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力帕爾·阿不都吾甫爾,阿卜杜沙塔爾·麥麥提敏
1.喀什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新疆喀什 844000;2.喀什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新疆喀什 844000
消化道是指起自口腔,經食道、胃部和腸道,至肛管的肌性管道,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使得消化道極易出現(xiàn)病變,并以食管病變、結腸病變、胃部病變等多種病癥為主,涉及病變部位也可包括黏膜下層、黏膜肌層和固有肌層等,如不采取及時有效的診治措施,不僅會影響患者生活飲食,還會增加相關消化道惡性癌變的發(fā)生風險[1]。因為消化道病變具有病因復雜、病程遷延、復發(fā)率高、根治難度大、影響程度重等特點,同時受限于相近病癥及發(fā)病部位的相似程度和鑒別難度,如何采取正確有效的消化道病變早期治療措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國內主要通過常規(guī)開腹切除手術搭配藥物使用,配合生活習慣調整等方式進行消化道病變的臨床治療,方法雖便捷安全,但其手術時間較長,圍術期指標不理想,且其造成的切口也不符合微創(chuàng)手術理念,美觀程度較差,難以被大多數患者所接受。所以,本研究提出消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消化道病變的治療方案,以在微創(chuàng)手術理念的基礎上,達到改善手術指標、促進術后消化系統(tǒng)功能恢復、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的治療目的[2]。不過現(xiàn)下此類研究較少,為此,選取2021年6月—2023年2月喀什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6例消化道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86例消化道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年齡40~52歲,平均(47.30±1.22)歲;病程1.0~4.4周,平均(3.00±0.19)周;食管病變15例,胃部病變18例,結腸病變10例,同時含黏膜下層病變23例,黏膜肌層病變9例,固有肌層病變11例。研究組:年齡41~53歲,平均(47.12±1.40)歲;病程1.1~4.6周,平均(3.03±0.17)周;食管病變16例,胃部病變16例,結腸病變11例,同時含黏膜下層病變21例,黏膜肌層病變12例,固有肌層病變10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220203)。
納入標準:①一般情況良好,無其他嚴重基礎性疾病,無嚴重臟器病變,可耐受常規(guī)檢查及治療患者;②無凝血功能異常、嚴重胃腸出血或穿孔、意識及智力障礙或其他先天性疾病患者;③未因消化道病變進行過臨床治療,且符合臨床手術指征患者;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臨床檢查禁忌證,或正在參加其他臨床研究患者;②家屬不配合研究患者。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進行體溫測量、呼吸狀況以及膚色變化等臨床癥狀綜合分析,同時,兩組術前均給予消化道病變基礎治療,包括消炎抗菌、禁食禁水、補液維持電解質平衡、補充營養(yǎng)物質等,同時接受健康教育,并在術后控制飲食,保持適量高蛋白、高纖維進食,嚴禁煙酒、油膩等。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開腹切除手術:患者取仰臥位,進行全身麻醉后,在其腹正中與臍豎向相交處做約5 cm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確認消化道腫瘤病灶位置、形態(tài)、大小及分布情況,依序部分或完全切除病灶,確保無殘留后沖洗腹腔,放置引流管,最終采用可吸收線縫合,逐層關閉腹腔。
1.3.2 研究組 進行消化內鏡黏膜下剝離手術:在病灶外部邊緣3 mm處做染色標記,確定病灶區(qū)域后首先使用內鏡注射針在病灶黏膜下層基底部注射1∶10 000的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國藥準字H11020584;規(guī)格:1 mL∶1 mg),多點注射,每點注射1.5 mL,隨著腎上腺素生理鹽水的注入,消化道腫瘤組織會逐漸凸起暴露,后使用HOOK刀切開病變組織黏膜,深入至黏膜下層實行剝離切除。由于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會被機體逐漸吸收,因此手術過程中需多次注射。消化道病變組織黏膜下剝離結束后,置入金屬鈦夾釋放器,調整夾頭與手術出血部位血管垂直,對準出血血管兩側按壓操作桿,收緊并離斷鈦夾,以實現(xiàn)整根出血血管和周圍組織的整合緊固,鈦夾使用數目視病情而定,血流阻斷后,再使用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出血病灶。
①圍術期指標:觀察記錄兩組圍術期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②術后并發(fā)癥:觀察兩組胃腸脹氣、感染、消化道穿孔等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療效評價[3]:顯效為患者消化道功能及排便正常,且消化內鏡下消化道黏膜完好;有效為患者臨床癥狀好轉,但消化道黏膜仍有糜爛;無效為患者臨床癥狀無好轉。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35%,高于對照組的79.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研究組胃腸脹氣、感染、消化道穿孔等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30%,低于對照組的25.5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研究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術中出血量(mL)43.31±1.05 75.01±1.10 136.695<0.001手術時間(min)52.21±1.14 84.82±1.50 113.450<0.001住院時間(d)6.22±1.21 10.80±1.02 18.978<0.001
現(xiàn)代醫(yī)學中,因為工作和生活習慣、體質因素等影響,患者消化道內出現(xiàn)組織損傷且持續(xù)加重,在多種致病因素的干擾下,極易導致食管、胃、結腸等出現(xiàn)腫瘤或其他病變,不僅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還會導致消化道血液循環(huán)受損,進而引發(fā)下腹部疼痛和消化系統(tǒng)功能障礙。而在過往針對消化道病變的臨床手術中,能夠更為直觀地提供手術視野的開腹式切除手術一度被認為是臨床治療的良好選擇,但隨著患者對于疾病治療程度和治療美觀性的提高,開腹式手術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操作不夠細致、難以保留消化道正常組織皮質,進而加速患者腸胃功能流失,不僅存在術中風險,其術后切口美觀程度也難以被大多數患者接受[4-5]。為此,根據現(xiàn)有技術和患者要求,臨床上已逐漸采用以消化內鏡檢查輔助下的黏膜下剝離術為代表的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消化道病變。消化內鏡檢查是一種無創(chuàng)消化道觀察方式,雖屬于內置侵入性檢查,但其能夠提供良好的消化道內視野,明確病灶部位的病變程度和病理特征,便于充分暴露病灶和采取治療措施,有著更為直觀、全面、準確、安全和簡便的全程可視化檢查優(yōu)點,也可以清晰顯示消化道病變的浸潤程度,以及相關黏膜組織形態(tài)等病理特點[6-7]。譚志慧等[8]的研究指出,消化內鏡檢查方式所得出的影像學質量更高,可以從消化道病變和黏膜組織多檢查角度進行探查,精準、全面判斷周圍組織有無侵襲和微細病變,適用范圍更廣,無創(chuàng)性和可接受度更高。與此同時,就消化道惡性腫瘤等病癥的針對性治療方式來看,消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作為新近興起的新型微創(chuàng)手術,通過消化內鏡的輔助,有利于提供清晰的手術視野,精準完成腫瘤等病灶切除,并減少對消化道黏膜正常組織的損傷,更有助于后續(xù)患者消化系統(tǒng)功能的體征恢復[9-10]。而在王玲[11]的研究中,消化內鏡及黏膜下剝離術關于消化道病變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與本研究治療總有效率95.35%基本一致,證實和常規(guī)開腹手術不同,消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能夠有效避免開腹切除手術損傷病灶周圍組織,降低術中出血風險,縮短手術時間,充分體現(xiàn)了微創(chuàng)優(yōu)勢,并且盡可能保持患者對于切口美感的要求,利于接受,同時,術中消化內鏡的協(xié)助,還可以對消化道惡性腫瘤等變化情況進行隨時觀察,確保切除的準確率和成功率,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切除正常組織,損傷患者機體組織,并帶來一系列術后并發(fā)癥。此外,徐秀芬等[12]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消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04%,低于常規(guī)消化道CT檢查下的開腹手術26.33%(P<0.05),而這一點在本研究中也得到驗證,根據本研究,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30%,低于對照組的25.58%(P<0.05),同時,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都證實消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對消化道早期病變患者的病癥表現(xiàn)、手術指數和病情恢復都有著更加顯著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在消化內鏡的輔助下,提高了手術視野,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術中條件,在操作上也能夠隨時應付突發(fā)情況,為保證正常消化道及黏膜組織不受傷害,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是微創(chuàng)手術理念的引導下,黏膜下剝離手術過程得到優(yōu)化,所造成的術中失血量得到大幅度降低,最大程度縮短了手術時間和術后恢復時間,有利于保證術后恢復效果[13-14]。但受限于本研究局限性,后續(xù)仍需探究消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消化道早期病變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在消化道早期病變的臨床診治中,消化內鏡的使用不僅可以為醫(yī)患雙方帶來早診斷、早治療的高質量影像提示,還能夠為臨床醫(yī)師提供更加精準的消化道病變程度及相關病癥判斷,進而為后續(xù)黏膜下剝離術的治療實施提供可靠依據,有助于在微創(chuàng)手術理念下,最大程度保護患者正常消化道及黏膜組織,減輕手術對消化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促進其術后體征的恢復,并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實用性和預后影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