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居來提·阿扎提(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63)
根據調查研究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其中約30%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且其中95%為2型糖尿病[1-2],由于血糖升高等代謝紊亂,導致機體免疫功能受損,容易并發(fā)各種感染[3],多為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糖尿病足等,老年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本身較弱,故發(fā)生感染概率更高。同時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創(chuàng)面血運較差、多次入院治療使用抗菌藥物導致抗菌藥物耐藥,使糖尿病足治療更加困難,并且炎性因子檢測對局部感染者敏感度或特異性不佳[4],因此,應該足夠關注此類疾病的控制及治療。本次研究檢測了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病原菌情況及炎性因子水平,以期為疾病提供理論參考依據。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yī)院2018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的104例老年糖尿病足患者資料,其中男性70例,女性34例,年齡60-88歲,平均(68.46±8.44)歲;漢族68例,維吾爾族32例,哈薩克族4例;根據感染程度分為輕度組(n=37)、中度組(n=41)、重度組(n=26)。同期選擇100例本院未感染患者作為對照組,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齡61-86歲,平均(67.35±7.85)歲;漢族70例,維吾爾族30例。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標準 ①診斷明確;②近期未接受全身抗菌藥物或局部創(chuàng)面護理;③年齡≥60歲;④病歷資料記錄完整。
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惡性腫瘤;②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其他感染性疾??;④無完整病歷信息。
1.4 分組標準 依據糖尿病足感染的IWGDF/IDSA分級[5],輕度:病灶位于皮膚或皮下,任何紅斑延伸<2mm,沒有全身炎癥表現(xiàn);中度:病灶侵入皮膚和皮下組織,紅斑延伸>2mm,無全身癥狀或感染的癥狀;嚴重感染:符合以下表現(xiàn)中的至少兩項:體溫大于38℃或小于36℃,心率90次/min以上,呼吸頻率高于20次/min,血象<4×109/L或>12×109/L。
1.5 統(tǒng)計指標 ①病原菌的采集及鑒定:患者住院期間應用抗菌藥物前采集深部組織分泌物涂片并進行接種,進行細菌培養(yǎng)、藥敏檢測及耐藥性[6]。②炎癥指標測定:治療前采集空腹靜脈血5mL,提取血清,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降鈣素原(PCT)含量,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含量,用魏氏法測定血沉(ESR)水平。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采用prism8.0軟件處理實驗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 104例患者共檢出病原菌149株,其中革蘭陰性菌64株,革蘭陽性菌75株。其中10.31%患者分離出≥2種菌株。見表1。
表1 104例患者病原菌分布
2.2 主要病原菌的耐藥性 主要革蘭陰性桿菌及革蘭陽性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見表2、表3。
表2 主要革蘭陰性桿菌對抗菌藥物耐藥率
表3 主要革蘭陽性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2.3 炎癥因子水平 糖尿病足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且嚴重程度越高,水平越高,見表4。
表4 不同感染程度組血清炎性因子比較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后期可引起敗血癥等,甚至導致患者死亡[7]。糖尿病足局部會出現(xiàn)腫脹、皮溫升高、未愈合潰瘍、疼痛等癥狀,并且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減退,免疫反應性較差,受損程度則會隨著感染病情的加重而加重[8],相關文獻[9]報道,部分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白細胞無明顯變化。因此尋找其他的評估糖尿病足嚴重程度的指標迫在眉睫?;诖耍P者設計了本課題,分析患者病原菌情況,同時觀察炎性因子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的關系,以期盡早為患者提供治療,從而提高患者預后。
糖尿病足的抗感染治療建議目標治療覆蓋可能的病原菌,待細菌培養(yǎng)結果回報由經驗治療轉為目標治療[10]。本次研究通過分析老年患者糖尿病足創(chuàng)面分泌物,結果顯示革蘭陽性菌占比50.34%,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革蘭陰性菌占比42.95%,以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為主。與王焱[11-12]等人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但與李小磊[13]等人的糖尿病足研究報道結果相似,主要為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紤]與老年患者合并多種疾病、使用多種藥物及經常住院有關。因此,醫(yī)師應根據藥敏結果針對性用藥,提高治療效果,但需注意的是,細菌培養(yǎng)結果不排除定植菌與表面污染菌的可能性,需結合患者病情綜合考慮。
血清炎癥因子對感染疾病具有重要價值,研究表明:糖尿病足患者各種炎癥介質表達升高,與疾病嚴重程度、預后有關[14]。PCT是臨床常用的感染性指標,當其含量升高,則提示機體存在嚴重的感染,且與感染程度呈正相關。CRP也是臨床最常用的感染性標記物,人體感染后,其含量會迅速升高,與感染程度呈正相關。IL-6是重要的細胞因子,在調控細胞免疫應答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與感染程度呈正相關,同時與糖尿病足的感染程度有關[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足患者PCT、CRP、ESR與IL-6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群,重度感染PCT、CRP與IL-6水平均高于輕、中度感染患者,且感染程度與PCT、CRP、ESR與IL-6水平呈正相關。ESR盡管影響因素較多,波動區(qū)間較大,但對老年患者糖尿病足感染同樣具有參考意義。
綜上所述,糖尿病足老年患者病原菌以革蘭陽性菌為主,炎性因子PCT、CRP、ESR與IL-6水平與感染呈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