洞呵铩芬粫址Q《麟經(jīng)》或《麟史》,便由此而來。
在弟子子貢問哭泣的原因時,孔子曾說:
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焉。
孔子視西狩獲麟為周禮崩壞的象征,但從生物學(xué)和氣候?qū)W角度看,這其實反映了中國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巨大氣候變動。全新世暖濕氣候時期,中國中原地區(qū)的氣候非常適合麒麟生存,殷商時代對麒麟的記載可見于甲骨卜辭。從公元前10世紀(jì)起,西周經(jīng)歷了一次長達百余年的氣候寒冷期,造成了麒麟的大量滅亡,直到春秋時期才逐漸轉(zhuǎn)暖,不過這時候麒麟已經(jīng)瀕危,只剩零星孑遺種群。所謂“德盛則以為畜,治平則時氣至矣”,本質(zhì)是三皇五帝時代氣候溫潤造成的物產(chǎn)豐饒,而非圣王德行所致;麒麟的最終消亡也不是因為禮崩樂壞,而是氣候不再適應(yīng)麒麟生存。而其“不群居,不旅行”的習(xí)性則大大增加了它們滅絕的概率??鬃铀姷?,極可能是華北地區(qū)最后的老年麒麟,否則以其強壯的身軀,一個“車子”是不可能捕獲得到的。
對于麒麟來說,一個令人困惑的地方在于所有的早期文獻中,都沒有全身覆鱗這一最顯著的描寫,這也是麒麟長期被認為是神話生物的主要依據(jù)。事實上,“麟”的讀音和字形就已經(jīng)說明了它們是有鱗片的類鹿動物。在漢字中,“粦”旁字一般都與鱗片有關(guān),除“鱗”字外,玉石上如鱗的花紋叫“璘”;水波如鱗為“粼”,“??”像水波;《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獜”為“其狀如犬,虎爪有甲”,正是有鱗片的穿山甲;“磷”本義并非氮族非金屬多價元素“磷”,而是似鱗之石,即云母,《玉篇》有“磷,云母之別名”句,具有完全解理如鱗片的層狀結(jié)構(gòu);麟亦如是,故無須贅述有鱗。
雄麟有角而雌麟無角,故雌麟稱“麒”,又作“騏”。從“馬”正是因為其無角,至于后世將“麟”也寫作“驎”,則是為了與“騏”偏旁一致的俗寫,《說文解字》里并沒有這個字。
麒麟“仁獸”的特征使其成為圣王的象征,故歷代帝王皆偏好貢麟、獻麟。明代鄭和下西洋后,將長頸鹿附會為麒麟便是基于這一理念。麒麟全身鱗片為暗黃色,在五行觀念里黃色配“中央”,因此麒麟也成為五方獸中對應(yīng)“中央之地”的神獸,是萬獸的首領(lǐng),地位超過蒼龍、朱雀、白虎、玄武。雖然也有“中央之地”對應(yīng)黃龍而不是麒麟的說法,但黃龍其實是“黃麟”的訛傳?!端鍟吩唬骸皵绠嬊帻垺瓟嬛烊?,旌畫黃麟,旗畫白獸,旐畫玄武,皆加云氣”,又曰:“畫繢之旗六以充王路之等,一曰三辰之常,二曰青龍之?dāng)?,三曰朱鳥之?dāng)?,四曰黃麟之旌,五曰白獸之旗,六曰玄武之?dāng)怼?,可以為證。東漢蔡邕《月令章句》更明確指出麒麟對應(yīng)中央:“天官五獸之于五事也,左有蒼龍、大辰之貌,右有白虎、大梁之文,前有朱雀、鶉火之體,后有玄武、龜蛇之質(zhì),中有大角、軒轅、麒麟之信?!?p>
明代鄭和下西洋帶回的“麒麟”(實為長頸鹿)
明代以來,麒麟一只角的特征引起了從西歐來到中國的傳教士的極大興趣,并認為與西方神話中的“獨角獸”有關(guān)。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中提及獨角獸,認為其是麒麟的原型,暗含著對中國人“天朝獨大”觀念的反叛,神圣之獸不是中國所獨有的。獨角獸在天主教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所以利瑪竇還有傳播基督教的意味。
西瓦獸
有意思的一點是,在現(xiàn)代生物分類學(xué)家對麒麟命名時,麒麟和它若干近親的名字一樣有著獨特濃厚的神話色彩。麒麟的近親西瓦獸學(xué)名為Sivatherium,還有一種近親叫布拉馬獸(Bramatherium),都屬于已經(jīng)滅絕的長頸鹿科動物,其中“therium”來自希臘詞θηρ?ον,意思是“野獸”,而“Siva”和“Brahma”則分別來自印度教的主神濕婆(?iva????)和梵天(Brahmā????????),因此也可以譯作“濕婆獸”和“梵天獸”。而麒麟的學(xué)名Xuanyuantherium即“軒轅獸”,則來自中國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而黃色也是中國人最尊崇的顏色,正對應(yīng)麒麟所屬的“中央之地”。
【責(zé)任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