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學(xué)斌
考點概述
對情感的把握是閱讀散文最重要的任務(wù)。一般說來,作者所描繪的事物不一定是他最終要贊美的對象,真正贊美的對象常常隱藏在文中,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品讀文章,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作者的情感脈絡(luò),找出所托之物與所贊美的對象之間的相似點。散文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作品內(nèi)容的主體和核心,是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認識、評價,也是作者對自然、社會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作者融會在文章內(nèi)容中的主觀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義。散文最大特點是“形散神聚”。所謂“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散還指它的表現(xiàn)方法不拘一格,組織材料、結(jié)構(gòu)成篇也比較自由。所謂“神聚”,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一切材料,哪怕是引用、插敘、描寫景物、旁涉其他人事、回憶等等都指向一個方向——更好地為表達主題服務(wù)。散文分記敘性散文、議論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三大類。寫人主要是對人物的評價贊美,敘事為了揭示事件的意義,抒發(fā)人生感悟和認識。寫景是借景抒發(fā)對社會、人生的某種感悟或思想認識。哲理散文是對人生或生活尖銳的揭示或率直的評價。深刻的作品主題注重對人精神層面的思考,對人生真諦的領(lǐng)悟,對生命本質(zhì)的追問,對自我的反思。例如:時代主旋律,城市化進程中的失落與思考,強勢文化沖擊下傳統(tǒng)文化的失落與反思。
解題技法
把握散文情感的主要方法:
1.解讀題目法。很多題目直接點明了主旨,是對文章中心意思最精練的概括。有的題目即使沒有點明主旨,也往往與中心意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點。
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暗含或揭示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對首尾的語句進行重點品讀,這樣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聯(lián)系背景法。對于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產(chǎn)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刻地理解其內(nèi)容的由來和作者的意圖,準確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意思。除了對作者和作品的寫作年代予以關(guān)注外,還要特別注意文后出現(xiàn)的注釋等說明性文字。
4.因文而異法。寫人敘事類散文要對人物做出評價,或揭示事件的意義,或借人物、事件發(fā)出對人生等問題的感悟和認識;寫景狀物類散文則是借景、物抒發(fā)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某種感悟,思想認識也更有深度,更富于理趣;哲理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對人生或生活的尖銳的揭示或率直的評價,這類散文頗有論文的味道。
5.分析議論抒情語句法。散文中的議論抒情語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抓住了這些語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主旨。
6.辨明因果關(guān)系法。很多散文,作者總是闡發(fā)某種生活感悟,表明某種道理,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題人命題的“果”。這個“果”從何而來?就是前后文的敘事、描寫、回憶等。
7.近遠結(jié)合法。即就近原則和分散原則相結(jié)合。凡是題干語句出現(xiàn)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點密集出現(xiàn)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兩個要點分散在離題干語句較遠的上下文,這時就要適當(dāng)擴大搜索范圍。
8.顯隱結(jié)合法。既要注意顯性要點,又要注意挖掘隱性要點?!半[性要點”往往隱含在較含蓄的敘述和描寫之中。
典例剖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柳莊拜謁左宗棠
蔡勛建
雪好像學(xué)會了“遁地法”,很快就潛入地下;春卻像尚未完全孵化的小雞,還在硬殼一般的田野與草叢里掙扎。那天,我們一路追著北去的湘江,行色匆匆來到柳莊。
柳莊,湘江附近的仿古院落,左宗棠早年耕讀之地。遠處山野披褐、草木凋零,眼前池塘水瘦、庭院深深。院墻門楣大書“柳莊”二字,是左公手跡。黛青燕子瓦屋頂,白垂墻面,鏤空紅窗,古意浸染。歲月倏忽,左公逝去132年矣。
為什么叫柳莊?我有兩種解讀:柳莊所在的樟樹鎮(zhèn)巡山村,過去叫柳家沖,柳家沖里建柳莊,合情合理。再是,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nóng)人。柳莊是他出仕前的舊居,既為農(nóng)夫,半耕半讀,住柳莊也符合身份。然而我想說的是,左宗棠似乎很早就對“柳”情有獨鐘,在他“湘上農(nóng)人”正房有一副檻聯(lián)“士運窮時彌見節(jié),柳枝到處可成陰”,頗值得研究。柳樹在他心目中不僅是一種意象,更是一種精神標(biāo)志,一種心靈寄托。我仿佛感到左宗棠沒走多遠,我依稀看到一個年輕而如柳般柔韌的身影仍在這山前屋后躬耕隴畝,種稻植茶。
左宗棠是一介書生,但讀書并不走運。他生性穎悟,少負大志。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15歲時,他參加湘陰縣試名列第一,次年應(yīng)長沙府試高中第二名,道光十二年參加湖南鄉(xiāng)試是第十八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會試,均名落孫山。三次不第,就等于當(dāng)今學(xué)子沒有高等學(xué)歷文憑,可左宗棠與人不同,他博覽群書,不僅攻讀儒家經(jīng)典,更涉獵有關(guān)中國歷史、地理、軍事、經(jīng)濟、水利等內(nèi)容的所謂“經(jīng)世致用”的雜書,格物致知,這些成為他后來帶兵打仗、施政理財?shù)膶氋F財富。
樸存閣是左宗棠的居室,上有一聯(lián):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是左公23歲成婚時的新房自擬聯(lián)。這是他的座右銘,是他的人格宣言。1857年,左宗棠蟄伏至45歲時遷居長沙。在他的人生行旅與政治生涯中,柳莊,就是他在湘江邊的一個碼頭,是苦苦等待時的一艘船。
1849年,時年64歲的林則徐途經(jīng)長沙,點名要見左宗棠。于誠惶誠恐中,左宗棠面晤老英雄,將平生所學(xué)、畢生赍志盡付一夜長談。林則徐說,將來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屬。林則徐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資料和繪制的地圖悉數(shù)贈之。臨別,林則徐還將自己的座右銘書贈:“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币钅?,林則徐回福建后身染重病,臨終前竟命次子代寫遺書,向咸豐皇帝極力舉薦左宗棠人才難得。由此,湘江邊上留下了一段“左林會晤”的人間佳話。巧合的是,后來,1876年,左宗棠剛好是在他64歲那年征戰(zhàn)新疆。他身雖老邁,但終不負林公所托,力排李鴻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議,抬棺西行,率領(lǐng)數(shù)萬湖湘子弟金戈鐵馬,浴血奮戰(zhàn),將碧眼兒阿古柏們趕回老家。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復(fù),左宗棠讓整個世界聽到了東方睡獅的驚天怒吼。
柳莊不是左宗棠的出生地,而是他夢想高飛之地。左公的書房,極簡陋極尋常:破舊的木柜蜷縮墻角;可能還是柳木制作的桌椅板凳,土得掉渣;桌上的馬燈、墨硯,都有厚厚黑黑的包漿。但這的確是左公用過的原物。踱步陋室,我想到兩個問題:其一,封疆大吏陶澍為什么會那么喜歡他?陶澍不但與左宗棠成為忘年之交,還結(jié)下兒女親家,年齡懸殊不說,門第也相差甚遠。其二,民族英雄林則徐為何也那么賞識他,甚至“一見傾倒,詫為絕世奇才”?
我知道布衣左宗棠曾在炮火連天的日子里“縋城而入”,終使太平軍圍攻長沙三月不下。我也知道左宗棠出佐過湘幕,且初露崢嶸,引起朝野關(guān)注,時人還有“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驚天評語。可這都是林公逝世經(jīng)年后才有的事……我看到了左公不多的幾幅書法作品,無論是集句抑或原創(chuàng),仿佛雪藏有一種博大、深邃的宗教情懷。曾看過一聯(lián),字也俊秀,語也蘊藉:“能當(dāng)大事時同仰,自極清修古與齊。”詩言志,歌詠言,誰能說士子出身的左宗棠不是胸有丘壑、志存高遠呢?我看到了左宗棠的自信。
我的同行者正忙著走馬觀花式的旅游考察,而我則在孤獨地尋找,一個理想主義者尋找一個中國符號的行藏,夢想找到某些破譯的“密碼”。
離開柳莊,望著院內(nèi)兩株新植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左公柳”,我再度想起了左宗棠兩次率部西征,一邊浩浩蕩蕩進軍,一邊沿途植柳。我仿佛看到西域新疆楊柳成行,綠陰滿地,凡原湘軍所到之處所植之道柳,皆“連綿不斷,枝拂云霄”。它還讓我想到而今長沙縣的左宗棠墓地兩側(cè)華表之聯(lián)語:“漢業(yè)唐規(guī)西陲永固,秦川隴道塞柳長青。”
終于沒能見到左宗棠,先生畢竟作古百余年矣。柳莊里,“左公柳”依舊寂然鶴立,仿若一襲青衫的左宗棠,氣象藹然,笑容可掬……
(有刪改)
考點題
1.根據(jù)上下文,簡要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題要注意聯(lián)系上下文來分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共四個分句,每句話的含意都要注意。前兩句通過對比襯托出“我”在孤獨地尋找左宗棠偉大精神的形成原因,表現(xiàn)出“我”對左宗棠的敬仰之情;第三句話中要特別注意左宗棠身上的“中國符號”的解讀;第四句話體現(xiàn)出作者的希望。
【答案】①把左宗棠稱之為“中國符號”,是說他身上有經(jīng)世致用的民本思想、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這些都代表著中國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②作者希望在左公故居通過左宗棠的事跡探究他偉大精神的形成原因,找到他成為中國人的代表的“密碼”。③作者把自己稱為理想主義者,來此地追尋左宗棠的精神,充分表達了對左宗棠的敬仰之情。
2.作者在文中說:“柳樹在他心目中不僅是一種意象,更是一種精神標(biāo)志,一種心靈寄托?!弊髡呓枇鴺浔磉_了怎樣的情感?請結(jié)合文本作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這篇文章是借柳樹來抒發(fā)情感的,先要知道柳樹的特征,然后再到左宗棠身上找相同的性格特征,這是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手法。另外要特別注意結(jié)合全文來分析,分析要全面。
【答案】 ①柳樹在困苦的環(huán)境中仍能頑強生長;左宗棠屢試不第,仍刻苦讀書,堅持不懈地發(fā)展自己。作者借柳樹表達對左宗棠堅韌自強的贊美之情。
②均澤被后人。柳樹成陰,帶給后人美景;左宗棠勇于擔(dān)當(dāng),收復(fù)邊疆,為人們帶來幸福生活。作者借柳樹表達對左宗棠澤被后人的贊美之情。
其他題
3.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左宗棠故居之所以得名“柳莊”,是因為此地屬于“柳家沖”,也因為左宗棠特別喜歡和推崇柳樹,柳樹乃是一種精神標(biāo)志。
B.會試屢屢不第的左宗棠博覽群書,廣泛涉獵了“經(jīng)世致用”的雜書,這為他后來帶兵打仗、施政理財?shù)於肆己玫幕A(chǔ)。
C.在左宗棠的為政道路上,林則徐和陶澍堪稱伯樂;尤其是林則徐的力薦,使左宗棠得以掛帥帶兵進入新疆,收復(fù)廣袤土地。
D.作者認為,左宗棠能憑布衣之身而獲得兩位封疆大吏的賞識,緣于他胸有丘壑而志存高遠,也緣于他才能卓異、充滿自信。
[解析]
C項中林則徐的臨終推薦和左宗棠收復(fù)新疆之間并無直接聯(lián)系,原文也說是“巧合”,所以錯誤。
【答案】C
4.下列對本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將“春”喻為“小雞”,把“田野與草叢”喻為“硬殼”,交代了拜謁柳莊的時節(jié),生動地表現(xiàn)了冬春交接之際的氣候特點。
B.第二段按由遠及近的空間順序進行描述,抓住了典型意象,表現(xiàn)了左宗棠故居的古樸簡雅,字里行間透露出濃濃的敬仰之情。
C.本文多處語言有詩文色彩,如“池塘水瘦、庭院深深”“躬耕隴畝,種稻植茶”,還多處引用對聯(lián)和詩句,風(fēng)格雅致且富有文采。
D.文章以柳莊起筆,詳細敘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介紹他博覽群書、與林則徐會晤、收復(fù)新疆等事跡,突出了其民族英雄的形象。
[解析]
D項錯在“詳細”。文章寫左宗棠的三次落第只是提及,并不詳細;“博覽群書”不能突出民族英雄形象。
【答案】D
練熟能生巧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張氏月洲村
南 帆
父親為我取名的時候肯定沒有想到,“張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為某天突然發(fā)現(xiàn)另一些“張帆”也在雜志上發(fā)表文章,我立即決定賜予自己一個筆名。干脆把“張”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罷,筆名也罷,無非稱呼個人的符號,不必大驚小怪,我似乎從未真正將名字視為家族的徽號。那個時候,“家族”這個概念沒有在心里留下印記。背起一副行囊,獨自浪跡江湖,大漠風(fēng)沙,長河落日,我意識不到身后存在一個張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現(xiàn)。
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務(wù)拜訪,它位于福州市區(qū)幾十公里外的永泰縣。汽車沿著盤旋的山路駛向月洲村時,我絲毫未曾意識到與這個村莊的血緣關(guān)系。下車之后,周圍有人告訴我,這是張姓聚居的村莊,而福州的張姓多半是從這兒出來的。我正忙著看河灘上搖曳的蘆葦和路邊李樹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對這句話充耳不聞。一伙人說說笑笑地走到了張氏宗祠門口,一陣鞭炮突然炸響。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村長鄭重地送給我一部沉甸甸的張氏族譜。這本精裝書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讓我意識到,周圍這些面孔黝黑的農(nóng)民都是我的宗親,我們的身軀之中流淌著相同的血脈。
一種異樣的感覺掠過內(nèi)心。
所有的人都這么說,月洲村之名來自桃花溪。一條清澈的溪流進入村莊后繞了個彎,仿佛在地面寫了一個“月”字,溪流兩旁綠樹雜沓,竹林婆娑,樹蔭之中小鳥啁啾;離開村子的時候,溪流又在村子邊緣從容地圍出一片沙洲:一腳踩下去,沙子柔軟而溫潤。只有張姓的人才能發(fā)現(xiàn)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稱始于唐末,當(dāng)然是我們老張家祖先取的名。
我曾經(jīng)見過一張月洲村蘆川橋的相片。夕陽之中,一座三孔橋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張油畫。那一天駕車進月洲村的時候曾經(jīng)從橋上經(jīng)過,橋面似乎顯得狹窄。車子從公路拐進來,駛到它跟前時,還得稍稍倒車一下,否則角度太小,無法通行。我遲遲沒有意識到,蘆川橋的“蘆川”與張元幹的《蘆川詞》《蘆川歸來集》之中的“蘆川”是同一個詞。而作為宋詞大師,這個張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許多人津津樂道,宋、明、清三個朝代,月洲村出了一個狀元、兩個尚書、近五十個進士;對于張姓的子弟說來,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張元幹,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
張元幹的詞風(fēng)激昂豪邁。許多人覺得,蘇軾與辛棄疾之間就醒目地站著一個張元幹。他的兩首《賀新郎》“夢繞神州路”和“曳杖危樓去”不僅名垂詞史,而且張貼在月洲村的墻上。站在村委會門口默誦張元幹的句子“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如許”“悵望關(guān)河空吊影,正人間、鼻息鳴鼉鼓”,內(nèi)心忽然涌過一陣熱浪。以前讀過幾首張元幹的詞,從未想到他或許是一個親戚。當(dāng)然,如同蘇軾一般,這個親戚也會有卿卿我我的繾綣,也寫得出“寒猶在,衾偏薄,腸欲斷,愁難著”“想小樓、終日望歸舟,人如削”這種纏綿。
“百忍堂”是張姓祖上一個著名的典故。大約是河南濮陽的一戶張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處,穿統(tǒng)一制作的服裝,共享相同的餐飲。開飯的時刻擊鼓號令,男女分席,長幼有序。治家猶如治國,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張家視察,向家長張公藝詢問治家方略。張公藝寫了一百個“忍”字:一切糾紛,忍讓為重,這即是“百忍堂”的來歷。溫良恭儉讓是張家性格的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張公藝,御賜張家兩個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張公藝命家人將梨子放在石臼中搗爛,而后置于水缸之內(nèi),注滿一缸的清水,鳴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張公藝清楚世事人心的癥結(jié)所在。兒時曾經(jīng)聽父親說過這個典故,不怎么喜歡。如果張姓的人只能如此隱忍地生活,唯唯諾諾,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業(yè)業(yè)地維持那個“九世同堂”的軀殼?
因此,張元幹慷慨悲涼、落拓不羈的詞風(fēng)讓我大為寬慰:張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與浪漫的基因,這或許是一個比文學(xué)史排名遠為重要的事情。據(jù)說張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是,他性情剛烈,疾惡如仇。張元幹投身于李綱——一個閩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張抗金御敵;李綱遭受宋高宗的罷免,張元斡怒不可遏,賦詞《石州慢·已酉秋吳興舟中作》?!坝焯旌?,一洗中原膏血”是傾出一腔壯志的長嘯。宋高宗退避臨安之后,秦檜當(dāng)政,張元幹憤而辭官返回閩地。紹興八年,秦檜再度籌劃向金國議和納貢,李綱上疏反對,張元幹的“曳杖危樓去”一詞即是對李綱的聲援。幾年之后,另一個秦檜的政敵胡銓被貶途經(jīng)福州,張元幹再度出面餞行,并作“夢繞神州路”一詞,直陳抑塞磊落之氣。這些舉動徹底得罪了秦檜,張元幹被捕入獄,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獄,張元幹已經(jīng)是一個白發(fā)蒼鬢的老者。他沒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帶漫游,不知所終。張元幹的詞贏得了諸多志士仁人的激賞,這沒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說的是,月洲村的張氏擁有另一份額外的慶幸:他遺傳給我們一份大丈夫的血脈。
(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從作者的姓氏談起,寫自己一開始對張姓家族的認識不深,表達了“我”對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
B.文章開始反復(fù)寫“我意識不到”“我絲毫未曾意識到”,后又寫“突然讓我意識到”,突出強調(diào)了張氏月洲村給“我”的情感沖擊。
C.作者不吝筆墨寫張元幹投身于李綱麾下、主張抗金御敵、遭秦檜打壓等,目的是為了介紹張元幹創(chuàng)作愛國主義詞作的歷史背景。
D.“他遺傳給我們一份大丈夫的血脈”,既是對張元幹一掃張氏軟弱怯懦家風(fēng)的贊揚,也是作者對張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華。
2.關(guān)于文章第四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借寫月洲村之名的來歷,過渡到描寫溪流繞村的美麗景致,每處景語都透著情語,親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間。
B.寫“綠樹雜沓”和“小鳥啁啾”,有聲有色;寫溪流“從容地圍出一片沙洲”,運用了比擬的手法,形象傳神。
C.“只有張姓的人才能發(fā)現(xiàn)如此清幽的地方”,雖不合常理,但熱愛之情躍然紙上,產(chǎn)生了情勝于理的效果。
D.最后一句中,“當(dāng)然”一詞雖然用在不經(jīng)意之間,但客觀表現(xiàn)了村落的歷史悠久和張氏祖先的審美情趣。
3.文章在寫張元幹時穿插了“百忍堂”的典故,有什么效果?請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題目為“張氏月洲村”,文中卻用大量篇幅寫張元幹,作者要借此抒發(fā)怎樣的情感?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