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杰,張明(通信作者),蘇家麗,任佳妮,江紅娟
銀川市口腔醫(yī)院 (寧夏銀川 750002)
口腔診療涉及較多噴濺操作,常伴有唾液、飛沫和氣溶膠的產(chǎn)生,極易噴濺污物,導致患者和醫(yī)務人員感染,帶來重大安全隱患[1]。目前臨床對治療中噴濺物與氣溶膠的干預主要包括3 種形式:一是減少感染性氣溶膠的生成,如使用含氯漱口液、強力吸引器、橡皮障等;二是空氣凈化與空氣消毒,如開窗通風、使用空氣消毒機等;三是標準預防,如佩戴帽子、口罩、護目鏡等。而以上干預或防控方法多為噴濺物和氣溶膠已從患者口腔彌散到診室空氣中時,才對醫(yī)務人員進行防護,無論防控效果如何,診室內已存在潛在的氣溶膠感染。將氣溶膠及噴濺物控制在噴出口腔前,才是防控的關鍵。本研究從臨床具體情況和實際出發(fā),設計了一款防噴濺面罩,并以臨床常見的齲病和牙齦炎治療過程中的噴濺情況為例,探討防噴濺面罩在口腔噴濺操作中的防控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于我院診斷為齲病或慢性牙齦炎的12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60 例,每組均包括30 例齲病和30 例慢性牙齦炎患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年齡25~55 歲;牙周病患者診斷為慢性牙齦炎,牙結石I°,無附著喪失及病理性牙周袋;齲病患者診斷為中齲;口內余留牙數(shù)大于20 顆。排除標準:近6 個月內行牙周潔治;近期服用抗生素;拒絕參加本研究;可能存在傳染性疾?。ㄈ缫腋?、梅毒等);存在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干燥綜合征等。
開展研究前制作自制防噴濺面罩(圖1),其結構包括透明的防噴濺面罩主體、器械操作進出口和側向吸引器接口,配合使用橡皮筋,確保與患者面部的貼附性,防止操作過程中滑脫。
圖1 口腔治療防噴濺面罩正視結構示意圖
患者進入獨立噴濺室前,先對噴濺室行紫外線燈消毒30 min,后通風換氣10 min。整個采樣過程中,關閉門窗及空調,減少人員走動,防止氣流變化較大揚起灰塵而影響采樣結果。操作者及助手須經(jīng)口腔專業(yè)訓練后方可上崗,所有試驗采樣均由同一人員完成。對照組按照醫(yī)院感染防控操作要求完成診療操作;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佩戴自制防噴濺面罩完成診療操作。對齲病患者行去齲(高速渦輪機去齲)治療,對牙齦炎患者行超聲齦上潔治術。
(1)診室空氣中細菌菌落計數(shù):診療前空氣細菌樣本采集方法為,噴濺室消毒、通風完成后,患者進入噴濺室前于診療區(qū)域放置瓊脂培養(yǎng)皿,采用空氣沉降法進行空氣質量采樣,采樣時間為3 min;治療5 min 后空氣細菌樣本采集,以患者口腔為中心,以30 cm 為半徑,在患者頭部等高處前方12 點方向30 cm 處設置采樣點,放置瓊脂培養(yǎng)皿,采用空氣沉降法記錄診療操作開始5 min 后的空氣細菌含量,采樣時間為3 min;將采集后的培養(yǎng)皿倒置于37 ℃恒溫培養(yǎng)箱內進行細菌菌落培養(yǎng),培養(yǎng)48 h 后每平皿以細菌菌落形成單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計數(shù),全程菌落數(shù)直接計數(shù),單位(CFU/皿),并根據(jù)《消毒技術規(guī)范》[2]中平板暴露結果計算公式計數(shù)細菌總數(shù):細菌總數(shù)(CFU/m3)=50 000 N/A×T,其中N 為平均菌落數(shù)(CFU),A 為平板面積(cm2),T 為平板暴露時間(min)。(2)噴濺范圍:以患者開口時口腔中心為坐標原點,用直尺測量并記錄口腔胸巾上最遠噴濺物距離。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診療操作前,兩組空氣細菌菌落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診療操作過程中,兩組齲病、牙齦炎的空氣中細菌菌落計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診室空氣中細菌菌落計數(shù)比較(CFU/m3,±s)
表1 兩組診室空氣中細菌菌落計數(shù)比較(CFU/m3,±s)
組別 例數(shù) 診療操作前 齲病 牙齦炎試驗組 60 234.19±54.81 344.55±58.46 328.34±60.27對照組 60 232.84±56.47 766.24±164.23 594.88±117.72 t 0.132 13.25 11.038 P 0.566 0.000 0.006
診療操作過程中,兩組齲病、牙齦炎的噴濺物范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診療操作過程中的噴濺范圍(cm,±s)
表2 診療操作過程中的噴濺范圍(cm,±s)
組別 例數(shù) 齲病 牙齦炎試驗組 60 3.79±0.81 3.86±0.72對照組 60 17.29±1.01 15.69±1.66 t 57.174 35.77 P 0.000 0.000
口腔治療多為噴濺治療,治療過程中患者極易將口腔內唾液、齦溝液、血液及細菌和病毒以飛沫、氣溶膠的形式擴散到環(huán)境中。彌散在空氣中的氣溶膠,即直徑大于100 μm 的顆粒在診室物件表面發(fā)生直接沉積;而直徑小于100 μm 的顆粒則在空氣中飄浮多個小時后才會沉降;直徑小于5 μm 的顆粒在空氣中很難完全沉降。隨著診室內空氣氣流的流動,小于0.5 μm 的顆??芍苯颖晃敕闻?,導致感染[3-5]。攜帶大量可致病微生物的氣溶膠擴散到空氣中,會使診室的病原微生物含量增多,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威脅醫(yī)護人員和患者的身體健康。超聲齦下刮治會在操作區(qū)域中心產(chǎn)生大量污染,而在0.5 m 處明顯減少,但在4 m 范圍仍可檢測到少量污染;窩洞預備或牙體預備操作造成的噴濺和微生物氣溶膠污染最嚴重,大多數(shù)集中在操作中心區(qū)域[6]。無論何種噴濺操作,均可造成診室內環(huán)境污染。以往的氣溶膠防控多為終末防控,如空氣凈化系統(tǒng)、面屏、護目鏡的使用等。
本研究根據(jù)臨床需要設計研發(fā)了防噴濺面罩,選取口腔常見疾病齲病、牙齦炎,是因為這兩種疾病發(fā)病率高,診療操作過程中需使用高速渦輪機、超聲潔牙機,易產(chǎn)生大量飛沫氣溶膠,造成診室空氣污染。本研究針對常規(guī)的去齲、潔治等噴濺操作,在氣溶膠的發(fā)生源處進行防控,阻斷其至口腔外造成擴散傳播,有效縮小操作過程中的噴濺范圍,減少口腔診室空氣中細菌菌落數(shù),進而減少診室內醫(yī)護人員及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對于后期接診的傳染病患者(如乙肝病毒攜帶者、梅毒患者等),可在有噴濺治療操作過程中全程佩戴防噴濺面罩,避免氣溶膠對診療環(huán)境的污染。
本研究為避免同一診室內其他患者操作過程中產(chǎn)生的氣溶膠對空氣質量造成影響,導致研究結果出現(xiàn)偏倚,特選用獨立噴濺室進行診療操作。在診療操作開始前及結束后,均按照醫(yī)院感染要求進行診室空氣清潔,并在每例患者操作前進行空氣質量檢測。研究結果表明,診療操作前空氣細菌菌落計數(shù)最少,試驗組空氣菌落計數(shù)與對照組空氣菌落計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確保了診療前基線資料的可比性,同時達到了診室空氣菌落數(shù)≤500 CFU/m3的質量標準[7]。診療過程中,齲病組的去齲操作和牙齦炎病組的齦上潔治操作均為噴濺治療,進行診室空氣菌落計數(shù)時發(fā)現(xiàn),試驗組使用防噴濺面罩的空氣質量和噴濺范圍均優(yōu)于對照組,證明防噴濺面罩可有效縮小診療過程中噴濺物噴濺范圍,改善診室空氣質量。
綜上所述,使用防噴濺面罩能夠較大程度降低口腔診療操作中噴濺物飛濺造成的氣溶膠污染。有傳染性病疾的患者就診時,應對其進行詳細問診,了解其病情,在排除治療禁忌后,做好個人防護和環(huán)境消殺工作。如診療前使用一定濃度消毒液(如0.1%的西吡氯銨含漱液)進行口腔含漱,可降低空氣中的細菌數(shù)量[8],減少診室環(huán)境污染;重視標準預防,強調患者和醫(yī)務人員的雙向防護;正確穿戴防護工服、口罩、面罩、護目鏡,使用高通量強力吸引器;診室內放置空氣消毒凈化器,診室開窗通風等。在此基礎上,使用防噴濺面罩可為口腔診療醫(yī)院感染防控提供新的保障。但防噴濺面罩使用過程中,面罩佩戴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抵觸心理,需要醫(yī)務工作者及時向患者普及口腔治療中的防控知識,以及防噴濺面罩的使用利弊,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目前防噴濺面罩的使用和普及率尚不高,后期會對防噴濺面罩進行進一步升級與推廣,提高診療過程的適配性,縮短佩戴防噴濺面罩時的椅旁操作時間,提高患者、醫(yī)務人員對防噴濺面罩的使用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