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貓
墨脫縣位于藏東南,地處雅魯藏布江下游、喜馬拉雅山東端南坡,北、東、西三面高山相環(huán),形似蓮花(藏語中“墨脫”意為“花朵”),平均海拔只有1800米,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地方之一。
熬過了炎炎夏日,大地逐漸換上了秋季的焦糖色,不由地想起高原上糖霜一樣的銀白色,那是一個冬季的童話:二月份的西藏,置身林海雪原,讓我們以一種更加溫柔的心態(tài)看待世間的各種生靈吧!
久聞墨脫大名,這里曾經(jīng)是戶外探險者的勝地,是極少數(shù)人到達過的秘境。然而一切已成追憶,完美的公路使得抵達很輕松。當我從林墨公路一路暢通,進入這個藏南的“烏托邦”時,路況太好了,完全顛覆了之前進墨脫那種極其艱難的印象,有些失落,好在這里的鳥兒并沒有讓我失望。
墨脫縣位于藏東南,南與印度阿薩姆邦接壤,地處雅魯藏布江下游、喜馬拉雅山東端南坡,北、東、西三面高山相環(huán),形似蓮花(藏語中“墨脫”意為“花朵”),平均海拔只有1800米,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地方之一。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8.5%,森林蓄積量位列全國各縣之首,從高山寒帶到亞熱帶雨林都有,形成了中國最完整的山地垂直氣候帶。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一路向北,遇到高山阻隔后凝結(jié)成雨,使得墨脫降水充沛,滋潤了動植物的生長繁衍。墨脫巨大的高海拔差,使得熱帶、亞熱帶、高山溫帶到高山寒帶氣候一應俱全,這種獨特的立體氣候帶下的鳥種極為豐富。
那些垂直遷徙的鳥兒,冬季從高山下到更低海拔的地方覓食,此時便是最好的觀鳥季節(jié)。初探墨脫,驚嘆“蓮花秘境”果然是觀鳥者的天堂,有記錄的鳥種就有400多。除了一些鳥兒有相對固定的活動區(qū)域,大部分時候是需要依靠“鳥浪”的,即不同種類的鳥出現(xiàn)在一個相對集中的空間,并大致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移動覓食的現(xiàn)象,稱為混合鳥群。熱帶森林中更容易見到鳥浪,可能因為雀形目的小型鳥類更需要以這種方式共同覓食、抵御天敵吧。
鳥浪由幾種甚至十幾種鳥組成,大多數(shù)是當?shù)爻R婙B種,偶爾混著一些稀罕鳥兒。一個典型的熱帶森林里的鳥浪由冠層、中層和下層構(gòu)成。移動時,冠層的鳥(比如山椒鳥)會打頭陣,隨后是各種鹛和雀鹛、繡眼鳥、柳鶯、鵯、鵑鵙和啄木鳥等,隊伍最后是下層活動的噪鹛和鉤嘴鹛,卷尾和各種鹟則前后穿插,伺機捕捉鳥浪驚飛的昆蟲。因為可以同時拍到多種鳥,加上距離有時候會很近,鳥浪特別讓人期待,好像拆盲盒。這次在墨脫我終于有更多機會好好觀察這一自然界的有趣現(xiàn)象了。
墨脫鳥浪的核心鳥種由當?shù)爻R姷南矚g集群的鳥兒擔當,比如白眶雀鹛。這些喧鬧的鹛類警惕性強,稍有風吹草動就報警。它們通過鳴叫吸引其它種類的鳥加入,可以看成鳥浪的召集者,類似的還有方尾鹟。鳥浪中會有不少艷麗的鳥兒,金頭穗鹛、栗頭鹟鶯、栗頭雀鹛、黃頰山雀等,這些小鳥更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躲避天敵,它們通常都是追隨者。柳鶯和鳳鹛在鳥浪中也很常見。
白頸鶇屬中型鳥類,體長23—28厘米,是一種高山森林灌叢鳥類。
火尾綠鹛羽色艷麗,嗜吃花蜜,時常在花叢和樹枝間穿梭。
血雉別名血雞、松花雞,成群活動,已被列入《華盛頓公約》Ⅱ級保護動物。
藍大翅鴝冬季結(jié)群棲于樹上。雄鳥通體鮮紫藍色,兩翅和尾呈黑色,雌鳥則呈灰褐色。
從墨脫出來,越野車又一次翻過大雪覆蓋的埡口,在雪山下的嘎隆拉寺注視下,我們向著波密方向駛?cè)?。灰蒙蒙的天空中開始飄雪,不久下得越來越大。這時,視野中出現(xiàn)了一團黑影,快速移動著。“藍大翅鴝!”我驚呆了,正是那些有著令人眩目的藍色羽毛的精靈。漫天飛舞的除了雪花,還有藍大翅鴝,幾百只如同一陣藍色旋風,在頭頂?shù)奶炜丈下舆^。這些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冬季遷到低海拔區(qū),結(jié)群活動。它們行動一致,齊刷刷落在松樹上,間隔均勻地站立,猶如圣誕樹上的藍色掛飾,藏民親切地稱呼它們“喜瑪拉雅藍鳥”。我注意到附近有沙棘樹,沙棘果是冬季藍大翅鴝最喜愛的食物,它們是在這里覓食。
我在雪地里站了不知道多久,癡癡地看著它們在雪中飛舞、盤旋,雪越下越大,它們也愈發(fā)活躍,一次次掛滿松樹,又一次次飛起,這樣反復著。這是我見過最美的雪國童話。
二月的林芝,河谷里的桃花尚未綻放,游客寥寥,卻是觀鳥的好季節(jié)。這里海拔低,氣候相對溫暖,植被茂盛,從林鳥到雉雞,鳥種甚是豐富,可惜這道關(guān)于鳥兒的風景被很多游客忽略了。
林芝位于西藏東南部,念青唐古拉山東段和喜馬拉雅山東端,地勢北高南低,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沿江而上,與北方寒流在念青唐古拉山脈東段一帶匯合,使包括波密在內(nèi)的整個林芝地區(qū),形成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及寒帶并存的多種氣候帶,并最終造就了這個冰川、森林交織,雪山、草原同框的童話世界。
2023年初是我第二次來到林芝,疫情前的第一次旅行便是西藏,直飛林芝。下榻的松贊波密林卡酒店正對著雪山,從窗戶望出去的風景很美。那是一次以自然風光為主的旅行,來古冰川和然烏湖令人難忘。雖然當時已經(jīng)是5月了,還能看到一些尚未凋零的桃花,身后是潔白的雪山。清晨,我在酒店附近遇見覓食的白頸鶇,看著它一次又一次帶著滿嘴的蟲子回到巢里,那次崗云杉林徒步還偶遇大紫胸鸚鵡……帶著對林芝旅行的美好回憶,這一次,我是專門來看鳥兒的。
我們來到市內(nèi)的一處公園,這里海拔不過2000多米,中低海拔的林鳥中,灰腹噪鹛正在水邊的火棘叢中忙碌著。仔細一看,還有喜山紅眉朱雀、曙紅朱雀、黑喉紅尾鴝等。草地上,林鷚和棕胸巖鷚低頭覓食,完全不怕人。我的目標是棕額長尾山雀,很快便發(fā)現(xiàn)了一小群。它們蹦蹦跳跳,習性和棕頭長尾山雀一樣,有時候會直接跳到你面前。
黑頸鶴為中國特產(chǎn)物種,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是一種大型涉禽,它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由于生活在高原,發(fā)現(xiàn)較晚,黑頸鶴也是世界上命名最晚的一種鶴。
下午5點左右,水邊的鳥兒逐漸多起來,我們守候在不遠處,白頸鶇旁若無人最淡定,綠背山雀嘰嘰喳喳,紅交嘴雀的出現(xiàn)讓我格外驚喜,一只雄鳥的羽毛顏色十分花哨,應該是亞成(幼崽向成熟時期過渡的成長階段)的。松樹上,一只霍氏旋木雀正在以典型的圍繞樹干旋轉(zhuǎn)的方式覓食,很快便上到高處不見了。
第二天清晨,林芝下雪了,一想到即將拍到雪版的血雉,我便不由地激動起來。我們離開林芝縣城,沿G318線向著海拔4728米的色季拉山埡口方向駛?cè)ァ=裉煊幸粋€重要的任務:拍攝最美的血雉亞種——德欽亞種。然而,雪很快便停了,這場雪太過溫柔,以至于落在地面幾乎不留痕跡,看著地上那薄薄一層如霜一樣的白色,我不禁垂頭喪氣。好在下雪并沒有影響鳥兒們的出行,它們的活動依舊規(guī)律。8點左右,血雉終于出現(xiàn)了,一小群六七只,雌雄都有。只見為首的雄鳥站在路邊,警惕地左右張望,看沒有車,它便飛奔過馬路。后面跟著其它同伴,然而,駛過的車子迫使后面的只能退回到路下面。先過去的雄鳥站在山坡上,不斷發(fā)出呼喚的叫聲,這是在催促其余的血雉趕快過來。
我們等在一旁,抓拍了不少血雉過馬路的滑稽場景。我還奇怪血雉怎么不飛過去,非要展示下“飛毛腿”的技藝,原來這種雉飛行能力差,主要通過迅速奔跑和藏匿來逃避危險。血雉隸屬于雞形目雉科血雉屬,在中國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邊緣,包括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祁連山脈和秦嶺地區(qū)。血雉的亞種眾多,羽色變異較大,不過都有一個共同點:臉和腳都是猩紅色的,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血雉是典型的雌雄兩態(tài)的鳥類,雄性羽毛更艷麗。林芝的血雉是德欽亞種,雄性頸部和腹部均為紅色,耳羽純黑,我覺得是血雉亞種中最美的。
血雉和其它雉雞每天都要沿著固定的線路上山下山,勢必要穿過車來車往的公路,這對它們是相當大的考驗。每次看血雉過馬路,我都捏著一把汗。這些白天活動的鳥類還算幸運,那些夜行動物就慘了。距離血雉拍攝地不遠的公路上,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頭估計在清晨剛剛被車撞死的豹貓,尸體很完整,這是一頭漂亮的成年豹貓,太讓人惋惜了。拍攝下遺體后,我應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呂植教授的請求,將坐標發(fā)給她,她的學生正在做野生動物被“路殺”的調(diào)研,搜集數(shù)據(jù)。未來希望可以改善這些公路段,比如針對不同動物設(shè)計圍欄通道系統(tǒng):先在公路上建圍欄,使野生動物不能隨便橫穿公路,然后在合適的地點建地下通道,保證它們安全通過。
吉隆是我們西藏觀鳥的第三站,也是此行自然風光最美的地方。喜馬拉雅山深處的“珠峰后花園”,也是鳥兒們的幸福家園。
從拉薩前往吉隆,途中經(jīng)過薩迦、拉孜、定日、聶拉木,沿途眺望多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山,還有清澈美麗的佩枯錯湖,一路風景令人心曠神怡。喜馬拉雅山脈在吉隆、聶拉木、定日、定結(jié)、亞東等縣打開了5條南北縱向的大裂谷,俗稱“五條溝”。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深處,自海拔4200米的西藏吉隆縣城南下,沿路經(jīng)過的峽谷,即是南北穿越喜馬拉雅山的重要通道之一的吉隆溝,五條溝中最靠西的一條,位于希夏邦瑪峰下,全長約90公里。巨大的海拔落差造就了吉隆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里原始森林密布,雉類資源格外豐富:海拔低處的村莊有黑鷴,山上則有棕尾虹雉、血雉、暗腹雪雞、雪鶉等。
第二天清早,天還沒有亮,我們便上山了。站在山腰眺望下面依舊熟睡的村莊,一陣陣寒意襲來,畢竟是冬季的高原啊。眼看遠處的雪山一點點開始披上金色,讓人一時間忘記了鳥兒,同伴索性掏出手機錄了起來。這里自古就是中國通往尼泊爾以及整個南亞大陸的重要通路,吉隆鎮(zhèn)距離尼泊爾邊境僅23公里。
此時,山谷中傳來雉類的鳴叫,大家仔細聆聽,辨別著聲音的方向,突然草叢中飛起一只棕尾虹雉,我們還沒反應過來,它那絢麗的身影便滑翔到了山的另一側(cè)。此時陽光尚未照到山谷,山坡上似有鳥兒活動,黑乎乎的看不真切。很快,雪鶉的叫聲越來越近,終于露面了,只見它快速跑過馬路,那身和周圍環(huán)境完全一樣的保護色簡直絕了!眼見雪鶉消失在山坡上,它那驕傲的樣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盤山路邊的山坡下面有處結(jié)冰的水源,中午很多鳥兒都會在這里喝水,尤其是血雉,更是成群結(jié)隊,很容易拍攝,于是我們連著兩天前去守候。這種藏南亞種的血雉喉部和尾部艷紅,藍背綠腹,但胸部并不紅。有一二十只左右,這處水源看來是它們每天必光臨的地方,高原巖鷚、喜山白眉朱雀、白翅斑擬蠟嘴雀、藏烏鶇等也來喝水。山下的村莊周邊是耕地、草地和針葉林、針闊混交林,也是鴝和鹛喜歡的環(huán)境,藍頭紅尾鴝和藍大翅鴝看上了沙棘果樹,還有黑頸鶇,大家歡聚一堂,其樂融融。西藏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噪鹛”,雜色噪鹛和細紋噪鹛就是吉隆最常見的,它們經(jīng)?;烊涸诼愤叢莸厣弦捠场?/p>
吉隆縣位于西藏自治區(qū)西南部、日喀則市西南部, 與尼泊爾王國相鄰。吉隆,為藏語“舒適村” “ 歡樂村” 之意。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東林藏布河、吉隆藏布河)貫穿全境,有約300平方公里的吉隆盆地。
棕尾虹雉雄鳥上體深藍色,具金屬光澤,頭頂有一簇冠羽,白天活動,晚上棲于陡峭的巖石上。棕尾虹雉是尼泊爾的國鳥,在中國數(shù)量稀少,被列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在吉隆,雖然我新拍到了不少特色鳥種,但最讓我意外的卻是黑鷴。雉類因為漂亮的羽毛,隱蔽性很強,然而吉隆的野生黑鷴竟大搖大擺地在農(nóng)民家的后院田地里活動,好像家養(yǎng)的雞一般。沒有云南熱帶雨林郁郁蔥蔥的綠色襯托,吉隆的黑鷴在雜亂的灌木叢和光禿禿的田地里覓食,一下子由“貴婦”變“村姑”了。原來這是不同的亞種:前者屬于藏南亞種(分布在藏東南的墨脫、察隅、波密和云南盈江、貢山等地),后者為指名亞種(分布在西藏聶拉木、吉隆和亞東)。雉類公然出現(xiàn)在村莊附近,看來吉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真的十分和諧。
離開吉隆,翻山越嶺,我們向著山南的勒布溝進發(fā)。隨著海拔逐漸升高,很多地方的積雪還沒有融化,路邊鳥不多,偶爾見到高山嶺雀和林嶺雀。從4500多米的波拉山口沿盤山公路下到海拔2400多米,垂直落差2000多米,實際距離不遠,但盤山路太多,行駛130多道彎,黑夜中翻山越嶺,加上冰雪路面,等吃完飯趕到勒布溝的住宿地麻瑪鄉(xiāng)已經(jīng)是夜里23點了?!坝袝r候觀鳥也是探險旅行的一種吧!”我從未想過做一個探險家,這些年卻因為拍攝野生動物走過了太多荒無人煙的地方。
第二天醒來,我終于看清楚這個邊陲小鎮(zhèn)的模樣。勒布溝位于西藏山南錯那縣境內(nèi)的波拉山南側(cè),是喜馬拉雅山東段的一條南伸式大峽谷,南方是門隅核心的達旺地區(qū)。因為勒布溝與不丹和印度接壤,麻瑪鄉(xiāng)是邊防哨所的駐扎地,位置十分重要,故國家投入很多修建這里的基礎(chǔ)設(shè)施。
清晨6點,我們就上山尋找紅胸角雉,雖然是二月,山上還下了雪,但并不覺得特別寒冷。雪國世界里,山是隱隱的,松林也是隱隱的,一片迷茫的白色世界,能見度很差。車子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車轍,通往邊防哨所的道路非常安靜,連綿不絕的雪嶺云杉,山對面就是不丹,不禁想起8年前我在不丹的觀鳥經(jīng)歷,輕煮歲月慢煮茶,一切彷佛就在昨日。
附近山雀的叫聲將我從記憶中拉回來,循聲望去,一只煤山雀站在路邊掛滿雪的枝頭鳴叫。我慢慢靠近,它很鎮(zhèn)定,可以清楚看到翼上的兩道白色翼斑。雪中的鳥兒覓食愈發(fā)勤快,漸漸地鳥兒多起來,兩只星鴉落在遠處的枝頭,頭頂上方樹杈上的幾只紅頭灰雀,還有躲在灌木中的暗胸朱雀和棕朱雀,眼紋噪鹛、紅頭噪鹛、黑頂噪鹛……被我們一一找出,但是卻沒有紅胸角雉的蹤影。
不同于喜馬拉雅山區(qū)的高原高寒氣候,平均海拔2800多米的勒布溝,為高原罕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森林覆蓋率達75%,像一個天然的大氧吧。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讓溝谷終年云霧繚繞,這里山林茂密,水流淙淙,除了高大的紅豆杉,還有棕櫚和芭蕉。這片亞熱帶森林中,活躍著眾多鶯鹛類鳥兒,它們在灌叢、竹林以及森林的下層區(qū)域活動。因為緊鄰不丹,有些鳥種的英文就是以這個國家名作為名字開頭,比如當?shù)孛餍区B種——麗星噪鹛,它們有著極好的保護色,我們在路邊發(fā)現(xiàn)的這對噪鹛夫妻在灌木叢中安了家,大大方方跳到我們面前。
村口的一棵大樹上,幾只褐鴉雀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堅硬的種子。這是鴉雀科體型較大的一種,顏值不高,卻有點呆萌。車子行駛途中,路兩側(cè)經(jīng)常有鳥影閃過,向?qū)дf那是喜山光背地鶇,它也是著名的“地出溜”,看見拍不到。終于在一個傍晚,遇到了一只比較乖的拍攝對象,這只喜山光背地鶇怔怔地注視著前方,似乎沒察覺車子在它側(cè)面停了下來,那個位置剛好看不到我們,于是盡情拍了不少“呆版照”。
離開勒布溝的那天,天空又飄起了雪,數(shù)百只藍大翅鴝像旋風飛過頭頂,我用手機記錄下它們那魔幻的舞蹈。當藍大翅鴝齊刷刷落在電線上,陰霾的天空下絢麗的色彩隱去,只剩下了一個個黑點,密密麻麻。
卡久寺的雪鴿在空地上吃著青稞,雪后的寺院山林成了一幅山水畫。
西藏,把冬天的美都沉淀在了卡久寺。 雪后的寺院山林成了一幅山水畫。從這幅美妙圖畫中走出的是渾身上下閃爍著金屬光澤的棕尾虹雉,還有同樣美艷的血雉。
雪花輕揚,我坐在卡久寺的廊下,看著不遠處灌木叢中的棕尾虹雉。它一動不動,任由雪飄落在它那如同披著彩虹的羽毛上,整個世界安靜了下來。曾幾何時,這種稀有罕見的雉類,成了卡久寺的“神鳥”,如天使般庇護著這座群山之巔,有著1200年歷史的寺院。
中國是世界上珍稀瀕危雉類最多的國家,由于人類的捕殺和鳥類棲息地被破壞,越來越多的雉雞被列入了瀕危行列。這個家族的絕大多數(shù)成員生性隱匿,遠離人煙,但有些卻反其道行之,那就是棕尾虹雉。一種稀有美麗的珍禽從高高神壇上走下,不怕人,但也還保持自然野生狀態(tài),來去自由,這在國內(nèi)并不多見。
棕尾虹雉的家在高原,除了我國西藏南部和東南部等地(喜馬拉雅山海拔2500-4000米的高山灌叢和草甸地帶),還分布在阿富汗東部、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不丹、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它們身披彩衣,行蹤飄忽,本來極難拍攝,然而山南洛扎縣的卡久寺卻是個例外。冬季缺乏食物的時候,卡久寺的僧尼在寺院周圍撒青稞,吸引了不少鳥兒,包括難見的棕尾虹雉和血雉,時間一久,便形成了人與鳥兒和睦共處的景象。
來之前我見過不少棕尾虹雉的圖片,但是見到本尊的那一刻,我還是被小小驚艷了一把,心中暗暗贊嘆這自然界的神作。棕尾虹雉的頭上有一簇像孔雀翎的藍綠色冠羽,向前卷曲,是虹雉中羽冠最漂亮的。它的冠羽、頭部和喉部泛著迷人的金屬綠光澤,眼周裸露的皮膚呈海藍色,頸后部紫色,背部和雙翼為綠色,背部中間有白色橫斑,尾羽如菊瓣,從耀眼的金黃過渡到橘黃,18枚尾羽打開時猶如一把漂亮的羽扇。尤其在陽光下呈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金屬光澤,說它“身披彩虹”一點不夸張。
冬季是棕尾虹雉的求偶期,只是現(xiàn)在大部分雄鳥都還沒有進入狀態(tài),只有一只迫不及待,總是跟在雌鳥后面打轉(zhuǎn),偶爾會開屏,可惜兩次我都沒有抓住機會。它求偶的姿態(tài)除了開屏,還會突然直立起身體,小碎步急速前進,彷佛探戈舞者,姿勢氣質(zhì)都拿捏得很準??上Т气B對這番殷勤熟視無睹,只顧低頭吃食。
我正出神地注視著“神鳥”,幾只血雉(西藏亞種)不知從何處鉆了出來,這種因身體部分羽毛的紅色如血般鮮紅而得名的雉類,行蹤隱蔽,此刻卻大方地在人們面前走來走去。它們對于朝圣者已經(jīng)習以為常,三五成群在空地上吃著青稞。雪飄落在它們那圓滾滾、胖乎乎的身體上,看來冬季的食物十分充足。
卡久寺全稱“吉祥隱修院”,公元1570年修建,位于山南市洛扎縣拉康鎮(zhèn)云霧繚繞的山巔上,距縣城75公里,海拔4019米。四周群山圍繞,林木郁郁蔥蔥,遠看如同空中樓閣。
第二天一早,我們又來到卡久寺。清晨,薄霧蒸騰,被白云環(huán)繞的寺院愈發(fā)仙氣十足,一群雪鴿在山谷中盤旋,穿梭在云霧中,繼而“撲撲”落在撒著青稞的空地上。這座“吉祥隱修院”是寧瑪派的重要隱修圣地,“卡”在藏語中指巖石或城堡,寺廟建于巖石懸崖上,“久”在藏語中是指水,在卡久寺周邊就有一個哲古錯(藏區(qū)的“錯”就是湖的意思),水草豐美。兩旁的灌木林間活躍著林嶺雀、白眉雀鹛、黑頂噪鹛、喜山白眉朱雀等林鳥。待到云開霧散艷陽高照,雉雞們也吃飽喝足,忽然間全都消失在山巖間,不知所蹤,好像從來沒有來過。
此行西藏,途中的兩座著名寺院都是觀鳥勝地,除了卡久寺,還有雄色寺。三年過去了,我又一次站在雄色寺后面的山坡上,俯瞰遠處蜿蜒秀麗的拉薩河谷,念青唐古拉逶迤的群山蒼蒼茫茫,視野盡頭是海拔7191米的寧金崗桑峰,那一刻我看到了藏地最美的風景。
在藏語中,雄色寺是“古松林中”的意思,因為這里有著郁郁蔥蔥的松樹林,古時林中還有口甘甜的泉眼,吸引了附近村民前來敬香。如今,松林邊的這座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已是西藏規(guī)模最大的尼姑廟。還記得當年雄色寺年青的女尼手捧鮮花從我身邊匆匆走過,她一臉?gòu)尚叩哪幼屓藢ε岬纳畛錆M好奇,雖入佛門凈地,但愛美的心應該和普通女孩一樣吧。
第二次過來,我已經(jīng)熟門熟路了,在寺院停車場附近的灌木叢拍到擬大朱雀、喜山紅眉朱雀、曙紅朱雀、花彩雀鶯、戈氏巖鹀等一眾林鳥,尤其是漂亮的花彩雀鶯,這里有它們的繁殖地。繞過清幽古樸的大殿,沿著后面的山路向上走,一路上都有鳥兒,褐巖鷚、鴝巖鷚、灰腹噪鹛和各種朱雀,還有戈氏巖鹀、紅嘴山鴉等,天空盤旋著高山兀鷲,偶爾還可以見到金雕,藏馬雞對于金雕來說應該是不錯的美食。大草鹛在這里很容易見到,它們要么停在電線上梳理羽毛,要么下到溝渠里喝水,完全不怕人。
最多的便是藏馬雞,簡直成家養(yǎng)的了。幾十年來,寺里的尼姑們堅持投喂,使得藏馬雞世代在此結(jié)群越冬。清晨,藏馬雞三五成群,尾隨上山的尼姑信徒們左右,或者干脆大搖大擺走在前面,看來已經(jīng)成為這里的“主持鳥種”了。冬季的藏馬雞比我上次過來時羽毛豐盈不少,漂亮多了。它們沿著習慣的路線上下山,呼喚著同伴,十分吵鬧。
雄色寺后面的山上4500米海拔的地方還有一座小寺廟,那是修行寺廟,附近則是藏雪雞活動的地盤。每天上午10點左右會有寺里的人投喂,但它們不像藏馬雞那樣停留很久,通常吃完就離開了。藏民崇信萬物有靈,他們與身邊的草木、動物皆有佛緣,在食物匱乏的冬季這種聯(lián)系日益突出。
我坐在臺階上等爬山的同伴下來,看著農(nóng)家院里的鳥兒在地上覓食,距離我不過三五米遠,這里有食物有水,還有善待它們的藏民,足矣。在藏地,一廟一世界,一佛一菩提。放下欲望,仰望天空和高山,鳥兒會告訴你,自由與內(nèi)心的平靜才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
(責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