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南
在好萊塢的劇本評估里,一直有一個首要考慮項,叫作“驚奇元素”。也就是說,你的劇本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一個讓人感覺驚奇的元素。假如這個驚奇元素成立,你的劇本就能進入下一步;不成立,則不能立項。
幾乎所有的好故事,都能找到這樣的驚奇元素。
比如,一個男人含冤入獄,在牢里十多年,用一把小鶴嘴錘,挖出了一條通道,最終逃出生天。沒錯,這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比如,一個年輕人同時愛上了很多姑娘,這些姑娘也愛他,但是,最終他發(fā)現(xiàn)這些姑娘都是他同父異母的妹妹。估計你也猜到了,這說的是《天龍八部》里的段譽。
再比如,一個小男孩為了救出母親,決定向神宣戰(zhàn),并劈開了一座大山。這說的是《寶蓮燈》。
所有驚奇元素,本質(zhì)上一定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能用一句話說清楚;第二,顛覆了你通常的想象。只用一把錘子,怎么可能挖通監(jiān)獄呢?同時愛上的四五個姑娘,怎么可能都是他妹妹呢?一個小男孩,怎么可能向神宣戰(zhàn)呢? 驚奇元素一定要簡潔,且顛覆常識。不僅電影如此,大多數(shù)暢銷書也都具備至少一個驚奇元素。
比如,《人類簡史》的驚奇元素是,過去我們都覺得智人之所以能在進化中勝出,能戰(zhàn)勝尼安德特人,是因為智人更聰明、更強壯。但事實上,尼安德特人不比智人笨,雖然個子比智人矮,但是力氣更大。智人之所以勝出,不是因為智力,而是因為想象力。是想象力,讓智人能夠在更大范圍內(nèi)形成一個共同體。
如果你要去應聘,想用一句話吸引面試官,也可以借鑒驚奇元素。比如,你本來想說,你很會培養(yǎng)人才。你可以換個說法,“我有個管理心得,大家都覺得人才是培養(yǎng)出來的,但我認為不是,人才是在一個好的機制里自己成長出來的,我很擅長打造這樣一個好的機制”。有這么一句帶點顛覆感的話,就會使你更容易被記住。
(摘自《讀者·海外版》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