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
回顧自己過往的生命,你會發(fā)現(xiàn)總是有一種情緒限制自己開始做某件事,而這種情緒就是羞愧,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感到丟臉”。而對大多數人來說,害怕丟臉幾乎是印刻在骨子里的性格特征。
事實上,你所謂的丟臉,真的有那么多在意的“觀眾”嗎?套用一句流行語“你想太多了!”你所在意的那些“傻問題”“傻表現(xiàn)”,除了你自己,其實根本沒有太多人會特別關注和留意,也不會有那么多人隔了許久還記得。而你會“耿耿于懷”,會覺得別人都在意、都記得,其實,這是一種類似“自作多情”的心理現(xiàn)象在“發(fā)揮作用”。這種現(xiàn)象,被心理學家稱為“聚光燈效應”,是最早由心理學家季洛維奇與佐夫斯基于1999年共同提出的心理學概念。
所謂“聚光燈效應”,從心理學的專業(yè)角度來說,就是指我們常常會普遍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即我們總是在不經意之間把自己的問題無限放大,就像自己偶爾的“出糗”,或者只是一個“小誤會”“小失誤”,被自己放到聚光燈照射下,成為“焦點”,總覺得別人的目光在盯著自己,總覺得別人在議論自己,以為別人都在注意自己,從而產生一種羞愧的心理。“聚光燈效應”的副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會過度估計事情的負面效果,讓自己處于緊張和焦慮當中。
那么,為什么很多人都會在心里有“聚光燈效應”出現(xiàn)呢?心理學家認為,主要是2個因素在“作祟”。
我們習慣以自己為中心,站在自身的視角看問題,在綜合評價自己時容易產生認知偏差,會過分放大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在他人眼中的嚴重程度。其實對別人而言,他們和你一樣,認為自己正站在聚光燈之下。簡單來說,還是我們太在意自己了。盡管你可能不愿意承認,但事實上,我們的“潛意識”里,可能會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但事實上,對周圍的人來說,你并非他們的“中心”,因為他們才是自己的“中心”。簡單來說,大家都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總是把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行為放大成千上萬倍。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言行對于他人而言,多半只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
大家都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的顯現(xiàn)特征(擔憂、憤怒、高興等)很容易被其他人覺察,會時刻暴露在外人面前。這一點可能不太好理解,但是我們可以舉個簡單而直觀的例子,比如“社恐”。對于“社恐”的人而言,“聚光燈效應”往往會更明顯。當“社恐”的人面對很多人時,如果“不幸”說錯了一句話,他(她)可能會覺得周圍人都在“鄙視”自己。但周圍人真的那么在意嗎?并不盡然?!吧缈帧钡娜酥詴心欠N“覺得周圍人都在鄙視自己”的錯誤認識,是因為他們以為自己的“小失誤、小尷尬”會隨著表情或行為泄露出去,覺得所有人都可以清晰地讀出他(她)的“失誤”和“尷尬”。但事實上,心理學家做過實驗后得出結論,除了臉漲得通紅、手緊張得發(fā)抖這種過于明顯的征兆,沒人能分辨出我們其實處于社交失態(tài)后的焦慮或恐懼中。
既然只是一種“自我內心的‘小心思在作怪”,那生活中的我們應該如何克服或緩解“聚光燈效應”呢?我們從認知和行為學的角度,給大家如下5個小建議。
不要太過注意自己,而是多問問自己,周圍有什么人或物,或關注別人說了什么、做了什么,等等。
在參加聚會或上臺演講時,對自己進行催眠——告訴自己,“我緊張是正常的,如果換成別人,肯定也和我一樣緊張”。
在因為“聚光燈效應”而感到焦慮時,也會讓我們的身體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如心悸、出汗、視線狹窄等,這時可以多做幾次深呼吸,再配合上面的轉移注意力和自我催眠,焦慮的癥狀一般都會得到緩解。
如果我們常常把上臺、聚會當成一次次考驗,那我們就太在乎別人的想法了,這樣就會造成我們認為自己在別人眼里是失敗的這種錯誤的認知,所以,我們要學會毅然決然地拋棄那些不正確、不恰當的假設,因為這些想法本來就是不切實際的。
有時候之所以你會受到“聚光燈效應”的影響,是因為你過于在乎別人的看法或是他人對你的評價,所以才會在人前變得小心謹慎、敏感多疑。按照內心做好自己就夠了,對于他人的評價,可以聽取,但仍須自己辨別。不讓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被他人的評價影響才是明智之舉。
(編輯? ? 王? ?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