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qū)新苑實驗小學 凌 珊
大多數(shù)人認為學習與游戲是相互矛盾的。游戲似乎一直是學習的對立面,盡管如今游戲也逐漸被引入教學,但是其在幼兒教學中較為常見,而小學教學中依舊應用較少。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新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然而談到作文,便令教師、家長、學生頭疼,教師單一地教授作文,家長過度地重視作文;作文對學生而言不是自由地抒發(fā)自我感想,而是枯燥無味地復制。
受應試教育影響,在作文教學中,許多教師為了讓學生作文得到高分,經常會“代”為下筆。何為“代”為下筆?即教師越俎代庖,從選材、立意到列提綱,都一一為學生列出。這樣做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寫出的作文千篇一律。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的作文脫穎而出,更是逼迫孩子將一篇篇優(yōu)秀作文全部死記硬背下來,最后的結果是,學生開始對作文產生厭惡感,失去了寫作文的熱情。一味機械地復制,這類急功近利的做法,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教師、家長、社會將作文固態(tài)化,固定了優(yōu)秀作文的模式,過度注重文字的技巧,而忽略了作文最初的意義——寫出心中所想所感。據統(tǒng)計,80%以上的小學生懼怕寫作文,20%的小學生根本不知如何寫,每當提筆,學生總會抓耳撓腮、緊鎖眉頭。
拋開作文中的各種寫作技巧,首先要讓學生不畏懼作文,讓寫作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教師應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寫作中的樂趣。
語文教學離不開語言,語文教師的語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語文課的成效。作文課上,許多學生覺得教師的語言無趣、枯燥,所以要讓學生樂于寫作,教師就要讓他們體會到寫作中的樂趣。
語文教師可以適當?shù)剡\用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來引起學生對作文的關注,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有關 “寫話”的習作,教師不妨在正式講課之前為學生講述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女孩叫阿蘇,有一天她來到一座寺廟游玩,在廟里遇到一個小和尚。
阿蘇見到小和尚,就伸出一根手指,對他比了個“1”。小和尚看了,就伸出了五根手指,比了個“5”,又微笑著對阿蘇伸出一個拳頭。阿蘇看了后,就對小和尚揮了揮手。兩個人相視一笑,面帶微笑地走了。旁人看不懂他們打手勢的意思,便問小和尚,小和尚說,小女孩問他每天參拜佛祖幾次,他回答5 次。接著,他握拳是鼓勵小女孩要堅定自己的信仰,揮手是表示沒問題。
這個幽默的小故事是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對話的重要性,了解到只有通過清晰的對話才可以將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清楚地傳遞給對方。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會反復強調要將對話內容講清楚,但學生聽不進,也不愿寫,所以不如開場以幽默的小故事來啟發(fā)學生,讓學生自然地意識到“對話習作”的要點。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習作不再是被迫寫,而是帶著興趣去寫。
教學應該適應兒童的身心發(fā)展?,F(xiàn)在的習作課基本是學生端坐在座位上,負責將臺上教師滔滔不絕的授課內容全部記住,從而復制出一篇又一篇合格的作文。
習作課有時是枯燥、無趣的。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新穎、獨特的教學方式。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習作六題目是“這兒真美”,目的是讓學生觀察一處景色,將見到的美麗景色描寫出來。教師何不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到校園的操場一角,讓學生自由觀察秋天的跑道邊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學生不僅會積極地去尋找、發(fā)現(xiàn),如秋天跑道邊的馬褂樹的葉子換上了新裝,土地披上了一層金色的毛毯,螞蟻正忙著搬運食物過冬等,而且樂于將所見所感寫出來。這樣一來,習作不再是被動地寫,而是主動地抒發(fā)。當然教師在進行戶外教學前,可以先講解一些關于本次習作的寫作注意點,讓學生了解去戶外要注意觀察哪些事物,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發(fā)現(xiàn)。
小學各個年級的習作都涉及人物外貌描寫,教師應該如何教學?可以采取多樣的方式介紹人物,例如,教師可制作貼畫板,將一些具有突出特點的卡通人物分解,讓學生自主地為他們添上外形特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適當?shù)靥崾荆瑢⒄n堂還給學生。學生在為人物添加特征時便會自然而然地注意到該抓住哪些細節(jié),忽略哪些細節(jié)。在隨后的教學中,教師只需要簡單地指導,簡單介紹人物外貌的描寫方式。
許多學生都會遇到下筆難的困難。寫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語言的積累,需要經歷長期的過程。因此,日常的積累與熏陶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此處的積累絕不是一些作文書中的語言積累。這類應試作文只會扼殺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生產出流水線般千篇一律的文章。好的作文并非教師教授出來的,而應是學生自身感悟、體會、醞釀出來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推薦一些書籍:在低年級可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插圖繪本,此階段只需要學生寫出想說的話,對寫話有興趣;中年級可推薦一些故事性、邏輯性較強的書籍,開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都有了較大的提高,這時可以推薦一些內容豐富、情感充沛的書籍。學生閱讀量有了保證,又怎能寫不出話呢?
家長和教師都一味地想要將各類寫作技巧一股腦兒灌輸給孩子,甚至讓孩子生搬硬套優(yōu)秀作文的開頭、結尾??墒?,當學生遇到沒有背過的作文類型時,又該如何下筆呢?
其實作文的素材就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寫不盡的人、事、物、景,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因此,作文教學時,教師應緊扣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入手,賦予作文生活化,而非編造空話、假話。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寫周記,不規(guī)定內容、字數(shù),讓學生寫出生活中的事,寫出自己心里想說的話,寫出一周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轉變作文是完成任務的思想。周記是一本生活記錄本,學生可以在記錄本上分享自己的想法。作文寫得較為出色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點——善于表達、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分享,習作教學應和學生生活緊密相連。
習作的優(yōu)秀程度基本是由教師判定的,因此語文教師對待習作的態(tài)度也尤為重要。
作文的評判標準總是具有極大的主觀性,基本優(yōu)秀作文都是積極向上、符合社會發(fā)展的,但是一味地寫好的方面,必然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固化,不敢說真話。習作的意義與教育的終極追求是一致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聰明才智和心靈,讓人的才華、靈氣、創(chuàng)造力連同人性中的真善美都盡情釋放出來。另外,寫作也可以反映為人,每一篇習作都是作者自我情感的抒發(fā)。例如,有一個三年級學生在一篇作文中寫道,自己的夢想是做一只小狗,因為父親總是因工作繁忙無法回家陪伴母親,以后自己長大了也要工作,離開家,但如果自己可以變成一只小狗,就可以一直陪伴著母親,替她解解悶。這樣的一篇作文飽含著學生內心真切的情感,字里行間蘊含著對母親的心疼和深切的關心??墒?,這篇作文在有些教師眼中卻是不合格的作文,在他們看來夢想必須是遠大而高尚的,怎么可以想要變成一只動物呢?班級中大部分學生寫未來是想當醫(yī)生、教師或科學家,這才是夢想??墒沁@樣的評判標準只會讓學生意識到寫作是為了迎合教師,而不是為了抒發(fā)自己的感受,學生作文中所謂的“假、大、空”現(xiàn)象到底是誰造成的呢?因此,一篇優(yōu)秀作文的評判標準究竟是什么樣的,還有待教師不斷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