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洪水,考驗著京津冀城市的防洪韌性。
受臺風“杜蘇芮”影響,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河北等地遭遇極端降雨災害,多個地方的局地累計降雨量達到600毫米以上,極端強降雨在永定河流域形成4649立方米每秒的最大洪峰。
不過,此次造成人身財產損失的主要原因,不是像此前發(fā)生過的城市內澇,而是發(fā)生在門頭溝、房山等地的山區(qū)小流域山洪。
對于超大城市的數千萬居民來說,對小流域山洪的認知遠比城市內澇要陌生,但這卻是更為肆虐的自然災害。過去十幾年,我國防治小流域山洪是以非工程措施為主,現在到了轉變策略的時候了。
多種山洪防治策略
我國山丘區(qū)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0%左右,數據顯示,2000-2010年,因山洪災害年均死亡1179人,占洪澇死亡人口的49%-88%。北京這座超大城市就位于太行山和燕山腳下,河北的一些城市同樣沿太行山分布,對于這些城市來說,應該如何防治山洪?
“我國對山區(qū)小流域的溝道治理目前是以預測預報、群測群防的非工程措施為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程曉陶說,“主要考慮是提高預警能力,為人員避險提供服務,減少人員傷亡。”
據報道,截至2020年,我國累計投入300多億元,建立了山洪災害防治體系,實現全國2000多個山洪災害防治縣(市、區(qū))監(jiān)測預警系統全覆蓋,建成自動雨量、水位站13.2萬個。
這些非工程措施包括多個方面,比如,山洪災害普查、危險區(qū)的劃定、預警指標的確定、預案編制、監(jiān)測系統建設、預警系統建設、縣級監(jiān)測預警平臺和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等。
“但是預警只能減少人員傷亡,無法減少財產損失。2012年北京‘7·21大水之后,受災嚴重的地區(qū)開展了一些治理工程,主要是疏浚溝道、建設排洪渠等疏導措施?!背虝蕴崭嬖V記者。
“這些工程將山區(qū)河道渠道化,清除河道中的石頭,從而保證洪水下泄時不出槽。但當極端暴雨來臨,洪水還是溢出了河道,通過街道行洪,造成嚴重的損失。”程曉陶說。
面對極端暴雨,山洪防治在監(jiān)測預警、疏導工程之外,還需要再做點什么。
日本國土面積同樣約70%是由山地和丘陵構成,急湍河川較多,地質脆弱。砂防工程,是日本山洪治理的一個成功經驗,主要包括山腹工程、砂防堤壩、溪流保護工程等?!斑@些工程的目的是滯洪削峰,降低山洪的流速,它不攔斷基流,但可以攔截洪水沖下的流木。通過這些建設在山洪溝的工程,避免山洪匯入山區(qū)河流時‘峰峰相遇,達到‘調峰控峰的目的?!背虝蕴照f。
程曉陶介紹,這類山洪工程只保護局部山區(qū),所以主要由地方財政承擔,但又要上馬大量工程才能達到效果,因此很少有地方政府有財力上馬這樣的工程。“即使是日本,也是用了30年才完成了山洪工程體系?!?/p>
海綿城市吸納降雨
與北京“7·21”大水相比,此次極端降雨災害卻沒有造成嚴重的城市內澇。北京降雨持續(xù)時間長達83小時。“降雨時間長,意味著降雨強度小,給城市排水帶來的壓力相應變小?!背虝蕴照f。
“值得肯定的是,北京市在海綿城市、蓄排水工程建設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币幻h(huán)境研究員告訴記者。
2012年“7·21”大水之后,北京市完成了中小河道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和中心城區(qū)積水點治理,新建了防汛指揮中心。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介紹,針對2021年鄭州“7·20”極端強降雨情況下北京應該如何應對,有關部門和研究機構進行了梳理和演練。
北京市水務應急中心發(fā)布的文章介紹,在2023年北京市“清管行動”中,共完成1.7萬公里雨水管涵、溝渠和63萬余處雨水口(雨箅子)清掏,累計清掏污染物超8萬立方米。
北京的海綿城市建設在全國處于前列,且有很大的制度創(chuàng)新。2014年開始,北京率先開展“水影響評價”,作為項目建設的前置審查。
房地產等項目建設會硬化路面,比項目建設前產生更多的地面徑流,水影響評價會計算出前后差別,進而要求建設方采取透水路面、集水池等措施進行彌補,這樣一方面實現了大面積海綿城市建設,另一方面發(fā)動社會資金參與。
但北京的海綿城市建設還有完善的空間。日本東京在建設海綿城市時,轉變了過去單純“排澇泄洪”的思路,更多重視綠地、砂石地面對雨水的自然吸納作用。以往,東京一些小河流,雖然河道只有10米甚至更窄,但卻明顯被下挖加深,河底和兩側岸壁硬化,這是為了增加行洪能力,但卻惡化了河流環(huán)境。如今,東京河道更多保留了寬闊的淺灘,增加吸納洪水的能力。
“北京由于長期缺水,很多河道底部做了半透水處理,滲水條件不如以前,河道兩岸大面積硬化鋪裝,又會造成匯水面積大、徑流積水時間短等問題,在洪水發(fā)生時給城市帶來威脅。”原官廳水系水源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水環(huán)境學者王建告訴記者。
從受災中快速修復
對于山腳下的超大城市,不得不考慮的極端情況是,一旦山洪進入城市,應該如何迅速排水?
此次極端降雨災害中,北京首次啟用1998年建成的兩個永定河滯洪水庫——馬廠水庫和稻田水庫,連同大寧調蓄水庫一起,三庫聯調,攔蓄洪水7500萬立方米。但在城區(qū),則缺少排除超標雨水的行泄通道,以及滯蓄洪澇的空間。
在日本東京外圍的埼玉縣,一處龐大的地下混凝土建筑如今已成為知名景點,這就是“首都圈外圍排水工程”,號稱世界上最先進、規(guī)模最大的地下排水系統,排水全過程利用計算機遙控完成。該排水系統位于地下50米深處,連通地面的河流、河溝,作為分洪入口,連接著東京市內長達1.57萬公里的城市下水道,是一條直徑10.6米的巨型立坑串連排儲體系,蓄水量67萬立方米。
“但‘首都圈外圍排水工程容易給人們造成誤解,以為這是東京排水工程的常態(tài),實際上,東京的排水系統還是以管網、蓄水池等常規(guī)工程為主,‘首都圈外圍排水工程只是針對一個50萬左右人口的區(qū)域,面對極端山洪暴發(fā)時所建設的高標準工程。這個區(qū)域有5條河流匯集,考慮到一旦出現超標洪水,就將河道的溢水引入地下水庫,等洪水退后再用水泵抽出?!背虝蕴照f。
這個應對極端情況的工程總長只有6.3公里,但卻耗資24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0億元),花了15年時間才全部建成。
“東京、香港等城市的防洪建設都是在整體達到一定標準后,再針對重點區(qū)域的極端情況,用更昂貴的方法建造更高標準的工程,用幾十年的時間累進提高?!背虝蕴照f,“考慮到城市與城市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協調的問題,提高城市的防洪標準,意味著把風險轉給周邊,如果一個城市把防洪標準抬得很高,相當于把風險轉嫁給周邊的城市,那也不行?!?/p>
暴雨過后,災后重建工作已經啟動。北京市委常委會8月6日召開會議強調,盡快形成工程項目清單和謀劃恢復重建工作方案。會議要求,堅持遠近結合,統籌恢復重建和防災減災能力提升,進一步提升城市韌性。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