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筠
作為源起陜西的一道特色小吃,土生土長的西安人,誰沒有吃過麥飯呢?
小時候,家里的餐桌上始終少不了一盤麥飯。母親是蒸麥飯的高手,蒸制的麥飯不僅色、香、味俱佳,而且種類特別豐富。蒸麥飯的食材大多以野菜為主,春天的白蒿是首選。那時,母親經(jīng)常帶著我去看外婆,而外婆家住在渭河邊,河岸上生長著大片的嵩草叢,每到初春,白嵩芽最先露頭,毛茸茸綠中泛白的一簇,由于是在舊年的嵩草根上長出的新芽,需用手指掐芽尖。這種活兒初干還覺有趣,然而蹲久了會腿酸腳麻,加上初春河邊干冷的野風吹得肆無忌憚,我干不了多會兒就躲到背風的地方玩耍去了,而母親則一直蹲在風地里專注地掐著,每次都能收獲一大袋子白嵩帶回家,夠一家人吃上好幾頓。
麥飯的制作手法主要是“蒸”,所以在我們家鄉(xiāng)也將麥飯叫“蒸菜”,將洗干凈的白嵩芽與面粉攪拌均勻,再上鍋蒸制一刻鐘即成,做法極其簡便。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沒那么簡單了。母親似乎從未失過手,蒸出來的麥飯總是呈現(xiàn)最佳狀態(tài):菜還是原來的菜,并未改形,也看不出面粉的參與,但入口綿軟、菜香濃郁,菜與面已融為一體,分不清彼此了。這時再搗點兒蒜,用熱油激出香味,調(diào)拌些醬醋汁,澆在麥飯上攪拌均勻,一盤色香味俱佳的麥飯就做成了。這盤麥飯總是餐桌上最先見底的,不過,白嵩芽可食用的時間極短,很快它就長成了嵩草,吃不得了。
其實在諸多麥飯中,槐花麥飯才是經(jīng)典之作。春將盡,夏未至,行走鄉(xiāng)間,干燥的空氣中突然透出一股甜香,抬眼處,滿樹白亮亮的花穗晃花了人的眼,似乎在提醒人們,到了吃槐花麥飯的時節(jié)了。此時,家家灶間飄出的都是槐花的清甜氣息,沁人心脾。粗鄙簡陋的生活也因了這一碗槐花香,煥發(fā)出別樣的光彩。
大多數(shù)人家的麥飯吃到槐花開便告一段落,而我們家卻可以繼續(xù),因為在母親手下,除了野菜,家常菜蔬也可制作麥飯,如芹菜葉、萵苣葉,甚至蘿卜纓,這些材料常易被人舍棄,其實用來做麥飯恰好,且是粗纖維,助消化,口感柔韌軟糯,相當美味。也許是那個年代物資匱乏,也許是母親想最大限度地挖掘蔬菜的價值,那些在別人看來已無法食用的材料,母親竟能化腐朽為神奇,使那些廢棄的菜葉變成碗里的美食,也使我家的餐桌上一年四季均有麥飯可享。
仔細想來,那些菜葉、野菜之類,單獨吃可能難以下咽,可蒸制成麥飯,過重的味道、粗糲的口感便減淡了、柔和了,甚至變得美妙了。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