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日期:2023年7月14日
豆瓣評分:7.8
中國內(nèi)地票房:3.47億元
失利原因:故事老套,設(shè)定乏味,美式英雄主義輝煌不再,上下部劇情影響觀感
輝煌時刻
“金牌”諜戰(zhàn)
從第一部《碟中諜》登上大銀幕至今,整個系列在全球已累計突破38億美元。在30多年的時間中,湯姆·克魯斯與布萊恩·德·帕爾瑪、吳宇森、J·J·艾布拉姆斯、布拉德·伯德等名導接力合作,打造出無數(shù)名垂影史的經(jīng)典動作場面,阿湯哥本人也在不斷嘗試將系列的劇情和動作推向新高度,“實拍狂魔”的名號已經(jīng)傳遍大街小巷,也為電影增添不少可看度,《碟中諜》亦成為好萊塢一塊屹立不倒的諜戰(zhàn)“金牌”。
撲街姿態(tài)
阿湯老矣 尚能飯否?
7月14日,《碟中諜7:致命清算(上)》在內(nèi)地上映,相比北美延后兩天。作為近十年最受關(guān)注的諜戰(zhàn)動作電影,《碟中諜7》口碑不俗,豆瓣開分8.2,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9%。然而,海內(nèi)外的高口碑反饋卻得不到高票房回報,內(nèi)地上映首周票房僅1.84億,且票房持續(xù)走低,截至8月中旬僅有3.47億進賬,跌破系列甚至是好萊塢大片在國內(nèi)票房的均線。北美票房雖不至內(nèi)地這樣慘烈,但在靠后上映的《芭比》與《奧本海默》的圍追堵截下顯得后勁乏力,最終僅收獲1.6億美金。全球最大兩個票倉的淪陷,直接導致《諜7》全面撲街,5.41億美金位列目前全球票房年度第8,怎么也不像是“好萊塢最后一位巨星”阿湯的金牌系列電影所能交出的成績單。
一眾進口大片在中國市場折戟沉沙,已經(jīng)顛覆了大眾對好萊塢動作大片的票房期待,而《碟中諜7》像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外媒紛紛感嘆,中國觀眾對于好萊塢大片“祛魅”——就在《速激》系列、《變形金剛》系列、或漫威或DC這些傳統(tǒng)“運鈔車”都已經(jīng)在中國鎩羽而歸后,62歲的湯姆·克魯斯赤身上陣、玩命肉搏,卻也只為《碟7》搏回了一個“好萊塢商業(yè)動作片最后榮光”的“空王冠”。阿湯哥堅持實拍的電影人精神令人感動,但又猶如動作電影行業(yè)的最后一道余暉,它讓外界看清了整個好萊塢即將面臨的至暗時刻——以《碟中諜》為代表的諸多好萊塢IP大作,在受眾思維與趣味轉(zhuǎn)化的沖擊中,顯然不再受到電影市場青睞。
美式價值觀的“墜落”
如果說《碟中諜》系列中主角伊森·亨特的魅力,在于傳統(tǒng)好萊塢對經(jīng)典個人英雄形象不遺余力的打造,那么在《諜7》之前,這都是一套經(jīng)過市場檢驗的成功模板——通過神秘沉著的特工特質(zhì)、身懷大義的正面塑造以及風流倜儻的男性視角,順利地將觀眾帶入一場場拯救世界的行動,體驗出生入死而后絕地逢生。然而,隨著人們觀影量級的增加、加之個人閱歷的增長,以及近年來全球經(jīng)歷的種種天災(zāi)人禍,美式個人英雄主義敘事的電影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慢慢失去了市場吸引力,“巨星+動作奇觀”的電影公式不再奏效,好萊塢也無力維持票房常青樹,湯姆·克魯斯和《諜7》,只不過是泰坦尼克號傾覆時掀翻的一艘小艇。
《碟中諜7》將當下熱點議題人工智能融入劇作,看似創(chuàng)新,實則保守。對“智體”思維的想象,停留在大數(shù)據(jù)算法推演未來的設(shè)定上?,F(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走到了AI改變生活的科技節(jié)點,人們正生活在重塑互聯(lián)網(wǎng)形態(tài)的當下,對于《碟中諜7》主線劇情中所謂“一把鑰匙改變世界”的做法,只會覺得司空見慣。電影為了激化明顯的矛盾而放棄了更深層的文本探討,最終目的還是服務(wù)于伊森·亨特拯救世界的英雄行動。但依照美國價值觀打造的故事內(nèi)核,越發(fā)不符合中國年輕一代的觀影期待。只是好萊塢依舊堅持自己的文化輸出,此消彼長,供需錯位,無奈城頭變幻大王旗,中國市場早已不是所謂“大片為王”的時代了。
“臨時剎車”與好萊塢之殤
從《哈利·波特7》開始,好萊塢的系列電影在完結(jié)時分就喜歡搞“上下部”。這種做法無疑讓片方有大利可圖,套拍成本降低,最后的時刻還能多多賺上一筆,對于觀眾而言,這未免顯得吃相難看。不過話說回來,一部影片的劇情能不能做成上下部,無疑是需要體量的。像《碟中諜》這樣不以劇情為賣點的電影,其實很難做到在片中放入足夠的信息量,強行擴容的結(jié)果,會讓之前驚艷眾人的角色與設(shè)計,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例如《諜7》里麗貝卡·弗格森飾演的艾爾莎,生生被領(lǐng)了便當;活著的人也沒好到哪去,凡妮莎·科比的“白寡婦”就因為襯托新入局的角色,完全淪為工具人……并且,中國觀眾對于所謂上下部并不感冒——就像一部小說,大部分人都會因為完結(jié)而去閱讀,真正能夠追“連載”的,除了狂熱的愛好者,能堅持下來的人少之又少。放在《諜7》上,甚至有很多人正是被片名中帶有的那個“上”所“勸退”——細想來并不難理解,花錢進影院,不讓人“整片閱覽”,還需要經(jīng)歷某種“臨時剎車”的失落感,這任誰都不太能夠承受。
《碟中諜7》在國內(nèi)上映同步于北美7月暑期檔,對好萊塢大片來說無疑具有天時地利,但就在如此好檔期,卻被較早上映的《長安三萬里》《八角籠中》“碾壓”,在和體量小、排片少的動畫電影《茶啊二中》競爭中也不占優(yōu)勢,后者令人意外地在排片比低于《諜7》的情況下,實現(xiàn)多次日票房反超;最令人訝異的莫過于《諜7》甚至沒有已經(jīng)上映月余的《消失的她》單日成績高,著實讓人大跌眼鏡,這也說明了——好萊塢的票房神話已然破碎。(文 不知火)
影迷吐槽
? Puff:“作為今年第3部分成上下篇的電影,同時作為本系列相隔5年回歸之作,整體來說期望過高難免失望,想延續(xù)上集狠勁繼續(xù)突破自我,野心與企圖心足夠強大,片長灌溉到007生死交戰(zhàn)的長度,反派甚至設(shè)計成人工智慧,挑戰(zhàn)AI弒主操弄各國的危機,如此宏大又異想天開的危機設(shè)定,在大量解釋性臺詞下不免顯的乏味冗長?!?/p>
? 凱文·史派東:“都2023年了,能讓俄羅斯人就說俄羅斯語嗎?”
? 杳圻:“終于有人在死前把話說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