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罡
戈公振。
在中國新聞史上,戈公振的名字可謂是如雷貫耳,他不僅是一名優(yōu)秀的新聞記者,還是我國最早的報史專家,所寫《中國報學史》是我國第一部歷史新聞學專著,開創(chuàng)了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中國新聞發(fā)展史的先河。提到他,很多人都會感慨他的命運多舛,也敬佩他的赤誠——將短暫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新聞事業(yè)。
戈公振生于1890年,原名戈紹發(fā),江蘇東臺縣人。幼年與其兄一起讀過幾年私塾,18歲入東臺高等小學堂讀書,畢業(yè)后考入南通師范學校。因家庭貧寒,只能供一人深造,其兄先入該校讀書,戈公振只得輟學。后來,他到《東臺日報》館做學徒。為了維持生計,他業(yè)余時間到當地鄉(xiāng)紳夏寅官家里兼職做家庭教師。戈公振教學有方,夏家子弟學業(yè)大有長進,夏寅官便將他推薦給了上?!稌r報》社長狄楚青。
《時報》報館設在上海福州路望平街口,與有正書局是一家,樓上是報館,樓下是有正書局發(fā)行所。1913年初,戈公振被安排在有正書局圖畫部當收發(fā)員。這個崗位的事情雜七雜八,他任勞任怨、認真負責,還自己鉆研、探索,很快就得到狄楚青的賞識,被調到《時報》館工作,由此正式進入新聞界,一干就是將近15年。15年間,他工作勤奮、好學不倦、富于創(chuàng)新,由校對、助理編輯、編輯一路升至總編。
戈公振擔任編輯不久,就嘗試創(chuàng)辦各種副刊,還大膽地創(chuàng)辦了《時報圖畫周刊》(后更名為《圖畫時報》)。這結束了中國畫報的“石印時代”,開啟了“銅版時代”,讓中國畫報步入一個攝影時代?!秷D畫時報》曾使《時報》出盡風頭,成為文化界人士和知識分子最為青睞的報紙之一。那一時期,戈公振在報上發(fā)表了1700多篇時評,引導讀者客觀認識動蕩的國內外局勢和各類社會思潮。胡適對其贊賞有加,在《十七年的回顧》中曾寫道,“《時報》出世后不久,就成了中國智識階層的一個寵兒?!稌r報》的短評,在當日是一種創(chuàng)體,做的人也聚精會神的大膽的說話,故能引起許多人的注意,故能在讀者腦筋里發(fā)生有力的影響”。
在《時報》工作期間,戈公振還積極倡導在大學開設新聞教育,主張報人要接受高等教育。他先后在上海國民大學、南方大學、大夏大學、復旦大學擔任報學系(或新聞學系)系主任和教授,講授中國報學史和新聞學,成為中國新聞教育初創(chuàng)人之一。他親自發(fā)起成立的上海新聞記者聯歡會,時常開展新聞學術探討,組織各種新聞培訓,成為舊中國時期上海地區(qū)存在時間最長、影響較大的新聞學術團體。
戈公振在《時報》做的最出彩的事,當數在新聞學研究上取得的成果。我國新聞界歷來重經驗、輕研究,甚至有人說新聞無學。戈公振不僅承認新聞有學,編譯了《新聞學撮要》,還認為報學史也是一門科學,并在1926年撰寫完成《中國報學史》。寫該書時,他極注重資料素材的比較研究,其網羅之富,搜研之勤,在當時堪稱罕見。動筆多年前,他就開始著手收集整理資料,向私家藏書和圖書館借閱書籍,寫信向馬相伯、丁福保、鄭振鐸等人請教,與訪華的英國現代報業(yè)開創(chuàng)者北巖爵士、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威廉博士、美國新聞出版界協會格拉士等進行交流,還在《時報》上刊登廣告訪求舊報。《中國報學史》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了從漢唐到五四運動前的中國報刊產生、發(fā)展的概貌,成為中國新聞史學的開山之作,戈公振也被認為是中國新聞史學的拓荒者。
《時報》。
《圖畫時報》。
然而,當戈公振在報界干得風生水起時,他的事業(yè)和家庭相繼出現變故。1921年,狄楚青因資金周轉困難,將報館賣給了上海富商黃伯惠,戈公振不被重視,由此坐了冷板凳。幾乎與此同時,戈公振的結發(fā)妻子與人私奔,后又投江自殺。他一時間心灰意冷,辭掉副總編一職,于1927年1月乘坐法國郵輪“達爾塔良”號從上海出發(fā),開始了考察世界報業(yè)之旅。
兩個月后,戈公振來到國際聯盟所在地瑞士日內瓦,向國內報刊發(fā)回采訪英國外相張伯倫、法國外長白理安和德國外長特萊斯曼的報道,并以記者身份參加各類國際會議。同年8月下旬,他受國際聯盟之邀,出席了匯聚全球資深媒體人的國際報界專家大會,結識了不少世界媒體頭面人物。會上,戈公振就西方媒體對中國的種種歪曲報道提出質疑,呼吁西方媒體客觀報道中國。針對歐美對中國電報費率遠遠高于歐美兩大洲的問題,他還呼吁國際通訊社降低供給中國報紙的新聞費用。
在歐洲考察期間,戈公振到過法國、英國、德國、比利時和意大利。在英國,他走進《泰晤士報》和路透社,仔細考察了各個部門,并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聽過課。他還在大不列顛東方圖書館逗留了幾天,查閱了很多國內找不到的中國報紙,如獲至寶,詳細地作了筆記,后來寫成《英京讀書記》,作為《中國報學史》的補正。在德國科隆,他參觀了第一次世界報紙博覽會,在會上大開眼界,深為中國新聞業(yè)缺席博覽會扼腕嘆息。
1928年6月,戈公振繼續(xù)報業(yè)考察之旅,乘船離開歐洲赴美,訪問了紐約、華盛頓、芝加哥、舊金山等城市,并參觀了《紐約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等。同年8月,他從加拿大溫哥華前往日本,訪問了橫濱、東京、京都、大阪、神戶等城市,參觀了《每日新聞》《日日新聞》。他對日本媒體煽動侵華深為憂慮,撰寫了《旅日新感》和《旅日雜感》等通訊,告誡國人對日本保持高度的警惕。回國以后,他撰寫了《世界報業(yè)考察記》交給商務印書館。此番考察的目的,戈公振已在書的序言中寫出:“以供我國報界之參考與勉勵,使其深信一事之成功必在長期奮斗以后,且非純粹營利性質,而為對于公眾之一種貢獻?!?/p>
1935年,戈公振在維也納香布倫宮。
戈公振結束將近兩年的世界報業(yè)考察回國,成為上海灘的新聞人物。1929年,戈公振接受史量才的邀請,到《申報》館任職。但是,名聲在外的他并未受到重用。據成舍我回憶,“總可以看見他,在一些相片和剪報的紙堆中埋頭工作。我笑著問他‘這不是勞而無功嗎?他嘆著氣說:‘有功無功在人,肯勞不肯勞在我。只要我肯勞,就不管有功無功了”。
盡管如此,戈公振仍然很想就他在國外考察所得,幫助史量才把《申報》辦成一張現代化的報紙。在他遺留下來的、僅有的1930年前三個月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他為此做過不少努力。1月3日,他寫道:“晨入館寫建議書”;1月6日有“晨起匆匆赴館,寫致史先生建議”;1月7日、8日、9日都有“晨起即赴館,寫致史先生信”。在他的建議下,《申報》創(chuàng)辦了“圖書資料參考部”,并開始出版大張影寫版的《星期畫刊》。
未能得申其抱負、得展其所長的戈公振,白天在《申報》辦公,其余時間都貢獻給了社會。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他參加了上海文化界的抗日救亡運動,同陳望道、丁玲等人聯合發(fā)表了《中國著作者為日軍進攻上海屠殺民眾宣言》。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與胡愈之、鄒韜奮商談創(chuàng)辦《生活日報》。也是在這個月,英、美、法、德、意等五國組成的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到遠東實地調查“九一八”事變情況,戈公振以記者身份隨團前往。通過調查,他對國民黨政府極為失望,對五國調查團委員在日本帝國主義面前的軟弱深感無奈,把拯救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主張堅決抗戰(zhàn)的中國共產黨身上,并對社會主義的蘇聯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
1933年3月5日,戈公振如愿來到蘇聯,很快被這個充滿活力、魅力無窮的“新國”所吸引。他決定辭去《申報》的工作,長期留下來研究蘇聯。他深入到莫斯科、列寧格勒、烏拉爾、遠東和中亞細亞等地采訪,寫成了《社會城》《谷城》《電城》《油城》《堿城和鐵城》等系列通訊,并且往國內發(fā)回許多圖片。在通訊以及與朋友的信件往來中,他熱情謳歌十月革命給蘇聯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稱贊蘇聯是庶民執(zhí)政掌權的國家。1934年夏,鄒韜奮訪問蘇聯時,曾和戈公振多次見面并作長談。
就這樣,戈公振一直踐行著“辦報為救國”的宗旨和理想,直至生命走向終點。1935年6月,戈公振在莫斯科接連收到鄒韜奮從上海發(fā)來的兩封信,信中說,盼望他早日回國重新籌辦《生活日報》(該報1933年10月被國民黨強行關閉)。接到信后,戈公振于當年10月15日回到上海。不久,他因盲腸炎住院治療,21日進行了手術,22日因病情惡化而去世,享年45歲。臨終前,他曾對鄒韜奮說:“在俄國有許多朋友勸我不必就回來……國勢垂危如此,我是中國人,當然要回來參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
戈公振逝世后,多位社會名流為他撰文追思。狄楚青在吊唁中為他的坎坷命運嘆息:“室家之樂,惟君獨無。立身社會,又困于世。雄才大略,無所建施,中懷抑郁,誰能知之?!蓖?1月5日,《大上海人》半月刊特別出版了“追思戈公振特輯”,成舍我在特輯中發(fā)表《一個真正的報人》一文,文章最后寫道:“我們不必過分恭維公振是超人,我們只很忠實的說,活了四十五歲的戈公振先生,他現在死了,我們可以蓋棺論定,上他一個等號,他是做了四十五歲的‘人,尤其是在這亂七八糟的報人社會中,做了幾十年的一個真正‘報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