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蓉
(線裝書局有限公司,北京 100102)
古籍整理與出版是保護古籍、傳承古籍的關鍵,通過古籍整理可以從現代化視角梳理古籍中的原文,降低人們對于古籍內容的閱讀難度,而古籍出版可以通過大量刊印重置版古籍,以此來加強古籍的傳播效率與質量。在現代化背景下,以數字技術為核心來實現對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創(chuàng)新,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來實現對古籍的保護與傳承。因此,有必要研究數字化背景下的古籍整理出版。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傳承與發(fā)展便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話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政府一直在堅持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古籍作為中華文明流傳下來的歷史瑰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不同時代背景的思想觀念與文化色彩。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并認識古籍,應該將古籍整理與出版工作與現代數字化技術相結合,通過實現古籍數字化發(fā)展,可以在將古籍內容引入網絡的同時,借助網絡的存儲、傳播能力來防止古籍內容失傳。
2022 年4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作為新時代古籍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意見》不僅能夠從國家層面明確古籍整理、保護工作目標,還將為古籍工作的未來發(fā)展指明前進的方向。對于古籍數字化而言,只有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全面加強古籍網絡規(guī)范化管理與傳播,才能在保護古籍的基礎之上,讓更多人感受到獨屬于古籍的文化魅力,進而讓古籍整理、出版數字化工作質量得到應有的保障[1]。
古籍孤本是歷史沉淀下來的不可再生資源,古籍的核心價值大致可以歸納為文物價值與文獻價值。前者要求保存古籍原本,后者則更加關注古籍中的文化內容。對于古籍工作而言,借助古籍數字化,可以將古籍中的內容全部融入數字化網絡,文獻價值在網絡中將會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當人們可以選擇從網絡中搜索古籍內容后,古籍孤本中的內容便不會引發(fā)人們的好奇心,古籍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也將因此變得更加順利。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重點結合古籍數字化工作的開展情況來加強對古籍的保護,避免古籍因為各種外界原因而導致孤本損毀的問題發(fā)生。
古籍的核心價值在于內容,在傳統(tǒng)古籍的保護、傳承中,每一次對古籍的翻閱、移動,都會對古籍帶來一次影響,而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將古籍中的所有內容全部保存在數字化網絡中,通過網絡備份等方式來實現對古籍的保存與管理,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古籍孤本出現損壞的情況,古籍整理與出版工作的開展也將變得更好。
古籍的本質就是對古代文字、思想的記錄,作為文字的載體,古籍的存在方式有很多,諸如竹簡、紙張都會成為古籍內容的載體。但無論是哪種古籍類型,都會因為時間的侵襲而導致古籍載體受到影響。考古挖掘出的各種竹簡、帛書等古籍往往會出現破損,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古籍復原與保存工作的開展,而紙張載體的古籍,其性能質量會變得更加脆弱。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可以將古籍中的內容全部存儲至網絡,避免因為外界因素而影響到古籍內容的質量與清晰度。而且借助數字化技術管理古籍,人們對于古籍外部的需求也將發(fā)生改變,即因為人們不再過多好奇內部的文章內容,古籍翻閱頻率必然有所下降。因此,對于古籍工作而言,古籍數字化將會從內容到本體兩個維度來實現對古籍保存與傳承的優(yōu)化。借助古籍數字化技術,古籍保存將會變得更加便捷。有研究人員進行過統(tǒng)計,紀曉嵐《四庫全書》原本超過了36 000 冊,這將會對古籍的保存與使用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而在將其刻錄成為光盤后,則《四庫全書》中的內容被成功收錄至150 余張光盤內,這將會大幅提高古籍的保存質量與效率。而且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用于保存古籍的數字化用品的存儲能力將會得到顯著提高,古籍保存與存儲工作也將因此而變得更加順利[2]。
在我國歷史發(fā)展中,各種古籍文獻是極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古籍作為對歷史的見證,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部分古籍還具有極強的藝術代表性,能夠輔助現代社會實現對中國古代設備的研究。古籍整理與使用是古籍工作的核心組成部分,由于古籍自身的珍貴性,因此很多圖書館在面對古籍時,往往會以面對文物時的態(tài)度來保管,極為嚴苛的借閱制度將會讓古籍成為圖書館內無法觸碰的文物展覽品,不僅普通人根本沒有權利去借閱古籍,而且即便是圖書館內部,對古籍的整理、使用同樣會受到影響。即便要使用古籍內容,同樣會因為原版古籍與現代人的字體、排版不同而影響到古籍利用率。通過建立古籍數字化圖書館,可以借助數字信息技術來提高古籍整理與使用效率。在數字化圖書館的相關界面中建立完善的古籍內容檢索系統(tǒng),可以讓人們在查閱古籍內容時,查閱效率得到顯著提高。而且在古籍數字化數據庫中,可以讓人們在圖書館內實現閱讀、查閱與下載古籍內容。除此之外,古籍數字化還可以借助關鍵詞分析來篩選古籍內容,只要能夠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建立起切實可行的管理系統(tǒng),就可以讓古籍整理、使用變得更加輕松,并避免人們將過多的精力浪費在古籍分類整理、檢索使用等環(huán)節(jié)。
無論是古籍還是現代書籍,書籍的實體出版都將會在數字化背景下受到影響,網絡書籍出版將會逐漸成為主流。因為實體出版后的書籍往往無法直接攜帶,而在現代人的碎片化時間中,利用零碎的時間翻閱網絡書籍已經逐漸成了常態(tài)。通過古籍數字化,可以借助網絡出版來讓更多人借助手機等設備在網絡中看到古籍的內容,這對于古籍而言,古籍傳播效率將會因為網絡傳播而得到顯著提高。除此之外,古籍整理與出版工作在數字化完成后,無需在出版環(huán)節(jié)利用大量紙張來出版紙質書籍,這樣不僅能夠節(jié)約資源,還能避免因為大量印刷而導致書籍出現庫存積壓的情況,因此在數字化古籍出版的支持下,古籍出版需要承擔的成本風險將會大幅降低。
在數字化背景下,為了提高古籍保存與傳承能力,古籍數字化將會成為古籍領域未來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為了讓古籍行業(yè)的未來發(fā)展變得更加光明,應該結合數字化背景優(yōu)化古籍整理與出版策略,通過古籍整理出版創(chuàng)新來達到優(yōu)化古籍數字化的目的。
古籍數字化發(fā)展并不是近些年的新興領域,作為已經發(fā)展了二十余年的行業(yè),古籍數字化在人們的實踐總結中得到了優(yōu)化。因此為了實現對古籍數字化整理與出版的創(chuàng)新,就必須端正對于古籍數字化的認知,以人類的思想認知為基礎,以此來加強對于古籍的保存與整理。古籍數字化的本質就是對語言與文化的數字化,語言文字中的內容將會傳達人類的思想,不同文獻的核心差異并不是漢語、英語、甲骨文等文字類型,而是文字背后傳遞的文化思想[3]。古籍作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載體,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往往與現代思想具有非常大的差異性,因此在整理與出版古籍時,就必須正視古籍內容傳達出的傳統(tǒng)思想,并以文化思想為基礎,實現對古籍的定位,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對古籍的定位。古籍整理與出版并不是將原版內容直接放在網絡中傳播,而是以現代思想分析、梳理并傳播。所以在開展古籍數字化創(chuàng)新工作時,應該杜絕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明確古籍內容的真實定位。只有這樣,才能在良好的整理過程中,將古籍借助古籍數字化技術傳播至目標人群,進而讓更多人意識到獨屬于古籍自身的魅力。
由于古籍的特殊性,因此古籍數字化整理與出版必然要通過各個學科的知識來實現對古籍內容的管理與融合,學科融合質量將會成為影響古籍數字化工作成敗的核心要素。從古籍整理的角度分析,古籍整理的核心目的就是為廣大讀者帶來良好的古籍閱讀體驗,只有通過古籍整理來為讀者提供簡單易懂的信息,才能讓人們在閱讀數字化古籍時變得更加輕松,必要時還可以在古籍整理中適當留下前人的校勘印記與批注,這樣有利于人們在閱讀期間與前人進行思想層面的碰撞。對比古籍數字化而言,古籍整理與出版并不只是簡單再現古籍原貌,而是要在現代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將現代工具與傳統(tǒng)內容統(tǒng)籌在一起,因此古籍數字化產品是一種經過增值發(fā)展的數據信息,這種信息有利于人們對其內容進行深度探索與分析[4]。除此之外,古籍數字化整理完成后的標引不同于現代文獻,因為古籍數字化并不是對文獻特征進行抽象性分析與描述,而是對古籍內容進行數字化整理,所以在整理古籍內容時,必須從歷史、文學等學科的深度融合中提高古籍數字化質量。
為了提高古籍數字化整理與出版質量,應該結合古籍數字化需求來創(chuàng)新出適合古籍的數字化網絡平臺。數字化網絡平臺不僅能夠輔助古籍數字化整理、出版工作的開展,還可以讓讀者在數字化平臺中及時了解古籍的實際情況,進而讓古籍數字化工作的開展效率得到提高。借助數字化平臺,能夠實現對古籍文字的高效處理,這不僅包括古籍錄入功能、文字校對等能力,還可以針對古籍的出版、檢索等功能進行優(yōu)化。對于古籍數字化而言,數字化平臺是開展一切活動的基礎,只要能夠在數字化平臺的支持下,不斷優(yōu)化古籍數字化整理、出版等工作,就可以讓古籍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獲得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為了讓古籍數字化整理與出版工作質量得到保障,應該以古籍數字化為核心來加強古籍數字化人才培養(yǎng)。相較于傳統(tǒng)古籍工作而言,古籍數字化工作對相關人才的素質要求將會變得更高。古籍數字化人才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文化底蘊,還必須具有較強的信息技術水平與堅韌不拔的意志。因為古籍的特殊性,所以古籍數字化人才必須能夠對各種知識融會貫通。為了在古籍數字化工作中持續(xù)發(fā)揮自己的個人價值,古籍數字化人才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自學能力,這樣便可以在面對各種新興數字化技術時發(fā)揮應有的能力。因此在培養(yǎng)古籍數字化的個人能力時,需要從文化底蘊、信息技術、精神意志三個維度來培養(yǎng)能力,通過不斷加強人才管理,并完善古籍數字化人才培養(yǎng)體系,可以針對古籍數字化領域建立一支優(yōu)秀的人才隊伍,進而讓古籍數字化工作質量變得更好。
古籍數字化整理與出版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因為古籍數字化工作包含的工作內容非常多,所以在古籍數字化工作體系下,必須動態(tài)更新數字化工作成果,以此來實現對古籍數字化工作的全方位優(yōu)化。古籍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是長期工作,因此為了始終滿足古籍數字化發(fā)展的切實需求,必須將各種新技術及時融入到古籍數字化體系中,只有堅持優(yōu)化古籍數字化系統(tǒng),才能讓古籍數字化工作質量在不斷發(fā)展革新中變得更好。例如在古籍數字化初期,字庫、古籍圖像OCR系統(tǒng)都不成熟,這些功能都在科技發(fā)展中得到更新,只有在不同時期堅持優(yōu)化古籍數字化,才能讓古籍數字化工作的開展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隨著古籍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古籍數字化整理與出版時,可以選擇的數字化產品變得越來越多,大量數字化產品的出現導致古籍在數字化上傳后的格式變得五花八門,許多格式都必須安裝對應閱讀器才能看到其中的內容。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是市場混亂帶來的產物,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古籍數字化傳播。因此,為了讓古籍數字化整理與出版變得更加順利,應該將古籍數字化格式限定為txt、word 等幾種常見格式,并限定古籍出版格式。只有讓古籍整理與出版工作變得更加具有規(guī)范性,才能真正解決古籍數字化帶來的格式問題。除此之外,因為古籍內容與現代化文字形式存在差異性,因此可以在古籍數字化整理與出版中規(guī)范化目錄等內容格式,以此來降低古籍與現代化文字之間的差異性。從分類角度分析古籍數字化,《四庫法》《中圖法》等分類都屬于古籍數字化整理中的常見分類。因此,在格式整合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加強古籍分類規(guī)范化管理,通過針對古籍分類統(tǒng)一標準,以《中圖法》為核心,完全可以保障古籍分類時的編制質量。由于中文古籍文史哲關聯(lián)十分緊密,必要時還可以引入其他分類方法,只要能夠優(yōu)化分類檢索系統(tǒng),就能讓古籍數字化工作質量變得更好[5]。
在數字化背景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質量將會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得到進一步提高,古籍數字化不僅能夠提高古籍保護與傳承能力,還可以規(guī)避傳統(tǒng)古籍工作中的保存問題。相信隨著更多人意識到古籍數字化的重要性,古籍數字化整理與出版工作將會變得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