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濤
我認識許多愛書、好古的朋友,他們有的在工作中不怎么得志,有的連中學都沒畢業(yè),甚至還有的連份正經(jīng)工作都沒有,但都擅長一些“雕蟲小技”,精通文玩字畫,其中不少是賞鑒、得趣的高手或鬼才。
比如小葉,在秦淮河邊的古玩城開店,用玻璃門和三合板隔成的小鋪子面積只有幾平方米。店里全是雜物,從河道里挖出的古磚、銅錢、骨簪,連泥帶土,常常散了一地。小葉對古碑、殘簡、三代之鐘鼎、秦漢之摹印及漢、魏、六朝、唐、宋之碑帖,宋、元之書籍過眼無數(shù),往往別人認不出的字,他只瞄一眼,便能隨口讀出。我有時剛在微信上給他發(fā)去一張圖片,正推敲如何措辭求他認字,答案就已發(fā)過來。小葉經(jīng)常應某博物館之托,閉關埋頭校碑,或者參與編纂某本講六朝古物的專著。他幫人認字,全憑興趣熱情,樂在其中。
再如小史,三十出頭,卻眼光老到,常年在網(wǎng)絡上幫人鑒別古物,雖隔著屏幕,只一經(jīng)眼,就能將路份、年份、來歷、價值等娓娓道來。小史癡迷于印章,常自己動手拓印,分贈親友。那些民國文人掌故、軼事、八卦,他也能信手拈來,講起來眉飛色舞,仿佛是那段歷史的親歷者。
還有老馬,山西人,癡迷于收藏燈具,自號“青燈盦主人”“三晉燈癡”。老馬收藏的不少燈具,著實難得一見:有寫著“合群進化”“保障國權”字樣的燭臺,記錄當年中國人在“自強保種”壓力下對進化論的認同;有鏤空出“洞房花燭添喜”字樣的鐵燭臺,折射中國北方農(nóng)村的婚慶文化。30 年來,老馬收藏、過手了無數(shù)的燈盞燭臺,癡迷于燈文化研究的他,發(fā)愿用百盞千燈串起人類文明史。
這些人都是得大樂趣之人,他們用在不少人眼中“上不了臺面”的生趣,對抗日常的庸常與無聊。
“通人之情,得鬼之趣”,或許就是最好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