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由徐州調任到湖州,按照慣例要向皇帝謝恩,蘇軾因此寫了一篇《湖州謝上表》,然而,正是因為這篇謝恩表,引出了對蘇軾一生影響極大的一件事:烏臺詩案。有人彈劾蘇軾在表中有譏諷朝廷之言,蘇軾因此被監(jiān)禁了起來,長達幾個月的牢獄之災,對蘇軾的思想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最終,蘇軾免遭一死,但被貶到黃州擔任一個毫無實權的黃州團練副使。
蘇軾到達黃州后,生活貧困,不得不倚靠朋友的幫助,才從官府里要到了幾十畝荒地耕種。蘇軾在《定風波》中說:“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要歸去何處?
元豐五年三月七日,蘇軾和幾位好友一起出游,結果在路上突然下起了急雨,他們一行沒有雨具,朋友們被雨水淋得頗為狼狽,然而,曠達的蘇軾,卻并不在意。雨很快停了下來,太陽緊接著出來了。就是這一場普通的道中遇雨事件,給東坡帶來了不一樣的感悟。蘇軾因此寫下了這首曠達通透,在后世名聲極大的千古佳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之一,他的文章、詩詞、書畫,無一不精,無一不佳,而最為難得的是他在顛簸起伏的命運海洋中,無論風光還是低落,始終表現(xiàn)出曠達、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這一點尤為可貴,《定風波》無疑是一首能反映蘇軾豪情的名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