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琦
《道藏》是道教經典典籍的總稱,是在歷代帝王的支持下由道士們匯集編纂而成,其內容主要由道家書、方書、道經和傳記四大部分組成。
青島市博物館所藏《道藏》,現(xiàn)存4946卷(全本為5305卷),4524冊,涉及道教經典、論集、科戒、符圖、法術、齋儀、贊頌、宮觀山志、神仙譜錄、醫(yī)藥和道教人物傳記,此外還收入了一些諸子百家著作;并按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以《千字文》作為函目,可謂卷帙浩繁,包羅萬象,是研究道教教義及其歷史的“百科全書”。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發(fā)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方仙道,修道之人崇尚“道”和“德”,并且奉老子為祖。東漢時期,張道林正式創(chuàng)立道教。
嶗山道教淵源流長。早在漢代,就有修道之人來到嶗山修行;宋元之際,戰(zhàn)亂頻繁,王重陽創(chuàng)立道教全真派,他的弟子丘處機等人在北方各創(chuàng)支派。后來,丘處機受成吉思汗召見,遠赴大漠“一言止殺”,成吉思汗遂讓他執(zhí)掌全國道教,嶗山道教由此進入鼎盛時期并漸成“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道教建立之后,為了方便教義的傳播及教派的發(fā)展,亟需理論的支撐,于是,道士們就把道家思想?yún)R編起來,這就是《道藏》的前身。歷史上,自南北朝以來,各朝代都曾整理過道教經書,編寫過道經書目。之所以明版《道藏》成為現(xiàn)存最早的版本,是因為元代統(tǒng)治者崇奉喇嘛教,元世祖忽必烈下令焚毀《道藏》經版和除《道德經》以外的所有道書。因此,元代以前的《道藏》沒能留下完整的藏本。現(xiàn)存最早的就是明英宗正統(tǒng)十年(1445年)的版本,即《正統(tǒng)道藏》。
青島市博物館所藏《道藏》是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刊印的正統(tǒng)版本的纂輯本,由萬歷皇帝于明萬歷二十七年欽賜嶗山太清宮,萬歷二十八年頒至嶗山。當時在太清宮三清殿正殿神像兩側設有六個烏木大柜,《道藏》即安放在大柜內的烏木抽屜內。
1966年8月,幾百年來一直安放在太清宮的《道藏》險遭焚毀,時任青島市副市長王云九指示有關部門將其搶運至青島市博物館,《道藏》得以完好保存至今。親歷此事的聶希文先生曾回憶道:“我調了幾位同志,調了一輛大卡車、一部吉普車上山了。我們從華嚴寺又趕往太清宮,全部經典當時存放在三清殿兩側的六個烏木大柜內。為了趕時間,我們把經卷連同烏木抽屜一起搬運回來,存放在青島市博物館內。”
青島市博物館所藏《道藏》,作為目前已知國內各公藏機構中最為完整的《道藏》之一,曾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這一鎮(zhèn)館之寶的價值,青島市博物館還申請國家專項資金對《道藏》進行數(shù)字化保護,并在《青島史話》展廳循環(huán)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