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林則徐福州詩文及交游論略

2023-09-01 20:12鄒自振
閩臺文化研究 2023年1期
關(guān)鍵詞:林則徐道光福州

鄒自振

(閩江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林則徐是開明的政治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遺留下來的文章,主要是大量的奏折、文錄、信札、日記和譯編等,這些大多不是文學(xué)作品,但卻體現(xiàn)了極高的文學(xué)修養(yǎng)。林則徐一生寫過許多詩詞散文,但都是“業(yè)余”所作。在他宦海生涯的四十年中,曾六度返回故鄉(xiāng)福州,留下了閩都文化遺址的一段佳話;同時其懷念父母、親人的詩文也彌足珍貴。林則徐在福州的交游及其詩文更增添了閩都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豐富史料。

一、林則徐筆下的福州文化遺址

嘉慶十六年(1811)四月,林則徐考中進士,踏上仕途,直至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林則徐病逝于廣東潮州之普寧,林則徐的宦海生涯長達四十年。在這其中,林則徐總共回過故鄉(xiāng)福州六次,也因此留下了他在故鄉(xiāng)的足跡以至珍貴的文化遺址,值得我們尋覓、懷念。若以1811 年在京考中進士起算,林則徐共返鄉(xiāng)六次,分別為:

嘉慶十六年(1811)重陽節(jié)后,在翰林院庶吉士任中請假,自北京回鄉(xiāng)探親,該年年底抵鄉(xiāng),次年十月攜妻兒離鄉(xiāng)回京;

道光元年(1821)七月,因父患病,在浙江杭嘉湖道任中辭官回鄉(xiāng),八月底抵鄉(xiāng),次年三月赴京補官;

道光四年(1824)八月,因母病故,在江蘇按察使任中奔喪,回鄉(xiāng)丁憂守制;

道光五年(1825),南河高家堰決堤,圣旨奪情,二月離鄉(xiāng)趕往江蘇淮安,素服督工高家堰,積勞成疾,八月回鄉(xiāng),道光七年(1827)二月,離鄉(xiāng)赴京補官;

道光七年(1827)十月,因父病故,從陜西按察使任上回鄉(xiāng),次年正月抵家守制,道光十年(1830)四月離鄉(xiāng)赴京補官;

道光三十年(1850)三月,因病請辭,奉旨卸任,由云貴總督任上回福州養(yǎng)老(十月初一,林則徐收到朝廷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的諭旨,次日由福州啟程赴廣西,十月十九日卒于潮州普寧縣)。

道光八年(1828),林則徐丁父憂歸家期間,與官紳協(xié)力重浚福州西湖,撰文《重修積翠寺記》,是林則徐與福州文化遺址的一段佳話。西湖景觀之宛在堂、桂齋、荷亭,乃至烏石山、華林寺等,也成為林則徐在福州的重要紀(jì)念地。

(一)重浚福州西湖

福州西湖是晉太守嚴(yán)高于太康三年(282)開鑿的人工湖,儲存西北諸山之水,灌溉周圍數(shù)千畝良田。唐貞元十年(795),觀察使王翊辟南湖。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西湖與南湖相接,并有河道與閩江相通;其子王延鈞稱帝,在湖濱辟地建造亭臺樓榭,西湖遂成為閩王朝的御花園。此后漸成游覽勝地,水清如鏡,青山映輝。南宋詞人辛棄疾在《賀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詞中贊曰:“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卑迅V菸骱c杭州西湖相提并論,成為吟誦福州西湖之千古絕唱。

但清代乾隆、嘉慶以來,由于西湖長年失修,加之土豪劣紳在湖中積土,圍占田園,遂使湖身漸趨堙塞,湖底抬高,湖水變淺。雨季到來,淹沒農(nóng)田和房屋,反成災(zāi)害。見此情景,林則徐為改善福州水利狀況出發(fā),向時任閩浙總督孫爾準(zhǔn)、福建巡撫韓克均備陳利害,倡議重浚西湖。孫、韓深知林則徐是水利專家,均表贊同,于是請林則徐和閩縣知縣陳銑、海防同知陸我嵩共同疏浚西湖。

道光八年(1828)十一月,林則徐代孫爾準(zhǔn)、韓克均擬《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林則徐在告示中敘述了小西湖日漸堙塞而縮小的情況,準(zhǔn)備重新劃定湖界,利用冬季水涸時興工開浚,“以為萬民之計”。

同月,西湖疏浚工程開始,林則徐代福州知府?dāng)M《重浚福州小西湖禁把持侵扣告示》,云及浚湖工錢優(yōu)厚,每五十名民工選一工頭,出具保結(jié),聽候派工挑浚,為此節(jié)省了不少開支。一生治理過江南、中原和大西北水利工程的林則徐(這是后話),借宛在堂辦公,第一次完整地為福州西湖砌了石駁岸,計七百八十余丈,湖邊石堤長一千二百三十余丈,還沿西湖岸旁栽種梅花一千多株。道光九年(1829)竣工時,林則徐又代福州知府撰《湖堤砌石種樹禁止掘毀告示》。

這是福州古代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疏浚西湖的工程,恢復(fù)了福州的水利優(yōu)勢,可灌溉良田三千頃。同時修葺的還有桂齋與荷亭,以紀(jì)念林則徐最為崇拜的宋代宰相、抗金英雄李綱。林則徐還為浚湖造大小二舟,小者可入城橋,此二舟成了畫舫,為聚會的文人雅士增添了雅興。荷亭三面臨湖,池畔環(huán)植碧桃垂柳并取名佇月和綠筠,題聯(lián)云:“新漲拍岸搖櫓過,雜花生樹倚窗看。”道光四年(1824)重建的宛在堂也成為林則徐與文人墨客吟詠雅集之所在。

著名的閩劇傳統(tǒng)戲《荔枝換絳桃》,也把故事的喜劇開端設(shè)置在荷亭,并將西湖的閩國皇宮作為悲劇結(jié)局。西湖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于此可見一斑。

謝章鋌云:“福州西湖歷代均有修浚,本朝以林文忠公為尤著,文忠以閩人治閩事,利弊了然,故成功久而固?!备`以為,林則徐疏浚福州西湖的功績,堪比唐白居易、宋蘇軾于杭州西湖之白堤、蘇堤媲美,也與曾鞏溝通濟南大明湖、王安石治理南京玄武湖,乃至林則徐本人在江蘇、河南等地治理江河工程等量齊觀,而載入史冊!

林則徐疏浚西湖的同時,建南宋民族英雄李綱祠堂,在祠堂架三椽,植桂樹兩株,取李綱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稱,曰桂齋。祠廳前廊右側(cè),立《新建李忠定公祠堂記》碑,福建布政使程含章撰文,林則徐手書。這里離林則徐家文藻山很近,林則徐少年時常來此讀書。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稱“林文忠公讀書處”,同時紀(jì)念李綱與林則徐兩位閩籍偉人。

說到林則徐筆下的福州文化景觀遺址,還應(yīng)提到道光六年(1826)六月,林則徐應(yīng)華林寺住持增輝和尚之請,為歷經(jīng)八年修繕的華林寺寫《重建華林寺碑記》。同年,林則徐還到過福州東山尋找南朝隱士虞寄的故址,并寫有《虞寄庵懷古》一詩:

蕭老公,心腸薄,白馬青絲禍旋作。雷池神,乘赤航,朱衣紫氣來軒昂。蕭梁四主俄頃耳,至竟不宥江陰王。是時海內(nèi)兩隱者,前陶后虞繼者寡。洛陽殿作單于宮,猶聞宰相稱山中。虞公遁跡更幽窔,東山僻在東海東。何物陳寶應(yīng),乃敢爭梟雄!心躭美疢惡藥石,轉(zhuǎn)以下策矜火攻。空山夜半來祝融,茅龍一炬光熊熊。先生高臥正伸腳,自信人厄非天窮。邦人義之滅其炬,秉桿束營投且去。旅人不笑不號咷,早識鹓雛嚇腐鼠。蕭乾旗鼓動地來,豪酋面縛軍銜枚。噬臍已晚難乞骸,昔時兇焰今死灰。周留竄伏俱燼煨,黃鵠舉矣城烏哀。烏乎,虞庵雖圮余蒿萊,千載吊古增裴哀,晉安豪帥安在哉。[1]

作者《云左山房詩鈔》卷三標(biāo)題下原有小引:“梁虞常侍寄,會稽人,避侯景之亂入閩,遁跡東山,結(jié)茅庵獨居,屢諫陳寶應(yīng)。寶應(yīng)怒,遣人焚其舍。寄庵臥不動,縱火者為滅其炬云?!贝擞菁拟謩氽E,歷代文人多往尋覓,北宋曾鞏在福州任上也曾前往,并寫有《游東山示客》一詩。

(二)撰文《重修積翠寺記》

林則徐在家居住期間,福州烏石山名勝積翠寺重修竣工,住持自慶和尚請林則徐撰《重修積翠寺記》:

閩制府范忠貞公殉耿難,康熙二十二年建祠于烏石山之南,董其事者,即祠西為香火院召僧居焉。寺在山半,古松夾道,石磴數(shù)十級始達于門??潐?nèi)望,四山環(huán)青,朝嵐夕靄,縈映萬狀,而寺乃以“積翠”名。每歲重九登高,里人讌集于此,笙管合樂,紙鳶跕跕出林外。寺有老梅,枝干如鐵,花時吟賞者踵相接,寺遂為會城勝地之冠。

百余年來,祠宇依然,而寺之興廢不一。比歲主僧以故去,禪侶寥落,雙扉不扃,游憩者輒徘徊不忍睹。嘉慶二十五年,自慶和尚從怡山長慶禪寺方丈退院歸,構(gòu)而得之。以寺久蕪,且湫隘殊甚,求諸檀施,辟舊基址,建準(zhǔn)提閣,鑿放生池,治堂室三楹,為宰官長者宴坐之所。坦墉四周,椽桶咸具,又置租田三畝為常住計??质戮枚?,乞余為文,以示其后人。

夫浮屠氏之教,自祇園布金后,招提蘭若遍于震旦。始則一蒲團地,七寶莊嚴(yán),其后或法嗣不守,日即荒涼,而卒歸無有。今自慶愿力堅苦,克底于成,可謂勤唉。凡佛弟子,繼主卓錫者,勉旃補葺朽漏,打鐘掃地,以奉忠臣之靈,毋敢廢怠,是其所厚望也夫。因述其意,俾勒之石。[2]

據(jù)《林則徐全集》第五冊《文錄》和來新夏《林則徐年譜長編?上卷》,《重修積翠寺記》撰文時間為道光八年(1828)。即林則徐父親病故,抵家守制期間所作。

林則徐在文中描寫了烏石山積翠寺“四山環(huán)青,朝嵐夕靄,縈映萬狀”的風(fēng)光景色,記述了自慶和尚告示佛門弟子要慎勉維護法嗣之意。此記是一篇珍貴的福州地方文化的歷史文獻,是我們了解二百年前烏石山及佛教文化的可靠資料。

福州別稱“三山”,即指城內(nèi)之烏山(烏石山)、于山、屏山是也。烏石山林木參天,怪石嶙峋,早在唐代就是游覽勝地。唐天寶八年(749),唐玄宗御敕名為閩山。北宋熙寧年間,郡守程師孟以此山可比于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州之山,改名道山,并建道山亭,又請后任福州知州曾鞏撰文《道山亭記》。

清代著名詩人謝章鋌《一荔枝餉葉大與端》詩云:“年年積翠擘紅羅,草木無知亦折磨。判與梅花共憔悴,不堪重向舊枝柯?!辫b于二百年前的積翠寺現(xiàn)已無存,故錄此文獻,并建議有關(guān)主政部門恢復(fù)重建此“梅花寂寂。翠竹幽幽”的文化景觀。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八年后,即道光三十年(1850),也是林則徐生命的最后一年,這一年的三月,林則徐辭官還鄉(xiāng),住在文藻山。五月,英國傳教士違反《中英南京條約》的規(guī)定,強居烏石山的積翠寺和神光寺作為傳教場所,侯官縣令興廉竟予默許,英人“每日輜重入城,絡(luò)繹不絕”。林則徐聯(lián)絡(luò)鄉(xiāng)紳,在《福建紳士公致巡撫徐繼畬信函》中提出加強炮臺以保衛(wèi)福州城的意愿,要求傳教士搬出福州城外;書院童生和士民遍貼告白,工匠也不給傳教士建房。夏月,為了防止英國侵略者從海上進行干擾破壞,利用炮艦進行威脅,林則徐以虛弱的病軀,“數(shù)乘扁舟至五虎門、閩安諸??陂喴曅蝿荨保{(diào)查海情,積極設(shè)防,并寫一詩《五虎門觀?!罚?/p>

天險設(shè)虎門,大炮森相向。??陔m通商,當(dāng)關(guān)資上將。唇亡恐齒寒,閩安孰保障?[3]

由于林則徐帶領(lǐng)福州人民堅持不懈的英勇抗?fàn)?,迫使英人最終退出了神光、積翠二寺。林則徐與閩都文化遺址之事跡不可勝數(shù),此處不再撰述。

二、林則徐懷念父母、親人的詩文

(一)對父母雙親的深切懷念

林則徐懷念父母及致妻兒親人的文章、書信、詩作等表現(xiàn)了很高的文學(xué)修養(yǎng)。其《先考行狀》《先妣事略》紆徐平淡,情致綿邈,雖然寫的是平凡瑣事,卻抒渾厚之深情;致妻兒親人的詩作,則滲透著憂時憫民的情懷,折射出深沉的愛國激情。

道光四年(1824)正月,林則徐年四十歲,以江蘇按察使署布政使任。此年閏七月十七日,林則徐母親陳帙在家鄉(xiāng)福州逝世,享年六十五歲。此時林則徐正忙于江蘇大水災(zāi)后的善后工作,得知母親病逝的噩耗,林則徐于八月十九日趕回福州守孝,并含淚撰寫《先妣事略》。

這是一篇傳狀題散文,作者在追述亡母生前事實時,不禁流露異常悲痛之情,語言質(zhì)樸而有感染力。其敘述亡母生前的種種情景,全用客觀敘述方法,而以“勞苦”為全篇布局的線索,因為是親見親聞,所以極真實;舉的是尋?,嵭际?,款款敘來,極親切有味。作者能做到“即事以寓情”,不言情而情自顯。

文中記述由于家庭經(jīng)濟貧寒,陳帙還需從事女紅及制作手工工藝品,以換取收入補助家用:

先妣工針黹,又善剪采為草木之花,大者成樹,其小至一莖一葉,皆濯濯有生意。歲可易錢十緡,遂資其值,以佐家計。[4]

林則徐對母親困苦的狀況,寄以極大的同情和深切的尊敬。這種從平淡家常語中透出的一股淳樸、深厚的情韻,是每個讀者在閱讀時都會感受到的。作者以最樸素的文字造成感情最深刻的意境,令人不忍卒讀。不禁使人想到明代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同名散文。歸有光的《先妣事略》,用疏淡的筆墨追念和表彰亡母生前德行,言近旨遠,充滿了真摯的感情。清初散文大家黃宗羲曾說:“余讀震川文之為女婦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涕。蓋古今事無巨細,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長留天壤”。林則徐此文亦可作如是觀!

母親去世后的第三年,道光七年(1827)閏五月,林則徐擢江寧布政使后,立即派人迎父親林賓日到江寧。八月,林賓日由則徐的弟弟霈霖隨侍,從福州啟程。九月二十七日,林賓日行至浙江衢州府城時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九歲。十月十九日,林則徐聞父訃訊,即南歸奔喪,于十二月初八日抵衢州,奉靈車返原籍福州。林則徐在籍守制時,寫下了《先考行狀》。

林則徐父親林賓日,原名天翰,歲貢生。一生以教讀講學(xué)為業(yè),曾和友人立敦社、誠交社、綿充山堂等,共同講學(xué)譚藝,并主講將樂正學(xué)書院。晚年與里中老人組真率會,探求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生林則徐時年三十七歲。

僅僅三年,林則徐連失雙親,悲痛欲絕。在此長文中,林則徐表達了對父親無比沉痛的悼念之情。文中寫了林氏家世。在兩晉南渡時,屬中原士族入閩八姓中的九牧林氏,始落籍莆田,宋代遷至福清。清初,林則徐的五世祖林學(xué)弢遷至省治福州左營司巷。文中記述了林賓日的優(yōu)良品質(zhì)及對自己的精心培養(yǎng)和諄諄教導(dǎo),深切表達了林則徐對父親的真摯和深厚的感情,可謂催人淚下。

從林則徐所撰《先考行狀》《先妣事略》可知,林則徐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林賓日乃一介秀才,卻是貧儒;母親陳帙賢惠能干,相夫教子,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yǎng)。林則徐幼承家訓(xùn),接受良好的家庭熏陶,家雖清貧,卻能刻苦問學(xué),形成儉樸、正直、勤勉、膽略超人的優(yōu)秀品格。這一切都緣自父母親的精心培養(yǎng)與輔育。

(二)與妻子家人的款款深情

嘉慶九年(1804),林則徐考中舉人,旋與曾任河南永城知縣的鄭大漠之女鄭淑卿結(jié)婚。嘉慶十六年(1811),以二甲第四名中了進士。次年十月,二十八歲的林則徐攜妻鄭淑卿從福州洪山橋上船進京,開始了宦海沉浮的一生旅程。

鄭淑卿與林則徐聚少離多,她一向賢惠持家,雖因林則徐清廉為官,家中子女眾多,生活困苦,加之鄭氏體弱多病,但卻從無怨言。林則徐夫婦一生養(yǎng)育長大的有三子三女:子汝舟、聰彝和拱樞,女塵譚、金鸞(夭折)、普晴等。鄭淑卿精心撫育培養(yǎng)子女長大成才,林則徐一生政績,鄭氏有一半的功勞。林則徐與鄭淑卿伉儷情深,在他為數(shù)不多的家書與詩文中,不乏有寄鄭氏的書信。如道光十年(1830)四月蘇州任上的《寄內(nèi)》:

古驛寒宵夢不成,一燈如豆逐人行。泥翻車轂隨腸轉(zhuǎn),風(fēng)送駝聲貼耳鳴。好月易增圓缺感,斷云難綰別離情。遙知銀燭金閨夜,數(shù)到燕南第幾程?[5]

圖書館創(chuàng)出品牌之后,如果不思進取、缺乏創(chuàng)新,就會逐步失去品牌的價值,因而我們需要不斷地分析讀者需求,對品牌進行維護。

此詩情真意切,述情如話,與唐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幾乎同出一轍!再讀這首《辛丑三月十七日室人生日有感》:

偕老剛符百十齡,相期白首影隨形。無端骨肉分三地,遙比河梁隔兩星。蓮子房深空見薏,桃花浪急易飄萍。知手握牟尼串,猶念金剛般若經(jīng)。[6]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月十七日,是鄭淑卿五十三歲生日。此時林則徐因?qū)嵤┙麩熀涂褂⒍窢幰驯桓锫?。林則徐以復(fù)雜而沉重的心情寫了七律二首,這是其中的第二首。此年林則徐妻子五十三歲,林則徐五十七歲,兩人年齡相加恰為“百十齡”。林則徐在詩中備注:“余留滯羊城,夫人攜兩兒寓南雄,大兒由吳門返棹來粵,尚在途次?!绷謩t徐被革職,留廣州以備查問委差。妻鄭淑卿帶兩兒在南雄(今廣東南雄市)暫避戰(zhàn)亂。大兒汝舟原去年秋天從廣州赴京,行至蘇州時,聽聞林則徐被革職之變局,欲回粵,被林則徐要求在蘇州候信,造成一家人“無端”“分三地”。詩中深切地表達了林則徐對妻子兒女的眷念,同時感嘆自己愛國救民的苦心不能見到實效,而且在變幻莫測的政治浪潮中,自己的前途也如浮萍那樣情無所寄、飄忽不定。

一年后,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林則徐與妻子、家人在故城西安告別,獨赴新疆伊犁時,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之一):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yǎng)拙剛于戍卒宜。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7]

林則徐在垂暮之年,因禁煙抗英而受流放之辱,其不幸不平之氣自不待言。但他沒有悲觀、消極和絕望,仍與妻子戲談、吟詩,寫下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昂詩句,這是他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的真實抒發(fā),也是他曠達人生的輝煌寫照,最集中地體現(xiàn)了他對國家民族的一腔熱忱!此詩堪稱林則徐最著名的詩作。摯友林昌彝評:“婉而多諷,怨而不怒,可稱風(fēng)雅?!盵8]

(三)與福州親友的深厚交誼

林則徐對福州親友也充滿了深親厚誼。試舉與他一樣,在外宦游的葉申薌說明之??勺x《西行過洛,葉小庚招入衙齋,并贈兩詩,次韻奉答》:

連圻曾愧領(lǐng)班僚,詎有涓埃答九霄。謫宦敢辭投雪窖,捷書尤冀靖天驕。他年馬角誰能料,前度雞竿已暫邀。猶喜宣房差不負(fù),汴城昏墊幸全消。[9]

葉小庚,即葉申薌,字維郁,號小庚。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1840年為河南陜?nèi)甑?,是林則徐的親家(林則徐的八妹嫁申薌之子預(yù)昌,林的次子聰彝娶申薌的侄女),交誼深厚。作為福州同鄉(xiāng)親友,又都在外為官,林則徐與葉申薌相互勉勵、報效國家,他們之間唱和往來的詩作不少,如林則徐作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秋的《酬葉小庚司馬申薌》、1832年的《道光壬辰四月,小庚年老前輩大人過任城,出〈庚午雅集圖〉重摹本見示,并屬題句,燈下草草應(yīng)命,不值一粲》等。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三月,林則徐在遣戍新疆伊犁途中經(jīng)洛陽,受到葉小庚的熱情款待,于是寫詩兩首奉答,這是其中的第一首。詩中敘述了林則徐道光二十一年(1841)在東河河工的成績,同時表達了他渴望聽到戰(zhàn)事勝利消息的迫切心情。

林則徐在洛陽逗留時,尚有《小庚邀集千祥庵,疊僚字韻奉謝》。同月,葉申薌邀林則徐游洛陽香山寺、萬佛洞等名勝古跡,林則徐撰有《同游龍門香山寺記》,文中借景抒情,不忘國事,衷心希望“瀛壖蕩平,寰宇靖晏”[10],表達他強烈的愛國思想??梢?,即便是在與妻兒家人、親友的交往中,充溢在林則徐內(nèi)心的,依然是其不計個人死生禍福,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奮斗拼搏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林則徐的交游及其詩文

林則徐中進士前曾為福建巡撫張師誠的幕僚;他少年時代求學(xué)于福州鰲峰書院,著名經(jīng)學(xué)家陳壽祺為其座師;先后就讀于鰲峰書院的林則徐好友,以年齒為序,有長樂梁章鉅,同邑楊慶琛、李彥章、林昌彝,建寧張際亮等人。他們都是活躍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的著名詩人,經(jīng)常與林則徐或在福州,或在京師,或在官宦游歷之地論文賦詩,以詩詞唱和。但僅以詩歌成就而言,則張際亮、林昌彝更著于其他詩友。

(一)林則徐與張師誠、張仲甫父子的交往

林則徐首次赴京會試落選的次年,即嘉慶十一年(1806)秋,二十二歲的林則徐任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的書記,專門處理商人洋船往來及糧食軍餉的文書記錄。翌年,得到時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被聘為幕僚。張師誠很看重林則徐的人品與才華,一度讓其隨同自己參與相關(guān)政務(wù)。林則徐曾參與了緝捕海盜事宜,并有出色表現(xiàn),張師誠稱贊林則徐“是役也,僚屬睹余督剿之勞,僉謂非余先得賊蹤,飛檄催戰(zhàn),未必能如斯神速”。嘉慶十四年(1809),林則徐再次會試失利。返閩后,仍入張師誠幕,直至二年后進士及第,正式踏上官宦之途。張師誠待林則徐一家均友善,曾推舉林則徐父親林賓日任將樂正學(xué)書院主持。

張師誠(1762~1830),字心友,號蘭渚。浙江歸安人。曾任閩、贛、晉、蘇、皖等省巡撫。林則徐與張師誠一家關(guān)系親密無間,結(jié)下了二代人交往的一段佳話??勺x這首《張仲甫舍人聞余改役東河,以詩志喜,因疊〈寄謝武林諸君〉韻答之》:

一舸浮江木葉秋,傳聞飛鵲過揚州。自羞東障難為役,漫笑西行不到頭。供奉更吟中道放,杜陵猶想及關(guān)愁。故人喜意看先到,高唱君家八詠樓。

尺書來訊汴堤秋,嘆息滔滔注六州。雁哀聲流野外,魚龍驕舞到城頭。誰輸決塞宣房費,況值軍儲仰屋愁。江海澄清定何日,憂時頻倚仲宣樓。[11]

張仲甫,即張應(yīng)昌,號寄庵,張師誠次子,嘉慶十六年(1811)中舉,曾任內(nèi)閣中書。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林則徐在遣戍伊犁途中,行抵揚州,洽遇黃河在開封決口,由于當(dāng)時總辦河務(wù)的大學(xué)士王鼎的舉薦,林則徐奉命折回東河效力“贖罪”。友人張仲甫及武林(今杭州)諸君,均以詩志喜。林則徐以此詩酬答。詩中表達了林則徐對揚州得旨改役的欣喜心情,同時流露出對河南、安徽地區(qū)哀鴻遍野,而朝廷為應(yīng)付戰(zhàn)事,致使救災(zāi)乏費的擔(dān)憂。詩人的憂時憫民的拳拳之心躍然紙上。林則徐與張仲甫交往甚密。早在二十年前,即道光元年(1821)春,林則徐任杭嘉湖道時,偕張仲甫諸君游理安寺、煙霞洞、虎跑泉、六和塔等杭州名勝,并寫詩唱和。

(二)林則徐與恩師陳壽祺的師生之誼

先讀這首《答陳恭甫前輩壽祺》:

昨枉雙鯉魚,發(fā)緘得贈言。獎借逮末學(xué),譽揚及家尊。更慨吏道媮,期以古處敦。樹立尚宏毅,一語誠探原。嗚呼利祿徒,字氓何少恩。所習(xí)乃脂韋,所志在飽溫。色厲實內(nèi)荏,驕晝而乞昏。豈其鮮才智,適以資攀援。模棱計滋巧,刀筆文滋繁。峻或過申商,滑乃逾衍髡。牧羊既使虎,嚇鼠徒驚鹓。有欲剛則無,此際伏病根。于傳戒焚象,于詩勵懸貆。要在持守固,庶幾惻隱存。知人仰圣哲,弊吏扶元元。舉錯愜輿論,激濁澄其源。側(cè)聞官方敘,馴致民物蕃。不才乏報稱,循省慚素餐。但當(dāng)保涓潔,弗逐流波奔。三復(fù)吉人詞,清夜心自捫。[12]

陳恭甫(1771~1834),字壽祺。嘉慶四年(1799)進士,官翰林編修。林則徐十四歲起就讀鰲峰書院時,鄉(xiāng)人陳壽祺任書院主講,林則徐非常欽佩陳壽祺的學(xué)識。清代翰林稱比自己早三科進翰林院的為前輩,陳壽祺進翰林院正好早三科,故林則徐稱恩師為前輩。道光二年(1822)三月,林則徐以進士身份由原籍福州啟程赴京補官。臨行前,曾為陳恭甫寫詩四首,以表達對恩師的欽敬之心。陳恭甫以《贈行詩》三首酬答,林則徐遂又寫了《答陳恭甫前輩壽祺》五言長詩三首,此為其中的第二首。林則徐在詩中對當(dāng)時腐敗的政治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刻畫和指斥,表現(xiàn)了對鮮廉寡恥的利祿之徒的卑視及對正本清源的圣人賢士的敬仰,并自勉決不做一個尸位“素餐”的官員。這首詩反映了林則徐早期的政治見解和抱負(fù),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詩人要求革新政治的良好愿望。

臨行前,林則徐還為恩師寫了《題陳恭甫前輩遂初樓》(四首之三):

入室崔儦五萬編,瑯?gòu)指5氐匦邢?。名山書異窮愁著,左海才兼志節(jié)傳。夙世經(jīng)神鄭公里,余情墨妙米家船。依然潤色承平業(yè),不比膏盲石與泉。[13]

遂初樓,陳恭甫的居所,在今三坊七巷之黃巷。米家船,北宋書畫家米芾,出游以船載書畫自娛,人皆識之曰:“此米家書畫船也?!泵髑逡詠?,福州南后街有“米家船”裱畫店。此詩表達了林則徐敬重前輩的真摯情懷,讓人無限遐思。道光十年(1830),林則徐還為恩師獻《陳恭甫先生六十壽詩》,尊師之情溢于言表。并后續(xù)時時有詩寄增。

(三)林則徐與梁章鉅、楊慶琛、李彥章

梁章鉅(1775~1849),字閎中,又字芷鄰、芷林、茝林,晚號退庵。嘉慶七年(1802)進士,歷任廣西、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后辭病歸。著有《樞垣紀(jì)略》《藤花吟館詩抄》《楹聯(lián)叢話》等七十余種,為清代各省督撫中著述最多者。

道光五年(1825),梁章鉅由江南淮海道調(diào)署江蘇按察使,駐蘇州滄浪亭行館,遂于公暇,“命儔嘯侶,劈箋征詠,圖以紀(jì)之”,成《滄浪亭圖詩冊》,后由林則徐為之序。道光十年(1830),林則徐在蘇州為梁章鉅寫《舟過吳門,與芷林話舊,出倪云林〈湖山書屋畫卷〉索題,即和卷中云林原韻》詩,后又于江蘇武進舟次作《為梁芷鄰方伯跋〈庚午雅集圖〉后》文。梁章鉅曾有賀《林少穆督部詩》,高度評價林則徐詩歌成就。林則徐貶官新疆伊犁時,梁章鉅作《北東園日記詩》盼摯友“賜還”:

出塞不辭三萬里,著書須計一千年??蓱z粵麓非屏麓,望斷蒼茫敕勒天。[14]

梁章鉅福州老屋在屏山之麓,與林則徐為比鄰。道光二十九年(1849),林則徐為梁章鉅《制義叢話》作《后序》,論述制義之文,并極力推崇梁著的價值。梁章鉅長林則徐十歲,卻早林則徐一年而逝,令人痛惜不已。

楊慶琛(1783~1867),原名楊際春,字雪椒,晚號絳雪老人。嘉慶九年(1804)中舉,多次會試不中。應(yīng)林則徐推薦,接替林則徐在福建巡撫張師誠幕中掌書記。嘉慶二十五年(1820)考中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刑部郎中、安徽寧池太廣道、湖南按察使、山東布政使、光祿寺卿(從三品),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以原品休致回籍。

楊慶琛所著《絳雪山房詩抄》,有與林則徐多首往還酬唱。嘉慶十七年(1812),林則徐由福州北上任職,楊慶琛寫《送林少穆庶常(則徐)入都》詩贈行,表達對林則徐前途的美好祝愿,并感謝林則徐推薦他入張師誠幕。嘉慶二十一年(1816)冬,楊慶琛由閩到京赴考,寓林則徐宅,并寫詩表達自己的愿望,希望得到林則徐的關(guān)照,請林則徐指點仕進之道,可見倆人情誼非同一般。次年三月,林則徐邀楊慶琛至棗花寺觀牡丹。楊慶琛寫詩紀(jì)事,并借吟詠牡丹頌贊林則徐的風(fēng)姿。道光二年(1822),林則徐在籍家居時,與師友陳壽祺、楊慶琛等詩酒聚會,楊慶琛有《陳恭甫編修招林少穆觀察、趙轂士編修(在田)、薩檀河大令(玉衡)、馮笏軿孝廉集小嫏嬛館》詩紀(jì)其事。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林則徐在赴廣西途中逝世。次月,清廷悼恤林則徐:“晉贈太子太傅銜,照總督例賜恤,任內(nèi)一切處分悉予開復(fù)?!毙n祭葬,并謚“文忠”。楊慶琛以此為極大恩遇,詩《聞少穆宮傅賜謚文忠敬賦一律》:

恩遇三朝沏始終,徽稱曠典賜文忠。百千世后留芳地,四十年來盡瘁躬。名以相償知行大,心原不二況功崇。春秋人拜歐蘇外,別有新詞祀我公。[15]

咸豐八年(1858),楊慶琛《感逝五十首》之一頌揚林則徐:

一代名臣功業(yè)崇,千秋奏議媲宣公。即論嘯月吟風(fēng)句,也有敲金琢玉功。[16]

李彥章(1794~1836),字蘭卿,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林則徐同年??贾羞M士時方才十八歲,是該榜年齡最小者,以內(nèi)閣中書用。在京時曾與林則徐同吃同住,論文賦詩,關(guān)系密切。

道光十二年(1832),林則徐為李彥章寫《題〈南武奉祠圖〉,應(yīng)李蘭卿同年彥章屬》《題李蘭卿〈湖西秋禊圖〉》《題李蘭卿〈燈窗梧竹圖〉次蘇齋韻》等詩。第一首詩中所提出的“征無加羨訟無滯,即此民心呼吸應(yīng)”的施政標(biāo)準(zhǔn),正是林則徐作宦多年爭取民心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李彥章工詩善書,勤于著述,在任上興辦書院,開發(fā)地方經(jīng)濟,政績顯著,深受林則徐的社會改革思想的影響。

李彥章于道光十三年至十六年(1832~1836),在蘇州協(xié)助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救災(zāi)與興修水利事宜。此時林彥章署江蘇按察使,撰《江南催耕課稻編》,在各縣推廣,并親加試種,對救災(zāi)工作起了一定的協(xié)助作用。李彥章稱此編之作是應(yīng)林則徐“日謀所以早種早收之法”的要求而作,供林則徐參考。林則徐為李彥章此作寫序,反駁各種不宜種早稻的說法,力申種早稻之利。[17]可見,林則徐與李彥章兩人不僅是論文賦詩的終身摯友,也是志同道合的宦途知己。

(四)林則徐與張際亮

張際亮(1799~1843),字亨甫。他出生貧苦,母親早逝,父親經(jīng)營木材,客死異鄉(xiāng)。賴伯兄資助,才得以入學(xué)。張際亮早年求學(xué)于福州鰲峰書院,在陳壽祺的指導(dǎo)下鉆研經(jīng)世之學(xué),陳壽祺對他倍加贊賞,認(rèn)為其詩將來足以雄視天下。林則徐長張際亮十四歲,稱他有經(jīng)世之才,同窗林昌彝亦贊他對國事有遠見。

道光十七年(1837)秋,林則徐有詩二首贈張際亮:

題亨甫《匡廬游草》

五老翩然下,招君入翠微。笑騎百鹿往,坐看玉龍飛。洞古留仙笈,云深濕客衣。攜來天上語,萬點化珠璣。[18]

答張亨甫孝廉際亮見寄,即次原韻

廬阜屏風(fēng)疊,宮亭鏡影圓。高歌凌白雪,奇句落青天。遍踏山中屐,聊停月下船。林巒延麗矚,湖海悵華年。饑鳳猶如此,漂鸞亦偶然。干霄原有筆,負(fù)郭久無田。擊水鵬摶回,登臺駿足先。八閶開詄蕩,三策佇英賢。謬忝封圻重,深慚獎借偏。蕙風(fēng)香可挹,薇露浣尤虔。夢遠京華路,江含楚甸煙。春明聆吉語,云瑞應(yīng)臚傳。譽起連城價,名高寶劍篇。斗間槎好系,遙傍絳河懸。[19]

林則徐借游匡廬詩稱贊張際亮詩作,并寄于厚望和鼓勵,可謂情真意切。

張際亮幾次考進士皆不中,一生都沒有做過官,過著羈旅浪游的生活。從少年時代開始,張際亮就懷報經(jīng)國之志,銳意進取,但決不攀龍附鳳,趨炎附勢,終因得罪權(quán)貴,被視為“狂士”。但張際亮也因此結(jié)交了不少主張改革的有識之士。此時正值朝廷紛紛揚揚議論鴉片危害問題,張際亮是極力主張嚴(yán)禁鴉片的名士之一。道光十三年(1833),他因林則徐的介紹,往見兩廣總督盧坤。廣州自道光八年(1828)起,英國船只停泊在珠江口零丁洋之大嶼山,專事販賣鴉片。張際亮在《上盧厚山宮保書》中,懇切希望盧坤能采取實際行動,飭營弁先拿“快蟹”,密輯密口,并向外商頭目申明:不準(zhǔn)英輪逗留經(jīng)歲,否則予以趨逐。以后張際復(fù)往北京,參加鴻臚寺卿黃爵滋發(fā)起的禁煙活動。道光十八年(1838),黃爵滋向朝廷上《請嚴(yán)塞漏卮以培國本折》,就是由張際亮代為起草的。同年,正在湖廣總督任內(nèi)的林則徐也上了《籌議嚴(yán)禁鴉片章程折》《錢票無甚關(guān)礙宜嚴(yán)禁吃煙以杜弊源片》,堅決支持黃爵滋的意見。黃爵滋、林則徐的奏折,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引起的嚴(yán)重危機,使道光皇帝極為震驚,隨即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

鴉片戰(zhàn)爭期間,張際亮曾同浙江人民一起留亡,備受苦難,這一時期的詩作大多表現(xiàn)了深厚的愛國思想,沉雄悲壯,感情真實,藝術(shù)成就也較高。道光二十一年(1841),張際亮好友姚瑩官臺灣兵備道,因在臺灣抗擊英軍進犯,被誣下獄,張際亮帶病奔走營救,心力俱瘁,以至悲憤而死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僅四十五歲。張際亮病逝時,林則徐正遣戍伊犁,聞此噩耗異常痛心,乃作詩《哭張亨甫》:

尺素頻從萬里貽,吟成感事不勝悲。誰知絕塞開緘日,正是京門易簀時??駪B(tài)次公偏縱酒,鬼才長吉悔攻詩。修文定寫平生志,猶訴蒼蒼塞漏卮。[20]

把終生摯友比及二十七歲早逝的唐代大詩人李賀(李長吉),惋惜張際亮的才能未得施展,傾訴了最沉痛的悼念之情。

(五)林則徐與林昌彝

林昌彝(1803~1876),字惠常,號薌溪。林則徐的族人及友人。道光十九年(1839)舉人,后屢試不第。其父本系儒生,后往外洋經(jīng)商。林昌彝少從母吳氏授讀,吳氏督促甚嚴(yán),使其學(xué)業(yè)日臻進步。后來,他又拜經(jīng)學(xué)家陳壽祺為師,走上了經(jīng)世致用的學(xué)術(shù)道路。林昌彝曾繪《一燈課讀圖》,請林則徐題詠,以紀(jì)念母親辛勤督課之勞。林則徐作《家薌溪孝廉昌彝母吳孺人<一燈課讀圖>》詩,頌揚林母教子夜讀的“賢德”,推崇林昌彝的學(xué)術(shù)造詣和成就。林昌彝是學(xué)者兼詩人,有近二十部治經(jīng)、考據(jù)之作,可謂著作等身。

因林昌彝飽讀詩書,在福州名氣很大。他被近鄰林則徐請往家中教讀,林則徐的女兒林普晴和女婿沈葆楨都是他的學(xué)生。林普晴還為恩師林昌彝代寫了《三禮通釋》前三十卷。在此期間,林昌彝曾應(yīng)恩師陳壽祺之約修改《福建通志》,還精心撰寫了《擬海防十二策》,多方面論述了對付帝國主義的海防之策,表現(xiàn)了強烈是愛國之情。林昌彝還為陳壽祺編輯《遂初樓詩抄》。

林昌彝曾八次上京會試,雖未及第,但卻遍游祖國山河,留下了大量贊誦山川之美的佳作。在南北游歷中,林昌彝還廣交朋友,認(rèn)識了許多經(jīng)世致用的學(xué)者,如魏源、姚燮、朱琦、湯鵬等,他們也都是林則徐的友人。林則徐與林昌彝意氣相同,談詩論事,互相題贈。林昌彝抨擊侵略者的詩句:“但望蒼生天有限,終教白卑死無皮”,林則徐讀后,“為之贊賞累日”。兩人甚至欲在家鄉(xiāng)成立“湖上詩社”,可見他們在愛國情愫和民族思想上的高度一致。

鴉片戰(zhàn)爭失敗,林則徐遣戍伊犁,清朝政府被迫與英帝國主義簽定《中英南京條約》,福州等五地被辟為通商口岸,林昌彝悲痛欲絕。林昌彝家住福州城內(nèi)南后街,適家有書屋,屋上有樓,面對烏石山積翠寺(一度為英人所踞)。他“目擊心傷,思操強弓毒矢以射之,因繪《射鷹驅(qū)狼圖》以見志,并名所居之樓為射鷹樓”。林則徐云:“《射鷹驅(qū)狼圖》命意甚高,所謂古之傷心人,別有懷抱也。”[21]

林昌彝一生最重要的著作為《射鷹樓詩話》二十四卷。書名“射鷹”,即“射英”之諧音,可見其論詩之要旨。全書搜集林則徐、張際亮、魏源、張維屏等四百多人的詩歌二千余首,尤多閩籍詩人之作,全方位地反映鴉片戰(zhàn)爭的史實,保存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佳作,抨擊清政府的妥協(xié)投降與腐敗無能,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顯示了詩歌評論的戰(zhàn)斗作用。林昌彝評林則徐詩“氣體高壯,風(fēng)格清華”[22],可謂至言。林則徐稱贊《射鷹樓詩話》:“采擇極博,論斷極精,時出至言,閱者感悟,直如清夜鐘聲,使人夢覺。”[23]

道光三十年(1850)八月,林則徐的逝世前兩月,有《致林薌溪函》,推崇林昌彝的抗英諸策,以對抗英國侵略者。并在信中回顧自己在粵東的抗英往事,云及自己在廣東“五圍夷鬼,三奪夷船,其兩次夷船退出港外,不敢對陣”[24]等情況,勉勵林昌彝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林則徐認(rèn)為“《平夷十六策》及《破逆志》四卷,真救世之書,為有用之作,其間規(guī)畫周詳,可稱盡善;此百戰(zhàn)百勝之長策……”[25],此函可視為林則徐的“臨終遺言”,而浩氣長存焉。

注釋:

[1][3][5][6][7][9][11][12][13][18][19][20]林則徐著,茅林立主編:《林則徐全集》第六冊《詩詞》,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33~34頁,第104頁,第160頁,第199-200頁,第209頁,第207頁,第203~204頁,第23~24頁,第134頁,第182頁,第183頁,第230頁。

[2][4][10]林則徐著,茅林立主編:《林則徐全集》第五冊《文錄》,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 年,第453~454 頁,第440~441頁,第459頁。

[8][22]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四。

[14]梁章鉅:《歸田瑣記》卷八。

[15]楊慶?。骸督{雪山房詩續(xù)抄》。

[16][17]李彥章:《江南催耕課稻編》卷首。

[21][24][25]林則徐著,茅林立主編:《林則徐全集》第八冊《信札》,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450頁。

[23]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首。

猜你喜歡
林則徐道光福州
《林則徐》
一道光
我認(rèn)識的幾位福州女
情懷:照亮憂傷的一道光
龍貓,你愛的那道光是愛情
以愛之名 和諧至美——福州十中簡介之三
逐夢福州 只為“她”
林則徐禁煙
尋味福州
簡論林則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健康| 敦煌市| 丰宁| 华池县| 贞丰县| 永定县| 北京市| 潍坊市| 靖州| 舒兰市| 文昌市| 靖边县| 迁西县| 北票市| 安义县| 腾冲县| 武乡县| 右玉县| 邢台县| 阿克| 黄龙县| 余庆县| 大邑县| 聊城市| 漠河县| 宜兰县| 南充市| 德庆县| 锡林浩特市| 运城市| 灌阳县| 屏东市| 永城市| 昭通市| 福清市| 张家界市| 花莲县| 南和县| 陇西县| 油尖旺区|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