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孟
2023年2月24日下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正式開展,面向社會公眾全面系統(tǒng)展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發(fā)展歷程和建設成就。
[我國為何建空間站?]
建設和運營空間站是衡量一個國家經(jīng)濟、科技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近地軌道建造和運營空間站,可以長期開展有人參與的、大規(guī)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能夠極大地促進空間科學、生命科學等空間技術發(fā)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技術創(chuàng)新。
[我國跑出航天“加速度”]
時光回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美俄等16國醞釀聯(lián)合建造國際空間站,卻沒有將中國納入其中。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決心獨立自主建造自己的空間站。這是一場站在不同起跑線上的比賽,一切須從零開始。
1992年至2002年,用10年時間,中國完成神舟一號到四號4次無人飛行任務,全面驗證了各系統(tǒng)功能性能、系統(tǒng)間接口協(xié)調(diào)匹配性,健全完善了研制試驗組織指揮體系和相關基礎條件建設,為執(zhí)行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3年到2012年,又用將近10年時間,先后執(zhí)行神舟五號、六號、七號、九號4次載人飛行以及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任務,先后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間出艙、交會對接等關鍵技術,一舉跨越發(fā)達國家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
2013年神舟十號任務后,經(jīng)過3年精心準備,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密集執(zhí)行長征七號、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4次任務,考核綠色、無毒、低污染的新型火箭,啟用生態(tài)、環(huán)保、開放的新發(fā)射場,建成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開展大量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突破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空間站貨物運輸、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關鍵技術,工程“第二步走”圓滿收官。
2020年5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了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的序幕。從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發(fā)射到2022年12月神舟十四號返回,中國載人航天在20個月內(nèi),航天員乘組首次完成在軌輪換,突破掌握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空間站組裝建造、再生式環(huán)控生保等8項關鍵技術,如期建成空間站,在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上跑出中國航天的“加速度”。
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2022年12月3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幾代中國航天人用了整整30年,完成了“三步走”戰(zhàn)略任務,建成了自主建造、獨立運行的“天宮”空間站,在浩瀚宇宙書寫了用航天夢托舉中國夢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