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執(zhí)鑾
楓是定居長江的住客,古往今來,伴隨著不舍晝夜的流逝江水,映照著古今共看的江月,她陪伴過名落孫山的舉子,見證過聚散無常的筵席,染紅過江南兩岸的秋風(fēng)。其紅葉生在秋季,如火的姿色并不能給她帶來多少喜悅與生機(jī)——“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作為中國古典文學(xué)傷春的濫觴,《招魂》使“江楓”成為了離愁別緒的代名詞。
春日遲遲,秋風(fēng)颯颯,情往似贈(zèng),興如來答。
在六朝時(shí)代,江楓尚且還是旅途中動(dòng)人而尋常的風(fēng)景?!皶运獥魅~丹,夕曛嵐氣陰?!薄傲阌杲?,輕寒迎節(jié)。江楓曉落,林葉初黃?!敝敝撂拼瑮魅~才普遍成為了受悲秋文人所寵愛的意向,劉長卿詩云:“漂泊日復(fù)日,洞庭今更秋。青楓亦何意,此夜催人愁?!?/p>
或許是因?yàn)闂魅~入秋后由綠變紅的特殊景致,身處衰敗時(shí),目見“猩猩血”,驚破了文人多愁善感的情思;也或許是楓“善搖”的特征,片片紅葉散落人間,碾入塵土,總是能勾起騷客脆弱而敏感的心緒。楓葉的紅是鮮艷的紅,是奪人眼球、震懾心魂的紅。到了元朝,楓葉依然是文人敘寫離情的第一選擇,王實(shí)甫《西廂記》中一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亦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明人袁中道寫到:“楓樹有枝猶帶血,征袍多淚易沾塵。”清代王士禛也有詞曰:“清楓斑竹染啼血,靈風(fēng)神雨紛飄?!痹谌f物凋零的秋季,是楓葉給暗淡的大地渲染上壯麗奇景:“煙波唱起,有點(diǎn)點(diǎn)霜楓,星星漁火,都是賦愁地?!?/p>
而在文藝極盛的宋朝,楓樹亦在“悲秋”界占有一席之地。宋人張炎詞《甘州·寄李筠房》云:“未覺丹楓盡老,搖落已堪嗟。無避秋聲處,愁滿天涯?!睔W陽修詩《寄徐巽秀才》:“睢苑樹荒誰共客,楚江楓老獨(dú)悲秋?!睏饔删G轉(zhuǎn)紅的“衰老”成為了詩人內(nèi)心人類“身老”的外化,楓樹由外物走入人心,化作了人類生命的一部分。
“秋深最好是楓樹葉,染透猩猩血。風(fēng)釀楚天秋,霜浸吳江月,明日落紅多去也。”千年時(shí)光消逝去,而秋楓依舊飄落吳江,哪知這片片楓葉曾送去多少離人,又將再迎來多少新客呢?
楓之遺韻
○慈溪龍盤楓香
該樹位于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五磊寺前,樹齡約1000年,是寧波同類樹中最古老的一棵古樹。其樹高20米,胸圍3.7米,平均冠幅19米,樹干形狀奇特,枝條黝糾,猶如蛟龍盤結(jié),枝梢直沖云天,樹冠巨大如屋頂。
該樹于北宋真宗(998—1022)敕賜“五磊普濟(jì)”寺額之時(shí)初植。傳說智環(huán)、太虛、諦閑、弘一等高僧都曾在樹下打禪靜思、頓悟得道,古楓也漸生禪意,被喻為禪楓。
○金峰鄉(xiāng)“孿生兄弟楓”
在淳安縣金峰鄉(xiāng)下江村,有一株高大的楓香,其樹高39米,胸徑2.4米,冠幅15米×17米,距今已有500年歷史。此樹在2米高處分出兩枝,枝條通直平行,仿佛孿生兄弟并肩佇立,人稱“孿生兄弟楓”。此樹根系發(fā)達(dá),有一處側(cè)根從地下穿過3幢房子,在30余米外的大會(huì)堂露頭。由于楓脂有一定藥用價(jià)值,“兄弟楓”樹脂常被當(dāng)?shù)卮迕裢吭谔栄ㄉ嫌脕碇晤^痛、耳鳴。
楓之意趣
械化楓林:上古傳說,于《廣黃帝本行記》中有記載。
黃帝將蚩尤斬殺于黎山,并將他的鐐銬、枷鎖扔到宋山上,這些刑具最后化作了楓林。
楓落吳江:《新唐書》記載,喻指詩文中警句。也作“楓落句”。
唐朝詩人崔信明自恃門第高,常賦詩屬文,自以為水平高于李百藥。揚(yáng)州錄事參軍鄭世翼同樣桀驁不馴,與他在江上相遇,說:“聽說你有名句‘楓落吳江冷’,想要再看看你其他的作品?!贝扌琶鞲吲d地展示出來。鄭世翼沒有看完就說:“不過如此!”還把崔信明的詩文全部丟進(jìn)江中,駕船離開。
楓人:唐朝劉恂所著《嶺表錄異》中出現(xiàn)的“楓鬼”,實(shí)為老楓樹上生長的癭瘤,形似人形。南宋周密《浩然齋雅談》記錄。
在風(fēng)狂雨驟的夜晚,忽然有黑云從天邊匯聚,形成一個(gè)高達(dá)數(shù)十丈的巨人,在水上飛快行走,路過小船向西而去。滿船人都被其驚嚇到,蜂擁去看,只見那人行走如飛地離去了。
楓之蕓窗
楓葉千枝復(fù)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shí)。(魚玄機(jī))
一奩碧玉煙開曉,十里紅云風(fēng)作秋。想得東籬黃已遍,到家及取未凋零。含雨數(shù)峰真水墨,著霜千樹半丹青。(湛道山)
楓葉不耐冷,露下胭脂紅。無復(fù)戀本枝,槭槭隨驚風(fēng)。向來樹頭蟬,去盡不見蹤。日落秋水寒,哀哀叫征鴻。(劉儗)
一塢藏深林,楓葉翻蜀錦。寄語別家人,路遙霜霰凜。(郭祥正)
黃紅紫綠巖巒上,遠(yuǎn)近高低松竹間。山色未應(yīng)秋后老,靈楓方為駐童顏。(趙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