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彝族的姑娘從涼山走到倫敦,也讓彝族工匠打磨的首飾走到了英國高端電商平臺上。
她是首個登上《Vogue》的彝族設計師。2017年從倫敦時裝學院畢業(yè)獲得碩士學位,受到彝族傳統(tǒng)銀飾的啟發(fā),創(chuàng)立了珠寶品牌Soft Moun tains(軟山),2019年,被國際權威時尚雜志《Vogue》評為“中國最優(yōu)秀七大新銳珠寶設計師品牌”之一。于是她開始把中國的首飾,從大涼山帶到倫敦時裝周。她就是龍紅紫娓。
龍紅紫娓深愛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彝族婦女們口耳相傳的飾品制作技藝,不斷帶給她靈感的同時,也啟發(fā)著她新的思考?!俺蔀橹閷氃O計師,與我從小深受彝族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成長經(jīng)歷之間,是一種水到渠成的關系。”
云南麗江寧蒗彝族自治縣— — 這個坐擁瀘沽湖的地方,就是龍紅紫娓的家鄉(xiāng)。在她看來,這里的“野性、熱情、坦誠和精氣神”,比眾所周知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自然景觀更難能可貴。與此同時,云南民族眾多,在寧蒗也不例外。除了占據(jù)大多數(shù)的彝族人口外,龍紅紫娓從小便和來自諸如普米族、納西族、藏族、傣族、白族的伙伴們生活在一起,多元文化的熏陶在她沒有意識之時就悄然開啟。
在龍紅紫娓的記憶里,“媽媽做的百褶裙、衣服的銀紐扣、耳朵上佩戴的耳環(huán),都特別好,而且還是自己設計的;奶奶更擅長做銀領牌、拼接色彩艷麗的煙袋,連睡覺都穿戴著。從小我就知道,飾品和人是可以合而為一的”。正是從小看著奶奶和媽媽做彝族傳統(tǒng)飾品的經(jīng)歷,讓龍紅紫娓對于做飾品、做服裝有著天然的向往。
龍紅紫娓表示,首飾和服裝在彝族的日常生活中占很大的分量。它既是裝飾,更關乎傳承。一對貌不驚人的耳環(huán)、一枚紋理縱深的戒指,可能歷經(jīng)了代代間的漫漫相傳。龍紅紫娓前往倫敦留學時,帶了一些媽媽和奶奶傳下來的首飾,這個無心之舉卻意外引起了當?shù)赝瑢W朋友的廣泛關注。在他們看來,這些閃爍著異域色彩的手工藝作品格外有趣迷人,甚至向龍紅紫娓打聽哪里可以購入。這讓她意識到,“民族的美學其實是很國際化的,不單單對我有共鳴,很多人都能產(chǎn)生共鳴,它的美具有廣泛的意義”。
龍紅紫娓每次采風, 采訪、拍照、錄像、做設計、做記錄和整理,和團隊成員分工合作,進行得十分認真。除了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龍紅紫娓也通過采風尋訪當?shù)貎?yōu)秀的手工匠人。
“ 我們希望和當?shù)貎?yōu)秀的手工匠人合作,在尊重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通過對設計進行當代化創(chuàng)新,在保護日漸消逝的傳統(tǒng)技藝的同時,賦予傳統(tǒng)技藝新的語言和表達,從而引起更多人對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技藝的重視與欣賞,拉近傳統(tǒng)與生活的距離?!?/p>
走進彝族村寨尋找深山里的手藝人,用圖片記錄彝族人的傳統(tǒng)與當下,給龍紅紫娓提供了放飛藝術創(chuàng)造的想象力。而時刻保持與國際時尚前沿的接軌,則確保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始終在一條契合廣大受眾的審美與需求的方向上前進。
龍紅紫娓始終認為只有那些讓人直觀感覺到美的、愉悅的東西,才會產(chǎn)生了解它的工藝、它的寓意、它背后的故事的欲望。因此她選擇輕裝上陣,以彝族傳統(tǒng)銀飾作為依托,化繁復為簡約,將標志性的元素和圖騰運用在具有當代氣息的設計之中,以輕盈的面貌承接厚重的底蘊。
比如龍紅紫娓首個系列的切入點——銀珠子。在當?shù)貍鹘y(tǒng)中,去世的人要穿著和佩戴最好的衣服和首飾入葬,而如果在火化后能找到銀珠子,那意味著人雖離開但精神永存,能給親友帶來極大的心靈撫慰,有著福祉降臨的美好寓意。該系列發(fā)布以后,龍紅紫娓身邊的朋友驚奇地表示,這個似乎只有彝族年長女性才會佩戴的銀珠子,沒想到在年輕的語境中也如此和諧。
比如,基于彝族同胞夜觀星象的傳統(tǒng),她設計了一件耳飾, “Star ” (流星) 和“Naked Cloud”(流云),閃耀的群星被簡化,小圓盤上豐富的層次仿佛夜空的星光,在不同的組合中,幸運星既浪漫深邃,又精致古典。還有彝族男性佩戴的“英雄帶”,被打造成了由天然淡水小米粒珍珠制作的“Mercy”身體鏈,不經(jīng)打磨而保留自然的真實美感,在優(yōu)雅隨性中能很好地展現(xiàn)靈動的女性氣質。
2021年9月,在英國舉辦2020春夏倫敦時裝周期間,她乘勢在倫敦海德公園附近的雅山畫廊做了一個名為《我們》的小型展覽。潔白的墻面上,攝影師郭建良等拍攝的黑白作品以及民間匠人制作銀飾的圖片,把觀者帶到遠隔千山萬水的涼山;方形立柱和臺面展臺襯托出精美飾品的高雅與純凈,展品中配搭的彝文書籍等,將古老與現(xiàn)代交相呼應的意味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
展覽的半個月時間里, 參觀者絡繹不絕,“特別是有一對老年夫婦,在展廳觀看了兩個多小時,了解得很仔細”。蘊含彝族文化的飾品令人眼前一亮,“那才是根,”龍紅紫娓明白, “ 對民族文化的真正的看重,不是發(fā)現(xiàn)一個新地方,而是新視角”。
龍紅紫娓相信, “ 好的作品會超越語言、超越文化, 最后回歸到一種人性的東西, 產(chǎn)生精神層面的共鳴, 從而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