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富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把人生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它的人生”,就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作為“我”認識、利用的對象;一種是“我—你的人生”,就是超越主體與客體之分,跳出自我的人生。他還認為,“自我”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需要有“他者”的參與才顯得完整,才能凸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人活著必須與他人進行對話,必須與世界和自然進行對話。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要面對種種人與事,不可避免地會對“人生”這一話題產(chǎn)生思考。
立德中學擬舉行“我—你的人生”主題班會,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發(fā)言稿,談談你對“我—你的人生”的理解和認識。
寫作指導
材料中提到人生分為兩種,“我—它的人生”是一種主客二分的人生,除了“自我”之外的“他者”都是滿足自身利益、欲求、需要的工具。就“自我”與“他者”的關系而言,對立大于統(tǒng)一,外界的一切都是與自我分離的對象,都是為自我服務的對象。而“我—你的人生”是超越主體和客體,跳出自我的人生。在這種人生狀態(tài)中,主體用一種審美的眼光、溫情的視角看待世間萬物,與世界萬物進行平等對話。就“自我”與“他者”的關系而言,同一大于對立。
這啟發(fā)我們:一方面,“社會性”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個體無法脫離他人和世界而孤立存在,那么我們就應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與社會的關系、與世界的關系。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我們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不把他者與世界當作工具,世界顯現(xiàn)出原本被遮蔽的情趣和意味,在此過程中“自我實現(xiàn)”反而更容易達成。由此可見,“自我”與“他者”、“自我”與“世界”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例文
自我難獨立,需要他者參與
□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岱山校區(qū) 錢思妍
同學們,大家好!
我今天發(fā)言的題目是“我—你的人生”。這一話題應該引起我們的深刻思考與無限遐想。
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認為人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它的人生”,一種是“我—你的人生”。而我更贊同“我—你的人生”。跳出自我,與他人對話,與世界對話,與自然對話,能夠促進人的健康成長。
自我難獨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立存在的,所有人都處在與他者聯(lián)系之中,若堅持不去與他人交流溝通,定會陷入孤獨的旋渦之中,故步自封,難以實現(xiàn)進步與質(zhì)的飛躍。歷史已經(jīng)證明,“閉關鎖國”只會封閉自我,失去發(fā)展資源與機遇。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處在復雜多變的關系網(wǎng)中,需要與別人進行有益的互動,需要不同思維間的激烈碰撞,才能更好地促進成長。
人生需要他者參與,吾輩青年需要與他人對話。小到身邊社交,大到拓展人脈,正確的社交會給我們帶來有益身心的積極情緒,提供不同的思考與啟迪,提供廣泛的認知空間,幫助我們變得有深度、有廣度。
人生需要他者參與,我們需要與自然對話。去自然中體悟人生,看層林盡染,聽驚濤駭浪,賞春日花開,飲花間一壺酒。徜徉天地之間,我們更會發(fā)現(xiàn)自然的一幀幀壯美,一片片宏偉,自然陶冶心情,涵養(yǎng)品性。這何嘗不是自然的無窮魅力,何嘗不是我們?nèi)松砷L的源泉?
人生需要他者參與,我們需要與世界對話。如何定義人生?人生止于此境,還是追逐詩與遠方,與世界對話,讓我們擁有更廣闊的胸襟更高尚的格局?世界很大,我想出去走走,便是勇于投身世界、融入世界,提升自我、發(fā)展自我的最好途徑。
最后,我想大家對自己的人生都有準確的定位,我們在與外界交流中不斷豐盈自己,成就自我,這便是“我—你的人生!”
我的發(fā)言結(jié)束,謝謝大家!
評點
文章層次清楚,結(jié)構(gòu)嚴謹。與他人對話、與自然對話、與世界對話三個分論點,構(gòu)成排比,形成氣勢,讀了讓人感奮,有感染力。題目擬制有特點,表明觀點與思路,符合考場作文的特點。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