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佳
孔尚任其人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號東塘。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家。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返程經(jīng)過曲阜祭祀孔子時,孔尚任被推舉為祭曲,負責給皇帝講經(jīng),獲得康熙皇帝的賞識??咨腥斡纱顺闪藝颖O(jiān)博士,受命隨工部侍郎到淮揚治水,并于康熙二十九年奉調(diào)回京。這幾年的出行經(jīng)歷為孔尚任的創(chuàng)作積累了許多素材。康熙三十八年,孔尚任終于創(chuàng)作出《桃花扇》,風靡一時,王公貴族爭相借抄,康熙帝也索去閱覽。第二年,《桃花扇》演出轟動朝野,而此時孔尚任卻被罷官,在京賦閑兩年多之后,回鄉(xiāng)隱居,后于家中辭世。
故事簡介
明末社會動蕩,奸臣馬士英、阮大鋮為了拉攏復社文人侯方域,暗中出資讓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結(jié)為百年之好。侯方域?qū)㈩}詩扇贈予香君一事,既是情絲相連之時,又是他們卷入政治漩渦的開端。當香君知道這是一場政治陰謀的時候,毅然退掉了所有妝奩。阮賊惱羞成怒,污蔑侯方域謀反。侯方域在友人幫助下逃出。香君被阮大鋮強邀唱戲,她借機大罵阮、馬二賊。馬士英部下田仰強娶香君,香君為守節(jié),碰破額角血濺滿扇。最后是養(yǎng)母李貞麗代替香君從良,使其幸免于難。楊龍友和蘇昆生在血跡上添妙筆得桃花扇。南明滅亡后,史可法自殺殉國。侯方域和李香君在廟前相遇,見國亡而心傷,二人雙雙破扇出家。
一把扇,一段情
——《桃花扇》創(chuàng)作線索賞析
一把桃花扇造就了一部傳奇,扇上朵朵容顏的開落道出了一段王朝興亡的歷史。
扇,為國而生。侯郎和香君隨著國家的興亡而卷進了政治旋渦,直到被卷得遍體鱗傷。那把題詩扇,是侯郎對香君的期許。香君不負侯郎,拼死反抗血濺滿扇,于是扇上多了幾朵桃花。扇在明末的旋渦中幾經(jīng)周折,終于被送到意中人手中。
扇,為國而破?!皟蓚€癡蟲,你看國在哪里,家在哪里,偏是這點花月情恨,割它不斷么?”桃花扇破成條狀,如風中之絮的江山,再不許癡情兒女吐絲縛萬遭。真正造成兩個人愛情悲劇的,是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福王父子沉迷聲色犬馬之中,將大權(quán)交給阮大鋮、馬士英兩個奸臣。手握軍權(quán)的將領(lǐng)左良玉有勇無謀,原本兵力充足的南明小朝廷如曇花一現(xiàn)。所以故事結(jié)局從一開始就已經(jīng)注定了?!短一ㄉ取肥菄乐?shù)臍v史劇,很難像《長生殿》一樣,采用跨越生死、仙凡界限的浪漫主義結(jié)局。歷史就是這么殘酷。
侯李二人的感情令人扼腕嘆息。扇上細細的線腳中有千千的情結(jié),“為薄命人寫了一幅桃花照”。扇上桃花點點嫣紅透出熱烈,是香君的毅然;桃花片片圓潤,是香君對侯郎的鐘情;絲絲血色,是香君對江山的眷戀。那份家國情懷,讓二人走到了一起;也正是這份情懷,讓二人在無家國棲身之時,選擇了斬斷情絲而分開。
除了八面玲瓏、與各方勢力均有交集的角色楊龍友,這把桃花扇無疑是故事的關(guān)鍵所在。那把非同尋常的扇串聯(lián)了所有的故事,更是一種民族氣節(jié)的象征;它把春日香君與侯郎的情絲和與江山弧線緊密結(jié)合。“白骨青灰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興亡夢,兒女濃情何處消?!?/p>
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說:“劇名《桃花扇》,則桃花扇譬則珠也,作《桃花扇》之筆譬則龍也?!?它是人之命運、國之命運、個人與家國命運之纏繞的綰結(jié),是永遠都解不開的情結(jié)。
人如扇,為國生,為國死。
美段摘抄
【語段一】? 《第二十三出·寄扇》(節(jié)選)
【醉桃源】寒風料峭透冰綃,香爐懶去燒。血痕一縷在眉梢,胭脂紅讓嬌。怯,弱魂飄,春絲命一條。滿樓霜月夜迢迢,天明恨不消。
【解析】本段曲押韻ao、iao,聲調(diào)多用陰平、陽平,突出了香君的孤苦寂寞。曲前兩句字數(shù)對仗工整,用長句體現(xiàn)了香君余愁難消。后兩句長短句兼用,顯示出香君內(nèi)心的波瀾。 “寒風”“孤影”幾個孤單悲傷的意象,寫出了她的孤苦無依靠。
【語段二】? 第二十四出·罵筵
【五養(yǎng)供】堂堂列公,半邊南朝,望你崢嶸。出身希貴寵,創(chuàng)業(yè)選聲容,《后庭花》又添幾種。把俺胡撮弄,對寒風。雪海冰山,苦陪觴詠。
【玉交枝】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干兒義子從新用,絕不了魏家種。冰肌雪腸原自同,鐵石心腹何愁凍?吐不盡鵑血滿胸,吐不盡鵑血滿胸。
【解析】本語段恰恰體現(xiàn)了《桃花扇》的總體風格——多處用典,卻沒有堆砌之感。文本以《后庭花》指代亡國之痛,用杜鵑啼血的典故來抒發(fā)香君心中的悲憤之情。選用的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典故,而非古籍中難以理解的語句,符合香君下層人民的身份。本曲多用ong、iong韻,氣從胸出,多用陰平、陽平,在曲子達到高潮處使用去聲。每套曲去聲部都在0.618黃金比處,憤怒之情溢于言表,容易激起讀者和觀眾的共鳴。引用典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選取與人物性格相符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失為刻畫人物形象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