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守信的重要性,可是,在生活中想要做到事事守信不是那么容易。在面臨兩難抉擇時,你會選擇堅守約定,踐行承諾嗎?
一、言傳身教,一諾千金
《韓非子》中記載了一個曾子守信的故事。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兒子一邊跟著她一邊哭泣。她哄孩子說:“你先回家,我回去后殺豬給你吃。”
等她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dú)⒇i給兒子吃。妻子說:“我不過是跟兒子開個玩笑罷了,你居然信以為真了?!痹诱f:“不能這樣和孩子開玩笑,他們是不懂事的,都是從父母那里學(xué)習(xí)模仿?,F(xiàn)在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呀。”
于是,曾子就真的殺豬煮肉給兒子吃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哪怕對孩子,也要言而有信。
二、誰不是君子
我們都有過和朋友相約同行的經(jīng)歷,如果到了約定的時間,卻久久不見朋友的蹤影,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如果你等不及先走了,這位姍姍來遲的朋友,反而指責(zé)你是言而無信之人,你又會有什么感受呢?你會怎樣反駁他呢?我們來看看《世說新語》中《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故事吧!
太丘長陳寔和友人約好一起外出,時間定在中午。過了中午,那位朋友還沒有來,陳寔便自己先走了,過了很久他的朋友才到。陳寔的兒子元方當(dāng)時七歲,正在門外玩耍。來客問元方:“令尊在家嗎?”元方說:“家父等您許久,您一直沒來,他已經(jīng)走了?!蹦俏慌笥押苌鷼猓f道:“真不是人??!和別人約定同行,卻丟下別人,自己走了!”元方說:“您和家父約定中午相見。到了中午您還沒來,這是不講信用;對著人家的兒子罵人家的父親,這是沒有禮貌。”陳寔的朋友很慚愧,下車來拉他。元方走進(jìn)家門,連頭都不回。
聽到父親友人的謬論,元方冷靜應(yīng)對,說話層次分明,辯駁有理有據(jù),把父親的友人不講信用、沒有禮貌的問題清清楚楚地點(diǎn)出來。元方話雖不多,但都說到了關(guān)鍵點(diǎn)上,讓對方慚愧難當(dāng),小小年紀(jì),真讓人佩服!
三、可以騙人的節(jié)日
在西方,有一個節(jié)日的風(fēng)俗特別奇怪,它就是愚人節(jié)。這一天,人們可以惡作劇,還把那些被愚弄的人稱作“四月的傻瓜”。
在愚人節(jié)的聚會上,有一種做假菜的風(fēng)俗,就是菜肴的名字和實(shí)際不相符。比如,當(dāng)你揭開蓋住“沙拉”的萵苣葉,才發(fā)現(xiàn)里面根本不是什么沙拉,而是牡蠣雞尾酒;當(dāng)“烤土豆”端上來時,其實(shí)里面也不是什么“烤土豆”,而是甜面包屑和鮮蘑。等到吃過飯后,客人還可以從藥盒里取“藥片”來吃,不過,你一定已經(jīng)猜到了,這可不是什么真的藥片,而是放在盒子里的糖果。
在愚人節(jié)這一天,大家互相開玩笑,捉弄對方。在美國,素不相識的人會指著別人的鞋子說“你鞋帶沒系”,以此來捉弄路人;在蘇格蘭,有人會悄悄地在別人的臀部貼上一張標(biāo)簽,標(biāo)簽上寫著“踢我”。
不過,我們國家可沒有愚人節(jié),同學(xué)們千萬不要模仿哦!
(本文選自《語文課超有趣:部編本語文教材同步學(xué)·三年級下冊》,溫沁園、鄭以然主編,王云超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