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錦銘 孫亮全 王皓 王怡靜
談起不久之前刪掉不滿意的30萬字作品,劉慈欣很平淡。“這很正常啊,每個作家都有這種情況,特別是像我這種寫科幻小說的?!?/p>
這里是他的一間新的工作室,位于他認為是五線城市山西陽泉的中心地帶,工作室緊鄰的是由原來水泵廠改建的文化園。窗外,幾株白楊蔥蘢的樹葉閃爍著夏日火辣耀眼的光影。上個世紀90年代,陽泉水泵廠是全國水泵行業(yè)骨干企業(yè),生產(chǎn)的近900個品種的各類泵產(chǎn)品暢銷海內(nèi)外。
相比于現(xiàn)在的“寫作困難”,距離這間工作室50公里外,在他曾經(jīng)工作了20多年的娘子關發(fā)電廠,這位當時如周圍大山一樣沉默無名的理工男,迸發(fā)的想象力時常飛越巨大堅硬的冷卻塔,構(gòu)建了包括“三體”在內(nèi)的后來蜚聲海內(nèi)外的系列科幻世界。
劉慈欣有危機感,今年他60歲“退休”了,能寫作的時間認為只有10年。極少人能破除那個“魔咒”,在盛名之下還能寫出超越自己的作品,馬爾克斯是個例外,《百年孤獨》后仍有《霍亂時期的愛情》問世。劉慈欣明白這點,世間很多事情是這樣,即使明白也無可奈何,但他在努力。“如果我想好一個東西,我去寫的話會很快的,但是現(xiàn)在能寫的選項很多,真的讓自己滿意的想法很少?!?p>
事實上,自1999年創(chuàng)作至今,劉慈欣已發(fā)表作品超過400萬字,包括7部長篇小說和近40部中短篇小說,獲得世界科幻文學領域最高榮譽“雨果獎”,也是亞洲人首次獲獎。
很多人感到很科幻的一件事是,陽泉這個看著很封閉的小城,如何產(chǎn)生了驚艷世界的作品。劉慈欣依然覺得這不值得大驚小怪。他舉例,世界公認的科幻作家三巨頭之一英國人克拉克,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斯里蘭卡一個小漁村創(chuàng)作的。
劉慈欣在當?shù)厝搜劾镒畲蟮奶攸c就是普通低調(diào)。在娘子關發(fā)電廠時每天上下班騎著二八式自行車,廠友都稱他“大劉”,雖然彼時他的小說已在大學生中間走紅?!暗昧擞旯勀悄赀€在發(fā)電廠,冬天戴著帽子裹著圍巾,只留著眼睛,走在廠子周圍沒人認得出他。”一位熟悉劉慈欣的當?shù)厝藢τ浾哒f。
劉慈欣搬到市區(qū)后,很多人都知道他每天一早都要到陽泉市體育館跑步?!八麑懽鬟€是在家里,一張桌子、一臺電腦,他家裝飾得很普通,甚至沒有專門的寬敞的書房?!绷硪晃蝗ミ^他家里的當?shù)厝苏f。
顯然劉慈欣不是常人,他當年看了別人聽都沒聽說過的書,后來他學開飛機、學潛水,現(xiàn)在他仍試圖突破自身的瓶頸。
“在紐約一家百年書店里,《三體》和《戰(zhàn)爭與和平》《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世界名著擺在一起。”一位年輕的讀者表示。劉慈欣則不認為他的書有那么偉大,《三體》出版時間不長,還沒受到檢驗,“時間是最殘酷也是最終的檢驗者,讀者說了都不算?!?h3>故鄉(xiāng)山西·電廠職工
記者:在人們的印象中,山西的作品總是離不開大山、黃土。文學來源于現(xiàn)實,您以前的工作可能和科幻毫無關系,您在這種黃土溝壑中,為什么要寫科幻題材?山西的這種環(huán)境給了您什么樣的靈感?
劉慈欣:確實是這樣,山西的文學,它是以厚重的現(xiàn)實主義為基礎的一種文學,這塊土地也是一個厚重歷史的三晉文化,離科幻是有一定距離的。但是,寫科幻的人和周圍的環(huán)境不一定有直接的關系。特別是在資訊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一個人不管處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之下,他都能完整地接觸到現(xiàn)代社會的各種信息,也能完整地接觸到科技發(fā)展給生活帶來的變化。所以不管是在山西,還是在大都市,我認為科幻文學面臨的環(huán)境、創(chuàng)作者面臨的環(huán)境,其實都差不多。
記者:您之前在電廠工作的時候,是什么激發(fā)了您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您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劉慈欣:這就要看主流文學,或者說我們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與科幻文學的一個重大區(qū)別在哪。有一個名詞叫科幻迷,科幻迷是一個亞文化群體,有一個特點,它什么行業(yè)、各個階層的人都有,從國家元首到外賣小哥,都可以是科幻迷,和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沒有太大關系。成為一個科幻作家,我是從科幻迷開始的,這與我周圍的環(huán)境也關系不大。人們對科幻感興趣,是源自他們最原始的一種感情,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好奇,對宏大的東西、包括宇宙的一種敬畏感。
記者:您最初走向科幻這條路,是否因為您童年的記憶激發(fā)您有科幻這樣的一個想法?
劉慈欣:沒有哪個事兒,只有一部一部的作品。比如說凡爾納的作品讓我喜歡上科幻,阿瑟·克拉克的作品讓我決定開始寫科幻,還有一系列無法一一列舉的。我的記憶就是由這一部一部的作品構(gòu)成的。
記者:您的“創(chuàng)作年譜”今天正式發(fā)售,在23年時間400萬的文字中間,您覺得有一個理念性的東西貫穿其中嗎,如果有的話是什么?
劉慈欣:貫穿其中的理念是:科學和宇宙本身就是一部最好的科幻小說。
記者:寫科幻的話,您覺得自己是上帝視角嗎,甚至更高,還是更渺?。?/p>
劉慈欣:以渺小的人類身份,用上帝視角去寫。
記者:您創(chuàng)作暢快時的感覺是怎樣的,寫不下去又是因為什么?
劉慈欣:創(chuàng)作順利時有一種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興奮感,不順利是因為創(chuàng)意枯竭。
記者:想讓您用一句話說說你和陽泉這座城市的關系,您會如何說?
劉慈欣:我是這個城市的居民。
記者:太空電梯是您作品中奔向宇宙常用的工具,這個靈感來源是什么?
劉慈欣:太空電梯不是我的首創(chuàng),甚至第一部描寫太空電梯的小說——阿瑟·克拉克的《天堂的噴泉》,也不是首創(chuàng)。太空電梯很早就被提出來了,甚至是在人類進入太空之前就提出過這樣的一個設想,是工程師和科學家提出來的,只是后來的科幻作家把它作為一個文學題材來進一步描寫。
記者:您在《三體》中寫到一個黑暗叢林法則,用了費米定論,文明不相見,那您認為現(xiàn)在到底有沒有外星文明,或者說外星文明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劉慈欣:這不應該問我,我只是個寫科幻小說的。
記者:在您的意識中,它是什么樣的?
劉慈欣:在我的想法中應該是存在外星文明的,因為至少在我們目前的觀測來看,宇宙的各處物理規(guī)律是均勻的,換句話說就是在宇宙的各處,它的物理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都是一樣的。既然如此,那我們地球上可以孕育出生命和文明,別的地方也有這個可能。
記者:《三體》應該說是中國科幻的高峰,可能也是您目前作品生涯的一個巔峰,接下來的生涯中還會有作品會超過《三體》嗎?
劉慈欣:我覺得很難吧。因為像三體這樣一部作品它取得目前這樣的成功肯定有作者的因素,有作品內(nèi)容的因素,但是它還有許多外部因素,有各種各樣的機遇。有些機遇就有如神助一樣,憑你個人的努力,不太可能第二次又讓它碰到一塊兒。像馬爾克斯這樣獲了諾貝爾獎又能出來一部那么厲害的作品,確實不多見。任何作品都有機遇在幫助你,一個作品換一個時間、換一個場合發(fā)表,結(jié)果可能完全不一樣。
記者:所以也是靠努力加運氣或者機遇?
劉慈欣:這努力和運氣不是x加y的結(jié)果,是x乘以y的結(jié)果,一個為0結(jié)果全為0。它就這么一個關系,你說再寫出一部這樣的作品來,可能性不是太大,但不能因為那樣就不去寫了,要努力地去寫。
記者:對于您目前的人生,您覺得意義是什么?
劉慈欣:我的意義就是盡可能創(chuàng)造出那種能讓大家共享的、共同感到震撼的想象世界。這個世界有很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更多的人去欣賞到、看到這樣一個想象世界。
記者:生活中的你是怎么樣的,聽說您每天早上跑步,做飯做家務,您又是如何教育女兒的?
劉慈欣:生活中的我就是普通人的一員,會做一些家務,女兒的成長順其自然。
記者:您能不能定義一下科幻文學,什么是科幻文學?
劉慈欣: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目前科幻的定義據(jù)說有300多個,很少能有哪個得到共同的認可。所以現(xiàn)在我們沒有辦法給它一個定義,因為隨著科幻的發(fā)展,它的風格趨向于多樣,無論從科技角度也好,從文學角度也好,任何定義都能找出一大堆的例外。就像目前人們對生命沒法定義,沒有一個對生命的定義能讓所有人滿意??苹梦膶W也是這樣。我認為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是,科幻文學是一種超現(xiàn)實的但不是超自然的文學,這個定義并不全面,但它擊中了科幻文學的實質(zhì)。
記者:中國的科幻文學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未來會走向哪里?
劉慈欣:中國的科幻文學發(fā)展歷程很坎坷。中國科幻文學起步并不晚,它在清末民初就起源了,這個離世界第一篇科幻小說誕生的時間并不是太久。但是后來因為戰(zhàn)亂、外敵入侵等等中斷了。那個時候很多有識之士都接觸過科幻文學,像梁啟超、魯迅等,都翻譯過或者親自寫作過科幻小說。梁啟超寫過上海世博會的科幻小說,但因為后來的戰(zhàn)亂中斷。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又迎來了一次科幻文學的高潮,那個時候蘇聯(lián)的科幻文學進入中國,也催生了中國科幻文學的高潮。那一次高潮也產(chǎn)生了像鄭榮光、葉永烈這樣的作者。上世紀80年代又出現(xiàn)過一次科幻文學高潮,產(chǎn)生了像《小靈通漫游未來》《飛向人馬座》等等。而1995年以后,國內(nèi)的科幻創(chuàng)作更是漸入佳境,一直到現(xiàn)在。
雖然中國科幻文學的發(fā)展歷程很長,但是它不斷地重新開始,不斷地從零開始,然后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偟膩碚f,中國的科幻文學其實還是處于一個剛剛起步的狀態(tài)。
記者:您在三五年前接受采訪時說在如今這個時代,中國的科幻文學很難用幾句話去概括,又經(jīng)歷了這幾年的發(fā)展,您覺得中國科幻文學有形成一些自己的特質(zhì)嗎?
劉慈欣:可以肯定地說沒有。我到外國去,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什么使中國科幻成為中國科幻?這個問題不管是中國的科幻作家,還是外國研究中國科幻文學的學者,都沒有辦法回答,因為沒有能概括的共同特點,每一個作家的風格不一樣,每個人涉及的題材不一樣,表現(xiàn)方式也不一樣。只能說我們的科幻現(xiàn)在處于和世界科幻相同的發(fā)展狀況之中,世界科幻有的題材我們都有,它的作品類型我們大部分也都有。
記者:您剛才說現(xiàn)在中國科幻文學其實算是剛剛起步的一個狀態(tài),但同時它起步時遇到了科學技術飛速進步的時代,您覺得這對其是否有利?
劉慈欣:都有吧,有利之處是科技制造出這樣一種氛圍,一種很有未來感的氛圍,讓人們對未來有很多的期待,這也是催生科幻文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科技時代的傳播方式、效率高了很多,也有很多高技術的表現(xiàn)方式,這對科幻影視發(fā)展是十分有利的。但現(xiàn)在科技的發(fā)展確實對科幻文學基礎的東西造成了打擊,就是人們對科學的、神奇的,以及科學可能創(chuàng)造的那種未來的期冀慢慢削弱了,這個對科幻文學的打擊是很沉重的。
記者:這兩年,《流浪地球》《三體》等影片的上映把中國科幻文學推向大眾,您怎么評價資本和市場的影響?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需要警惕的地方?這會不會影響到創(chuàng)作者的取向?
劉慈欣:首先科幻文學本身并不是陽春白雪那么高雅的東西,它本身就是個大眾文學,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和市場、受眾、讀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需要市場、需要讀者,它不可能孤芳自賞。舉個例子,科幻是從歐洲誕生的,但是歐洲后來就把科幻當作文學來寫作,把科幻電影當文藝電影來拍了,結(jié)果世界科幻的中心就毫不猶豫地從歐洲移到美國去了。在中國也一樣,科幻需要市場,也需要資本,特別是像科幻影視這方面,它都是一些投資很大的東西,它不可能沒有資本的介入。所以說任何一個科幻創(chuàng)作者,都應該有一個很清醒的認識才對。沒有什么要警惕的,每個創(chuàng)作者都不一樣,就看你的目標是什么樣子。如果你真的想讓科幻文學有活力,有足夠的受眾,有規(guī)模,就必須和資本達成某種平衡。特別是科幻影視,比如我的科幻小說,只是寫給科幻迷看的,但一部科幻電影不可能只拍給科幻迷看,那點數(shù)量永遠不可能支撐起一個電影的票房。所以說,整個的科幻文學也好、科幻藝術也好,我們必須和資本的介入達成某種平衡感,只有產(chǎn)生出足夠大量的、有影響力的作品,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最后才有可能從海量的作品中間誕生出幾部經(jīng)典的、進入文學殿堂的、進入歷史記憶的作品。
記者:如果說未來要讓中國科幻文學向著更繁榮的方向去推進的話,您覺得社會應該怎么培植科幻文化?
劉慈欣:社會能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說出版業(yè)扶持科幻的出版、培養(yǎng)作者等,學校增加對優(yōu)秀科幻作品的宣傳,在教材中增加它的比例等。世界科幻有二百年的歷史,每一次繁榮都是被時代推上去的。我們正在這個機遇之中,在未來還會提供更多的機遇。
記者:很多您的原作都改編成電影,您參與到這個電影的程度是多深?導演表現(xiàn)的畫面背后的意思和意義你是認同的嗎?
劉慈欣:不同的電影、不同的導演、不同的制片人都不太一樣。我是個小說作者,小說藝術、文字藝術和電影藝術不是同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雖然我看過很多電影,是個喜歡看電影的人,但是我并不懂電影。電影的表現(xiàn)十分復雜,所以我是很尊重導演和制片人的,他們做出的選擇我不會拒絕、橫加干涉。
記者:那您對于《三體》這個劇怎么看?
劉慈欣:我覺得是很成功的劇,它里面的演員很好,至于說劇的情節(jié)很難評價。其實我滿意不滿意并不重要,關鍵是觀眾滿意。
(摘自8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作者均為該報記者)