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華
居安思危,常存憂患意識,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最能代表這一思想的是“臥薪嘗膽”的故事。越王勾踐兵敗,屈膝求和,卑身事吳,為吳王夫差當了三年馬夫。回國之后他不僅自己臥薪嘗膽,而且把居安思危的思想傳導到越國上下,每天早晨他門外的士兵都要大聲提示:“你忘記三年的恥辱了嗎?”他重用賢臣,休養(yǎng)生息,甚至親自到田里與農夫一起干活兒,妻子也自己紡線織布。這些舉動感動了百姓,凝聚了人心。當初吳王夫差不聽相國伍子胥勸阻,放勾踐回越國時,伍子胥悲憤地說:“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然而,只用了一個十年,越國便轉弱為強,兵精糧足,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后人由衷贊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越王勾踐是在失敗之后,居安思危,勵精圖治的,比較而言,這還容易做到,勝利之后呢?柳宗元在《敵誡》中說,六國俱在的時候,秦國兢兢業(yè)業(yè),奮發(fā)圖強,六國統(tǒng)統(tǒng)滅掉之后,就驕傲自滿了。所以,勝利者是很容易忘記憂患,只看到歌舞升平的。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已讀過多次,從湖北九宮山歸來,重讀《甲申三百年祭》,則更加覺得字字戳心:“在過短的時期之內獲得了過大的成功,這卻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劉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淪進了過分的陶醉里去了。進了北京以后,自成便進了皇宮。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籌備登基大典,招攬門生,開科選舉。將軍劉宗敏所忙的是拶夾降官,搜括贓款,嚴刑殺人。紛紛然,昏昏然,大家都像為天下就已經太平了的一樣?!?/p>
對于接下來的那場悲劇,能否避免發(fā)生,郭沫若作了一些假設:“假使初進北京時,自成聽了李巖的話,使士卒不要懈怠而敗了軍紀,對于吳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籠政策,清人斷不至于那樣快地便入了關。又假使李巖收復河南之議得到實現(xiàn),以李巖的深得人心,必能獨當一面,把農民解放的戰(zhàn)斗轉化而為種族之間的戰(zhàn)爭?!?/p>
可惜,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李自成的教訓有人汲取了,那就是中國共產黨和領袖毛澤東。《甲申三百年祭》引起了毛澤東的關注,延安《解放日報》加長篇按語全文轉載,并成為全黨整風的文件。毛澤東說:“我黨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表現(xiàn)了大的驕傲,都是吃了虧的……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边@一切發(fā)生在1943 年的春天,雖然抗日戰(zhàn)爭已經轉入戰(zhàn)略反攻階段,但是奪取全國政權還不敢說板上釘釘,毛澤東卻已經開始為全黨注射疫苗。當著勝券在握的時候,他再次敲響警鐘:“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
他發(fā)出誓言:我們決不當李自成。
改革開放40 多年來,我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成就不論是對中國而言,還是對世界而言,都是空前的輝煌,中華民族終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對這樣輝煌的成就,我們還要居安思危嗎,還要常存憂患意識嗎?我們還能夠居安思危嗎,還能夠常存憂患意識嗎?
鄧小平同志說:“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fā)展時少。”更何況我們還面對著人類歷史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要求全黨,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要堅持底線思維,常存憂患意識。他說:“孟子曰:‘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袊伯a黨是一個生于憂患、成長于憂患的政黨。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這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p>
1944 年3 月19 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fā)表,連載4 天
常存憂患意識才能堅持底線思維。我們所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都有美好的理想和目標,我們愿意為之奮斗。但是,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廂情愿,不能認為只要是追求美好,向往光明,沿途就一定是鮮花和掌聲;恰恰相反,越是美好的事情越需要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所謂底線思維就是既要有美好的理想,又要做最壞的打算。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憧憬美好結果的同時,把可能發(fā)生的不利因素統(tǒng)統(tǒng)想到,早加回避,早加預防,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里”。當俄烏戰(zhàn)爭引起世界性糧食恐慌的時候,我們才知道這一指導思想何等正確,同時也生動地告訴我們何謂底線思維。
常存憂患意識才能有擔當有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如果說“時時放心不下”是一種責任感,那么憂患意識就是這種責任感的提示器?!熬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敝挥行闹袝r時放不下經濟能不能穩(wěn)住,發(fā)展能不能安全,群眾收入能不能增加……才能感覺到自己肩頭的擔子有多重,才能激勵自己夙興夜寐,枕戈待旦,不至于事情發(fā)生了卻一頭霧水,手足無措,從而做到不負百姓不負黨。
常存憂患意識才能激發(fā)斗志。“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敝烙小皵橙恕贝嬖冢拍苷{動拼搏的勇氣,而且,這種由憂患激發(fā)的斗志,常常能夠發(fā)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能夠成就最為輝煌的事業(yè)。
遙想當年,在從西柏坡前往北平的路上,那些奮斗28 年,終于即將用自己的雙手托起一個新中國的開國領袖們,何等的精神抖擻,意氣風發(fā)。而在這最令人高興的時刻,毛澤東又說起了《甲申三百年祭》:“這僅僅是讀了個開頭,這篇文章是要永遠讀下去的?!?/p>
遙想當年,在協(xié)商新中國成立的政協(xié)會議上,在一派興奮喜悅的氣氛中,最后卻一致同意把《義勇軍進行曲》定為國歌。中華民族已經不再是最危險的時候了,還要這樣唱嗎?要,如果以為天下太平,再也沒有危險了,危險就會隨時降臨。因此,我們的國歌提醒我們要永遠居安思危,常存憂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