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南米北面”,北方人以面為主食,而南方人則喜食大米。我雖出生在南方,但對面食的喜好一點(diǎn)不亞于大米。若要問我面食中的最愛,那非面條莫屬了。
小時候,外婆做的手搟面,韌勁滑爽。現(xiàn)在回憶起來,口水仍忍不住在嘴里打著轉(zhuǎn)兒。
手搟面的第一道工序是和面。外婆先往木盆里倒入面粉、雞蛋和鹽,然后邊加清水邊攪拌著。她就像一個太極大師,面粉在她的雙手下顯得那么的聽話。漸漸地,面粉變成了棉絮,頃刻間,棉絮又變成了面餅。她雙臂并立筆直,用全身的力量擠壓著面餅。面餅在外婆的手里忽而圓、忽而長條、忽而又疊合……慢慢地,外皮粘著面粉,邋里邋遢的面餅,瞬間就蛻變成了光滑、富有韌勁的面團(tuán),外婆看著那飽滿,泛著亮光的面團(tuán),一絲微笑爬上了她那皺紋捏成的臉龐,好似外婆內(nèi)心的歡愉在臉上激起的一陣漣漪。這微笑里充滿了無盡的自信心與自豪感,仿佛放在面前的不是一塊面團(tuán),而是一個閃閃發(fā)亮的獎杯。
接下來就要搟面了。搟面就是把面團(tuán)搟成厚薄均勻,約三毫米的面皮。這需要左右手熟練的配合、銜接。只見外婆用雙手按壓,滾動著搟面杖,把面團(tuán)搟成了面餅,又把面餅搟成了面皮,并不時地騰出左手,抓著干面粉灑在搟面杖上——目的就是讓搟面杖不粘連面皮。不一會兒,一張薄如綢緞的面皮,便鋪滿了整個桌子,遠(yuǎn)遠(yuǎn)看去,仿佛是桌子上蓋著的一件淡白色的披風(fēng)。又好似一塊平鋪的泥胎,正等待著外婆的巧手將它雕琢切割。
面皮搟好后,外婆會把它們重合折疊,然后用菜刀把它們切成面條的形狀。外婆喜歡拿小青菜和面條一起下。外婆說:“青菜下面,一清二白,做人也要和它們一樣,只有清清白白地做人,才能心安理得地過日子。”想不到這面條加點(diǎn)青菜竟有這么大的道理。
看著根根如銀絲般的面條,還有橫在上面好似翡翠的青菜,我不禁想起了黃庭堅(jiān)的那句“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shù)筋玉簪橫”。我大口吞咽著那銀線般韌勁滑爽的面條,不時地發(fā)出吸面時“嗤嗤”的聲響。面湯不自覺地沿著下巴淌入了我的脖子,嘴角邊粘滿了油乎乎的面湯。這時外婆總是笑著說:“慢點(diǎn),慢點(diǎn)……”
不經(jīng)意間,我已過不惑之年,遙想童年時吃手搟面的往事,一絲甜蜜總會涌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