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穎 劉燕(上海市普陀區(qū)精神衛(wèi)生中心) 編輯/甄知
三年前,某大學女生包某因無法忍受男友牟某的精神控制而選擇自殺,讓PUA一詞迅速成為網(wǎng)絡熱門話題。時隔三年,此案件最終在北京海淀區(qū)人民法院公開宣判,也讓這個話題再次回歸公眾視野?;仡櫴录寄材惩ㄟ^不斷貶低、指責、侮辱等手段,逐步對包某進行精神控制。最開始在面對男友的指責時,包某還能很清醒地說出“我最美好的東西是我的將來”,每次都耐心地與男友進行溝通和解釋。但隨著牟某不斷地向其灌輸自己的觀念,她漸漸開始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失去了自尊和自我認可,完全落入牟某的操縱之中,直至最后選擇自殺身亡。
牟某的行為,就是一種典型的“PUA”行為。PUA全稱為“pick-up-artist”,原意是“搭訕藝術(shù)家”,指的是某類人通過系統(tǒng)化學習、實踐和不斷自我完善情商的行為,而后泛指以作假、偽裝、哄騙甚至陷害等方式,掌控并玩弄他人的一套理論,代表著一種可怕的情感陷阱。一時間,PUA成了人人喊打的代名詞。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20 世紀70 年代的美國,羅斯· 杰弗里斯(Ross Jeffries)使用神經(jīng)語言學(neurolinguistics,NLP)理論開創(chuàng)了“極速引誘學”(speed seduction),最初目的是幫助有社交障礙的男性獲得女性的青睞。心理學家理查德·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約翰·格林德(John Grinder)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反應、語言及其行為方式間存在著一些顯著的聯(lián)系,即可以通過程式的語言行為,引起人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變化。這種技巧并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人人都能夠通過學習而掌握的一門技術(shù)。他們的本意是要造福有類似睡眠障礙、抑郁癥、神經(jīng)質(zhì)、工作壓力等心理問題的患者。然而,隨著美國社會發(fā)展的劇烈變化,在諸多因素共同影響之下,年輕人開始尋求更快、更高效結(jié)交異性朋友的方法。NLP學派的成果被廣泛地借鑒到PUA文化,通過特定的開場白和溝通中間的橋段,讓對方感到放松、新奇、友好,從而對其產(chǎn)生好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相關(guān)話題的不斷衍生,PUA技術(shù)快速泛化,不僅存在于戀愛關(guān)系中,更逐漸發(fā)展出職場PUA、校園PUA等各類社會人際關(guān)系,甚至發(fā)展出自我PUA。
行為科學家通常分析行為的環(huán)境控制并用刺激控制來描述三個成分中的任何一個(刺激、反應、后果)。當定義一個強化偶然事件時,刺激使個體產(chǎn)生行為反應,從而出現(xiàn)積極或消極后果。
1.強化技術(shù):有正強化與負強化兩個方面。正強化就是通過給與或增加某些積極刺激導致行為對象的某種目標行為的頻率增加。例如學生上課認真聽講,教師獎勵學生一件精美的文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會把得到獎勵的感覺和認真上課的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增加認真聽講的行為。負強化則是指撤銷或減少原來存在的某些不愉快的刺激而提高目標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例如小明考試獲得滿分,就可以少做一張試卷。
2.懲罰:懲罰也是一種心理學技術(shù),機體做出某種行為或反應以后,呈現(xiàn)一個厭惡刺激(如體罰、譴責等)或減少原來的積極刺激,以消除或減少此類行為或反應的過程,懲罰也分為正懲罰和負懲罰。例如孩子上課遲到,老師讓他罰站。“罰站”對孩子來說屬于厭惡刺激,為正懲罰;上課遲到后取消原有的零花錢,則為負懲罰,“給零花錢”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積極的刺激。無論是正懲罰還是負懲罰,這兩種方式的目標都是為了逐漸減少孩子上課遲到的行為。
在PUA中行為人不斷通過間斷使用強化、懲罰兩種技術(shù),對行為對象進行獎勵和懲罰,使其情緒不斷大幅度地發(fā)生起落,不斷處于對獎勵的期待和對打壓的恐懼之中,導致行為對象更在乎行為人的感受。例如戀愛一方連續(xù)幾天不回復信息,被PUA者會在忐忑不安中反思自己的錯誤,主動求和,甚至為了獲取對方的重新關(guān)注,逐步降低個人預期和心理防線,逐漸妥協(xié)至被對方控制。
暴露指的是幫助來訪者反復面對恐懼刺激,以學習新的、更適應的應對方式,減少與刺激相關(guān)的焦慮和恐懼。暴露被醫(yī)學界認為是治療一系列焦慮和恐懼相關(guān)問題的高效行為策略,包括驚恐障礙、廣場恐怖癥、社交焦慮障礙、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和強迫癥等。PUA常使用“創(chuàng)傷性一次性嘗試學習”,也就是用一次沖擊性非常強的傷害使他人對某事或某種行為產(chǎn)生永久的畏懼,在他人心理上造成陰影的一種技術(shù)手段。相較于懲罰而言,所施加的厭惡刺激更為劇烈,被實施者可能受到更大的傷害。
總之,PUA背后的心理學技術(shù)并沒有好壞差異,但是作為被實施對象,如果不能識別帶有惡意的PUA,則更容易讓自己陷入被動。
1.低自尊人格。這一類人通常缺乏自信,容易受他人影響,經(jīng)常自我貶低,認為自己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在比自己更優(yōu)秀的人前缺乏自信,傾向于認為對方所說的是正確的。
2.有較高的共情能力和較強的同理心。這類人常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所以,即便對自己初始的世界觀非常認可,也有可能因為同理心而嘗試理解PUA者的邏輯。長此以往,就極有可能導致喪失正確判斷的能力。
3.討好型人格。此類人群往往不注重自己的需求,比如同樣是做一件事,當這件事是幫助別人做的時候他們會非常在意,但如果是自己的事情,他們就會展現(xiàn)出無所謂的狀態(tài)。這其實是一種不能正視自己需求的表現(xiàn),而這類人群也因為不夠在意自我的體驗、不能正視自己的需求而更容易被PUA。
4.原生家庭有缺陷的人。他們往往非常缺愛,導致他們在生活中對別人的愛有一種強迫性的索取欲,心理狀態(tài)也往往高度依附于伴侶,難以抵御PUA行為。
1.我們要提高自我價值感,不要輕易毀壞我們內(nèi)心對自己的認可和自尊,要果斷遠離經(jīng)常無厘頭地指責我們的人,為自己營造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
2.學會分清哪些是他人的課題,哪些是自己的課題,減少不必要的共情與理解。要做到這一點,就要不斷地學習,保持清醒地頭腦,維護自己的邊界,不要讓自己的世界觀輕易被別人動搖。
3.學會拒絕,正視自己的需求。
4.勇于尋求幫助,走出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做到以上幾點其實并不容易,但卻是保護自己心理健康而必須邁出的重要一步,希望每個人都能遠離惡意PUA,活出最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