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爾雅
傳統(tǒng)的川菜筵席講究味型豐富、有層次,菜品葷素兼?zhèn)?,重口味和清淡不可偏廢。很多菜品雖然原材料不見得名貴,但需要很長的時間準備(比如泡發(fā)、切配、打漿、調(diào)味……),俗稱“費工”,在當下即使做出來,也很難定價:太貴了消費者不買單;太便宜了又對不起餐廳付出的時間成本。
既然是筵席,人少也不成——因為吃不完。經(jīng)常有朋友到成都出差找我推薦餐廳,想體驗一下傳統(tǒng)川菜,但是因為就一兩個人,只能遺憾告退。如果能把厚重的筵席做得輕巧一點、親民一點,讓更多的人少花一點錢就可以領(lǐng)略傳統(tǒng)川菜的講究和美妙,而不是浮于打卡幾道川菜名菜(比如麻婆豆腐、回鍋肉),更不是吃什么“創(chuàng)新菜”,我覺得就太棒了。沒想到成都當?shù)赜信笥褕猿肿鱿聛砹恕?/p>
我在今年新年吃了第一次,就很想介紹給你們,直到上周帶我媽媽和兒子又去吃了一次,才寫下這篇,希望感興趣的朋友提前預約,以198元/人的價格(我之前囤的優(yōu)惠券,正常售價為248元,也不貴),好好吃一次傳統(tǒng)川菜筵席的迷你版。餐廳叫“三川九味”,位于寬窄巷子的寬巷子26號附2號(二樓),對面是高級餐廳“子非”。寬窄巷子人多到爆炸,稍不注意很容易錯過上餐廳的階梯。說是餐廳,其實也是廚藝培訓機構(gòu),可以聯(lián)系老師學習一些經(jīng)典川菜,比如麻婆豆腐、宮保雞丁……這里實行預約制,固定時間排期,比如我吃飯這周就周四周五安排宴席,這樣方便廚師出品,也保障了顧客體驗。
12:30,宴席準時開始。前菜是傳統(tǒng)的九小碟。重在呈現(xiàn)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點,“格”是風格,不是指裝菜的格子。正規(guī)的宴席上每種涼菜都是用大盤子盛裝,午間宴席改為小碟子,減量不減味。(菜品從左下往右上)
陳皮兔?。赫f起冷吃兔,大家可能更熟悉,陳皮兔丁做法類似,但是大幅度減辣!兔丁越嚼越有陳皮香,回口偏甜;蝦松韭菜花:金鉤烤干炒香,磨碎,和蝦油混合調(diào)勻,再涼拌韭菜花;怪味腰果:怪味胡豆是四川人小時候念念不忘的小零食,最初源于重慶的炒貨攤。作家汪曾祺在《食豆飲水齋閑筆》一書中也提到了怪味胡豆:“北碚的怪味胡豆味道真怪:酥、脆、咸、甜、麻、辣?!比肟诰褪呛裰刎S富的味覺體驗,只不過換成了腰果,香味更濃,也更化渣。金鉤玉牌凍:玉牌是青筍的雅稱,切成薄片,點綴以金鉤,一起用豬皮凍凝固,做成古代代官貴人帽子上玉牌的樣子,雅致;燈影魚片:早年燈影牛肉是川菜一絕,難度在于“片”的刀工,成品一定要薄如蟬翼且透光,以少許紅油調(diào)味,主打一個酥脆干香,回味無窮,配酒妙絕;雀翅芥藍:廣東大芥藍切成麻雀翅膀的造型,四川泡菜風味,清爽解膩;糖醋甜椒,調(diào)味壓住了紅椒的生味,變得酸甜可口;糊辣青瓜,干辣椒干花椒煉成糊辣油為基礎調(diào)味,辣椒重在取其香,所以整體很清爽;
蔥辣香菌,加入泡辣椒和蔥進行增香,故稱之為蔥辣,同時借鑒干燒魚的做法,用泡菇的水慢慢去燒小香菇,不勾芡自然收汁,香菇的香味自然max了。
吃的時候建議先品嘗味道比較清淡的,比如玉牌凍、甜椒、小香菇,后吃味道比較重的如陳皮兔丁、燈影魚片。我向來不建議來成都旅游的朋友第一頓就吃火鍋,這樣后面幾頓你可能吃啥都吃不出好來……
涼菜后第一道菜是粉蒸鮑魚,這里沒有上頭湯,傳統(tǒng)宴席里第一道菜可以用湯也可以放到后面做二湯。餐廳搭配了冰滴茉莉花茶佐餐,我覺得挺妙的,夏天本身也不想喝熱湯。過去第一道菜(頭菜)吃什么就叫什么席,今天吃的可以叫“鮑魚席”。選用六頭大連鮑,低溫蒸制定型,去殼,肉提前用干鮑魚汁蒸入味,再切花刀、裹米粉和調(diào)料汁,和青豌豆一起拌勻,上鍋蒸熟,最后加蒜水和香菜。吃的時候最好把米粉和鮑魚拌一拌,調(diào)味更平衡(以免一口吃到蒜水辣口)。
第二道菜是川菜書上都能找到,但是很多人無緣吃到的炸扳指,精選肥腸腸頭,以調(diào)料拌勻上蒸籠蒸至熟軟,用竹簽在每根腸頭上戳幾下,瀝干水分,不掛糊,直接下熱油鍋中炸成金黃色,用刀切成4厘米長的圓桶形或梯形,擺成三疊水狀,配開花蔥和糖醋汁,配椒鹽亦可。這里配的是開花蔥和甜面醬,搭配少許泡蘿卜片。肥腸外脆內(nèi)軟,滿口脂香,只有兩小塊也是避免吃膩,同時給后面的菜留足夠空間。
吃完兩道主菜,上了一道湯,開水白菜。這道菜是用老雞,老鴨,排骨,火腿,赤肉熬湯,用雞胸肉和豬里脊肉“掃湯”,吸附干凈蛋白質(zhì),讓湯出現(xiàn)澄清的樣子。說起來簡單兩句話,做起來非常麻煩,清湯的原料都是成本,我喝過很多次不夠澄澈的湯。三川九味的年輕廚師們做得不錯,但是火腿味過重,香味濃純,卻不夠清鮮淡雅(算是吹毛求疵吧)。
接下來繼續(xù)吃菜,宮保蝦球選用越南黑虎蝦,肉質(zhì)脆嫩,建議吃的時候搭配炒香的干辣椒、蒜片、花生甚至花椒一起入口嚼,可以體會到很復合的風味。美中不足是掛芡勾汁略薄,菜品少了芡汁包裹的油亮,也少了一點豐潤。
吃了滋味豐富的宮保蝦球,上一道金鉤絲瓜清清口:西雙版納的蘋果絲瓜去掉中心含水量最多的瓜瓤部分,切成方片,用宮保蝦球的蝦頭和殼熬的金湯煨熟,再加一些干貝絲。相比本地絲瓜,蘋果絲瓜肉厚,也幾乎沒有絲瓜的土腥味,是外來食材豐富川菜可能性的例子。
接下來又是一道“重口味”,熗鍋魚,上面是刀口海椒剁碎,加了花生碎,主打干香,下面是去掉刺的淡水鱸魚,用豆瓣醬燒至入味,入口咸鮮,搭配起來吃口感很豐富。旁邊點綴了用青筍和胡蘿卜雕成的“吉慶”,像一個俄羅斯方塊,這是過去川菜常用的盤飾,現(xiàn)在也不多見了。
小吃是牛肉米粉,綿陽的細米粉用牛骨湯燙熟,淋入紅燒牛肉和湯汁,咸鮮味,回口偏甜。只有一小口,湯是可以喝的,和上一道菜又形成了和諧的搭配。
最后是“隨飯菜”,醬香味的老豆腐。因為有很多顧客最后不吃主食了,這道菜故意沒有做成麻婆豆腐,而選擇口味更清淡的醬香豆腐,還是有牛肉末,但刻意減鹽,空口吃正好。配了一碟洗澡泡菜,有胡蘿卜、白蘿卜、青筍和甜椒,下飯也不錯,味道清淡以收尾。
最后的甜品是用玉米做的,把玉米顆粒榨汁,剩下的玉米纖維做成玉米粑粑,玉米汁冷藏,里面還有冰粉做成的小玉米凍,味道清甜,玉米凍能嘗出淡淡的姜汁味,非常有趣的味覺體驗。
今年1月和朋友們在三川九味吃的是正席,菜品是正常分量,印象比較深的是金銀豬肝(豬肝內(nèi)部釀入肥肉再熏制風干),玫瑰鍋炸也是我在書上看到過,但鮮有餐廳愿意呈現(xiàn)的甜品。主廚Johnny是學西餐出身的90后,跟著幾位老廚師學到了傳統(tǒng)的技法,也樂于融合創(chuàng)作,比如將法餐的油封技術(shù)用于傳統(tǒng)樟茶鴨,讓鴨肉更化渣——我覺得挺好的,做飯沒有數(shù)學公式,多嘗試才有新思路。
考慮到價格和人工,迷你筵席和正規(guī)筵席有一些不同,但是Johnny盡可能保證了出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