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洪波 張碩
竺洪波,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典小說與小說美學研究,發(fā)表論文近百篇,主持或參與各級課題多項,出版《四百年〈西游記〉學術史》《英雄譜與英雄母題:〈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研究》《西游釋考錄》《西游學十二講》《西游記辨》《〈西游記〉通識》等專著。其中《四百年〈西游記〉學術史》由國家社科基金當代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走向世界,《〈西游記〉通識》被評為中國好書、華文好書,入選央視2022年度讀書精選榜單。上海市育才獎獲得者。
張碩(上海市七寶中學教師):竺老師,您好!非常高興您接受本次訪談!最近您的新作《〈西游記〉通識》非?;鸨?,深受廣大師生喜愛,首先向您表示祝賀。我知道您從事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多年,成果頗豐,尤其是《西游記》研究,您作為該領域的著名專家,為文學經(jīng)典《西游記》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年我做學生的時候,就是聽了您對《西游記》的解讀,才對這本小說有了重新認識,也增強了文學閱讀的興趣。所以,今天能不能請您先談一談,是什么樣的機緣巧合,讓您走上了研究《西游記》的道路。
竺洪波:謝謝張碩老師!著名專家談不上哦,寫過幾篇論文、幾本小書而已。如果從上世紀90年代寫作論文《論唐僧的精神》(載于《明清小說研究》)算起,大約30余年了。后來專門研究《西游記》,自有契機,偶然里面有必然。契機是偶然的,導師推薦了《西游記》的博士論題,我欣然受命并努力去完成,于是有了《四百年〈西游記〉學術史》這本專著,也有了后續(xù)的系列研究課題。但這個“偶然”中其實可追溯到一個“遠因”:我確實從小喜愛《西游記》,那個時代的鄉(xiāng)村文化比較貧乏,能讀的書不多,但《西游記》卻是最流行的,試問哪個小朋友沒有吟誦過“唐僧騎馬咚呀咚,前面走著個孫悟空”這樣的兒歌呢?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吧。我的《西游記》研究很雜,文本的思想、文化、藝術,還有作品的接受、傳播、影響都有所涉及,從文化人類學到民俗宗教、經(jīng)濟管理這些新鮮的學科視角我也樂于采納,當年梁實秋說聞一多先生的書桌“有趣而亂”,而我的研究則可以說是“亂而有趣”。我想,能夠把自己的專業(yè)與興趣結(jié)合起來,這是一件最幸福的事,快樂的過程比所謂的成績更重要。《西游記》里觀音菩薩有詩曰:“愿請肝膽尋相識,料想前頭必有緣?!笨梢哉f,這也就是我與《西游記》的因緣了。
說到小書《〈西游記〉通識》,我要借這次訪談的機會向廣大讀者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謝,感謝他們的厚愛與支持。小書于2022年7月初版,不到一年已經(jīng)三印,其間相繼被評為中國好書、華文好書,作為中國好書入選央視2022年度讀書精選榜單和全民閱讀大會“好書推薦”書目,作為華文好書走出國門,參加了第十三屆全球海外華文書店中國圖書春節(jié)聯(lián)展。我說這是借了《西游記》的光,揩了吳承恩的油,搭上了當下振興傳統(tǒng)文化、普及文學經(jīng)典熱潮的順風車。還有,對于中學教育,《西游記》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地位,不僅有很多章節(jié)文字被選進教材讀本,還被教育部列為中小學生閱讀書目之一,成為重要的“教學任務群”。很多中小學生基于這樣教學要求的大環(huán)境都閱讀過《西游記》,對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等內(nèi)容有一定的了解。這或許是小書比較受青年學生和專家評委關注的原因吧!
張碩:是的,《西游記》作為一本文學經(jīng)典,也可以說是中小學生的必讀書目,很多學生在讀書期間都繞不開它。但是小說的篇幅較長,大約有80萬字吧!很多學生雖然喜歡但沒有把它讀完,或者僅限于讀完,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深入探討書中精彩的內(nèi)容,您的這本書可以說是廣大師生的福音,深入淺出地幫助讀者理解作品內(nèi)容,成為青年學生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有益津梁,功不可沒。您作為《西游記》研究專家,這么多年下來肯定讀了很多遍《西游記》,能跟我們簡單談談閱讀感受嗎?
竺洪波:好的,謝謝你的鼓勵。這屬于文學鑒賞的問題,從形象感受、思想判斷到審美體味(人生啟迪),都有許多話題可說。當然,文學是最美麗多艷的花朵,各花各眼,每個人有不同的讀法,詩無達詁,文無定平,具有很大的審美差異性。我想先說一下自己讀《西游記》的體會,然后再與年輕朋友作些交流。
我們欣賞文學,最佳的心理效應是共情。共情,在心理學上是指甲乙雙方相互滲透、相互體驗、相互認同的心理狀態(tài),傳統(tǒng)文學鑒賞學則稱為共鳴,特指鑒賞者與作品產(chǎn)生心理感應關系,自覺不自覺地將主客體融為一體,作品的人物成為“我的人物”,其情感、思想,性格、命運都打上了“我”的印記,用王國維的話叫“以我觀物,著我之色”。從年齡看,我已值老年,人生經(jīng)歷自然是相對比較復雜了;從性格上說,我又一直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所以對《西游記》的感受共情較多,對人物的共鳴也不局限在某一個人物及其故事,而是一種全方位的共鳴。而且這種共情或共鳴通常與自己的生活處境、人文情懷、審美興趣的即時性狀態(tài)相關聯(lián),“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即是說它不是穩(wěn)定不變的,會隨著自身情形的變化而變化。
但是,如果要說到與作品中哪個人物的共情最真切,共鳴最強烈,我想應該是唐僧吧。我是一名高校教師,與師父同屬一類,對于唐僧,除了一般的理性認知,似乎還多了一份源于職業(yè)特征的感性認同。唐僧的缺點不用說了:膽小、昏庸,還有嘴碎。但我頑固地認為:唐僧是個好老師。作為一個老師,其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唐僧帶領他的弟子們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到達靈山,得道成佛,修成正果。孫悟空封為佛,八戒、沙僧和白龍馬都是菩薩,在今天,相當于大學里的教授和副教授。所以從結(jié)果上看,徒弟們都成了大材,唐僧堪稱育人有方的好老師。具體說,他能做出這樣的成績,根本原因在于對取經(jīng)執(zhí)著堅定。唐僧曾發(fā)下宏誓:“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jīng),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庇衷谛闹心鹗摹奥分蟹陱R燒香,遇佛拜佛,遇塔掃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現(xiàn)長六金身,賜真經(jīng),流傳東土”。臨行之際,有弟子以“峻嶺陡崖難度、毒魔惡怪難降”相勸,唐僧堅定地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磨滅?!绷x無反顧,只身登上取經(jīng)征程。對取經(jīng)執(zhí)著,引申開來就是對理想執(zhí)著,對信念執(zhí)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唯有信念堅定,才會樹立敬業(yè)精神,才會有取經(jīng)路上寶貴的堅持與堅守。
記得在一次華東師大中文系畢業(yè)典禮的《致辭》中我曾自我嘲諷:“長者,都是婆婆嘴,就像《西游記》里的唐僧,一路碎叨,徒弟們是否愛聽其實并不在意?!碧粕绢I不大,但禪心堅定,為追求真理雖九死而不悔,最后帶領弟子完成了取經(jīng)使命,整個團隊因此而得道成佛。我也是水平不高,脾氣不小,但教書育人的責任從來不敢忘記。所以我常對學生說,我的話你們愿意聽就聽幾句,那正是“帶著華師中文的烙印去行走未來”,如果不愛聽那就不聽,我也會頷首欣慰,反正我是“話癆”,所說多半是唐僧式喋喋不休的“多余的話”。自我評價:我教書,大概正像唐僧“話癆”??梢?,文學鑒賞是主體“間性活動”,帶有一種主觀直覺的特性,閱讀《西游記》是需要有代入感的。
對于青年學生,大概都喜歡孫悟空,除了他的正義、勇敢、戰(zhàn)無不勝,還有樂觀、無拘無束、充滿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不正是青春勃發(fā)的年輕人理想中的英雄!這樣的共情我也真切地有過,不過現(xiàn)在的我已非前我,最能與之發(fā)生共情的恰是在這些英雄氣概的背后,孫悟空追求與奮斗的無奈:孫悟空崇尚自由,渴望尊嚴,最是受不得氣,卻偏偏遭遇克星,他既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也掙不脫唐僧的“魔爪”(緊箍咒)。何其憋屈,何其凄慘?!段饔斡洝肥抢寺髁x的喜劇作品,但喜劇中有悲劇,悲劇外化為喜劇,是一部由喜劇和悲劇兩種審美精神構(gòu)成對立沖突而又和諧統(tǒng)一的悲喜劇,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一樣,是一個“復調(diào)藝術”的典范。而孫悟空的追求、奮斗歷程和心靈受難——失落和失敗——也常令我扼腕嘆息。瞧!一個孫悟空,照映出我與年輕朋友的審美差異。
讓我們來說一說豬八戒吧!青年學生以學習為主,但畢竟到了戀愛的年紀,對愛情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似乎有條件可以從另一個側(cè)面來欣賞豬八戒這個形象了。八戒的前身是天河里的天蓬元帥,他的初戀是美麗的嫦娥仙子。不過,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他的這場初戀只是單戀,且結(jié)果悲催?!疤觐^挑子一頭熱”不說,還落得個“調(diào)戲女仙”之罪,被玉皇大帝罰重錘兩千記,貶下凡塵,還錯投為豬胎。豬八戒的苦難皆因嫦娥而起。我們可以假設一下:有一個男人,原來春風得意,或位高權重,或富豪榜上赫赫有名,總之是前程似錦,風光無限,然而,因為喜歡一個女人身敗名裂,一無所有。那么,他對這個女人會持有怎樣的態(tài)度呢?按常人的反應,結(jié)果大致會是以下兩種:第一,仇恨對方,視這段感情為孽緣,視對方為仇寇;第二,永不再見,從此不加理睬。既然是生命中的災星,惹不起還躲不起么?可八戒卻不是一個負心負義的“無情的情人”,他出乎意料地選擇了第三種態(tài)度:癡心不改,對嫦娥仙子依然一往情深。不仇視,不怨懟,盡管表現(xiàn)得有些癡傻,但八戒對嫦娥還是一如當初的滿心歡喜?!拔页螅液軠厝??!比绱丝磥?,豬八戒對待女性,不僅是“溫柔”,簡直就是高尚了。在失敗的戀愛或婚姻中,他不遷怒于人,牽掛于心的只是曾經(jīng)的美好時光。我們學語文,從《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到《牡丹亭》《紅樓夢》,深感愛情的真諦在于真愛,在于付出。以審美的態(tài)度來對待愛情,珍惜所愛的人,豬八戒的“愛情表現(xiàn)”對于今天的我們是否具有啟迪意義!
張碩:感謝竺老師的分享!非常精彩!您剛才說審美具有差異性,我非常認同這一觀點,從您深入淺出的解讀,可以看出竺老師對于《西游記》的閱讀是非常獨特和深刻的。很多中學一線教師現(xiàn)在面臨一個困惑,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可能是豐富且有一定深度的,但是因為課程容量有限,無法將對整本小說的理解講授給學生,所以針對“整本書閱讀”的相關研究有很多。您作為一位小說研究專家,想聽聽您如何理解“整本書閱讀”。
竺洪波:“整本書閱讀”是當下文學閱讀的新方法、文學教育的新理念,語文界正在探索、實踐和推廣之中。由于現(xiàn)代新式教育的教材體制規(guī)定,所選課文都是文學性精粹短篇,長篇巨制即以“節(jié)選”呈現(xiàn)。這樣,對于長篇文學原著的教學就存在一個“節(jié)選”與整體的關系問題,而且既是節(jié)選,難免帶有節(jié)選者的主觀取向,如果兩者關系過分隔離,固然不利于對整部作品的正確認識與把握,對節(jié)選的片斷本身也還存在產(chǎn)生誤讀、誤解的危險。節(jié)選具有封閉性、聚焦性,整本書則具有開放性、多元性。所謂“整本書閱讀”即是要調(diào)節(jié)、整合“節(jié)選”與母本整體的關系,彌補“節(jié)選”先天的不足,消弭或預防對文學原典產(chǎn)生誤讀、誤解的危險。在中學,它要求超越定編教材“節(jié)選”的界限,向上延升,向下拓展,實現(xiàn)對文學名著的整體觀覽,中學生“只讀教材遠遠不夠”。在大學,則是更高層次的拓展性持久性閱讀,其旨意一方面是深入作品整體,認識其多元性文化價值,另一方面還要追求通過對某一部專書(比如《史記》《紅樓夢》)的整體閱讀,進一步了解相關學科特征的目的。——無論是中學生,還是大學生,“整本書閱讀”都是必要的。
據(jù)我的了解,中學語文課程被教育部明確列為“整本書閱讀”的對象有《西游記》《紅樓夢》《鄉(xiāng)土中國》等,目前《紅樓夢》的“整本書閱讀”搞得最有聲色,取得成果最顯,已出版了多部高質(zhì)量專著。但作為一項重要的教改內(nèi)容,作為一種教學的新方法,《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十日談》《魯濱遜漂流記》等中外文學巨著無疑也是“整本書閱讀”的對象,也具有“整本書閱讀”的需要和價值。我前些年指導研究生寫作了一篇《高中語文〈水滸傳〉整本書閱讀專題式教學的實踐研究》,寫得非常不錯,得了優(yōu)秀論文獎??梢?,整本書閱讀的范圍非常廣闊。
不過,在充分肯定“整本書閱讀”的前提之下,我也看到了一些潛在的問題,有些問題似乎有了偏離“整本書閱讀”的原初本意的苗頭。
其一,過分強調(diào)“整本書閱讀”提高考試成績的作用。由于高考、中考曾多次以《紅樓夢》命題,許多展開過《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學??荚嚦煽冿@著提高,可說大獲成功,學生、教師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紛紛著文渲染,“整本書閱讀”與高考、中考的關系得到強化、固化。誠然,“整本書閱讀”能夠提升考試成績,這是其價值應有之義,也是值得肯定的好事。但如果過分強調(diào)“整本書閱讀”與高考或中考的線性關系,卻無疑偏離了文學閱讀加強文學修養(yǎng)、增進語文素質(zhì)的“初心”,“整本書閱讀”一旦成為考試的密鑰、捷徑,就難免沾上了應試教育的陋習,與古代士子日讀“四書”只為應付科舉、不識圣賢書真諦奧義一脈相承了。
其二,恕我不敬,以《紅樓夢》為例,現(xiàn)在的“整本書閱讀”似乎成了一種嶄新的紅學研究的方法。從一些大部專著來看,究其內(nèi)容,它們與其說是語文研究專著,不如說是紅學研究專著,“整本書閱讀”不過就是提供了一個既定的背景與視角,其研究的內(nèi)容和方法更多的還是屬于“紅學”的,相比較于語文教學與研究,它們對紅學的貢獻更大。這對于紅學,拓展了研究視域,取得了新成績、新進展,當然是可喜可賀的事,但整本書閱讀的語文性、教學實踐性是否亟待加強呢!
其三,整本書閱讀其實是一種傳統(tǒng)而又成熟的讀書方法,并非是剛剛出現(xiàn)的新概念。尤其是明清小說評點采用從頭至尾、從里到外的全面批評,當然是以“整本書閱讀”為前提。即使是在現(xiàn)代語文教育中,上世紀50年代葉圣陶先生就提出“把整本的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做輔佐”的教材編寫建議。21世紀后教育部新課標(《語文課程標準》)重提“整本書閱讀”的理念,是針對語文教學中日益嚴重的細碎、叢脞現(xiàn)象而言的,旨在倡導通過整本書閱讀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F(xiàn)在,有的教師把它視為一個新出現(xiàn)的概念,在教學與實踐中一味求新,過于追求形式上的開拓。這就有一些偏離“整本書閱讀”的初衷了,發(fā)展下去或許會得不償失。
當然,這些還只是一些苗頭,負面效應并不嚴重,我看到了這些苗頭,覺得有必要指出來,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否則,“整本書閱讀”這本好經(jīng)有可能會慢慢念歪亦未可知。
張碩:您的意見我也深有感觸。我們目前只是集中精力在努力探索、實踐“整本書閱讀”,您已看到了其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這對我們一線語文教師是一種很好的啟示。您深耕《西游記》研究多年,能不能以此為角度談談如何進行“整本書閱讀”。
竺洪波:好。下面具體談一談我對《西游記》“整本書閱讀”的理解。應該說它尚處在初始階段,尤其是與《紅樓夢》比較它顯然呈現(xiàn)后進的態(tài)勢,理應加大力度,迎頭趕上。對此,我只是有一些初步的想法,不一定談得好。
《西游記》是一部具有奇特體制——即神話小說的文學經(jīng)典,《紅樓夢》《鄉(xiāng)土中國》《水滸傳》“整本書閱讀”的既有方法與成果可以作為展開“整本書閱讀”借鑒的參考,但是它的特殊性是需要充分注意的。結(jié)合《西游記》的文本實際,我從宏觀層面先行提出《西游記》整本書閱讀的兩個原則。
其一,先驗性神話邏輯。
大家知道,《西游記》存在的問題是最多的,向有“天書”之譽,歷代讀者提出了許多疑問。不妨先擇取兩個問題:1.為什么各路妖魔煞費苦心、不擇手段,但總是功虧一簣吃不掉唐僧?2.為什么孫悟空神通廣大,翻一個筋斗云十萬八千里,卻不能拎著唐僧一步跳到靈山?這些問題是客觀存在,但似乎又是一些“幺蛾子”,不容易解釋。這與《西游記》特有的先驗性結(jié)構(gòu)有關。作品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母題)“唐僧取經(jīng)”具有一種先驗性神話邏輯,所以要解釋上述疑問,我們有必要確立相應的先驗性閱讀原則。
所謂先驗性邏輯,是指作品在敘述故事之前就已經(jīng)確立的邏輯規(guī)定,讀者一旦展開閱讀活動就必須與作者訂立無條件遵循的契約。認清作品的這一“先驗性”特征,對正確理解《西游記》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比如上述疑問,離開《西游記》的神話先驗性邏輯是無法理解的。眾所周知,《西游記》敘述唐僧取經(jīng),但唐僧取經(jīng)的緣起有兩重因素。第一重因素:如來佛祖的第二位大弟子金禪子,也即唐僧的前生,因為在如來講經(jīng)時隨意睡覺,遭到重罰:貶下塵世,化為佛子,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難,遠赴西天取回真經(jīng)、功德圓滿之后得道成佛,重新回到佛界。其情節(jié)邏輯:犯錯遭貶——歷難成佛。第二重因素:如來佛祖作為圣哲造下三藏真經(jīng),要拯救南贍部洲苦難中的人類。規(guī)定須由人間“善信”——虔誠的佛子“苦歷千山,詢經(jīng)萬水”艱辛取回,因為他擔心如果以他親自送經(jīng)賜予,眾生得來太過容易,就會不加珍惜,從而“不識法門之旨要,怠慢瑜伽之正宗”。其邏輯規(guī)定是:人取代替神賜。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作品的構(gòu)思:
第一,如果把取經(jīng)看成一則如來佛祖設計的游戲,那么唐僧就注定不能被吃掉,他必須是一步一個腳印,用腳丫一尺一寸地丈量完十萬八千里的取經(jīng)征途,完成這出游戲。孫悟空已經(jīng)了道,進入仙班,達到了“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的長生不老境界,為何還要去拜凡人唐僧為師,聽師父嘮叨念緊箍兒咒自討苦吃?其主要原因也是出于保證唐僧順利取經(jīng)的目的,即當年觀音菩薩救他出五行山時所說:“你可跟他做個徒弟(實為護法),保護取經(jīng),修成正果?!?/p>
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孫悟空神通廣大,能夠騰云駕霧,踢天弄井,背著群山一路奔跑(如平頂山故事)更是小菜一碟,為何不能背起百十斤重的唐僧飛至靈山,反倒要歷時十四寒暑苦度九九八十一難。作品的先驗性邏輯規(guī)定:唐僧取經(jīng)的功果,既不能速成,也不能“代駕”。
第二,《西游記》的拯救主題具有他救與自救兩重流向?!叭鐏碓旖?jīng)”體現(xiàn)為他救(神賜)的流向,“唐僧取經(jīng)”則體現(xiàn)為自救(人?。┑牧飨颍啪虐耸浑y,即是唐僧(代表人類)追求真理而九死一生的必由之路。唐僧禪心堅定,為了取經(jīng)雖九死而無悔,顯示出人類自救的覺醒與追求,如來不斷派遣“妖魔”攪局,對唐僧加壓,既顯示出圣哲的拯救情懷,也增加了取經(jīng)游戲唐僧通關的難度,既增加了游戲的刺激性,也增加了人類救贖的難度。
其二,民間性文學準則。
對于《西游記》,讀者還普遍存有一個問題:與《紅樓夢》等其他名著相比,它的文字比較粗糙,尤其是里面存在錯誤太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作品的魅力指數(shù)和讀者的美感度。不能說這完全是無的放矢。前些年有機構(gòu)做調(diào)查:“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評定十本“最不受讀者歡迎”的文學經(jīng)典,結(jié)果《西游記》中了“躺槍”赫然在列,上榜理由是“語言粗鄙”。還有,當代通行本人民文學出版社《西游記》(第三版)整理者李洪甫先生曾在上海世博會做演講,公布《西游記》各類文字、情節(jié)錯訛上萬條,引起海內(nèi)外讀者轟動?!段饔斡洝反嬖谶@么多的錯誤,那它還是文學經(jīng)典嗎?這些結(jié)論的準確性暫且不論,但已引出一個關于《西游記》的“民間性文學準則”;而且問題的嚴重性在于:離開這一“民間性文學準則”就無法理解《西游記》的經(jīng)典性。即是說我們今天需要用“民間性文學準則”來認識《西游記》的經(jīng)典特征,維護其文學經(jīng)典的地位。
眾所周知,《西游記》是一部世代累積型著作,從唐代《大唐西域記》(玄奘口述,辯機著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慧立、彥悰著)到明代萬歷二十年(1592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記》(百回本小說)問世,在長達千年的演化進程中,有許多不同時代的民間藝人先后參與創(chuàng)作,有各種文化流向的故事單元漸次摻雜進來,并且構(gòu)成相對完整、獨立的情節(jié)板塊。因為故事來源繁多,素材系統(tǒng)不一,吳承恩在創(chuàng)編定型時顧此失彼,在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上留下諸多文字錯訛、接榫不合、邏輯顛倒的紕漏,并不鮮見,也在所難免。這就是《西游記》作為民間文學,文字相對粗劣、“漏洞百出”的體現(xiàn)。
翻檢《西游記》,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錯位——包括文字錯訛、時間不合和邏輯顛倒——現(xiàn)象的廣泛性。這里先列舉兩個小問題:
其一,關于貞觀三十三年。
話說太宗入冥,崔判官開后門,他見生死簿上記載太宗皇帝于貞觀一十三年當死,“吃了一驚,急取濃墨大筆,將一字上添了兩畫成貞觀三十三年。”查歷史年表,貞觀一朝(627年—649年)只有二十三年,哪里有什么貞觀三十三年。
其二,關于江州到底在何處?
陳光蕊狀元及第官授江州知州,江州,即九江,東晉時始置州郡,以后幾廢幾立,沿革紛繁,至唐宋時江州一直是國家最高級別的行政區(qū)劃之一,白居易《琵琶行》有名句“江州司馬青衫濕”即是旁證。而從《西游記》的描寫看,洪江,即長江,這個沒問題,“洪”與“大”同義,長江本名大江,然而附近有金山寺、焦山寺等名勝,那么這個江州又在哪里?顯然是在鎮(zhèn)江、揚州一帶了。
站在民間性立場看問題,這些疑問就可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崔判官為唐太宗開后門是件大事,一是受到魏征的重托,二是他與太宗有君臣之誼,三是他冒著徇私舞弊被查處的風險。這件事必須辦成、辦好。問題是:在貞觀一十三年的“一”字下面,添一畫,增添陽壽10年,添兩畫,增添陽壽20年。添三畫、四畫,則不成漢字,可以排除。添一畫,太宗于貞觀二十三年死去,符合“貞觀二十三年”的歷史真實,但似乎顯得閻君小氣,崔判官好不容易開一次后門,明顯力度不夠,不甚過癮;添二畫,太宗增添大把陽壽,崔判官很解氣,讀者也很過癮,但這個貞觀三十三年違背歷史真實。那么作者會怎么添加呢?
答案是添二畫。為了作者這個“過癮”和“解氣”,其實也是我們讀者的“過癮”和“解氣”,這個歷史真實暫且顧不得了,不要也罷。作者也是“蠻拼的”,過把癮就死,他并非不知貞觀只有二十三年。它的實質(zhì),即是為了藝術審美的需要,暫且把“歷史真實”放置在一邊。
至于江州,更是小菜一碟,民間文學具有草根性、隨意性,不必拘泥于枝末細節(jié)的合理和文字上的熨帖。因為無論江州是在九江,還是在鎮(zhèn)江,都不影響我們對“唐僧出世”故事也即九九八十一難之前四難遭貶、出胎、拋江、報冤的理解。
這兩個閱讀原則的提出,在學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甚至被稱為“讀懂《西游記》的兩個密碼”,也希望對于《西游記》“整本書閱讀”的展開能夠提供一點參考和啟示的作用。
張碩:您提出的這兩個原則可以作為《西游記》整本書閱讀的鑰匙,也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方法和思維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余黨緒老師認為整本書閱讀要關注核心問題,重視對通識性和共識性問題的理解,與您的觀點可以說不謀而合。但是在實際教學時,理論和實踐并非總是能達成一致,導致語文課的效果大打折扣,您覺得一線教師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也指整個語文教學)時應該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又如何在整本書閱讀的基礎上展開文學經(jīng)典的通識教育?
竺洪波:關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問題,學界向有不同的意見。我是贊成“教師中心論”的,當然也肯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中心論”表示理解,也并不反對。因為自己是教師,就自覺把教師的作用(其實也是責任)看得重一些。教育,在歷史上美其名曰“杏壇”,一個好老師靠在一棵杏樹(當然也可以是別的樹)下就能開壇講課,教室、教材等所謂硬件尚在其次?,F(xiàn)在我們都在建設各級、各類“名師工程”,其實質(zhì)也是在強調(diào)教師的首要作用。
至于“一線教師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應該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是篇大文章,每個教師會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一般而論,我以為教師既是參加者,又是引領者。所謂參加者,是指教師要樂于、善于與學生一起學習,追求教學相長,在學生面前保持親近感、親和力,過分嚴肅無趣就會把語文教死了,要重視學生(青年時代)特有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尤其是珍惜他們的起予之功。所謂引導者,當然是指向教師應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學養(yǎng)(包括教技)水平,你的學習和研究毫無疑問必須要比諸學生領先一步,高人一頭,只有在這樣的教師引領下,課堂上才會展現(xiàn)出“大魚先導,小魚從之”這樣生動、驚艷的“從游”景象。在這個意義上,教師不必藏拙,你的“謙虛”不是美德,而是露餡、丟丑。
余黨緒老師對整本書閱讀有精深的研究,他認為整本書閱讀要關注核心問題,重視經(jīng)典的通識教育。對此,我非常贊同。整本書閱讀緣起于教材節(jié)選與母本的關系,通識教育面向文學(文化)經(jīng)典的普及。兩者有重疊(如一些文學經(jīng)典選入教材),也有區(qū)別(還有許多文學和文化經(jīng)典沒有被選入教材,如《周易》《本草綱目》等)。通識教育在當下高校是一大主流,我們高校的專書研究課(如《論語》《史記》《文心雕龍》《資治通鑒》等等)都是面向文理各科的通識課程,我的“《西游記》專題”也是一門通識課程。目前,通識教育已經(jīng)走向中學校園并正在普及開來。
關注核心問題,恰恰是通識教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作者、成書、版本、傳播是文學經(jīng)典的基礎知識,按韋勒克的說法屬于“外部研究”,其思想與藝術上的諸般問題則是“內(nèi)部研究”,無疑構(gòu)成了課程的重點。
我們知道,通識教育的活力在于新鮮有趣。學生對某一經(jīng)典不甚了解而渴望了解,以開闊視野,提高文學修養(yǎng),所以來選課。教師如果老生常談,或照本宣科,了無新意,學生索然無味,即使來選課也會驚呼“上當”,最終跑掉。那個傳說中“郁郁乎文載,學生都不來”的老學究大概就是如此。
那么,通識教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也是抓手)無疑就是“問題意識”,以問題為線索來統(tǒng)率課程,貫穿始終,啟發(fā)學生,進而讓受眾理解、掌握經(jīng)典的要旨。
所謂“問題意識”大致包括以下幾層意思:1.提出問題;2.分析問題;3.解決問題。這也是學術研究的核心價值與學術進步的體現(xiàn),任何思想都體現(xiàn)為問題及其解決。而我還要提出一個補充:所謂“提出問題”必須提出有價值、新穎甚至具有震撼力的問題。結(jié)合《西游記》研究,我曾關注、提出過一系列問題,如:1.《西游記》為何以神話小說定型?2.《西游記》為何被清代道教徒攘奪?3.靈山究在何處?4.唐僧所取經(jīng)書為何物?我稱其為《西游記》的四大命題,對此都進行了考證與分析,初步地、相當?shù)亟鉀Q了這些問題。這些論文發(fā)表在《文匯報》等媒體和學術期刊,大家可以查閱。當然,這些問題純粹是學科研究性論題,與中學語文教學關系不大,我這里只是用來說明我的論點。
最近出版的小書《〈西游記〉通識》是中華書局“中華經(jīng)典通識叢書”的一種,除了出版方和主編的“制度性安排”——要求文字通暢流利、故事新鮮有趣、思想(觀點)正氣無邪——之外,作為個性化寫作還自覺追求“問題意思”:以問題提綱挈領,貫穿全篇,每小節(jié)都包含一個醒目、有趣的問題。問題的呈現(xiàn)方式:1.直接以問題(即問號)的方式提出,如“豬八戒智商低下為哪般?”2.將問題隱伏在某一具體的敘寫之中,如在《人物靈魂淬煉形塑》這一節(jié)里其實包含著一個問題:“沙僧為何對取經(jīng)忠心耿耿?”這樣每一節(jié)內(nèi)容都圍繞一個問題來展開論述,有一個顯著的好處,即能保持讀者(聽者)的新鮮感、好奇心,比如游覽山川,有“一步一景,步步生景”的效果。
我們要“多談些問題”,那么問題從何而來?它不是《西游記》描寫的花果山上的“飛來峰”,不是教師憑空臆造出來的。檢討《〈西游記〉通識》的寫作,“問題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1.歷代讀者的疑問,如“孫悟空的武功變小是何因?”2.教學中師生對話、討論形成的問題,如“《西游記》里有愛情嗎?”“愛情的小紅花開在哪里?”3.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并提煉出來,如“唐僧和孫悟空情關何處?”“觀音菩薩為什么不成佛?”“須菩提祖師為何要趕走孫悟空?”
因為《西游記》包含的問題實在太多了,無論是通識課程還是《〈西游記〉通識》小書,因時間、篇幅所限,不可能涉及所有的問題。那么,就面臨一個選擇的問題。我對問題的取舍可以分為幾種情況:1.取:明顯具有學術價值的;2.舍:斷乎沒有學術價值的;3.不可取而?。阂暺溱厔荻≈?;4.可舍而不舍:因問題似是而非誤導公眾而不得不“取”而辯之。
試予以具體說明。第一種情況,取。諸如“《西游記》中的地獄長怎樣?”“唐僧是否算一個好老師?”“如來佛祖是如何設計取經(jīng)游戲的?”顯然都是讀者所關注的問題,可說自帶光彩、具有學術價值。第二種情況,舍。像網(wǎng)上有《西游記》愛好者提出問題:“太上老君的八卦爐為什么燒不死孫悟空?”說是石猴的成份是二氧化硅,熔點1670攝氏度,老君炭爐的溫度最高只有1200攝氏度。這聽起來神乎其神,但顯然背離了原著的描寫:孫悟空是利用八卦原理躲在巽門才僥幸避開火焰灼傷、燒死的,只是煙霧四處彌漫,孫悟空躲無可躲,才熏傷了眼睛,成為“火眼金睛”。而且,你怎么知道爐子是燒炭的,書里明明說是文武火,你又怎么知道花果山上石卵的成份是二氧化硅。這無疑是臆造出來的問題,所論竟是“一本正經(jīng)的胡說”。所以,對此我果斷不予采納。第三種情況,不可取而取。有些問題現(xiàn)在看來沒有意思,但慢慢地大家說開了,都這樣想著,那么它的蘊涵會逐漸豐富起來,最后就變得有意思了。例如前面說到的問題:“為什么孫悟空神通廣大,翻一個筋斗云十萬八千里,卻不能拎著唐僧一步跳到靈山?”從發(fā)展的趨勢看,讀者的不斷關注,終于建構(gòu)起一個像樣的問題。第四種情況,可舍而不舍。有些問題,完全是建立在無理、混亂的邏輯之上,但由于諸種原因,它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為了澄清問題,正本清源,有必要提出來作一辨析。這一點比較復雜,請容許我以“殷溫嬌奉子成婚”(懷孕時間不合)的問題為例來作一個比較詳細的說明。
有人聲稱“大發(fā)現(xiàn)”:殷溫嬌婚前不貞,或曰殷溫嬌“奉子成婚”,其主要證據(jù):懷孕時間不合。因為從溫嬌小姐與新科狀元陳光蕊結(jié)婚的那天算起,到之官赴任路上夫君被殺,往寬里算最多只有18天,如按緊短的方式計算則僅8天時間!而溫嬌小姐竟然已經(jīng)確認自己懷孕。按醫(yī)學常識,從受孕出現(xiàn)妊娠反應到確認懷孕應在40天或45天以上。結(jié)論:溫嬌肚子里的這個小孩,是在結(jié)婚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而絕對不可能是新科狀元陳光蕊的。而江流兒(唐僧)真正的父親呢,或謂水寇劉洪,或謂本次大唐科考的建議者魏征,或謂《西游記》中隱居的高人、因?qū)Τゴ饘е绿谌脍さ囊粷O一樵,不一而足。
這顯然無視原著的敘述了。江流兒的父親毫無疑問是陳光蕊。對此《西游記》有許多直接和確鑿的證據(jù)。其中明確說:“殷小姐痛恨劉賊,恨不得食肉侵皮,只因身懷有孕,未知男女,萬不得已,權且勉強相從?!币晞⒑闉闅⒎虺鹑耍睦镉邪朦c初戀情人的樣子。玄奘尋到失散十八年的老祖母,其時她已經(jīng)哭瞎了眼睛,憑耳聽和雙手撫摸感受到“好似我兒陳光蕊”,后來雙眼復明,又立時說:“你果然是我的孫子,恰和我兒子光蕊形容無二?!边@是基于血緣的心理感應和情感判斷,可信度百分之百?!昂檬抡摺睙o視文本確鑿描寫,卻費心思探究所謂“微言大義”,豈非舍近求遠,本末顛倒?缺失可靠性不言而喻。
當然應該承認,上述取舍方式難免有個性化選擇因素,甚至存在誤讀。但從文學鑒賞與批評來說,誤讀正是批評的應有之義,合理的誤讀正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結(jié)晶,伽達默爾說:一切批評皆誤讀。對此,我充滿自信。
張碩:您所談的“問題意識”對語文教學來說非常有啟發(fā)意義,我認為沒有問題,不以成研究,閱讀本身也是一種研究,即接受美學所謂“研究性閱讀”,起碼是與研究相關聯(lián),所以需要帶著問題去閱讀。整本書閱讀不僅僅要關注方法、關注教法,更要關注閱讀本身的意義,即通過一種科學的閱讀態(tài)度和習慣來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了語文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整本書閱讀也應該是一種育人的閱讀,是屬于文學的教育。對此,竺老師又怎么看呢?
竺洪波:謝謝你的肯定。你把整本書閱讀、通識教育與立德樹人結(jié)合起來,這個境界就高了,立意就深了,問題很有意義。
當然,我們的教育方針是立德樹人,一以貫之。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反復強調(diào):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正是一切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我看來,中學語文教育(包括我們剛剛談到的整本書閱讀、通識教育)不僅是文化(學歷)教育,也是一種文學教育,理應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而且毫無疑問它發(fā)揮著自身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意義和作用。
文學教育,也普稱人文教育,指的是通過文學閱讀提高人文素養(yǎng),豐富高尚情懷,塑造健康、積極的人格精神。
這是中華文明史上(當然也是教育史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鬃映珜г娊獭方?,都可以理解為文學教育。孟子強調(diào)鑄造君子的理想人格,善養(yǎng)“浩然之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文學教育的成功實踐。近代梁啟超有名言:“故六經(jīng)不能教,當以小說教之;正史不能入,當以小說入之;語錄不能諭,當以小說諭之;律例不能治,當以小說治之?!保ā蹲g印政治小說序》)顯然是在倡導文學的“新民”作用。還有著名的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認為美育比諸宗教,更能教育人、塑造人,他說“欲養(yǎng)成高尚、勇敢與舍己為群(人)之思想者,非藝術之為功”,美育(文學教育)在國民啟蒙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不可低估,無法取代。
中學文學教育也是歷時久遠,由探索到成熟,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傳統(tǒng)與經(jīng)驗,如課程設置、教材撰寫,以及學生情感和人格培養(yǎng),師生和諧從游關系的確立等。但是無疑也曾經(jīng)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其一,與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相沖突。其二,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影視等各類文本卷帙浩繁,在中學正常教育秩序下很難展開獨立的文學教育,費時費力且功效甚微,一些一線語文教師對文學教育心存疑慮,缺乏積極性。
我認為,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下,經(jīng)過多輪教改與討論,中學文學教育已成共識,教師有意識地在新課標框架內(nèi)適時、適量地實施文學教育,條件已經(jīng)具備,它不僅有可操作性,而且還能形成積極的教學正能量,如整本書閱讀、文學經(jīng)典的通識教育都能顯而易見地提高教學質(zhì)量,并且根據(jù)“教學任務群”,完全是低投入高效率,作為中學語文的正常教學,它業(yè)已由“份外”轉(zhuǎn)化為“份內(nèi)”。由公開資料可知,一些學校、一些名師在語文課上選擇文學名篇如《紅樓夢》《故鄉(xiāng)》《背影》等展開文學教育,深受學生歡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最后我要說,教育是國之大計。中學語文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文學教育,根本任務是通過文學的審美熏陶培育青少年的文化根基和健康人格。中學生處在青春發(fā)育期,也是情感和思想的困惑期,“成長的煩惱”比較突出。從當下實際情況看,在異性情感、家庭關系、師生關系、擇業(yè)取向、人生態(tài)度等方面,還需要師長作正確的引導。當年席勒針對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提出審美教育,呼喊“審美拯救人類”,對于今天中國的教育實際依然具有啟迪性。要實現(xiàn)新時代樹德立人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更多新時代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以說文學教育是必由之路,我們教師任重道遠。
張碩:感謝竺老師精彩的分享!您對文學育人的理解非常深刻,這使我想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前主任朱國華教授曾經(jīng)拋出過這樣一個命題:當今社會,文學是否已死?今天聽了竺老師對整本書閱讀、文學通識教育等相關問題的闡述,我覺得文學并未死亡,仍然在當代社會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作為魯迅先生所說的“人類精神的燈火”的文學必將代代傳承下去,只不過對于一線中學教師來說,他們恰是更加需要為之付出努力的人群,因而也更加堅定了在新時代語文教學的信念。再次感謝竺老師接受本次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