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葉壯
葉博士:
您好!
我們班上周參加全校戶外勞動的時候,丟了一把掃把。不知道怎么回事,同學們都說是我給弄丟了,結(jié)果還害得我被老師埋怨了幾句。可是說實話,真不是我干的!就這樣被冤枉,又氣惱,又無助,我該怎么辦?
我當老師的時候,曾經(jīng)碰到過一個來告同桌狀的學生,她所指證的事兒,可要比你的“掃把事件”嚴重多了。
這個學生的爸爸因公出差,去了一趟俄羅斯,回國時還有一些盧布硬幣沒花光,于是當作禮物送給了寶貝女兒。小姑娘收到這么棒的禮物,當然開心,于是挑了幾枚最大最好看的,放進了文具盒,拿到了學校。
可是文具盒里的外幣沒幾天就不翼而飛了,于是這位同學找到了我,一口咬定是她同桌偷的:“他學習那么差!一定就是他拿的!”
學習成績可能有好壞,但這并不意味著人的品性也跟著分優(yōu)劣,所以這樣的論證在我這兒肯定站不住腳。偏偏被指認“偷硬幣”的同學本身也是寡言少語的性格,面對質(zhì)疑只是連連搖頭,委屈又不敢哭。
放學后,我單獨問這位同學:“別擔心,跟老師說實話。不管是不是你,都要相信老師能處理好。”他很堅定地回答我:“老師,真不是我?!蔽抑皇钦f:“老師信你?!?/p>
第二天上課,我拿出一個空的粉筆盒,向全班說:“有誰拿了XX 的硬幣的話,老師知道你可能是真心喜歡,一時沒忍住。如果欣賞夠了,希望你找個時間能放回這個粉筆盒里,也希望你下次別再犯類似的錯誤?!?/p>
兩天過去,盒子里多了幾枚盧布硬幣,這事也就宣告結(jié)束了。
這次小風波的處理其實已經(jīng)算非常順利,很多類似情況的處理,并不一定能有這么好的結(jié)果。不過我的重點,在于不要輕易給任何一個人套上巨大的情緒負擔。
我非常理解,你的這件事雖然是因一把不知為何丟掉的掃把而起,但掃把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你在意的,是老師對你的看法,同學對你的態(tài)度,你自己蒙受了莫名的罪責,以及無法容忍別人對你道德上的質(zhì)疑。
雖然這一切可能皆因無意的誤會而起,但說實話,這種事如果落在我身上,我恐怕會跟你一樣介懷與難受。不過你終歸還是個小學生,同樣強度的情緒,你處理和應(yīng)對起來,難度恐怕更甚于我,因為“被冤枉”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復合型情緒。
復合型情緒
由多種基本情緒組合而成的復雜情緒,比如驚喜、嫉妒、不甘心—這些在生活中很常見的情緒,其實都是復合型情緒。
如果我們仔細去分辨遭遇不公對待之后出現(xiàn)的“被冤枉”感受,會發(fā)現(xiàn)其中夾雜著非常多強烈直接的情緒:有遭遇外界攻訐后產(chǎn)生的憤怒,有對于不道德行為的厭惡,有遭遇了他人誤解后的悲傷,也許還有害怕承擔他人怒火的恐懼。
“被冤枉”雖然難處理,卻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沒有方法去應(yīng)對。
首先,我建議你盡量規(guī)避用情緒的方式去為自己正名。因為在被冤枉的情況下,你越是用強烈的表達形式洗刷自己的冤屈,就越容易被別人誤解為“無能狂怒”或者“拼死抵抗”。這種時候淡定的表述反而更加有效——比如用書面形式說明情況,就很有用。不要以為只有犯錯的人才要寫“檢討書”,其實沒犯錯的人也可以寫下說明當時情況的文字,說說自己當時在哪兒、在做什么,并沒有做大家以為你做的事,在老師和其他大人看來,這也是非常成熟的舉措。
其次,我建議你求助于“無條件相信你”的大人。在我前文講述的經(jīng)歷中,我就是那個無條件相信學生的大人。這個大人不一定是老師,也可能是家長,甚至是能熱心幫你的保安叔叔、保潔阿姨。這個人的存在,可以讓你不至于那么孤獨。有個人能支持你,對改善你的情緒很重要。
最后,我想說個事實,那就是有的“冤屈”可能真的沒法洗刷,有時被誤解、被不公地對待之后,可能真的只有自己消化才行,比起糾結(jié)個不停,倒不如嘆口氣,就讓這事過去來得實在。希望你也能大氣點,一笑而過就好。當然,如果真的是嚴重的指控,還是要據(jù)理力爭才行。
總之,蒙受冤屈,對誰來說都不好受,但心中的力量,會幫你堅強地扛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