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誠鍇
“吃干凈了,不準浪費糧食!”每當我吃飯剩個碗底時,有人就要開始嘮叨了:“你就是沒有挨過餓,經(jīng)歷過就知道了。”這是她的口頭禪,這個人就是我的奶奶。
奶奶已是古稀之年,花白短發(fā),眼睛小卻有神。她節(jié)儉慣了,每次家里有了剩菜,她總舍不得丟。媽媽勸她,說吃剩菜對身體不好。但她從來不聽,總會在第二頓加熱后固執(zhí)地一個人吃完。
她辦事利索,從不拖泥帶水,但說話卻總是給人一種溫柔似水的感覺。比如媽媽每周末都要出門去練瑜伽或者做美容,奶奶總說:“這樣子漂漂亮亮、健健康康的,多好!”
奶奶的勤快要從那臺縫紉機說起。年輕的時候,她和爺爺在政府街上開了個店鋪做西裝,手藝很出名,就連我的老師也曾光顧過。老了以后回歸家庭的她,依舊一刻也閑不住。我的校服褲腿長了,她會踩著縫紉機幫我折起褲腳,等我長高再放下來;我放煙花時不小心燒破了外套,她也會幫我縫上漂亮的圖案,讓我收獲一件“新”衣服。
奶奶的勤快還要從每天早上說起。她會在五點半準時起床,做好早飯后,便提著菜籃子去趕集,買回最新鮮的食材,為午餐做準備。白天只要有點空閑,她就會拿起拖把或者抹布收拾屋子。有時候上午才打掃過,下午又會再打掃一次。爸爸和姑姑總勸她多歇會兒,別累著,但奶奶總是樂此不疲。
奶奶是個相當有儀式感的人。每年從臘八節(jié)就開始“鼓搗”年夜飯了。腌臘八蒜、醬牛肉、炸蘿卜丸子……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道菜,無一不美味至極。吃完年夜飯,奶奶也不停歇,搬出面板,開始和爺爺包餃子。奶奶一邊包,一邊還會時不時往餃子里放些棗、栗子和硬幣。硬幣有一角的、五角的,還有一元的。包到最后一個餃子時,奶奶沖我一笑,往里放了個一元硬幣。包好后,她偷偷拿出準備好的可食用紅色素,用棉簽蘸著,往餃子上抹了下,然后悄悄地跟我說:“明早你排第一個撈餃子,就沖著這個紅色的撈!”說完,還沖我眨了下眼,笑得眼睛都瞇起來了,我也忍不住會心一笑。
奶奶的溫柔和對我的愛,藏在點點滴滴的歲月里,說也說不完。唯愿時光慢下來,讓我能多陪在她身邊。
【山東萊州市文峰中學】
點評
小作者以平實生動的語言,借助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等手法,講述了自己與奶奶之間的故事,將自己眼中的奶奶真實還原,寫出了奶奶的嘮叨與固執(zhí),也寫出了奶奶的溫柔、勤快、有儀式感。
看似已是古稀之年的奶奶,在小作者筆下,卻好像有一顆永遠都不會老的心。文末的語句雖然簡短,卻言簡意賅,有深化主題的效果。
(李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