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 功
我認識齊白石先生時只有十七八歲,這時已向賈羲民先生學畫,并由賈先生介紹向吳鏡汀先生請教。對于齊先生的畫,只聽說是好,至于怎么好,應該怎么學,則是茫然無所知的。
齊先生早年刻苦學習的事,大家已經(jīng)傳述很多,在這里我想談兩件重要的文物,也就是齊先生刻苦用功的兩件“物證”:一件是用油竹紙描的《芥子園畫譜》,一件是用油竹紙描的《二金蝶堂印譜》。那本畫譜,沒畫上顏色,可見當時根據(jù)的底本并不是套版設色的善本。即那一種多次重翻的印本,先生描寫的也一絲不茍,連那些枯筆破鋒都不“走樣”。這本,可惜當時已殘缺不全。尤其令人驚嘆的是那本趙之謙的印譜,我那時雖沒見過多少印譜,但??凑河∧啻蛴〕鰜淼挠≌拢鼈兣c用筆描成的有顯著的差異,而宋元人用的墨印卻完全沒有見過。當我打開先生手描的那本印譜時,驚奇地、脫口而出地問了一句話:“怎么?還有黑色印泥呀?”及至我得知是用筆描成的,再仔細去看,仍然看不出筆描的痕跡。慚愧??!我少年時學習的條件不算不苦,但我竟自有兩部《芥子園畫譜》,一部是巢勛重摹的石印本,一部是翻刻的木板本,我從來沒有從頭至尾臨仿過一次。今天齊先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保存在國內外各個博物館中,而我在中年青年時也曾有些繪畫作品,即使現(xiàn)在偶然有所存留,將來也必然與我的骨頭同歸腐朽。這個客觀的真理,無情的事例,是多么值得深思熟慮啊!這里我也要附帶說明,藝術的成就絕不是單靠照貓畫虎地描摹,我也不是在這里提倡描摹,我只是要說明齊老先生在青年時得到參考書的困難,偶然借到了,又是如何仔細地復制下來,以備隨時翻閱借鑒,在艱難的條件下是如何刻苦用功的。他那種看去橫涂豎抹的筆畫,又是怎樣走過精雕細琢的道路的。
齊先生對于寫字,是不主張臨帖的。他說字就那么寫去,愛怎么寫就怎么寫。他又說,碑帖里只有唐代李邕的《李思訓碑》最好。他家里掛著一副宋代陳摶寫的對聯(lián)拓本:“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摶(下有‘圖南’印章)?!边@聯(lián)的字體是北魏《石門銘》的樣子,這十個字也見于《石門銘》。但是擴大臨寫的,遠遠看去很似康南海寫的。老先生每每對人夸獎這副對聯(lián)寫得怎么好,還說自己學過多次總是學不好,以說明這聯(lián)上字的水平之高。我還看見過齊先生中年時用篆書寫的一副聯(lián):“老樹著花偏有態(tài),春蠶食葉例抽絲?!惫P畫圓潤飽滿,轉折處交代分明,每個字都像先生中年時刻的印章,又很像吳讓之刻的印章,也像吳昌碩中年學吳讓之的印章。又曾見到他四十多歲時畫的山水,題字完全是何子貞樣。我才知道老先生曾用過什么功夫。他教人愛怎么寫就怎么寫的理論,是他自己晚年想要融化從前所學的,也可以說是想擺脫從前所學的,是他內心對自己的希望。
齊先生畫的特點,人所共見,而親見過先生作畫的,就不如只見到先生作品的那么多了。有一次,我看到先生正在作畫,畫一漁翁手提竹籃,肩荷釣竿,身披蓑衣,頭戴箬笠,赤著腳站在那里,原是先生常畫的一幅稿本。那天先生鋪開紙,拿起炭條,向紙上仔細端詳。然后一一畫去。我當時的感想正和初見先生刻印時一樣,驚訝的是先生畫筆那樣毫無拘束,造型又那么不求形似,滿以為臨紙都是信手一揮,沒想到起草時,卻是如此精心!當用炭條畫到膝下小腿到腳趾部分時,只見畫了一條長勾短股的九十度的線條,又和這條線平行著另畫一個勾股。這時忽然抬頭問我:“你知道什么是大家,什么是名家嗎?”我當時只曾在《桐陰論畫》上見到秦祖永評論明清畫家時分過這兩類,但不知怎么講,以什么為標準。既然說不出具體答案來,只好回答:“不知道。”先生說:“大家畫,畫腳,不畫踝骨,就這么一來,名家就要畫出骨形了?!闭f罷,在這兩道平行的勾股線勾的一端畫上四個小短筆,果然是五個腳趾的一只腳。我從這時以后大約二十多年,才從八股文的選本上見到大家、名家的分類,見到八股選本上的眉批和夾批,才了然《桐陰論畫》中不但分大家、名家是從八股選本中來的,即眉批、夾批也是從那里學來的。齊先生雖然生在晚清,但沒聽說學做過八股,那么無疑也是看了《桐陰論畫》的。
齊先生在處事上是正義凜然的??谷諔?zhàn)爭時,偽政權的“國立藝專”送給他聘書,請他繼續(xù)當藝專的教授,他在信封上寫了“齊白石死了”五個字后原封退回。又一次偽警察挨戶要出人、出錢,說是為了什么事。他表白他沒叫齊家出人出錢,那人便提出要先生一幅畫。先生大怒,對家里人說:“找我的拐杖來,我去打他?!蹦侨寺牭骄团芰?。
齊先生有時也有些舊文人自造“佳話”的興趣。從前,北京每到冬天有菜商推著手推獨輪車賣大白菜,用戶選購作過冬的儲存菜,每一車菜最多值不到十元錢。一次,菜車走過先生家門,先生向賣菜人說明自己的畫能值多少錢,自己愿意給他畫一幅白菜換他一車白菜。不料這個“賣菜傭”并沒有“六朝煙水氣”,也不懂一幅畫確可以抵一車菜而有余,他竟自說:“這個老頭兒真沒道理,要拿他的假白菜換我的真白菜?!比绻@次交易成功,于是“畫換白菜”“畫代鈔票”等佳話即可不脛而走。沒想到這方面的佳話并未留成,而賣菜商這兩句煞風景的話,卻被人傳為談資。從語言上看,這話真堪入《世說新語》;從哲理上看,畫是假白菜,也足發(fā)人深思。明代收藏《清明上河圖》的人如果參透這個道理,也就不致有那場禍患了。可惜的是這次佳話,沒能屬于齊先生, 卻無意中為賣菜人所享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