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考古博物館內(nèi)位于中路的主廳,是邁錫尼文物陳列區(qū)。這里展示了大量的黃金制品,其中最為著名的鎮(zhèn)館之寶當屬阿伽門儂黃金面具。透過它,世人目睹了古希臘青銅時代晚期希臘本土文明的光輝,更重要的是,它從一個個側(cè)面展示了古愛琴海的神話為后世發(fā)展所帶來的指引與啟示。
這幅面具就展示在大廳正中間的玻璃展柜中。它額頭飽滿,鼻子修長,嘴唇很薄。金光閃耀中,透著一個古代貴族的倔強與自豪,那是一種向外炫耀的內(nèi)在需求。當觀眾走入展廳,正好能與它的雙眼四目相對,穿梭的千年時光在對視中,被壓縮成了瞬間。
1876年,德國商人海因里?!な├℉einrich Schliemann)帶著他追尋《荷馬史詩》出處的夢想,來到了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王國舊址,打算找到特洛伊戰(zhàn)爭神話中的英雄阿伽門儂。在他的執(zhí)著追尋和超乎常人的堅持下,在這座山頂?shù)呐f城遺址中,發(fā)掘出了大量的黃金墓穴陪葬品。
這些豎井墓中,逝者被金飾覆蓋,被金器包圍,有些帶有金冠,有些面部則蓋有黃金面具。這些黃金制品總量約30磅之多,種類豐富。除了金冠和金面具,還有各種金飾、金器具和金制武器。這其中最受人矚目的就是墓圈A的五號坑發(fā)掘出的金色面具。當施利曼托起這幅金色面具時,他激動萬分地說道:“我見到了阿伽門儂!”他聲稱,找到了《伊利亞特》中的神話英雄。
他的考古挖掘在當時整個考古學界和美術(shù)史界掀起了轟動,邁錫尼墓圈的發(fā)現(xiàn),為世界揭開了一個未知文明,讓人們了解到荷馬史詩中提到的“充滿黃金的邁錫尼”并不是古希臘傳說中虛構(gòu)的城邦,而是曾經(jīng)真實存在過。直到21世紀經(jīng)過現(xiàn)代科學的鑒定,才證實這幅面具并非是阿伽門儂的面具,而是屬于一個比阿伽門儂早了300多年的國王或貴族的面具。但阿伽門儂面具的名字卻一直沿用至今,它在邁錫尼文明中的地位亦無法被超越。
在當時,很多人認為施利曼是個唯利是圖的商人,所以懷疑他對面具做了手腳。比如懷疑他自己制作了很多金器,并放入墓穴,再開采出來。還有傳聞說,他對這些出土文物進行二次加工,按自己的審美改變了面具的形態(tài)。但仍有很多考古學家認為這些出土的制品是百分百的真跡。
施利曼的發(fā)現(xiàn),讓傳說中的邁錫尼有了真實的出處,他的考古發(fā)掘也成為邁錫尼文明的唯一研究來源。雖然一些帶有線性文字B的石板被挖掘出來,但這些文字并不像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字那樣,記錄了歷史,所以單憑這些稀少的文字,無從了解那個世界。因此,這些墓圈出土的文物成了人們認識和解讀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050年邁錫尼文明的唯一窗口。
這些神圣的面具采用黃金敲花工藝。首先,把黃金敲成薄板,之后把他們放在木質(zhì)模具里,進行面部塑形。這些面具被覆蓋在逝者面部,來彰顯其貴族身份。面具的雙耳旁有兩處小孔洞,據(jù)考古學家推測,古人將繩子穿過小洞,綁到死者頭上用以固定,而面具的樣子則是按照逝者樣貌來打造的。
在阿伽門儂黃金面具旁,還陳列著各種各樣由邁錫尼墓圈A出土的文物,它們做工及其精美,品種繁多。墓圈A有五個墓坑,共有十九位貴族遺?。浩渲杏芯琶行浴嗣院蛢蓚€嬰兒。這些遺骸基本上以東西軸方向面朝上被埋葬,他們的身體被精美的器物圍繞,反映了當時逝者極高的社會等級。這些器物不僅僅是黃金制品,還包括青銅、彩陶以及琥珀、青金石和鴕鳥蛋所打造出的各種工藝品。
其中,用金子和青銅打造的寶劍和匕首相當精美。有一個青銅匕首紋樣復雜,以黃金鑲嵌工藝展示了獵獅場面,制作于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500之間。獵人們用長茅和弓箭與獅子搏斗,并用盾牌保護自己,在獅子兇猛的攻擊下,一位獵人已受傷倒下。但是獵人們驍勇善戰(zhàn),三只獅子中已有兩只試圖轉(zhuǎn)身逃跑。(如下圖)
還有一個雪花石膏花瓶的設(shè)計也是非常獨特,它起初是一個埃及花瓶,由愛琴海工匠重新設(shè)計,將花瓶倒置,并為花瓶加了鍍金圈口和雙手柄,看上去與眾不同,雪花石膏的啞光白中泛出青綠色,與黃金進行組合,反而有一種粗糙與細膩的反差感。(如下圖)
伯羅奔尼撒島和希臘中部的邁錫尼文明是古愛琴海三大文明起源之一,與克里特島的米諾斯文明和賽克拉澤斯群島的賽克拉澤斯文明,合稱古愛琴海青銅時代三大文明,是古希臘乃至歐洲的文化起源。整個青銅時代,是構(gòu)建古希臘神話眾多英雄的時代。從米諾斯家族英雄到阿特柔家族英雄,跌宕起伏的神話故事和歷史久遠的現(xiàn)實攪在一起,構(gòu)建了充滿魅力的謎團,等著后人持續(xù)的探索。
古希臘神話的出現(xiàn),是地中海地區(qū)社會發(fā)展早期,人們在缺乏科學認知下對自然的一種擬人化概括。人們面對自然時所產(chǎn)生的崇拜與恐懼,以及想要戰(zhàn)勝自然的夢想,凝結(jié)成了人神合一的特點。其中的神具有高度的人格化,他們有著人類的美德與邪惡,擁有七情六欲,這也體現(xiàn)出了古愛琴海濃郁的以人為本的哲思基礎(chǔ)。
正如美國作家約瑟夫·坎貝爾所說:“神話是去個人化的夢境?!卑①らT儂黃金面具也正如一個來自青銅時代的夢,那金色透露著人類心中的無限欲望:戰(zhàn)勝敵人,擁有權(quán)利,掌控命運。正是這樣的欲望,驅(qū)使人們將其凝結(jié)成所謂世間的種種真理,也就是人在世界中的生存法則。古希臘神話之所以成為整個西方世界從古至今的文化基礎(chǔ),也正是由于這些神話在歷史長河中時刻被印證被升華,如阿伽門儂黃金面具般散發(fā)出不滅的金色光輝。
臧蔓簡介
臧蔓
原名藏小曼
青年藝術(shù)家。
自由撰稿人。
畢業(yè)于中央美術(shù)學院,碩士學位。
工作生活于北京。
不局限于媒介的使用,
以開放的心態(tài)重構(gòu)充滿奇幻與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